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doc_第1页
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doc_第2页
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doc_第3页
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doc_第4页
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近年来,在我国青少年中不断出现一些流行文化方面的时尚现象,如大众传媒中的“追星族”现象、网络世界中的“QQ聊天”现象、外来文化中的“韩流”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流行语”现象等。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不同领域的社会文化形态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青少年也在创造和积累着自身的文化,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其表层、集中、典型的代表,已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团中央宣传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2年411月组成课题组,开展了题为“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与对策研究”的调研活动。调研活动由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具体实施。本报告是课题组在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座谈访谈调研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状与特点(一)对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初步界定简单地说,“流行文化”就是具有流行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尽管各个年龄阶段的社会群体都会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并有所反应,但流行文化的行为主体主要是青少年这一年龄层群体。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流行文化,我们所要研究探讨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主要是社会转型时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1997年至今大约5年时间内,中国大陆城市地区青少年群体中新出现的流行文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产品、产业和流行语三个层面上。1、产品层面,是指流行文化领域内所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新产品,这是流行文化的物质载体。手机短信文化、Flash“闪客文化”和以QQ为主的网络聊天文化,可以被视为是这一类现象的代表。从“滚轴溜冰热”、“跳舞机热”到“蹦极热”则是以前某种既有流行文化的延伸,如从“溜冰”到“滚轴溜冰”等。2、产业层面,是指以制造流行产品为主,或直接参与生产流行产品的文化产业,包括影视、音乐、出版、服饰、美容等文化产业。这些产业的产品绝大多数是非耐用品,受到流行风尚变化的强烈影响,流行与否是产品能否售出的主要因素。比如最近5年来在中国大陆青少年中流行的影视作品有东京爱情故事等日韩剧、蜡笔小新等卡通片、不见不散等贺岁电影、大话西游等“无厘头”电影,以及还珠格格、流星花园等偶像剧。3、流行语层面,是指某一时期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流行的词汇和语句。流行语直接反映了流行文化背后的意识形态。“酷”等流行词语的出现和传播,集中反映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指向,对这些词汇的解读是探寻当前青少年意识观念的一把钥匙。另一类流行话语则是某一时期在青少年群体中新出现的高频词。如“翠花,上酸菜”、QQ、Flash等等。(二)对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基本判断青少年流行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中的特殊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青少年流行文化更能体现青少年当下的趣味、爱好、情绪、观念和想法。发型、着装、饰物、流行语、流行玩具、音乐(摇滚及流行音乐)、舞蹈(“蹦迪”、“街舞”)等各种装饰、风格和行为的组合,为青少年展示当下的感受与想法提供了多样的选择,这是其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又在不停的变化,每一种流行现象都不会持之太久,这是其即时性。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即时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它的易变性。现在的青少年流行文化虽然在类型上与早些年并没有大的不同,但其内容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从发型、喜爱的流行歌曲或影视剧,到所崇拜的“明星”、卡通玩具、流行语等无不如此。例如,从流行语来看,在2000年中“翠花,上酸菜”在流行语排名上还很靠前,而现在已没有什么人再去说它;还有在影视剧及“明星”中,大话西游、周星驰也曾让年轻人迷恋不已,而现在已是“老土”。比起前些年某些流行事物一统天下的局面,近年来的青少年流行文化很难归于一宗,越来越表现出多样性的特征。这反映了青少年中的集体意识淡化,而个体意识突出。青少年流行文化之所以对青少年有吸引力,就在于他们能够在其中寻求当下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表现。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现象是:在青少年的“追星”中,所“追”的“星”不同,而即使“追”同样的“星”,不同的人也有各自的理解。这种不同的理解,其实就是青少年自我认识、自我表现的不同,因而比“追星”现象本身更值得关注。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文化现象,青少年流行文化也是青少年借以认识社会和对社会表达的手段。在认识和表达两者之间,可以说表达的成份更重一些。正因如此,青少年流行文化有时才引起成人社会的担心甚至恐慌,如大话西游现象所引起的批评,流星花园的流行所引起的谴责,以及成人社会对年轻人“追星”的否定态度等。