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高考成语使用方法谈总结[范本]_第1页
高考语文知识点:高考成语使用方法谈总结[范本]_第2页
高考语文知识点:高考成语使用方法谈总结[范本]_第3页
高考语文知识点:高考成语使用方法谈总结[范本]_第4页
高考语文知识点:高考成语使用方法谈总结[范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知识点:高考成语使用方法谈总结一、要分辨成语的语义。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如:例1 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1998年高考题)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万人空巷(1997年),炙手可热(1999年),首当其冲(XX年春季)等。二、要辨别成语特定的方向性。有些成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理解时忽视了这方面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如判断下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例2 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一片掌声。抛砖引玉,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由解释可以看出这个成语的主语只能是第一人称,因此上句中的成语运用是错误的。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蓬荜生辉(XX年)。三、要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如:例3 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四、要看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如:例4 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词义相近,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因此例 4中要就把对改为把,要就把置之度外改为置若罔闻,才能是正确的。这样的词还有:司空见惯耳濡目染不能带宾语:同心同德深思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五、要分析成语的感情色彩。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如:例5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1997年高考题)例5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用纷至沓来。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 无所不为(1995年),处心积虑(1998年),殚精竭虑(1999年),蠢蠢欲动(XX年春季),等等。六、要重视成语所指的对象。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毛病。如:例6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XX年全国高考题)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而不能用来形容刊物。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美轮美奂(1999年),汗牛充栋左右逢源(XX年),车水马龙(XX年),等等。七、要区分成语语义的范围。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如:例7 这次汇报演出,反映了我国文艺舞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姹紫嫣红只用来形容花,而不能修饰我国文艺舞台出现的繁荣景象,上句显然超出该词的使用范围,因而误用。该句应用万紫千红,其不但可用来形容花木,还可用来形容人、文章,或比喻景象繁荣昌盛,事物丰富多彩。八、要注意成语语义与句子有些词语意义重复。这种类型的误用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如:例8 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可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句子才简明。九、要注意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检查一下,成语误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如:例9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1997年)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释莘莘为形容众多。可见莘莘学子就是众多的学子。既然是众多的学子何言一个?删去莘莘,意思就通顺了。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安步当车(XX年)。十、要明确成语的本来意义。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如:例10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高考题)非非,佛家语,指一般人认识所达不到的境界。现比喻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含贬义。在此句中,使用的是本义,更有利于表现古埃及人想象力的丰富。类似的成语高考考过的还有:灯红酒绿(1992年),淋漓尽致(XX年),指手画脚不三不四(XX年春季),等等。十一、要辨明成语的细微差异。汉语中的同义词极其丰富,同义成语也比比皆是,因而在运用时,我们要注意同义成语的辨析工作,通过辨明其细微差异,达到准确贴切运用的目的。如: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1996年), 耸人听闻骇人听闻(1998年),等等。十二、要弄清成语的来源及其故事的内容。一般来说,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如,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语俗语以及外来吸收等。弄清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故事的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帮我们理解成语的内涵。例12 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这个句子划线部分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学生们学习的是支离破碎的东西。但目无全牛能不能表达这种意思呢?如果清楚这个成语的出处以及它的具体内容,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进行判断了。 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讲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