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梁王陵墓形制初探.doc_第1页
西汉梁王陵墓形制初探.doc_第2页
西汉梁王陵墓形制初探.doc_第3页
西汉梁王陵墓形制初探.doc_第4页
西汉梁王陵墓形制初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汉梁国诸侯王陵墓形制初探 作者:耿广响 位于河南省永城市东北30多公里的芒砀山群,是一处集中大量分布着西汉梁国王室家族的墓地,其基本为凿山为陵,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曾两次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西汉时期封国制下的梁国是当时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在其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迁都于睢阳(今河南商丘)后,其国势强盛一时。而现存在芒砀山群的大小陵墓也是见证其发展的一个侧面。1、 西汉梁国的历史沿革 梁国始建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到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遭王莽贬废,前后近200余年,在这期间前后经历了14位梁王,见下(表一) 刘瑞,刘涛: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47-148页. 王名世系受封受封原因受封时间去世时间后果陵墓梁王彭越一世始封异姓功臣高祖五年(-202)高祖十年(-197)谋反无梁王刘恢一世始封高祖子高祖十一年(-196)高后七年(-181)徙赵王无梁王吕产一世始封吕后兄子高后七年(-181)高后八年(-180)诛无梁怀王刘辑一世始封文帝子文帝二年(-178)文帝十一年(-169)薨无后有梁孝王刘武一世始封文帝子文帝十二年(-168)景帝中元六年(-144)薨有梁恭王刘买二世嗣封子景帝后元年(-143)武帝建元四年(-137)薨有梁平王刘襄三世嗣封子武帝建元五年(-136)武帝天汉四年(-97)薨有梁贞王刘毋伤四世嗣封子武帝太始元年(-96)昭帝始元元年(-86)薨有梁敬王刘定国五世嗣封子昭帝始元二年(-85)元帝初元三年(-46)薨有梁夷王刘遂六世嗣封子元帝初元四年(-45)元帝永光四年(-40)薨有梁荒王刘嘉七世嗣封子元帝永光五年(-39)成帝河平四年(-25)薨有梁王刘立八世嗣封子成帝阳朔元年(-24)平帝元始三年(3)废徙汉中有梁王刘音九世绍封刘武玄孙之曾孙平帝元始五年王莽贬废无需要说明的是此表中未列出朱虚侯刘章,吕后八年八月(公元前180年)至九月间在位一个月,因其时间短暂就未列入表中。彭越为梁国的第一位梁王,“定都于定陶(今山东定陶),辖睢阳(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东阿县),即秦砀郡所辖范围” 郑清森:芒砀山西汉梁国王陵墓葬相关问题初探,东南文化,2001年第9期。在这所封的王侯中前三位都因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而不得善终,汉朝初期国事甫定,内外两方面受到威胁,其外部是异姓诸侯的反叛,第一代梁王就是因此而遭诛,吕后当权后又开始着手打击同姓诸侯王,直至到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改淮阳王刘武为梁王,称为梁孝王。梁孝王刘武,窦太后之少子与汉景帝同母,深受窦太后的宠爱。汉景帝前三年春,吴楚齐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先击梁棘壁,梁孝王城守睢阳,并排韩安国、张羽为大将军,抵抗叛军,最后平定了七国之乱,梁孝王为稳定西汉中央政权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政治地位也随之显著提高” 同2注。