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技术规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一九九零年三月关于颁发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技术规程的通知(90)中色计字第0256号各地区公司,有关省、自治区冶金厅(局、公司)、有色公司,有关直属企业:为促进我国有色金属矿山的发展,提高矿山的管理水平,在洽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使矿山生产技木管理工作有所遵循,现将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技术规程颁发给你们,自一九九O年八月一日起执行。 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技术规程总结了我国有色金属矿山建国四十年来的经验,凝聚了我国有色金属矿山老一辈专家的心血,不仅是矿山生产技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培养年青一代矿山工作者必读的教材。各单位要组织织矿山工程技术人员、各级矿山管理干部及有关职工,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望在执行中往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提出修改意见考,供下决修订时参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一九九O年三月三十日前言 建国四十年来,我国有色金属矿山有了飞速的发展,生产技术也有很大的进步。一九五二年原东北有色金属管理局颁发的采矿规程和选矿规程已不能适应当前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技术发展和管理的需要。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有色金属矿山的发展,提高矿山的管理水平,.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使矿山生产技术工作有所遵循,总公司于一九八七年六月十五日以(87)中色生采字第85号文发出“关于重新制定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技术规程的通知”,成立了以费子文总经理为主任委员的规程知起草委员会,负责规程编写的组织领导及最终审定工作。起草委员会下设规程起章办公室,挂靠在长沙矿山研究院,负责规程的具体编写工作。 本规程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从我国有色金属矿山的实际情况出发,体现改革开放精神和技术进步,符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和规程,使矿山生产技术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规程编写工作,是在原有规程的基础上,把建国以来各矿山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给、补充。为此,制定了统一的编写提纲;邀请了具有多年矿山生产实践经验的老同志参加编写,在工作方法上采取个人编写与集体讨论相结合,进行了反复审查和征求意见。 本规程的起草工作,组织了以生产矿山为主体的38个单位的52名专家参加。分别由姚必鸿、杨甫、陈本仁、杨源伦和郭春林、刘凯寿、游明辉、刘钮、徐本琪和邓海珠担任各部分(篇)的编写负责人。先后召开了25次审查(内审、初.审、.二审和三审)会,两次总编会,有生产矿山、管理部门、科研、设计和高等院校的近400名专家参加过审查会。因此,有色金属矿由生产技术规程凝聚了我国有色金属矿山老一辈专家的心血,是编写与参审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 本规程包括地质、测量、采矿、选矿以及设备、电气和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内容,共八篇、93章、255节、2243条,约25万字。它是从近百万字的初稿经多次审查、修改、浓缩、加工而成的。终审稿经总公司审定,批准后,由规程起草办公室组织印刷和内部发行。 本规程内容涉及面广,技术政策性强。由于我们是第一次组织编写,经验不足,水平有很,缺点、错误难免,请各单位贯彻执行中,发现问题及时批评指正,以便今后进一步修订。, 本规程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各有关单位领导、工程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参加编写工作的同志们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规程起草办公室一九九O年三月目录前言3第一篇总 论15第一章总 则15第二章矿山技术政策16第三章矿山企业的建设及竣工投产18第四章工业卫生和环境保护19第五章职工培训20第二篇矿山地质22第六章总 则22第七章矿山勘探23第一节矿山勘探工作的划分及其栗求23第二节设计编制与审批25第三节勘探手段与工程布置27第四节施工技术管理28第八章地质编录29第一节原始地质编录29第二节地质综合资料编制34第三节编录质量要求34第四节地质资料36第九章取样化验38第一节取样38第二节样品加工41第三节化验41第四节副样保管47第十章矿产储量计算47第一节工业指标47第二节储量分类和分级48第三节矿体连接和矿块圈定49第四节参数测定和计算50第五节储量计算方法51第十一章地质监督和矿产资源保护53第一节监督范围53第二节监督职权54第十二章矿山地质综合研究55第一节目的与要求55第二节研究内容55第十三章水文地质56第一节一般规定56第二节日常水文地质工作57第三节矿山专门防治水工程59第十四章专门性地质工作60第一节矿山工程地质60第二节矿山环境地质61第三节矿山地质经济62第三篇矿山测量64第十五章总 