青少年流行文化可能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偏离了主流价值,而对成人社会构成某种挑战。然而,如果仔细分析热衷于这些东西的不同年龄、身份、教育背景的青少年的态度,那么就会发现所谓的“挑战”并不是所有青少年一致的态度,因而并没有构成实质性的挑战。这正是现在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西方的“反文化运动”的不同之处。现在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从总体上讲,不过是青少年借以寻找自我和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正如某些流行语不过是一种反讽和戏谑一样。青少年流行文化可能会让成人社会、“主流文化”吃惊,但是制造或消费这种文化的青少年们并没有因此就试图积极地对抗社会。他们在制造或消费这种文化的过程中,所嘲弄或颠覆的东西或许正是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要舍弃之物。(三)近5年我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特点及趋势对比1997年以前青少年中曾经出现的流行文化现象,我们归纳了4个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特点及趋势。1、意识形态特点市场经济社会的“消费主义”与思潮的多元化今天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更多地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其政治色彩已经大为淡化,“消费主义”已经成为今天市场经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一些研究表明,消费意识在新一代青少年的意识结构中,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他们的购买行为已经再清楚不过地体现了其消费举动背后所暗含着的意念。据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与对策研究”课题组于2002年67月,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西安、昆明及3个地级市、3个县城,对12所大学、21所中学的2710位大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以下简称“课题组调查”),对于“只要我喜欢,价格再贵的东西我都会想办法买下来”这一观点,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6.7%的人表示“完全同意”,有17.3%的人表示“比较同意”,有28.0%的人表示“一般”(无所谓),3项合计占52%。“课题组调查”显示,当问及“在日常生活中花钱时,您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时,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33.1%的人回答“人是最重要的,钱该花就花”,有12.7的人回答“几乎什么都不想”,有4.1%的人回答“钱是身外之物,不花白不花”,3项合计占49.9%。“消费主义”之外,今天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还表现出多元化的意识形态特征。调查研究表明,当代青少年依然存在很强的“偶像崇拜”现象,但随着时代的迅速变迁与价值观的变更,其崇拜的偶像已经更换。一是从“老英雄”(如雷锋、保尔、张海迪等)转移到了“新偶像”(如盖茨、乔丹、张朝阳等);二是从“某某家”(如政治领袖、科学家、文学家等)转移到了“某某星”(如歌星王菲、影星赵徽、新星韩寒等);三是从父母、师长转移到了社会名流。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的唐钧在关于保尔精神和盖茨现象的思考一文中,公布了他对这两个“英雄”在当代大学生心目中地位的调查结果。其中44.9%的被调查者认为两者都是英雄。但在选择谁当自己的学习榜样时,44.2%的人选择了盖茨,27%的人选择两者皆是,13%的人选择了保尔。1996年以后,以中国可以说不为代表的“民族主义”情绪在青年中涌动,而1999年的“5.8事件”更是激起了富有民族主义含义的文化产品的流行,比如印有“打倒北约”的“文化衫”和一款根据朝鲜战争改编的国产电子游戏。“左派”思想也以新的面孔在流行文化领域找到了一席之地。2000年5月,北京音乐人张广天以他执导的切格瓦拉一剧叫响京城,剧中再现的革命语言和红色大旗让观众惊诧不已。不久,北京街头就经常可见印有格瓦拉头像的“文化衫”。2001年5月,香港喜剧影星周星驰在北大露面,被视为一个标志性的文化事件。周和他代表的“无厘头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风行内地,其中大话西游一片的台词甚至成为一整套青年流行语,构成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流行文化景观之一。“无厘头电影”往往以没有逻辑的语言对现实生活的价值进行讽刺和嘲笑,但并没有有意识地积极地对抗社会的主流观念。这使处于焦虑中的青少年得到一定的心理释放和解脱,同时也表达了一种顽世不恭的人生态度。与此对应,上海宝贝、糖等“美女作家”的流行读物,则反映了颓废、自恋的“享乐主义”情绪。这类小说中堆叠着大量名牌日用消费品的名词,主人公出没于高档商场、饭店、酒吧和迪厅,穿插进行着派对、吸毒和放纵的性行为。这一类小说在我国青年中特别是“白领”青年中引起较大的反响。2、技术特点依托网络、电脑、手机的流行文化现象如果问起最近5年流行文化的变化,当代中国青少年感触最深的恐怕就是高科技产品所带来的新鲜与惊奇。其中,声像技术和通讯技术大大丰富了流行文化的物质载体。多媒体和印刷技术的发达、电脑和VCD的普及、超大纯平显示器的出现、动画制作工艺的日益精良等等,都极大地增强了各种传媒的声像效果。这些新出现的声像技术强化了人们的视听感受,对诉诸感官刺激的流行文化贡献非常大。“课题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青少年“个人拥有或可以自由支配使用”的电子物品(比例)为:收音机/随身听(75.9%),电视机(59.6%),录音机(50.5%),电脑(45.0%),照相机(37.5%),VCD机(35.7%),手机(31.9%),CD机(26.6%),电子游戏机(26.1%),组合音响(24.4%),录像机(23.3%),传呼机(20.8%),DVD机(11.8%),MP3机(7.4%)。改变流行文化的另一因素是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的普及。2002年初,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中国大陆地区上网人数达到2250万,其中35岁以下的占了83.84%,18岁到24岁的最多;同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更是达到1.714亿户的规模。