,而在梁孝王死后,其国一分为五。直至到王莽时期废止。2、 梁国诸侯王陵的发现概述 “从20世纪30年代,前河南古迹研究会李景聃来芒山调查梁王洞(孝王墓),在芒砀山东南麓,清理了两个小石棺算起,芒山西汉梁王墓地的调查发掘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了” 王良田:西汉梁王墓地述论,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这个地方是豫东地区唯一的一处小山群,珠峰最高处海拔156.8米,“该墓地在14.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埋葬了7代梁王、王后,还有众多的陪葬墓,这些王陵主要分布在保安山、僖山、夫子山、铁脚山、南山、黄土山、西黄土山等峰之上,而且多为南北并列双冢” 郑清森:西汉梁王墓地考古收获,中州今古,1995年第1期。地理位置如上图一 陈华光:西汉梁王墓群的选址与排列,中州今古,2003年第1期。,发现的梁王陵墓的相对位置如下图二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永城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永城芒山西汉梁国王陵的调查,华夏考古,1992年第3期。特别是商丘地区文化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商丘地区文物工作队等单位进行的意义重大的发掘,更是值得研究与学习,在这期间共“发现梁王(后)陵8处18座:保安山墓区M1、M2、M3、M4、M5和柿园汉墓;黄土山M1、M2;夫子山M1、M2;铁脚山M1、M2南山M1、M2;窑山M1、M2;僖山M1、M2。其中以保安山M1、M2(梁孝王、王后陵)保存较好” 刘瑞,刘涛: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50页。 。在这些已调查或发掘的陵墓中其研究也在进行中有些结论还未能下,在这么多的墓葬中墓主究竟是谁未完全得出,有学者对陵墓位置进行了相关的探讨,见下表二 郑清森:芒砀山西汉梁国王陵墓葬相关问题初探,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3期。:序号墓葬名称墓葬位置墓道位置墓葬类型备注1保安山一号墓(梁孝王墓)保安山南峰朝东崖洞墓早年多次被盗现为空墓2保安山二号墓(梁孝王王后墓)保安山北峰东西两个墓道以东为主崖洞墓1992年9月至1994年7月有过发掘3柿子山汉墓李山头南冢朝西崖洞墓1990年发掘4李山头二号汉墓李山头北冢不详不详采石被毁5夫子山一号汉墓夫子山南冢朝东崖洞墓未发掘,暴露墓道6夫子山二号汉墓夫子山北冢朝东崖洞墓未发掘,暴露墓道7铁脚山一号汉墓铁脚山南冢朝东崖洞墓未发掘,被盗8铁脚山二号汉墓铁脚山北冢朝东崖洞墓未发掘,被盗9南山一号汉墓南山南冢朝东崖洞墓未发掘,暴露墓道10南山二号汉墓南山北冢朝东崖洞墓未发掘11僖山一号汉墓僖山山顶东家朝东竖穴石室墓1986年春发掘12僖山二号汉墓僖山山顶西家朝西竖穴石室墓1995年发掘13窑山一号汉墓窑山南冢朝东竖穴石室墓1995年被盗14窑山二号汉墓窑山北冢朝东竖穴石室墓1989年发掘清理15黄土山一号汉墓黄土山南冢朝南崖洞墓未发觉16黄土山二号汉墓黄土山北冢朝北崖洞墓1999年发掘以上就是对其发现情况的概述略作了修改,下面将要重点讨论的是有关形制的讨论,因为诸侯王陵墓的建造是一个或多或少经过规划,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结果值得思考。3、 梁国诸侯王陵墓形制的探讨 按照郑清森先生的划分似乎可以分为两大类,而其中最多的就是崖洞墓,那什么是崖洞墓呢?“从其严格意义上讲,西汉诸侯王在山上岩石内开掘的竖穴或横穴的墓葬,不能称其为崖洞墓,应该称其为岩坑墓、岩洞墓比较适宜。” 周保平,刘照建:西汉楚王陵墓形制研究,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6期。一般认为复杂的即为崖洞墓。