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作用_第1页
也谈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作用_第2页
也谈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作用_第3页
也谈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作用_第4页
也谈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作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也谈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作用汽车需要马达,轮船凭借轮机,飞机依赖引擎,学生学习语文同样倚重学习动力,这种学习动力属于非智力因数。非智力因数包括情感、动机、兴趣、性格、意志等心理因数。因为语文是人文科学,是用人的情感写出来的,是情感化、个性化的东西,同时作为学习者的学生是有灵性的、个性的人。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会大大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一、利用情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想让你的学生喜欢你的学科,首先是让他喜欢你这位老师。如何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喜爱之情,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情感。教师没有真挚的感情,没有鲜明的爱憎,是不可能用他的语言去征服学生的。纵观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上课,课堂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学生就像春天的鲜花,精神百倍,学生如陶醉了般侧耳聆听;而有的教师上课,课堂是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学生就像暴风雨中的麦苗,趴在课堂上,两眼无神,无精打采。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不难发现:同一个班的学生,不同的教师上课,学生的学习情绪迥然不同。这是为什么?这就是艺术,是教师调节情感的艺术,是一种“阴转晴”的艺术。教师丰富、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握自己的情感。按照心理学中的情感转移原理,教师可以根据“入情动情析情移情”的情感发展过程组织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为此,教师在接触一个新班级时,必须全面地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要了解他们的兴趣、习惯、爱好和人生观等。在教学方面,要有充分的准备,深入挖掘教材,如此才能“入情”、“入境”。进入课堂后,教师要及时进入角色,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及表情,牵动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热情和对学生的关心,对教学的责任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护和帮助,从而更好地接受教育。二、激发情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潭池水,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泛起粼粼波纹。如果老师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融合,这样教学活动就可以成为学生的主观需要,成为在学生内心情感驱动下的主观能动的发展过程,也符合“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的本质属性。因此,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教学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小学生的阅历浅,经验少,想学好语文可谓困难重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收效甚微,然而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鲸时,用课件展示出一幅幅鲸的各种活动图,再配上“海浪声”、“鲸欢叫声”,让学生边看、边听,仿佛置身于海洋中与鲸一起遨游,不仅能观其形,而且能闻其声,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儿童从小乐学、多识、善思、求美,对发展儿童的良好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三、以情换情,入情入境地朗读语文语文是文学,文学是以情感人的。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文学具有感染性,它既表现情感,释放情感,又作用于人的情感,使人感动。摆在学生面前的一篇篇课文都是作者用情感写出来的,字里行间都渗透了作者的情感。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记叙了1976年1月11日,总理的灵车经过长安街时人民自发送别的感人情景,抒发了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人的无比沉痛、无比怀念的情感。由于时代的隔阂,学生并未有这种至深的情感体验。所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学好课文的基础,我一开始便用悲痛的语气粗略介绍了当时的情境,营造氛围。然后泛读全文,边读边做擦泪的动作,让学生边看录像,一起起立低头静默。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全文。有了看录像听范读的这种身临其境之感,人为感性体验,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触动,情感之弦开始颤动,与作者情感开始吻合,这种低沉缓慢的朗读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下面的品词品句也就化难为易了。景哀则情哀,景乐则情乐,那一篇篇写景的绝笔佳文也得用情去读。遗憾的是由于生活、地方不同等的限制,学生无法全面接触大自然,也无从谈起对大自然热爱、赞美之情,学习类似的佳文也就枯燥无味了。我们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爱美、赞美的天性。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之前,我带领学生首先去参观家乡的山水,初感家乡的山水美,上课开始我让学生看投影,看到这如画的景物与家乡的作比较,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啊,太美了!”这一句证明学生已动情了,紧接着,配以动听的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这样设计充分发挥了情感在朗读课文中的作用,进行了情感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四、依据情感,拓宽课文阅读作为高等动物的人是有感情的,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所产生的一种体验。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可见人一旦有了一种情感,就可以成为人奋斗的强大动力,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千万不可忽视把学生的某种情感化为要他人学为自己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就得要使学生对语文有一种倾向性。例如:我班有一位学生在看了九八抗洪抢险的动人事迹后,对高建成等抗洪烈士深有感触,在他的口头造句、作业、作文中时常出现烈士的名字、事迹,并由此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于是,我私底下让他去看与这些烈士有关的书籍、资料,写心得感受。几个月后,再让他把相关材料收集起来,在班级里展览,从而带动其他同学学习。当然语文是深奥复杂的,单单凭语文课中的几十篇课文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大量的阅读。纵观几千年的教育史,自有语言文字以来就有阅读。阅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活动,也是学习语文的途径之一。这位学生能去阅读课外读物,不就是能初步地运用语文了吗?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五、利用情感,寻找说写内容人非草木,熟能无情。情感,人皆有之,但人的情感千差万别,一事一物,一人一情。在语文学习中,并非每位学生都像上面那位学生一样因烈士的情感而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往往有大部分学生因无内容可说可写而怕说怕写,进而对语文是谈而色变,对教材中规定的习作是硬着头皮写。而语文中的说写恰恰是语文能力的两个方面,特别是习作,它是语文综合能力高低的体现。说写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这些事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能否成为学生说写的材料,取决于学生对此事物的情感。有了情感,学生就会全身心地去观察,得到说写的素材,化生活为素材。比如:今年镇里建起了一所变电所,我带领学生去观察,为了激起他们的情感,在校时,我引导学生:“同学们,在我镇不知道何时建起一所变电所,那可雄伟壮观了。你们想去吗?”学生观看的欲望很强,纷纷点头。到了变电所,我故意说:“啊,真了不起,我自己却从未看过这样的场面,可要认真看仔细了。”在好奇心、情感的诱发下,学生观察得一丝不苟,回校后习作也就有话可写了。再如:在三年级学生学了观察日记后,我就指导他们寻找动情点,如春天校园里的第一朵花,夏天的杜鹃,秋天的落叶,冬天的第一场雪这些景物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有了情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