则64第十六章矿区基本测绘67第一节一般规定67第二节矿区基本控制网的联测和改建67第三节矿区平面控制测量69第四节电磁波测距75第五节矿区高程控制测量79第六节矿区地形测绘81第十七章矿区境界测量84第一节矿区矿界测量84第二节矿区地籍测量85第十八章矿区地面工程测量85第十九章矿井工程测量86第一节近井点和高程基点的测量86第二节近井测量87第三节矿井联系测量90第四节贯通测量97第五节井下控制测量99第六节井下采掘工程测量104第七节采掘验收标准106第二十章露天开采测量108第一节露天采区控制测最108第二节露天采剥生产测量113第三节采剥验收测量115第二十一章岩层移动观测117第一节一般规定117第二节井下开采的岩层移动观测118第三节地表建(构)筑物沉降变形观测123第四节露天边坡滑动观测124第五节尾矿库坝体沉降位移观测126第六节观测资料整理与分析126第七节观测预报及技术总结130第二十二章矿山测量资料编制131第一节测量基础资料131第二节矿图编制133第四篇地下开采136第二十三章总 则136第二十四章建筑物保护和开采移动范围137第二十五章矿床开拓139第一节一般规定139第二节平硐开拓140第三节斜井开拓141第四节竖井开拓143第五节斜坡道开拓144第六节井下破碎和溜井系统145第七节井底车场147第二十六章井巷掘进与支护148第一节一般规定148第二节平巷(硐)149第三节斜井和斜坡道150第四节坚井151第五节天井和溜井155第六节硐室157第七节井巷支护158第二十七章采矿方法160第二十八章空场采矿法162第一节一般规定162第二节全面采矿法163第三节房柱采矿法164第四节分段采矿法166第五节爆力运搬采矿法167第六节阶段矿房采矿法168第二十九章留矿采矿法170第一节一般规定170第二节浅孔留矿采矿法170第三节浅孔留矿采矿法171第四节极薄矿脉留矿采矿法171第五节深孔留矿采矿法172第三十章充填采矿法173第一节一般规定173第二节上向水平分层干式、水砂充填采矿法173第三节上向胶结充填采矿法175第四节下向胶结充填采矿法175第五节削壁充直采矿法177第三十一章崩落采矿法178第一节一般规定178第二节壁式崩落采矿法180第三节分层崩落采矿方法182第四节有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183第五节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185第六节阶段强制崩落采矿法187第七节阶段自然崩落采矿法188第三十二章相邻矿脉的开采190第三十三章特殊矿床开采191第一节自燃矿床开采191第二节水体下矿床和大水矿床开采192第三节残矿回采193第三十四章矿柱回采194第一节一般规定194第二节矿柱回采方法195第三十五章地压管理和采空区处理197第一节地压管理197第二节采空区处理199第三十六章采矿作业199第三十七章凿岩200第一节一般规定200第二节凿岩作业201第三十八章爆破作业201第一节一般规定201第二节浅孔爆破202第三节中深孔、深孔爆破203第四节峒室爆破205第三十九章采场运搬205第一节重力放矿205第二节电耙出矿206第三节振动放矿机放矿207第四节铲运机和装运机出矿207第四十章充填208第一节一般规定208第二节充填料208第三节充填料制备与输送209第四节采场充填210第四十一章运输211第一节一般规定211第二节有轨运输212第三节汽车运输216第四节胶带运输217第四十二章矿井提升219第一节竖井提升219第二节斜井提升234第四十三章地面索道运输235第四十四章压气236第四十五章通风防尘241第一节一般规定241第二节矿井通风244第三节局部通风248第四节防尘249第四十六章供水、防水和排水250第一节供水250第二节防水250第三节排水253第四十七章电气设施255第一节一般规定255第二节井下配电及线路257第三节电机和电器259第四节保护接地260第五节照明261第六节通讯和信号装置263第四十八章防火和灭火264第一节一般规定264第二节内因火灾的预防265第三节地下内因火灾的扑灭267第五篇露天开采.270第四十九章总 则270第五十章矿床开拓270第五十一章露天开采境界和采掘要素272第一节开采境界272第二节采掘要素273第三节陡帮开采275第五十二章采剥作业275第一节一般规定275第二节穿孔作业276第三节爆破作业277第四节矿岩铲装278第五十三章矿岩运输279第一节一般规定.279第二节汽车运输280第三节铁路运输282第四节胶带运输283第五节人力运输284第五十四章排土与土地复垦284第一节排土284第二节土地复垦286第五十五章边坡管理286第五十六章防水、排水和污水处理288第一节防水和排水288第二节污水处理289第五十七章通风防尘290第五十八章电气设施291第一节一般规定291第二节配电292第三节电机和电器294第四节保护接地295第五节照 明296第六节通讯和信号装置298第五十九章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298第六篇砂矿开采300第六十章总 