前者是网络聊天、BBS、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等流行文化的技术基础,而手机的广泛使用则推动了硬件方面手机款式的变换和软件方面“短信息文化”的出现。“课题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上网”青少年中,有44.6%的人“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找人聊天”,“上网”聊过天的人占82.1%,通过聊天室、QQ、BBS、虚拟社区等途径与人聊天的人占95.2%。发达的网络通讯技术不仅带来新的电子交流方式,同时也为流行资讯提供了新的强大的传播工具,甚至网络本身就可以完成一次“流行”的全部过程。以第一次亲密接触为代表的一部分“网络文学”,就经历了一次由网络到出版到影视(兼有话剧等文艺形式)的流行过程。网络社区和网络聊天的繁荣则促成了新一套的流行语言,并渗透到日常生活中。“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中与流行文化相关的“翠花,上酸菜”、QQ和Flash,都与网络有直接联系。“课题组调查”显示,对于近两年最为流行的词语,被调查的青少年所选择的(限选10个)前10位词语中,有6个词语与网络流行文化有关,并分别排在1-6位:美眉(58.5%),QQ(45.8%),“翠花,上酸菜”(42.2%),网虫(41.6%),伊妹儿(41.1%),网恋(40.8%);有69.2%的人平时说话或写东西时,使用过这类流行语。技术的发展也并不只是被动地让人们接受信息,平面制作技术、网页制作技术、Flash动画等等,喜欢艺术的普通人借之也能够获得某种表现力,并相应地形成了以该种技术为依托的流行文化。而手机短信作为双向互动式的流行文化,则在更大范围内受到青少年的欢迎。3、地域特点“韩流来袭”与流行文化传播路线的转移当前我国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依然脱不掉崇拜来自西洋或东洋流行文化的背景。正如一位青年所描述的那样:“我们像港台明星那样说话,像韩国明星那样打扮,做出欧美明星的表情,像日剧那样恋爱。”“课题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50.0%的人承认有过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有34.5%的人承认自己正在崇拜某个“明星”,其中正在崇拜外国“明星”的人占28.8%、港台“明星”的占31.6%、大陆“明星”的只占6.2%、三者都有的占33.4%,正在崇拜影视界“明星”的人占37.2%、体育界“明星”的占23.3%、两者都有的占39.4%,正在崇拜活着的“明星”的人占68.3%。同1978年以后的其他时段一样,欧美和港台依然是中国大陆青少年流行文化最重要的策源地。近5年所出现的新现象是“东洋”流行文化的狂飙突进。日、韩流行文化以彩妆、影视剧、劲舞表演等形式在中国城市青少年之中迅速风靡,以致有人惊呼“韩流来袭”。对中国大陆引进的日、韩的流行文化元素需要区别分析。虽然仍有争议,但“彩发”至少被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反映了东亚国家青少年的崇洋媚外的心理,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在中、日、韩三国尽管染发可选择的颜色多样,但绝大多数都以黄色为主。与此相反,日、韩剧中表现出的家庭亲情和生活气息,则反映了东亚国家重视人际情感的文化伦理。而NRG、H.O.T等劲歌热舞组合,则同欧美的摇滚乐队无异,都是以强烈迅猛的声色效果冲击着青少年的视听感受。“课题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31.0%的人认为“哈日/哈韩”是近两年最为流行的词语之一。与此同时,港台流行文化在内地青少年流行文化中的影响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尽管依然保持魅力,但早期的那种地域神秘感有所淡化,甚至消失了。“97回归”,结束了一个内地青少年唯“港式”流行文化为时尚的漫长时代,越来越多的流行产品由两岸、三地的创作者联手推出。在欧美、日韩、港台作为中国大陆青少年流行文化“三大策源地”的格局下,京、沪两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所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当前内地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另一地域特点:一方面中国大陆城市流行文化的既有传播路线“欧美日韩港台广东内地”依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新的传播路线也逐渐形成,并在中国“入世”后有逐渐与前者形成分庭抗礼的势头这就是东、西洋的外来流行文化直接经由京、沪两地向内地扩散的趋势。与此相伴,一些迹象已显示出:广东作为南方流行文化中转站的衰落,如早年曾经称雄广州歌坛的音乐人纷纷北上,另求发展。4、生产特点流行文化的产业化及产业间的相互渗透勿容质疑,流行文化已充分地产业化了。音乐、影视、出版、服饰、美容等流行文化产业在中国大陆已经走向成熟,形成从制作、推广到传播的一整套市场化机制。产业化最终使资本的力量通过市场机制,将流行文化纳入了生产线式的商业流程。这无疑加速了流行文化的扩散和传播,同时也使流行品的流行周期缩短这可能并不是因为人们已经厌倦了原先的流行品,而是因为流行文化产业内激烈的竞争和资本加速循环的需要。于是就有了娱乐界“新人辈出”、出版界“新作不断”、服装界“新款轮番上市”的现象。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产业化同时也制造了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意识形态消费主义。最近5年消费意识的觉醒,是以中国青年中部分群体迅速上升的购买力为背景的。变革中的当代中国社会重新培养了新的中产阶层,他们成为流行品消费的主力人群。另外,国家法定休闲时间的进一步增加,也帮助了流行市场的繁荣。 结 论纵观最近5年的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所反映的意识形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民族主义、“左派”思潮、“犬儒主义”和享乐主义都有所表现。产业化的生产格局已经建立,并且在青少年中培养了热衷消费的观念。同时,发达的声像技术和通讯技术被迅速和广泛地用于制造流行产品。在中国社会转型中逐渐进行着新的社会分层。一部分高收入青年群体成为流行文化的主流消费群体,并形成了“小资”和“新人类”为代表的两类“亚文化”。此外,青少年流行文化出现“小众化”的趋势。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仍然带有崇洋的色彩。欧美和日韩的流行文化产品仍在大量进口,占据了较大的流行品市场份额,并引导着流行文化的指向。值得注意的是港台和广东作为西方流行文化中转站的地位正在被北京和上海两地取代,两岸三地的流行文化出现趋同和互动的趋势。而京、沪两地自身在流行文化生产上则有进有退。二、我国青少年流行文化形成的原因与途径(一)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产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过程,由经济、社会、文化以及青少年自身心理特点等各种原因所构成。