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英文摘要中的衔接与连贯_第1页
中国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英文摘要中的衔接与连贯_第2页
中国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英文摘要中的衔接与连贯_第3页
中国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英文摘要中的衔接与连贯_第4页
中国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英文摘要中的衔接与连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英文摘要中的衔接与连贯摘要:本文以Halliday的衔接理论和Fries的主位推进理论为基础,从中国某高校英语专业某三届的本科毕业论文英文摘要中随机各抽取30篇,共90篇作为样本,分析其衔接手段的使用与语篇连贯的特点,结果发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倾向于使用重复的词汇衔接手段;衔接手段的错误使用集中在连接与省略的衔接中;更倾向于使用平行型的主位推进模式来实现语篇的连贯。关键词:英文摘要;衔接;连贯;英语专业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2-0136-6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1.0331.引言摘要是对正文简洁而完整的描述,同时又是独立于正文的语篇(Tippet,2004)。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就已公布并不断更新了关于学术论文摘要写作规范的统一标准,从最初的国际标准(ISO)214-1976到之后的国际标准(ISO)5966等。随后我国也在80年代发布了国家标准GB7713-87等以规范学术论文摘要的格式与内容。摘要作为导读性语篇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读者对整篇论文的第一印象,因此,对于学术论文来说摘要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学术论文摘要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学术论文摘要的研究角度也日趋多样(如:语用学,文体学角度等),形式愈加丰富,包括各类语篇的摘要研究,不同语种的摘要对比研究等,如:Day(1995)和Patrick(2003)分别探讨了科技论文摘要和会议摘要的特点;张春芳(2009)等中国学者对英汉学术论文摘要的异同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国学生英文摘要写作出现的问题中除了语法词汇等基础语言错误外,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衔接与连贯。摘要作为独立的语篇绝不只是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条条排列出来,更重要的是运用各种衔接手段,围绕论文的中心思想撰写出意义连贯条理清晰的短文。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从各方面对中国学生的英文摘要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然而,这些研究考虑到语料搜集的方便,大都以各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论文或学术期刊的摘要为研究对象,如曹振中(2006)等对语言学学术期刊的英文摘要进行了分析探讨,但对于英语专业本科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却缺乏关注。笔者认为,英语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中出现的衔接与连贯问题及特点,恰恰最能反映中国学生的英文摘要中衔接与连贯的普遍问题及特点。原因有二:其一,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文摘要中出现的基础语法词汇错误较少,很好地排除了语法错误对衔接与连贯问题的干扰;其二,与研究生相比,本科生通常缺乏系统的学术规范教育,对摘要并无深刻的理解或体会,而毕业论文是其第一次学术写作,因此,其中的衔接连贯特点差异性更小,共性更大,且具有学术论文写作初学者的普遍性,有助于为摘要写作教学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本文选择中国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韩礼德的衔接理论(Halliday&Hasan,1976)及Fries(1983)的主位推进理论,对其中存在的衔接与连贯问题及特点进行分析,并探索其原因,以期为提高中国学生的英文摘要写作水平尽一份绵薄之力。2.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韩礼德与哈桑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inEnglish,1976)中将英语中的衔接手段分为两类:词汇衔接(Lexicalcohesion)与语法衔接(Grammaticalcohesion),其中语法衔接包括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连接(Conjunction)。