则300第六十一章矿床开拓302第六十二章表土剥离作业304第一节一般规定304第二节机械剥离304第三节机械剥离304第四节人工剥离305第五节表土排放与排土场305第六十三章开采方法及工艺306第一节一般规定306第二节水力开采307第三节机械开采309第四节采砂船开采309第五节残矿回采314第六十四章运输315第一节自流水力运输315第二节加压水力运输316第三节机械运输317第六十五章供水、排水与防洪317第一节供水317第二节节排水与防洪318第六十六章辅助作业320第一节爆破松动土岩320第二节水力松动土岩320第三节废石清理及排放321第六十七章砂矿洗选322第一节洗选工艺322第二节洗选作业322第三节洗选设备323第四节尾矿排放与回水利用323第六十八章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324第七篇选矿326第六十九章总则326第七十章投产前的准备327第一节选矿厂竣工验收327第二节材料、药剂准备327第三节技术准备327第七十一章原矿管理328第一节一般规定328第二节原矿性质考察329第七十二章选矿准备作业329第一节破碎筛分329第二节洗矿脱泥330第三节磨矿分级331第七十三章预选作业331第一节手选331第二节光电拣选332第三节重介质选矿333第七十四章选别作业334第一节浮选334第二节重选336第三节磁选337第四节电选337第五节联合选矿及其他338第七十五章脱水作业与精矿管理338第一节脱水作业338第二节精矿管理339第七十六章尾矿管理340第一节一般规定340第二节基本职责341第三节尾矿浓缩与输送管理342第四节尾矿库管理343第七十七章工艺技术管理344第一节原始记录管理344第二节流程管理344第三节操作管理346第四节试验研究346第五节技术改造347第七十八章电气设施348第一节一般规定348第二节线路349第三节变压器、电机和电器350第四节照明351第五节电气安全351第七十九章技术检验352第一节一般规定352第二节生产过程技术检验353第三节原矿与产品质量检查354第四节计量管理354第八十章金属平衡355第一节一般规定355第二节管理职责355第三节金属平衡报表编制356第八十一章质量管理358第八十二章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358第一节一般规定358第二节安全环保359第八篇生产技术管理361第八十三章采掘(剥)技术计划管理361第一节一般规定361第二节采掘(剥)技术计划的主要内容362第三节采掘(剥)技术计划的编制和审批363第四节采掘(剥)技术计划的实施363第八十四章采掘(剥)设计管理364第一节一般规定364第二节设计阶段和分类365第三节设计审批与修改366第四节设计文件的一般要求366第五节设计服务367第八十五章矿产储量管理367第一节地质储量管理367第二节生产矿量管理368第三节储量报销369第四节矿山闭坑370第八十六章采场技术管理372第一节一般规定372第二节采场单体设计373第三节出矿管理374第四节采场验收374第八十七章矿石损失与贫化管理375第一节一般规定375第二节矿石提失与贫化管理375第三节矿石损失与贫化计算原则377第四节矿石损失率与贫化率计算方法378第八十八章设备管理383第一节一般规定383第二节设备的使用与维护384第三节设备润滑385第四节设备检修385第五节设备的改造更新386第六节设备管理的基础工作387第七节设备事故管理387第八十九章能源管理388第一节一般规定388第二节管理机构388第三节能源管理389第九十章材料管理390第九十一章生产调度管理391第九十二章矿山更新改造资金的使用和管理391第一节一般规定391第二节资金来源和使用范围392第三节项目的申报和审批393第四节计划管理394第五节施工管理394第九十三章技术档案管理395第一篇 总 论第一章 总 则 1.0.1 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正确进行采选作业,创造安全、高效的生产条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生产的持续发展,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有色金属的需求,特制定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技术规程(以下简称本规程)。 1.0.2 有色金属企、事业单位,在矿山地质勘探、设计、施工和生产工作中,各级主管部门在布置、检查和监督矿山生产工作中,均应遵守本规程。 1.0.3 矿山企业的建设和生产,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的有关规定。 1.0.4 矿山必须加强地质工作,搞好生产勘探和地质勘探,提高储量级别和扩大储量,为矿床开拓、采矿设计、采掘(剥)技术计划和组织生产提供可靠依据。 1.0.5 矿山企业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的方针,认真贯彻执行矿山安全条例、矿山安全监察条例、冶金矿山安全规程等国家劳动、安全、环保于卫生法规。 1.0.6 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矿山技木政策,切实做好生产衔接,及时剥离和开拓新永平,及时延深井筒,进行阶段开拓和采准,以保证矿床开采的正常持续进行。 1.0.7 矿山应超前研究矿右的类型、物质组成、各种有用矿物含量,并做好选矿试验研究工作,为合理制定选矿工艺流程提供依据。1.0.8 矿山建设和生产,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督制度,搞好全面质量管理。1.0.9 矿山企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原材料、能洱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1.0.10 矿山维简费是维持矿山简单再生产所必须的专项资金,应按有关规定专款专用,合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1.0.11 矿山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防止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期行为。对违反矿山技术政策犷造成资源严重损失和破坏矿山正常的持续生产,一应追究矿山领导人的责任。 