但无论何种原因,又都是置于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之中。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因素,即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和渠道因素。1、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外部因素综合起来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是导致当今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最大的外部环境。相对于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市场经济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所决定的。传统的主流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变革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作为统一人们价值规范的作用,新的文化秩序尚未形成,各种文化现象不断汇聚,文化及其价值观念不断经历新的冲突、重组和整合。这些都是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2、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指青少年对流行文化的特殊的内在需求。当代青少年是生活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下的新一代青少年。学术界对这代青少年的认识还处于争论阶段,各种新的概念如“第五代人”、“新新人类”、“某某年代人”等层出不穷。在此,本报告用“新生代”这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来称谓当代青少年。首先,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新生代”青少年社会化过度的结果。青少年是人生发展序列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期。这个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努力推进自身融入社会的进程。从广义上讲,从少年到青年的社会化过程,需要面临的主要课题包括:知识技能社会化、政治观念社会化、伦理道德社会化、职业意识社会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化。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价值观念社会化。而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由下一代向上一代传递新文化的“文化反哺”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处于新知识接受优势地位的青少年,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再需要以往个人社会化从儿童向成人过度的必经阶段,可以缩短甚至跨越青少年这个特定阶段。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能够看到青少年观念和行为越来越成人化的现象。在此过程中,青少年流行文化则是满足青少年自身快速成人化的主要“催化剂”和“兴奋剂”。其次,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新生代”青少年自身特点的集中反映。“新生代”青少年具有反映时代特点的行为模式、从众心理和自我表现的欲望。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之所以追逐流行,一方面出于模仿他人、适应社会的“协调性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希望区别于他人的“差别性愿望”。这是一种矛盾而统一的过程。当今的“新生代”青少年正处一个没有太多的传统文化背景的环境,他们的文化观念及其思想、行为和趣味与前几代人具有很大的差别。他们很愿意与众不同地生活,并不介意一种边缘状态,所以他们往往表现出“冒险和尝试新奇的冲动”、“显示地位和个性的冲动”、“追求自由和进步的冲动”等等。当然,在现实环境中,引导潮流的青少年多为“差别性愿望”比较强烈的“追新一族”,而那些顺从的青少年往往抱有“协调性愿望”。这些心理原因是始终存在的,而且不因为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至多只是哪种愿望更突出、更迫切、更具时代性而已。3、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渠道因素渠道因素,主要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体的社会环境渠道,它起到了沟通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这些社会环境渠道在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产生上具有不同的功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首先,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结果。市场经济带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巨大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现象、文化关系和文化的具体样式。文化既非少数人的事情,也非成人的事情,文化进入了全社会的共享阶段。这为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土壤。流动是流行的前提。城市化带动的人口流动及其丰富的物质资源,造就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巨大空间和广阔地域。大量青少年群体的集聚,推动了流行文化的传播和交换。特别是大众传媒的兴起,廉价的电视、网络和报刊杂志的消费,为青少年流行文化提供了主要的媒介工具。此外,闲暇时间的增多为青少年流行文化提供了重要条件。青少年自觉地、积极地花费和支配自身时间,不仅是客观事实,更是一种主体需要。青少年闲暇活动越来越成为“培养并无利害关系的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活动,这也同样是青少年流行文化产生的主要结果。其次,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经济和社会不断开放的结果。