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专题九高分方案4小说艺术技巧的赏析与写法意图探究教.doc_第1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专题九高分方案4小说艺术技巧的赏析与写法意图探究教.doc_第2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专题九高分方案4小说艺术技巧的赏析与写法意图探究教.doc_第3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专题九高分方案4小说艺术技巧的赏析与写法意图探究教.doc_第4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专题九高分方案4小说艺术技巧的赏析与写法意图探究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分方案4小说艺术技巧的赏析与写法意图探究考试说明要求: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小说的艺术技巧,大致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修辞方法和语言技巧等,各种技巧在特定情况下存在相通交错等现象。近年浙江高考卷及其他高考卷对小说主要写法考查的有关问题梳理如下:试卷真题举隅2008浙江卷乌米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指出第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2009浙江卷魔盒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2011浙江卷第9车厢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2014浙江卷走眼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2013湖南卷未婚妻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2013重庆卷枪口下的人格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近年浙江高考卷及其他高考卷对小说叙事艺术考查的有关问题梳理如下:试卷真题举隅2008浙江卷乌米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者,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2009浙江卷魔盒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2011浙江卷第9车厢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2014浙江卷走眼“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2013新课标全国卷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13新课标全国卷峡谷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2014湖北卷六指猴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014新课标全国卷古渡头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016全国卷战争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2016全国卷玻璃“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典题一小说常用艺术手法的赏析例(2018年浙江考试说明例题、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第9车厢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列车在下一站停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是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是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当时已是深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深夜,他起来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啊?”随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本文有删改)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3分) 【精准剖析】参考答案高分方案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一、明晰思考角度:从氛围营造、情节安排、与后文关系、内容主旨等角度考虑。二、从与主体事件比较中分析:故事的程度不同,却都是荒唐的故事;故事的本质相似, 都有隐喻性;铺垫与比较中使故事更有波澜,内涵更丰富。三、分点回答的同时,还可以有以下思考:营造了一种荒诞的氛围,吸引读者读下去;在比较中突出主体事件无与伦比的荒唐,增强揭示、批判的力量。2.补写第二段“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50字)(3分) 【精准剖析】参考答案高分方案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一、明晰思考角度:从与上下文内容的照应、衔接等角度考虑。二、从下文寻找有效信息:由“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可知读者来信内容与坐火车有关,且足以吸引主人公前往,是后文故事的总起句。三、作答时还需注意:应表达出自己经历更为荒唐的倾向,言辞简单明了。3.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5分) 【精准剖析】参考答案高分方案“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一、明晰思考角度:景物本身特点对氛围营造、情节安排、情感主旨等方面的作用。二、扣住细节描写思考:此句描写没有用明显的修辞手法等,可以抓住“光秃秃”“冷冷”与“圆月”“大草原”的不和谐,并联系旅客的目的地进行分析。重视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方面的作用。三、分点回答的同时,也可作一些优化回答: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如“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突出人物见到此景的惊讶与不安;突出故事结局的荒诞,有“圆”的月亮却没有圆满的旅游;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引发读者的思考。对小说常用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1.从表达方式角度一般涉及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叙述顺序的安排、描写的特点等。比如2014年高考江西卷阿城的抻面就是采用第三人称。大多用白描的手法。2.从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对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单以衬托法为例,2014年重庆卷东坛井的陈皮匠用环境烘托人物,江苏卷安娜之死则用其他人物侧面衬托主人公安娜。3.从结构安排角度看开头结尾各有何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是否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比如2014年浙江卷走眼一文先用赵老板在钧瓷鉴定中的眼光为他后文收玉作铺垫,而最后买玉环节也是采用了“欧亨利”笔法。4.从修辞角度看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特点和作用。5.从语言角度看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比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再读高分方案3中的(2008浙江卷乌米),完成下面的问题。1.指出第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解析:手法是就如何描写景物而言的,作用是就景物描写与人物表现、氛围营造、情节安排和主题表现等角度而言的。这里主要是为表现乌米这一形象服务的。答案:手法: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作用: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暗示人物的命运。2.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3分) 解析:乌米具有执着、乐观的性格,反复唱歌是其重要体现。反复有渲染和强化的用意。答案: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典题二对小说叙事艺术的探究例(2013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峡谷阿城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在柜里。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地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一刻工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阳光又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1.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精准剖析】参考答案高分方案“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一、明晰“分别”这一答题焦点:需要三次写到鹰的不同意图。二、扣住三次写鹰的不同语句,结合这一景物对骑手出场及其举止的作用,分析意图,重点分析鹰与骑手的“关系”。2.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精准剖析】参考答案高分方案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一、明晰思考角度:峡谷这一自然景物(自然形象)对塑造人物形象,进而表现主题等方面的作用。二、找到峡谷描写的几个作用点分点简析。三、分点回答时,也可尝试更明白地先概括后分析:峡谷是重要的自然形象,标题已有凸显,文本中不可缺少描写;描写峡谷为凸显骑手形象服务,峡谷是骑手的活动天地;描写峡谷与描写骑手相辅相成,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互为比照映衬,促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丰富小说的内涵,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虽然高考阅读并不考查现代叙事学的相关概念,但是,从近年浙江高考语文卷命题实际看,在文学作品阅读测试中,或隐或显地涉及现代叙事学的相关原理。1.从叙述者、叙述视角角度还原、体悟捡烂纸的老头实际上使用的是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对老头的叙述描写,基本上是展现店里大家能够看到的情形,对于他的身世,特别是最后一笔“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叙述者似乎自己也不知道。这样使得小说中的老头有点神秘,小说也有了点让人捉摸不透的意味,人物显得神秘、朦胧而不可接近,小说就有了艺术张力。考题中的“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也就成了值得探究的核心问题。而解答此题时,突破叙述者的“限制”,进行联想,还原老头的生活与心理,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2.从叙事频率、节奏、叙事结构角度解析叙事频率体现的是故事中事件与叙述的重复关系,比如峡谷一文中考题中的“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叙事节奏也即叙事速度的快慢疾缓。场景、概要、延缓、停顿、省略是叙述节奏的五种形式。叙事的结构包括由句子和句子、事件和事件之间的关系构成的顺序、反差、间隔和比例。从叙事结构角度看,在捡烂纸的老头考查中,“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涉及的是小说结构方面的“反差”和“比例”设计。反差是指两个衔接较近的事件在情感色调、意味指向等方面的融洽度和一致性。作者开头用较多的笔墨来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铺垫。“叙述比例”主要是指同一故事中的不同事件的分配比重,通过叙述比例的运用,故事就会为读者呈现各种不同的“面貌”,从而增添其艺术魅力。小说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给读者留下广阔想象和思考天地。这样的叙事结构安排,充满了艺术张力和魅力。3.从话语模式视角分析现代叙事学中的话语模式研究,主要是研究叙述与人物语言的关系,即叙事文中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对人物语言主要采取直接引语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