每一种衔接又可继续细分为不同类型。衔接是体现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并非唯一的条件。语篇的连贯不仅与语言内部的因素有关,还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如作者、读者的共识等。除衔接手段外,本研究还将探讨语篇连贯中的另外两个重要内部因素:话题与主位推进模式。一段独立的语篇要做到连贯必须有一个中心话题,语篇中的语句都紧紧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朱永生,1996)。而Fries(1983)将语篇中主位推进模式分为四种类型:主位同一型;述位同一型;延续型和交叉型。通常情况下一个语篇可能会使用多种主位推进模式,而同一类语篇则会有共同的倾向性。本研究从某高校05,06,07三届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中分别随机抽取30份,共90份,建立一个小型的英文摘要语料库。首先,对90例语料(约18000字)逐字逐句进行分析,找出所有衔接手段和错误,计算并统计使用的各种衔接手段及出现错误的频率等。最后,对语料的话题展开情况和主位推进模式逐一进行分析,统计后得出语篇连贯的主要特点和趋势。3.结果与讨论3.1衔接手段90例语料中共发现1718处衔接,其中有68处衔接错误。各种衔接手段及错误的分布如表1所示:上表数据显示:所抽取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总体来说,衔接手段使用较多,平均每100字中有9.54处使用衔接手段。也就是说,假设每篇摘要200词,约10句话,平均每篇摘要有19处衔接,即每句有将近2处衔接。其中最主要的衔接手段是词汇衔接,达到62.51%,省略及替代手段较少,分别占所有衔接手段的3.61%和2.44%。此外,摘要中也出现了一些衔接错误,但数量较少且集中在省略和连接两种手段中,其出现频率分别为0.11,和0.08(每100字)。同时在错误统计的过程中,还发现衔接错误集中在其中的19篇摘要中,大部分摘要并无衔接错误。3.1.1词汇衔接词汇衔接是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相互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包括重复、泛指和相似(胡壮麟,1994)。其中,词汇重复是最直接的方式。相似不仅包括同义或近义词,还包括反义和下义词。泛指则是将前文中的概念用一些泛指的词汇替代。语料分析统计后,共发现1074处词汇衔接,其分布如下表所示:表2数据显示:所选的摘要中使用最多的词汇衔接手段是重复,占词汇衔接总数的81.84%。重复是英语学习者在写作中最容易掌握也最常使用的一种词汇衔接手段,但摘要篇幅短小而内容丰富,因此,如过度使用重复衔接,会造成句式单一且文体不正式的后果。例如:(1)Eatingissomethingverydailyroutine,anditalsocontainsaprofoundinfluence.Eatingetiquetteasaculturalcategoryiseffectedbyreligion,history,andeconomicsfromdifferentcountries.Therefore,differentcountriesarealsohavingdifferenteatingetiquette,anditisshowsonthestyleofeatingameal,seatingarrangements,theorderofservingdishes,drinkingwine,andtheriteofhavingameal.Inthisessay,ChaptertwoandChapterthreedistinguishthedifferencebetweendininganddrinkingetiquettefortheformaloccasionsinUnitedKingdomandChina.AsChinaisacountrywith5000yearshistoryandabundantculturalheritage,inChaptertwo,theessayintroduceaspecialword“Face”whichbelongstotheChineseculture.FaceisanessentialcomponentoftheChinesenationalpsyche.“Face”isasensitivewordwhichusesfrequentlyduringtheChinesedinner.Thereasonswhycausesallthesedifferenceisalsooneoftheaspectsthiseasy(essay,typingmistake)focuson.Avarietyoffoodanddifferentsocietyatmospherearetheleadingreasonsinall.Chapterfourgivesadeepanalysistothesetwoissues.Culturaldifference,traditionsandtheenvironmentmakeallthedifferenceineatingetiquette.Allinall,knowingothercountrieseatingetiquettecouldhelpusformapointonourcountrysdignitythanrespectotherscustom.