“二战”后世界流行文化的主导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流行文化,特别是美国商业性流行文化打破了传统的文化体制和秩序,美国成为流行文化的主要输出国。在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社会中,我们对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封锁和批判。随着改革的展开,经济和社会领域的逐步开放,对处于文化输入国地位的中国来说,西方文化、美国文化和商业性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美国的电影“大片”、可口可乐、摇滚乐、牛仔裤、麦当劳等商品,通过物质消费进入到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伴随着商业性的西方式、美国化的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念也在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青少年,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我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走向和程度。再次,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社会信息化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通讯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互联网和经济社会信息化使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深远。一些本来并不被主流社会认同的文化概念和文化内容,经过电脑的加工和网络的传播,便可跨越时空,超越城市、地区乃至国界,极大地加快了流行文化的传播,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改变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思维方式。社会信息化的推动,不仅加快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传播速度,更重要地是提升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质量、规模及其青少年自主参与的迫切愿望。可以说,信息化改变的不只是具体的文化形式,而且改变了青少年的文化心态。最后,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本土文化”缺乏创新、丧失优势的结果。自古以来,中国在历史上是世界最重要的文化输出国之一,中华文明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在世界具有广泛影响。近代以后,中国的文化输出国地位基本上被瓦解。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的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精神文明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发展之路并不平坦,我们需要不断地与各种西方文化进行抗争、适应与融合。然而,人们的精力主要还是集中于经济建设,忽视了文化建设,“本土文化”越来越缺乏创新,逐渐在青少年中丧失优势。排斥“本土文化”的心态和接纳西方文化的心态在青少年中越来越显著,西方流行文化也大行其道。(二)城乡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差异我国城乡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在内容和形式等诸多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城市文化具有开放、多元、引领潮流的特点,而乡村则接受城市的文化辐射,并表现出封闭性较强的独立性特点。城乡流行文化的差异根源于城市与乡村在经济发展水平、传统习俗瓦解程度、文化信息传播畅通程度、教育水平等多方面的不同。1、城乡之间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特色差异地域性、民族性和时间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流行文化”也是如此。一种“流行文化现象”换个时间、换个地点就不一定能流行。青少年流行文化同样体现着这些特征。比如“日风”、“韩流”刮过中国的城市,却没有刮进中国的乡村。同样,有些“流行文化现象”在农村青少年中长盛不衰,而在城市青少年中却并不流行。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赌博文化”。多年来搓麻将、走牌、掷色子等赌博现象一直风行于农村青少年中,从未式微。逢年过节在农家小院里总是能看到三五成群的青少年,围着牌桌赌得不亦乐乎。同样的情景在城市青少年中却并不常见。2、传播途径上的快慢差异改革开放之初,城里已经时兴“嗽叭裤”了,农村里还在流行着“绿军装”。如今由于电视的普及,在“流行文化”层面上出现了城乡“共此凉热”的现象;但这种城乡之间在流行风潮上的时差至今存在,不少正在农村青少年中流行的内容,在城市青少年中早已“过时”。相对而言,农村青少年的流行文化现象在时间上有着明显的滞后性。3、象征性和实用性的差异青少年流行文化中的阶层化现象,如“小资”和“新人类”等现象,都只是在中国城市中出现的。许多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具有的象征意义大于其实用意义。城市青少年追求所谓的心灵感受和体验“格调”、“小资”情调、“感伤”情愫等虚幻的东西。而乡村青少年则更在乎的是现实性的刺激和消遣。在城市青少年中已经势微的“古惑仔电影”、“古惑仔文化”,在农村青少年中仍有大量爱好者。“古惑仔电影”和“古惑仔文化”,加速了农村青少年中的“暴力文化”(或“准暴力文化”)潜滋暗长。一些农村青少年仿照电影中的“帮派”模型,文身、结盟、立规,从而完善了“暴力”色彩浓厚的农村青少年的“街角社会”。4、文化策源地和幅射地的差异青少年是流行文化的直接推动者。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等直接决定一种流行文化现象的兴衰存亡,包括其传播速度、流行时间、发展方向等。像“雪村热”、flash“闪客文化”等之所以能够兴起,首先是因为它吸引了青少年,而其发展衍变则是在青少年直接参与下实现的。正是青少年爱好者自己制作和传播的大量的flash 作品,使这股热潮愈演愈烈、愈演愈精彩。“网络文学”也同样如此,其所以流行广泛、影响巨大,并不只是因为有几部“出色”的作品,而是有大量的青少年在阅读和传播。一种流行文化现象总是在青少年的参与下,才能迅速风行、弥漫开来,以至成为一代青少年的标志性符号。而农村青少年对流行文化的反应慢,无法真正融入更无从影响大众流行文化和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发生、发展和走向。