什么原因促进了这一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凿山为陵的埋葬现象呢?进入铁器时代后,人们的生产工具有了很大的进步,人们对土壤山石的开掘与搬运能力增强,这为深挖开凿山石为墓葬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据目前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所知,依山为陵的崖洞墓首先兴起于西汉的诸侯王陵墓,并很快从竖穴发展到横穴,终在西汉一代而消失。至东汉,诸侯王不在依山为陵,而是平地起坟。” 同10注。在目前西汉帝陵形制尚未清楚的情况下,对于发掘出的诸侯王墓的形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于我们了解当时各地诸侯的情况有一定的帮助,在这8处18座陵墓中或已发掘或被盗的墓葬中从其陵墓以及出土的文物中就可以在某方面验证史籍中有关梁国强盛和富有的记载,同时梁国陵墓的使用和持续时间较长分布较为集中保存也较为完整,这些都为我们研究汉代诸侯王葬制葬俗等提供了重要的相关材料。下面就对其形制的问题进行探讨,下表三为对其发掘或调查情况的汇总。这一些列的诸侯王墓在连续200多年历史中还是可以窥探出形制演变情况,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西汉梁国诸侯王陵墓葬形制统计(单位:米)序号墓葬名称陵园形制陪葬墓坑墓道形制甬道形制墓葬年代墓室形制侧室数量墓葬类型及朝向1保安山M1 有有长32.2+19.3宽2.59至2.78高2.46两段全长25.4宽2.4高2.3前168-前144东西9.65南北4.7高314长方形 为主崖洞墓朝东2保安山M2 有有2个长37.7+12.2宽5.15-5.45高约4(共三条下列)西长50.7宽2.4-25高2.1前125-前124前后室34崖洞墓朝东3保安山M3 有未发现长4宽2深不详无武帝(前140-前86)无无竖穴土坑墓朝东4柿园汉墓有遗迹有祭祀坑与附葬墓20余座长60宽5.5长23.6宽2.4高2.06前144-136东西9.2南北5.2高3.18崖洞墓朝东5僖山M1无无长10宽3无西汉晚期南北4东西7高4无横穴崖洞墓朝东6僖山M2无无无无西汉中晚期东西7.05南北4.1高4.25无竖穴石室墓7窑山M1无无长20宽2.45-3无前39-前24甲字形东西7南北5高4无竖穴石室墓朝东8窑山M2无无长20.7宽5.3无前24年左右甲字形东西7.2南北5.4高4无单墓道崖洞墓朝东9夫子山M1无有上5.2下4.5深3.8不清不清不清无石室墓朝东10夫子山M2无有长33宽5.1东西32宽2.4高2.1前97左右前东西6南北8后东西10宽5高47崖洞墓朝东11铁脚山M1无无长28宽5.1东西19宽2.4高2.06不清长5宽4高3直壁平顶两耳室崖洞墓朝东12铁脚山M2不确定不确定长30宽5.15长20.8宽2.4高2武帝前后长5宽4.4高3弧顶两耳室崖洞墓朝东13南山M1无有宽4.5宽2长16.8不清长8.2宽5.3高38崖洞墓朝东14南山M2无无不清宽2西汉中期未发掘不清未发掘朝东15黄土山M1无不清不清不清不清不清不清不清16黄土山M2无无长15宽3长10宽2高2西汉中期长7宽5高4穹隆顶两耳室崖洞墓朝北17保安山M4不清不清不清不清大体同保M1不清不清不清18保安山M5不清不清不清不清大体同保M1不清不清不清(1) 、从复杂的崖洞墓向简单竖穴石室墓的转化 西汉梁王陵不像帝陵那样有自己的专门名称,在发现的陵墓当中多数为一个山体上葬有梁王与王后,在同一茔地异穴合葬,而且多有陵园并且异于汉初帝后各一个陵园的葬制,“从文帝霸陵开始,皇帝与皇后的陵墓不在同一个陵园,而是各筑一座陵园”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城西汉梁国王陵与寝园,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54页在一个就是有不同程度的陪葬坑,这些葬制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战国时期王侯夫妻同茔异穴合葬的特点。