该例共有22处重复衔接(斜体标出),其中有些重复是多余且能够避免的,如第,句中的两个face,可以通过合并两个句子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又如这篇摘要中共使用4个different和4个difference来表达“不同、差异”,这样的重复衔接死板而累赘,此时不妨使用其他表达不同的同义词,即使用相似衔接手段。重复使用过度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作者仅仅将论文的主要思想简单罗列在摘要中,并没有把摘要当做独立的语篇进行撰写,从而导致形式上的衔接过度;二是受英文表达水平的限制,写作过程中用中文思考,丰富多彩的表达转换成英文时变得贫乏;三是汉语常常省略一些英语中不可或缺的成分,由于英语专业学生语法基础很好,为了符合语法,将中文思考的句子转换成英文时会直接添上缺少的成分,而不是改变句式。3.1.2照应照应,又称指称,是回指某个上文提到过的单位或意义的语言学单位(胡壮麟,1994),包括内指指称和外指指称。摘要虽然是独立的语篇,但它作为正文的缩写,与正文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由外指指称来实现,例如:theessay;thethesis;thepaper等,其中的定冠词the就是外指指称,然而,这种外指指称与摘要本身的衔接连贯无关。因此,本研究分析的照应仅包括内指指称,即对摘要内部的衔接连贯有所贡献的照应,结果如表3所示:统计表明,英语专业本科论文英文摘要90例语料中出现的231处照应衔接中有140处为指示照应,占60.61%,比重最大。如例(1)中的第句里“allthesedifference”以及第句里“thesetwoissues”中的两个“these”都使用了指示照应的衔接手段。人称照应较少是由摘要的客观性决定的,而其中使用较多的是it,用以指称之前提到的概念或事物。而比较照应的数量取决于语篇中是否有对比的描述,而不是作者是否选择这种衔接手段。此外,由于学术论文强调客观性,人称照应主要出现在文学类摘要中,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时,为避免重复而使用人称照应。3.1.3连接连接是通过连接词(包括连词、副词和词组)将两个句子或小句的语义联系起来。韩礼德(1976)认为通过连接实现的衔接可分为详述、增强和延伸三类。详述是对前句或其中的一部分给予进一步说明、评论或举例;增强是为前句提供有关时空、因果、理由和方式等方面的信息以增强其语义;延伸是在前句的语义之外,从正面或反面增加的新描述(胡壮麟,1994)。90例语料中这三类连接手段的分布如下表:表4中的数据显示:样本中使用的连接衔接手段类型,三种几乎平均分配,分别占31.39%,33.66%和34.95%,而其中出现了14处衔接错误,一半(7处)是增强衔接错误,4处详述衔接错误以及3处延伸衔接错误。这些错误的出现主要是由逻辑错误或连接词的误用导致的。例如:(2)Enteringthe21stcentury,luxuryindustryisadvancingatanunbelievablerate.However,asuddeneconomiccrisishasapositiveeffectontheboomingluxuryindustry.(3).Throughthestudyofthetheme,animportantconclusionisgotthatlonelinessprobablybringspeoplepain,butitisvaluable.Becauseitistheprocessofindividualexperienceoflife,aclearchallengeattitude,andthehumanspiritofexplorationwichpeopleconstantlyreflecton.例(2)中“however”连接的两个句子并非转折关系,这样不恰当的使用很可能是由作者逻辑错误导致的。而例(3)中“Because”错误地连接两个完整的句子而非从句,这就是由于作者对Because的用法不熟悉的缘故。3.1.4省略省略的衔接手段是指为避免重复之前已提到过的内容或相同结构的部分而采取的省略,包括名词省略,动词省略和小句省略三类。省略的内容可以通过参照上下文得知(胡壮麟,1994)。英语是注重形式的语言,省略作为衔接手段的情况并不多见。同时,由于受到母语中文的影响,中国学生在使用这种衔接手段时最容易出错。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上表数据显示:省略作为衔接手段共出现62次,其中49次(70.03%)省略的是名词。省略错误也主要出现在名词省略中,如:(4).Thispaperdescribesthedefinitionofcultureandculturaldifferencesandtheirmanifestationatthebeginning.ThensummedupthehistoryofEnglishfilmtranslationandthedifficultiesChinesescholarsencounteredwhenexploringthisnewtranslationarea.上例中第二句缺少了主语,但由于主语与上一句的相同,在汉语中这样的省略属于零形回指,在英语中却是错误的省略。因此,出现这样的省略错误极有可能是因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受到母语的影响。3.1.5替代替代是用诸如one,some,that,those之类的词代替已经出现过的内容包括名词、动词和小句。