他们无法通过将自己的审美取向、兴趣爱好等体现在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中,以影响主体的青少流行文化的发生和发展。(三)形成城乡青少年流行文化差异的原因1、城乡消费水平的不同当代流行文化是一种后工业的社会文化。青少年流行文化往往是商家、媒体与娱乐业合谋的产物,因此大多落实为具体的消费行为。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背后裹挟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的实现,建立在具有一定购买力的青少年参与的基础之上。同时,“流行文化”的商品化和产业化,使得参与和融入其中的人必需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前提条件。比如,要想在网络世界中“建功立业”,追逐“网络文化”,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上网,支付大量的上网费用;要真正融入“哈韩一族”、“哈日一族”,要搜集韩、日明星照片,购买CD、影碟,看演出等,这同样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面对这些流行文化,城市青少年由于家庭经济基础较好,自由时间充裕,可以用高消费的水平支持流行文化的普及和发展,而绝大多数农村青少年只能止步于自己有限的购买力之前。比如,在城市,“小燕子热”已经融入影视、服饰、美容、出版印刷等各个消费领域,而农村青少年则始终停留在听歌、看电视上。2、农村远离流行文化的策源地与流行文化策源地的距离并不是指空间上的,而是就社会心理而言。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在其发端之初,就打上了城市生活的烙印,迎合的是城市青少年的消费水平、审美趣味、知识水平等。所以,商家所推行的流行文化多数只能为城市青少年所接受和参与;而没有经过农村环境的改造,不能为农村青少年接受和参与的流行文化,是不会在农村青少年中风行起来。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传统习俗、乡土民风,这些也造成了城乡流行文化的不同。比如,在城市青少年中大行其道的“彩发”,在农村就受的到乡土民风的有力制约。3、农村缺乏流行文化的传播媒介城市的文化传播环境,使人们很容易就能接收到各种流行的文化信息。青少年流行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时尚文化、实验与另类文化等,主要通过互联网、文化杂志、手机等进行传播。由于这些电器设备在城市青少年中具有较高的普及率,所以相应的资讯也比较容易得到传播。而目前农村青少年接受流行文化的主要媒介,还是主流的电视台、电台、报纸,而这些主流媒体在传播流行文化方面的作为是有限的。其他的传播媒介在农村极为缺乏,自然这些流行文化也无法在农村传播开来。如:“雪村热”的发端和发展都在网上。真正使“大话文化”流行的是大话西游。而此后“大话文化”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网络,并得易于手机短信的文化传播功能。“F4”的走红缘于流星花园的热播,而中国内地的青少年主要通过VCD机、DVD机和电脑看完该剧。在城市盗版光碟满街走,而对多数农村青少年来说,即无播放工具,也无VCD或者DVD,“上网”更不可能。所以像“雪村热”、“大话文化”、“F4追星热”这些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注定无法在农村扎根。三、不同组别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差异课题组从“偶像崇拜”现象、“时尚消费”现象、“流行语”现象和“网络文化”现象四个方面,对不同地区、身份、性别和年龄段的青少年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分组数据表明,青少年对于流行文化现象的认知与行为既有共性,更有差别,绝非整齐划一的。(一)不同地区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差异1、从城市到城镇再到乡村,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依次减弱。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也集中和明显地反映在各地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不同方面。调查中,当被问及“您的同学中有没有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人”,回答“有”的人中,来自城市的青少年占83.0%,来自城镇的占77.8%,来自乡村的占69.1%。在被问及“您正在崇拜某个明星吗”,回答“是”的人中,来自城市的青少年占40.7%,来自城镇和乡村的青少年分别只有24.6%和20.7%。2、在“偶像崇拜”的方式上,城市青少年的活动比较频繁,也比较直接;而乡村则相反,城镇界于两者之间。调查显示,对于周围狂热“追星”的同学都有哪些具体表现,选择“收集有关此明星的一切资料”的比例,在来自城市的青少年中占80.0%,来自城镇的占75.0%,来自乡村的占68.8%,依次降低,这是由于三者的信息流通程度有所不同;选择“有此明星出现的场合,都要想办法去参加”的比例,三者依次为36.3%、23.5%和21.9%,来自城市的青少年分别高出后两者近13-15个百分点,这恐怕是因为“明星”的出场一般只光顾大城市;选择“因为追星已经花费掉了不少钱物”的比例,三者依次为47.2%、26.5%、20.3%,可见来自城市的青少年在“追星”的花费上也远高出来自城镇和乡村的青少年。3、在乡村,青少年对“追星”现象的宽容度比城市要小。调查显示,在被问及“在日常的校园学习生活中,您认为追星的同学与不追星的同学有区别吗”,认为“有”的比例,来自城市的青少年为20.6%,来自城镇的为23.4%,来自乡村的为30.7%,乡村比城市高出10个百分点。对于父母对子女“追星”的态度,认为“理解,不反对”的被调查者,来自城市的青少年占30.3%,来自乡村的仅占17.9%,差异显著。对于老师对青少年“追星”的态度,三者没有明显的差异,认为“理解,但反对”的均为20%左右,这可能是因为老师面对的升学任务比家长更重一些。4、对明星首先应具备的条件,三者的价值取向明显不同。调查显示,认为明星的首要条件是“漂亮/英俊”的被调查者,来自城市的青少年比例最高,占6.8%,来自城镇与乡村的分别占4.0%和 2.8%;而认为明星的首要条件是“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被调查者,来自城市、城镇的比例为9.4%和8.3%,来自乡村的青少年却高达20.2%。可见来自乡村的青少年其价值观念还较为传统。5、城乡青少年所崇拜的明星人物也有较大不同。调查显示,对于所崇拜的偶像,来自城市和城镇的青少年更倾向于外国和港台的明星,对大陆明星的选中率很底;而来自乡村的青少年虽然也倾向于外国和港台的明星,但对大陆的明星却相对有较高的选中率,兴趣点比较分散(见下表):崇拜的明星来自城市的青少年来自城镇的青少年来自乡村的青少年外国明星28.9%33.3%21.8%大陆明星4.6%8.9%14.9%港台明星32.0%31.1%28.7%6、在时尚消费观念和方式方面,来自城市、城镇和乡村的青少年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城镇和乡村居民平均收入比城市低许多,使得来自城镇和乡村的青少年在时尚消费的许多方面较为传统和节俭。