宜昌地域文化巴楚文化.doc_第1页
宜昌地域文化巴楚文化.doc_第2页
宜昌地域文化巴楚文化.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宜昌地域文化巴楚文化杨行正 (市群艺馆)大约从两周之际起,包括宜昌地城在内的峡江地带就成为巴楚交错地段了。所谓巴楚交错地段,就是巴人与楚人错居杂处、巴文化与楚文化交流混融的地段。它的形成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从古到今一直以峡江地带为主干。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宜昌地域内的清江(古称夷水)是巴人起源和早期活动的重要区域,而沮漳河流域是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带。清江、沮漳,为长江出峡后紧挨着的两大支流,以长江为纽带相衔接。周代以前,巴人、楚人各据一隅,两种文化属于彼此独立无涉的发展状况,巴国、楚国于立国之初也依然如此。这两个民族在各自的国土上创造的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巴文化和楚文化此时基本上还没有发生交汇和碰撞。到了东周时代,春秋到战国中期,随着巴、楚两国开疆拓土,两国的境界尤其是楚国的境界迅速扩展以至互为接壤,成了真正的近邻。巴为楚之西邻,楚为巴之东邻,就在这巴楚两国的交接之域便演出了一幕幕巴楚征战结盟、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历史话剧。巴文化、楚文化就在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交汇激荡融合而形成一种具有共同特征的混融性区域文化即“巴楚文化”。巴楚文化的面貌,最初是巴自为巴,楚自为楚,不见其文化之互动,这主要是秦汉以前的考古学文化,即原生形态的民族性文化;进而是巴中有楚,楚中有巴,彼此有互动而非杂交,这主要是魏晋以后的历史性兼地域性文化,即它已不完全是民族性文化的次生形态的文化;最后,发展至今,便呈现出粗看似为非巴非楚,细想实为亦巴亦楚,巴文化与楚文化在互动中杂交,其杂交的文化事象大量存在于民俗之中而绽开奇花,结出异果。总而言之,巴楚文化,作为从古到今存在于巴楚交界地区的人类学文化,是最能反映、体现、代表宜昌地域文化的面貌与特色的了。根据现有资料,巴楚文化内涵,暂时可以说有如下六个要素。其一,以虎钮镦于、巴楚兵器、巴楚编钟为主要标志的青铜冶铸工艺。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四川涪陵小田溪所出土的一套青铜编钟,不仅青铜钟15件,1件为巴式,14件为楚式,是巴楚共存,而且钟架的建造亦如此,木质笋虚为楚钟所常见,青铜笋套以浮雕巴虎装饰,悬钟插销又以楚器常见类似饕餮形的云纹兽首为饰。其整套钟可以说是融巴、楚文化于一体而构成,堪称巴楚文化混融的结晶,被专家命名为“巴楚编钟”。其二,以原始蛋壳彩陶到东周抛光涂胶黑皮陶为代表的制陶工艺。其三,虎座飞凤和虎座凤鸟悬鼓为标志的漆工艺。这是以鄂川陕交汇地被称为“漆源之乡”优越的生漆资源和独特的工艺为基础的。是以巴楚图腾信仰深层融合为其文化内涵的。其四,以于栏式、吊角楼式建筑为特征的建筑技艺。而吊角楼式建筑为特色的建筑技艺得以发展,显然是这里的山坡峡谷的地理环境给予了积极影响。其五,以屈子哲学及屈骚、宋斌为代表的巴楚文学。屈骚、宋赋除不少取材于巴山巫峡之间的绮丽迷幻的巫文化外,这里的高峡深谷、山川奇特与变幻莫测的巫山云雨,也培养了作者的丰富想像与浪漫情怀。楚人崇巫,楚文化最神奇的部分,莫过于它那五光十色的巫文化;但这都是来源于古代巴人的巫鬼文化传统,而不是楚人所固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屈骚、宋赋是巴楚文化交流混融的结晶。其六,巴楚乐舞。巴文化以乐舞见长,对楚乐舞文化曾产生过很大影响,史籍所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就说明了这一点。当今的民间音乐工作者发现的还广泛存活于民间的“兴山体系民歌”,可以说是巴楚音乐文化融合一体的活化石。