对于为何不效仿帝后陵各筑一座陵园有学者指出“梁王陵所在诸山头比较矮小,往往是王墓与后墓相距较近,如铁脚山一、二号墓墓道间距只有20米。距离最远的保安山一、二号墓之间也只不过200米。因此梁王、王后已不能再分别筑建陵园。”这个地方我认为除了这一个原因外还应当与当时皇室的打击各诸侯王在礼制方面的限制等一些列政策以及梁国自身被分割后经济实力有所下降有关。在调查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虽为依山建陵,梁王陵墓上亦有高度不等的夯筑封土有的形如山形、覆斗形,除了有封土外,其顶部有汉代建筑等。 上文的图表中崖洞墓共发现了10座,石室墓发现了3座土坑竖穴墓发现了1座。有关陪葬墓与陪葬坑问题在此不做论述。从学界目前对墓主的考证上,梁国陵墓可以大体看作为从早期的复杂崖洞墓到中后期的简单崖洞墓或竖穴石室墓,复杂的岩洞墓如保安山一号墓(梁孝王墓)、保安山二号墓(梁孝王王后墓)、柿园汉墓、夫子山M2、铁脚山M2、南山M1、黄土山M2其中发掘者认为“黄土山M2为西汉中期指出M1为王墓M2为王后墓” 河南省商丘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永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305页。在复杂的崖洞墓中还可以依据不同的构造情况简单分类,型有墓道、甬道、主室、耳室、侧室、回廊。这类最为复杂,目前在发现的国内西汉诸侯王墓葬中,其形制复杂规模巨大还没有超过保安山一号墓(梁孝王墓)、保安山二号墓(梁孝王王后墓)。这类崖洞墓不仅形制上复杂而且还伴有一系列高等级的礼制与外葬特点。除了形制高规格陵园建筑外它有寝园建筑,据考证并有陵邑。“寝园的名称始于西汉,西汉帝陵均设有寝园,景帝以前帝陵寝园位于陵园内,从景帝起,帝陵寝园移于陵园外。梁孝王寝园在陵园内,位于保安山一、二号墓之间的东侧台地上,东距陵园东墙120米,北距二号墓100米,寝园平面南北长方形,南北长110米、东西宽60米,面积6600平方米。” 同4注。梁孝王寝园由寝园墙、寝殿、便殿、殿前庭院、排房等组成“发掘者称为寝殿为主的建筑群,以大殿为主体,四周以回廊环绕,将一号、二号、三号院包围其中,以寝殿为中心,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后部则以便殿为中心,有房基、院落等。” 刘瑞,刘涛: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53页。梁国陵墓中除了梁孝王有陵园还有就是李山头也有,因为其他陵区破坏严重,做的工作有限。在这个最为复杂的型崖洞墓葬制还有自己的陵邑,据考证在今芒山镇北街发现有汉代夯土城垣,可能为郦道元水经注理所提香城遗迹为其陵邑。型崖洞墓由墓道、甬道、主室、耳室、侧室几部分组成,这类中较为明显的是柿园汉墓、夫子山M2、南山M1较为典型。型崖洞墓有简单的墓道墓室或略带耳室单室,这类主要有,僖山M1铁脚山M1M2黄土山M2窑山M2。这一类的崖洞墓构造已经趋于简单。 另一大类则为竖穴石室墓共发现3座,调查研究结果可知,多为单墓道,用石条砌筑墓室,用石条封门,多为斜坡状表面粗糙,这里主要有僖山M2、窑山M1、夫子山M1,可能此处有不全面之处。这一时期石室墓的结构较为简单,而且在考证相关墓主时多为晚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梁国在晚期经济实力的衰退。“从考古发掘看,石室墓既有梁王、王后的墓葬,又有些是属陪葬墓葬的范畴,但墓主人身份均比较高,大概属于梁王妃子或重臣” 同4注。第三类,为土坑竖穴墓,即发现一处为保安山M3,位于保安山西北侧,在梁孝王的陵园范围内,地面有5米左右的封土墓主可能为梁王的某位夫人。(2) 、墓道的变化 在目前研究墓主身份中大体可以确认有早到晚的时代顺序,结合整个梁国陵区墓葬墓道的长宽变化可以得出,早期的崖洞墓其墓道的长与宽均大于晚期的墓道长宽。梁孝王保安山M1时代最早(前168-144年)东西全长近60余米,最宽处近30余米高4米,犹如一地下宫殿,孝王后墓同期(前140-123年)全长近210多米宽最大值近73米高4米多,更是目前发现西汉时期规模最大的诸侯王级别复杂的陵墓。