但要注意的是,这一代青少年虽然不是极端的享乐主义者,也越来越趋向热衷于较高的消费水平。调查显示,在被问及“就目前我国发展水平而言,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应该把握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回答“以经济实惠为主”的被调查者,来自城市的青少年占29.5%,来自城镇的占35.3%,来自乡村的则占39.7%,乡村比城市高出10%。而在个人衣食住行方面,认为应“以经济实惠为主”的被调查者,三者的比例分别为城市35.0%、城镇42.7%、乡村则高达56.4%。7、不同的收入状况和消费观念,决定了城乡之间青少年不同的消费结构。调查显示,来自城市的青少年,零花钱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三项依次是零食/饮料、课外书报和CD/音乐磁带,而来自乡村的青少年前三项则是课外书报、零食/饮料和运动服装/鞋子。一些高档用品在城市青少年中的拥有与使用的比例远比城镇和乡村青少年为高。如:拥有与使用电脑的比例,来自城市的青少年为55.5%,来自城镇的为35.6%,来自乡村的仅为16.5%;拥有与使用手机的比例,三者分别为37.4%、35.1%和11.9%;拥有与使用CD机的比例,三者的差别就更大了。这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流行文化只能在城市青少年中传播。8、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城市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之差异,与城乡差异有着相同的趋向,但幅度稍小。本次调查的发达城市为北京、上海、广州,欠发达城市为天津、西安、昆明。调查表明,发达城市和欠发达城市的青少年都有高比例的“偶像崇拜”现象,但发达城市青少年“追星族”喜爱“偶像型明星”的程度更强一些。(二)不同性别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差异1、女生比男生似乎更易于热衷流行文化。调查显示,有84.0%的女生认为周围的同学有“偶像崇拜”现象,而男生的比例为75.0%;有38.3%的女生正在崇拜某个“明星”,而男生的比例为30.8%。在追求明星的方式上,女生也要比男生更强烈一些。调查显示,有38.6%的女生观察到周围的“追星族”会参加明星出席的一切场合,而男生的这一比例只有25.5%。男、女生所看重的偶像条件也不一样。对于偶像应具备的首要条件,男生更偏重其“对社会有重大贡献”、“阅历丰富”,而女生则偏重其“有人格魅力”、“有个性和气质”。不难理解,女生更喜欢影视明星,而男生更喜欢体育明星。2、男、女生消费观念与行为在多方面有所不同。调查显示,在消费观念与行为方面,较多的男生倾向于“以经济实惠为主”,而更多的女生则倾向于“兼顾实惠和高标准”。女生似乎更注重在情感方面的投入,在被问及“最近一次,您的某位好朋友过生日时,您为他(她)大约花了多少钱”,选择1-50元的女生占64.3%,而男生仅占41.1%;而“没有为朋友花钱”的男生占25.8%,女生仅占13.6%。3、男、女生的消费水平并没有太大差异,但消费结构有所不同。调查显示,女生在CD/音乐磁带和零食/饮料两项上的消费,均比男生高了近10个百分点。在闲暇方式上,喜欢“逛街/商场”的女生占45.6%,而男生只有20%;相比而言,有26.4%的男生喜欢运动/健身,女生中只有13.5%。传媒对女生的影响力比男生稍强,录音机、随身听、手机的普及率在女生中比男生都明显要高,而电子游戏机则相反。4、普遍来说,女生对“流行语”更为敏感。调查显示,有76.7%的女生听说过“酷”这个词,并理解其含义;而男生为69.2%。经常使用“酷”的女生也比男生多,她们比男生更倾向于认为“有个性,有追求”、“ 气质冷漠,不轻易说话”是酷的表现。5、男、女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也有差异。调查显示,男生上网的目的更倾向于玩游戏与下载软件,女生则更倾向于发邮件、找人聊天和查找资料。(三)不同身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差异1、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热衷于流行文化。调查显示,在被问及“您正在崇拜某个明星吗”,有39.6%的独生子女持肯定的回答,而非独生子女的这一比例只有26.8%。相比而言,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的“偶像崇拜”现象,比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更加宽容一些。2、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倾向于追求“高消费”,而不是“经济实惠”。调查表明,父母给予独生子女的零花钱要比非独生子女多。独生子女在零食/饮料和CD/磁带上的消费也比非独生子女多,而后者在社会交往上的花费要比前者多。这表明独生子女更喜欢满足个性需要的消费。比起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自立的愿望更强,有强烈打工愿望的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多出近10个百分点。3、很明显,随着学历的增高,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逐渐淡化。调查表明,在初中生和高中生中,“偶像崇拜”的现象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在大学生中这一现象急剧减弱。这可能是由于年龄和学历的升高,青少年逐渐成熟,肯定自我价值,不再借助偶像来达到表达自我的目的。调查显示,对“追星”就是“追求个性”这种看法,持“不赞成”态度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均在30%左右,而“不赞成”的大学生高达44.3%。有趣的是,更多的大学生认为“明星应该包装”,这表明他们比中学生更理解现代流行文化的生产机制。4、大学生比中学生更喜欢外国明星和大陆明星,而港台明星则在中学生最有市场。调查显示,中学生更喜欢25岁以下的明星,而喜欢35岁以上明星的大学生比中学生高10%。5、大学生的消费观、金钱观更加强烈。调查显示,超过30%的大学生相信“有钱就能办到一切”,而初中生的比例只有19.4%。大学生更多的人持有“兼顾实惠和高标准”的消费观念;而66.2%初中生更相信“勤俭节约”是一种恒久的美德,这一比例比大学生高出10个百分点。应当说,我国的基础教育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起作用的,但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确实有所增长。在拥有各种电器产品方面,高中生的的比例普遍高于初中生和大学生。如,拥有CD机的高中生占35.6%,初中生占30.4%,大学生仅占20.1%。6、大学生对流行语的认知度比中学生高出许多,尤其是“网络流行语”。