大武之乐(其别称为“万”)是周武王克商后所作,武王克商时,巴师前歌后舞,大武之乐,应是仿自巴人之舞。在荆门出土的大武铜戚就是跳这种舞蹈的舞器,戚形如巴戈,正反两面铸有舞人图像,一面有“大武辟兵”铭文,出自巴人之墓,看来,楚宫作“大武”舞,是由巴人导演或演出的。近些年,由宜昌市歌舞剧团创作排演,并连续获得了国家文华大奖的土家族婚俗系列舞蹈剧土里巴人和土家族风情音画楚水巴山,还有由三游洞等单位复制排演的巴楚乐宫等,可以说是巴楚乐舞这一古老艺术魅力,风采的再现和升华。除以上六个要素外,以巴楚服饰艺术为代表的丝绸织造工艺及竹编技艺,考古发掘也已初露端倪、有待进一步探索。巴楚文化特征的具体表现可用四句话来概括,即地域上的重合交叉,文化上的交流互补,民族间的联姻通婚,风俗习惯多有混同。地域上的重合交叉。考古发现,在巴人早期发祥地及其后裔土家族聚居地清江流域,不仅有大量的巴人虎钮镦于、编钟、铜正、青铜戈、矛、剑、铖、箭镞和铜鍪以及陶罐等文物,同也发现了不少楚人用过的铜剑、戈、矛和陶鼎、盂、罐、壶等,尤其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古遗址中,既有巴人的遗物,又有楚人的遗物。如枝城市的白水港、莲花堰、骆家河、刘家河等,长阳的西寺坪、外村里、千里坪、和尚坟等等。在楚人早期发祥地的沮漳河流域,先后在荆门、当阳、枝江、江陵均发现有巴人铜矛、铜戈、铜剑和陶器,有的与楚器同随葬一墓中;有的是楚人随葬巴器,有的是巴人而埋葬楚器。由此可见巴文化与楚文化在地域上是重合的,而且从重合于同一地域到同一遗址再到同一墓葬,呈越来越“亲近”的走向。文化上的交流互补。巴楚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文献记载不少,考古发掘证据亦多。在精神文化领域里,楚文化最神奇的部分巫文化,得益于巴人;史籍中透露的巴师勇锐、能歌善舞的情况,反映了巴文化以乐舞见长,对楚乐舞文化也曾产生过很大影响;在物质文化领域里,巴、楚文化交流有着更多的文物考古实证。七十年代末,我国考古界曾首先在宜都古老背、红花套找到了许多相当于商周时期的早期巴人遗址,许多陶器同四川新繁水观音的早期蜀人遗物极为一致,这里的巴人文化绝非从当地的原始文化发展而来的,当是巴文化沿清江而到达长江之岸的。随后,这种早期遗址在长江三峡地区的秭归链鱼山、朝天咀、宜昌上磨垴、路家河、中堡岛、三斗坪、白狮湾、杨家咀等屡有发现,均分布于长江边缘,时代大约从夏商之际开始至西周初年,主要文化遗存有房屋、灰坑、灰沟、墓葬、石器、陶器等。表明早在夏、商、西周时代先巴、先楚文化就有着广泛的交流了。进入春秋以后,文化交流更为频繁。主要表现在考古发掘中两种文化因素彼此共存的情况非常普遍。如巴东西襄口、官渡口等地的战国墓遗存,秭归县归州镇天灯堡清理的两座墓,其出土文物巴楚共存共融情况十分明显。民族间的联姻通婚。左传昭公十三年载:楚共王曾“与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庭,告其五子曰:当璧面拜者立为嗣君。”巴姬已直接参予楚王位继承之事,这是楚王室与巴人通婚之证。华阳国志巴志亦载“巴在战国时尝与楚婚”据民族史学家研究,巴楚通婚的由来更久。西周末东周初,若敖为楚君,娶郧国女子为夫人,生斗伯比,若敖去世后,年幼的斗伯比从其母寄居郧国,斗伯比成年后,与其姑表或姑表姐私通,生下一个男孩,其舅母郧夫人不胜慑怒,因此发生了一场风波,引出了一件趣事。左传宣公四年)记此事说:“郧夫人使育诸梦中(即云梦泽),虎乳之。郧子田,见之,俱而归,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谓乳“谷”,谓虎“于莬”,故命之曰“斗谷子莬,”以其女妻伯比,实为令尹子文。”据张正明先生从图腾崇拜及民族语系等多方面考察,郧楚通婚,从民族关系来说,就是巴楚通婚。可见春秋时期巴、楚王公贵族已通婚和好。文物考古材料也可找出巴楚和好联姻通婚的佐证。如当阳、枝江、秭归等地的楚墓中常见巴人的兵器随葬,在秭归、长阳巴墓中亦可发现楚人的兵器、陶器等遗物。民族间的通婚,不仅是血缘的融合,无疑会带来彼此间语言风俗、习惯的混同。风俗习惯多有混同。如楚人的“尚左之风”,就被巴人所接受。至今,在巴人后裔土家族聚居地,就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