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高效的课堂提问_第1页
呼唤高效的课堂提问_第2页
呼唤高效的课堂提问_第3页
呼唤高效的课堂提问_第4页
呼唤高效的课堂提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呼唤高效的课堂提问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是师生交流互动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高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基本教学手段,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赋予了“提问”新的内涵,如何使课堂提问高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仍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话题。一、现状课堂是教师教学反复演绎的舞台,在一天天、一年年的“复制”工作中,教师大胆地尝试新课程理念。然而,在许多看似“开满鲜花”的课堂提问背后充满了喧嚣甚至混乱,出现了以下两种倾向。1.课堂提问设计“过瘦”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喜欢为学生预设一条尽快接受知识的“绿色通道”,并通过环环紧扣的提问,小心翼翼地“牵引”着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亦步亦趋。于是,知识的由来常常被不经意地省略,学生的不同见解被“巧妙”地搁置。课堂教学中,打乒乓球似的一来一回的提问过程,实际上是教师越俎代庖,剥夺了学生深入思考的权利。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淡薄了,棱角磨平了,个性消弭了,越来越循规蹈矩,他们失去的是独立思考的精神。2.课堂提问设计“过肥”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过于笼统,学生探究、合作之后糊里糊涂,一无所得。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在出示一组数后就直接问学生:“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一脸茫然,课堂陷入僵局。笔者认为,这样急功近利的教学,学生也许能“多、快、好、省”地接受数学知识,却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限定了学生的思维路线。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即教育要培养的是一棵千姿百态的麦苗,而不是工业化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产品。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既要让全体学生都有进步,又允许快慢不一,先后有别。二、思考课程改革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带来了可喜的成绩。我们的课堂为追求教学的高效和实效,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方法,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如何使课堂提问高效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研究的问题。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提问是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要巧妙运用课堂提问这根“杠杆”并能运用自如,就必须精心设计、细心揣摩。1.突出趣味性让学生“一见钟情”进课堂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课堂提问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会削弱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在思索答案时感受到有趣和愉快,成为好知者,从而自觉、有效地投入学习。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引入新课时,为使学生的注意力能有效地聚焦在数字上,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历尽艰辛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四人,中秋节那天,悟空化缘要来了两个苹果。悟空把其中一个给师傅吃,另一个拿在手中对八戒说:这个苹果咱们兄弟三人分着吃,你吃这苹果的三分之一,沙师弟也吃这个苹果的三分之一。沙师弟挑着行李,腾不出手来,沙师弟的归我吃。八戒听了大有意见,向师傅告状,说不等分,猴哥分得多。猪八戒为何告状?你觉得如何分才比较公平?”这样的问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故事,学生“一见钟情”,兴趣盎然地参与研究。2.突出适度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后其节目。”也就是说,问题设计过深,会使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丧失信心,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形成自卑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设计过易,又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有人以“设计果子的高度”作比喻,果子悬得过低,唾手可得,没有意思;果子悬得过高,使人可望而不可及,激发不了摘果子的兴趣和欲望。因此,这果子要悬得不低不高,恰到好处,使每个学生都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欲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到参与活动和获得成功带来的愉悦。对回答错误或不会回答的学生,教师要给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耐心引导,灵活自如地点拨,使他们“活起来”,继续深入探究问题。这样既不让学生“坐着吞果子”,也不让学生“跳起来摘月亮”。3.突出灵活性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没有激情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效地倾听学生的意外回答,并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教学中的“节外生枝”演绎出独特的精彩。例如,教学“认识圆柱的特征”一课时,教师先请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手中的圆柱体,然后问学生发现了什么。教师话音刚落,学生有的进行观察,有的滚动圆柱体,还有的在互相讨论探究的方法。汇报交流时,学生有的说“圆柱体会滚动”;有的说“圆柱体能滚得很远,除非你用东西挡住它”;还有的说“圆柱体侧放着会滚动,立起来就不会滚动了”听到学生这些与圆柱特征无关的回答,教师只好追问:“这是为什么?圆柱的两头是什么形状的?大小怎样?圆柱的中间一样粗吗?”这时学生不难得出曲面与平面的区别,圆柱的特征就慢慢浮现出来了。这样的提问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4.突出开放性让学生的个性尽情飞扬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的无效提问。课堂问题应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进行设计,要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就如食物的色和香引诱人们去品尝它一样,也像商品美丽的包装吸引顾客去购买。例如,教学“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一课,有这样一道题目:“光明小学三、四年级同学去秋游。三年级去4个班,每班43人;四年级去3个班,每班42人。(1)三、四年级一共去多少人?(2)学校联系租车:大客车限坐50人,每车每天租金600元;小客车限坐20人,每车每天租金260元。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设计出不同的租车方案吗?”面对第(1)题,学生顺利完成。对于第(2)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将其板书在黑板上。同时,教师提问:“同学们靠自己的智慧设计了多种方案,但学校不可能都采用,你准备推荐哪一种方案呢?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既开放了课堂学习空间,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提升。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许许多多尚未被发现的素质,而这些均需要火星儿去点燃。”这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