调查显示,有48.6%的大学生认为,“网恋”是过去两年的最为流行的词语之一;而初中和高中生的这一比例,分别为27.5%和37.9%。这是由于大学生的上网时间更多,同时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在一起,也更易于流行语的传播。7、是否是学生干部,与青少年对待流行文化的态度、行为基本上没有关系。比如,调查显示,在正在崇拜某个“明星”的被调查者中,学生干部的比例为34.0%,非学生干部的比例为35.1%,两者相差不大。两者的消费观念也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学生干部更倾向于接近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比如,有61.8%的学生干部认为,社会应奉行“勤俭节约”的美德;而非学生干部的这一比例只有53.2%。(四)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差异1、随着年龄的增长,“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影响逐渐减少。调查显示,在被问及“您的同学中有没有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人”时,回答“有”的被调查者18岁以下的人占84.5%,而18岁(含)以上人的占76.2%,二者明显不同。事实上,有47.9%的18岁以下的被调查者正在崇拜某个明星,而18岁(含)以上的被调查者的这一比例只有25.6%。18岁及以上的青年逐渐走向成熟,他们不再认为追求偶像就是有个性的表现。18岁以上的青年更认为“明星应当包装”,这表明他们对于明星的实质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他们更喜欢年长的、有人格魅力的,而不是年轻的、只有形象魅力的明星。2、不同年龄组的消费观念没有明显的不同,但18岁(含)以上的青年更看重金钱的作用。调查显示,对于“有钱就能办到一切”的观点,“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的被调查者18岁(含)的人占39.1%,18岁以下的人只占28.6%;认为“金钱是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的被调查者,二者的比例分别是49.1%、38.9%;而认同“拥有金钱的多少,不一定能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程度”的被调查者,二者的比例分别是37.1%、51.3%,18岁(含)以上青年的人数急剧减少。同时,调查还显示了一个有意味的现象,除手机外(21.4%比39.6%),18岁以下的青少年拥有(或可以自由支配)的电器设备的比例大都比18岁(含)以上的青年要高。3、18岁(含)以上青年对“流行语”的认知度,比18岁以下的青少年更高。调查表明,18岁(含)以上青年是流行语主要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尤其熟悉与网络相关或通过网络传播的流行语。他们更多的是在学校上网,而18岁以下的青少年更多的是在家里上网。不过,被调查者对“网吧”的使用率是相同的。18岁(含)以上的青年更多的在网上查找资料和浏览信息,而18岁以下者则更多的在网上玩游戏。两者上网聊天的比例近似,但18岁(含)以上青年中有83.5%的人通过QQ聊天,18岁以下的青少年只有55.9%使用QQ,但后者使用聊天室的比例比前者多10%。、四、关于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对策与建议综合上述对我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描述和分析,我们提出如下五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1、在政策层面:要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认识青少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探索把青少年文化建设纳入政府规划的途径。2、教育层面:要把对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引导,放到培养青少年社会意识的重要位置上3、在技术层面:要高度重视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影响。4、在载体层面:要加强对青少年组织功能和文化阵地的建设。5、在社会心态层面:要鼓励健康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文化建设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题中应有之义。青少年文化建设是全民族、全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部分,应该努力把青少年文化建设纳入社会整体文化建设的格局。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存在、发展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需要用宏观的文化视野、文化心态和文化作为,去认识和研究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既不简单否定,也不由其自身自灭,而要科学、理性和宽容地对待它。(一)政策层面:要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认识青少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探索把青少年文化建设纳入政府规划的途径当前,我们要高度重视研究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从广义上讲,只要是文化,就有特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要求。在社会开放和转型过程中,青少年流行文化已经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引导,具有了初步的独立性,更多时候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驾驭,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而西方文化大都标榜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念,鼓励“消费主义”的生活态度,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而目前我国在青少年文化建设上的投入依然十分不足,这必然导致青少年的培养和教育中存在着隐患。透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状,可以看出我们在认识和对待这一问题上,基本处于无力、无为的状态。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