在这90篇摘要中,替代的衔接方式使用得最少,根据替代内容分出的三类替代衔接手段的分布如表6所示:如上表所示,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替代衔接中主要替代的是名词,例如:(5).ThepurposeofmystudyisnotonlytodepicttheevolutionoftherepresentationsofChinesebutalsotoevaluateandexploretheunderlyingreasons.Themostsignificantonehasbeentouchedinthispaperisthepoliticalreason.上例中“one”替代的是上文提到的reason,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又实现了两个句子的衔接。此外,动词主要是用do来替代,而小句则用that和those。3.2语篇连贯语篇的衔接虽然与语义密不可分,但却主要是体现在结构和形式上,因此并非所有的衔接都是语篇连贯的标志,也有可能是多余的重复。相反,没有衔接手段也不意味着语篇不连贯。话题和主位推进模式是判断语篇是否连贯的另外两个标准。3.2.1话题如果语篇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话题,整个语篇围绕这个话题展开,那么语篇就是连贯的(朱永生,1996)。论文中的主题只有一个,而探讨的问题或话题往往不止一个,那么撰写摘要时只有从一个话题合理地过渡到下一个话题,才能实现语篇的连贯。通过对语料的逐一分析,发现:有一部分的摘要每句都紧扣主题,并且各个话题一个接一个有序而连贯地出现;有的摘要却话题庞杂,多个话题穿插进行,行文混乱;还有一些摘要虽然语句都紧扣主题,但话题之间缺乏有效的过渡,降低了语篇的连贯性。这三种情况可分别看作连贯,不连贯和相对连贯(朱永生,1996)的语篇。本研究抽取的90例样本中三种语篇的分布如下表:如表7数据所示,大多数(71.11%)英语专业本科论文的英文摘要是相对连贯的,只有极少数(7.78%)的摘要不连贯。总体来说,大多数摘要能够紧扣主题,话题的连贯性较好,只是一些话题之间的过渡不够到位。例如:(6).Thisthesistakesthedifferenteffectofwesternlearninginthesetwocountriesasresearchobjectinordertoexplainthisphenomenonbycomparingtheinvestigatingthesethreeaspects.ThecharacteristicoftraditionalculturebetweenJapanandChinaaredifferent,ChineseunitarytypeandJapanesecoexistenttype.AbsorptionofthewesternculturebetweenJapanandChinaweretotallydistinct,Chinaadoptedthe“Chineselearningfortheessence,westernlearningforpracticaluse”,Japanwas“Japanmorality,Westernart”.ImpactofthewesterncultureonJapanandChinaalsodiverse.上例截取一篇相对连贯的摘要的后半部分,可以看出,其中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描述虽然比较清晰但缺乏必要的连接词,即两个话题“Thecharacteristicoftraditionalculture”和“Absorptionofthewesternculture”之间没有过渡。如果分别在两个话题前加上类似Firstly和Secondly这的连接词,整个语篇的条理将更清晰,连贯性也会更好。3.2.2主位推进模式通过对语料逐词逐句地分析,得出每篇摘要采用的主位推进模式,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单一型(即整篇摘要只有一种主位推进模式)和复合型(即整篇摘要中包含至少两种主位推进模式),其中单一型只有平行型(主位相同,述位不同)或集中型(述位相同,主位不同)推进模式,没有单一的延续型(述位成为后一句的主位)或交叉型(主位成为后一句的述位)摘要。复合型也主要以平行型和集中型为主。当然,并非所有语句的主位或述位都与前一句的相关,这里讨论的是大概的趋势,有的语篇连贯性差,只有极少的一两句存在主位推进模式,笔者将这一类也归为单一型。统计后结果如下:根据上表的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大多数摘要的主位推进模式不是单一的,说明其中句式有一定的变化;2)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倾向于使用平行型主位推进模式。平行型主位推进模式是指语句的主位相同,而主位通常是位于句首的已知信息,因此,使用平行型的倾向体现了作者将新信息(焦点)后置的写作习惯。例如:(7)Chinesewarriorcodesare.andEnglishchivalry.Theyarealike.BothEnglishchivalryandChinesewarriorcodesare.Theyshare.Theirbehaviorsare.However,theytakedifferentattitudes.Chinesewarriorcodesareknownfor.Theycansacrifice.Englishchivalrycodesemphasize.Thesesimilaritiesanddiffe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