略晚于或时代相当保安山M1M2的柿园汉墓与,它的全长60米宽5.5米,有一点不同的是柿园汉墓又极为珍贵的壁画,为我们墓葬壁画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研究资料。西汉中期黄土山M2长15米宽3米多。大概为梁平王刘襄(前97年)的夫子山M2长33米宽5.1米。晚于夫子山M1相当于武帝后期的铁脚山M1长28米宽5.1米,铁脚山M2长30米宽5.15米。可能略晚于夫子山汉墓与铁脚山汉墓,相当于西汉中期南山M1宽4.5米。窑山汉墓可能为刘嘉(前39-前24年)以及其妻(前24年)汉代后期左右窑山M1长20米宽2.45-3米,窑山M2长20.7米宽5.3米。僖山汉墓可能为西汉晚期梁王刘道,僖山M1长10米宽3米。除了由早到晚长宽变短与窄外还有一点就是在同一墓园,墓道在长与宽的尺度上变化不大。可见在修建陵墓是前后的规划有过一定的参考。(3) 、甬道的变化 从目前统计数据看并不能得出甬道明显的变化,它的变化多是依据修造陵墓时的需要或是条件而形成的。保安山M1斜坡甬道东西全长21米宽2.4米高2.3米,平底甬道长2.4米宽高同斜坡甬道。保安山M2甬道最为复杂共三段,东甬道长28.65米宽2.4-2.6米高2.05-2.15米米,中甬道长14.2米宽2.42-2.45米,东高2.1米,西高2.35米,西甬道长50.7米宽2.4-25米高2.1米。柿园汉墓甬道长23.6宽2.4高2.06。夫子山汉墓甬道M2东西长32米宽2.4米高2.1米。铁脚山M1甬道东西长19米宽2.4米高2.06米。铁脚山M2甬道长20.8米宽2.4米高2米。南山M1甬道宽2米长16.8米。黄土山M2甬道长10米宽2米高2米。从上面的数字可以大体得出以下认识:甬道的长度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其中宽度与高度的变化微小多位2米左右较为统一。(四)、墓室的变化 无论何种形式的墓葬,都有可容纳的棺椁室。特别是大型墓葬有些墓室的数量惊人,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仿照地面生活的建筑建造,其功用也仿造生前的居室做的安排。但是除了早期的保安山一二号墓有大量的墓室外还有个别的有如柿园汉墓,夫子山M2南山M1,后期的数量要少于早期的数量,但是有一些现象值得注意:1、 部分室内有木质结构建筑的痕迹:“在西汉大型横穴崖洞墓中,较大的墓室内常常发现有瓦木结构的建筑,如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徐州西汉楚王墓等。” 同10注。那么梁国陵墓内是否有呢?从公布的材料看同样存在瓦木建筑,在保安山一号墓的角室内石槽处有可能安放木质框架所用,在保安山二号汉墓中,“在前室出土釉陶片、板瓦、筒瓦残片,推测室内原有瓦顶木构。” 刘瑞,刘涛: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64页。在柿园汉墓里也有一定的用木迹象。2、 墓室的功能的变化 在早段的保安山一号墓与二号墓以及同时期的柿园汉墓墓室较多,虽,由于部分被盗室内的随葬品安放位置不清,在具体各室的功能上可能判断不清,但是在比较研究中还是能够得出相应的信息。一是,从安山一号墓与二号墓的形制中似乎可以看出在墓葬拥有,墓道、甬道、耳室侧室、角室、回廊前室后室,乃至中堂这样的一种前中后的格局,象征了墓主生前前前庭中堂与后寝的生活居住模式。二是、功能上各室的安排寓意齐全象征墓主生前的情况有着车马室,厨房,仓储室,器物室,盥洗室甚至有储冰室等。柿园汉墓侧室2里发现的铜钱,认为为贮藏钱币的墓室,侧室7为沐浴室侧室8为其水井室等。而这些多出现在较早的阶段,但也体现出了这一时期墓室的安排功能齐全仿效生前。随着梁国势力的衰减在墓葬墓室安排上也减少,有的甚至减变为竖穴石室墓没有了多余的墓室,这都反映了梁国前期与后期实力的悬殊。3、 墓室的周壁与顶部变化 从以上统计情况看出早期的墓室顶部多为平定到了晚期墓室的顶部有了变化,有的演化为弧顶或是穹隆顶,这个多是由于前期注重墓室的整体布局,过少的注意有关墓室顶部的变化,随着后期的墓室简化,花费的精力有限但是可以把少量的墓室做一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