1.0.12 矿山应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广前应做好可行性研究,避免盲目性。1.0.13 本规程自一九九零年八月一日起实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以前颁发的技术文件与本规程矛盾者,以本规程为准,本规程与国家法规有抵触者,以国家法规为准。1.0.14 本规程的解释、修订权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以下简称总公司)第二章 矿山技术政策2.0.1 矿山资源应遵循综合勘探、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原则,选择合理的采选工艺,加强资源保护,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2.0.2 矿山必须坚持采掘(剥)并举,掘进(剥离)先行,干线超前和工程配套,处理好当前生产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保特合理的采掘(剥)比例、采充比例。2.0.3 矿山应根据矿床地质条件、生产规模、采矿方法、采矿强度和采掘(剥)周期,制定出合理的生产矿量保有标准,报主管部门备案。2.0.4 矿床开来应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遵循贫富、大小、厚薄、难易矿体兼采的原则,确保充分回收资源,使矿山在整个服务年限内均能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2.0.5 矿山必须选择合理的开来顺序,并保持阶段均匀下降 2.0.6 矿山采掘(剥)作业应合理集中,实行强化开采。地下矿山应尽量减少同时作业的阶段数目,一般不应超过5个,回采作阶段一般不超过3个。 2.0.7 优先建设浅、近、易、富、建设条件好的矿山。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露天开采。在有条件的露天应推广陡帮一开采。 2.0.8 大型矿区应实行全面规划,可分期建设,分期投产,缩短建设周期,提高投资效果,控制性工程应提前施工,保证分期顺利过渡。 2.0.9 矿山应因地初宜,选择合理的采矿方法提高采场生产能力,降低矿石损失、贫化。2.0.10 生产矿山应坚持矿房和矿路比例回采的原则,及时处理采空区。闭坑前除留作利用的空区外,必须将其余空区处理完毕,免留后患。2.0.11 选矿厂应推行多碎少磨,预选抛废。2.0.12 矿山(坑口)的资源己经t探清,在全部回采结束前2年,按要求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闭坑(矿)报告,获得批准后方可闭坑。第三章 矿山企业的建设及竣工投产3.0.1 矿山企业的建设必须有主管部门正式批准的设计,矿山设计必须符合有关规定。3.0.2 中型以上矿山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应按基本建设程序和验收管理办法管理,在投产前要作好维产准备。3.0.3 新建、改建或扩建矿山,建成姆产前应按隶属关系由主管部门_负责组织验收季员会(小组)进行验收。 3.0.4 竣工验收的依据:1. 批淮的设计文件;2. 施工图和设备技术资料;3. 国家或主管部门颁发的有关基建矿山竣工验收标准和规定; 4. 引进项目的合同及国外提供的设计文件、规范、标准等。3.0.5 竣工验收的标准: 1. 生产和辅助设施已按设计要求建完,工艺系统完备,并能满尾生产要求,安全、环境保护、消防、工业卫生等设施达到设计要求; 2. 采选工艺设备安装配套,经负荷联动试季,选犷厂能生产出设计规定的合格产品;3. 采矿方法经过试采,生产工艺过关,安全有保障,能达到设计要求的采场生产能力; 4. 生产矿量达到设计保有标准;5. 生活福利设施能适应投产需要。3.0.6 竣工验收由验收委员会(小组)成员对矿山采掘(剥)工程、建筑物、构筑物和所安装的设备等逐项进行检查。 3.0.7 矿山竣工验收前;施工单位(包括自建工程单位)应将所有工程建设文件,设计文件,施工、安装、隐蔽工程记录和工程质量评价资料、竣工图等整理立卷,与验收文件一并移交矿山归档。3.0.8 矿山竣工后,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生产,并解决试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产。第四章 工业卫生和环境保护4.0.1 矿山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有计划地逐步治理和除尘、毒、噪声和放射性等危害。 4.0.2 新建、改建和扩建矿山,建设单位、设计和施工部门都必须严格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 J36 - 79)做到工业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4.0.3 矿山应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防止或减少职业病产生,保护职工健康。 4.0.4 矿山对排出的废石、.尾砂,应尽可能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暂不利用的,应堆置在安全可靠的废右场或尾矿库。4.0.5 矿山设计和建设时应当少占耕地,采取复土造田,污水净化循环使用戈防尘消烟等环境保护措施。 为防止矿山基建施工过程电的污水污染农田和河流,化工程应在基建初期优先建设。4.0.6 采矿作业破坏的耕地,应复土造田,所破坏的非工业用地也应尽力恢复,绿化造林,保护自然环境。 复土造田应纳入矿山设计。复土造田时,应根据生产发展规划编制具体规划,分期实施时应按有关规定编制施工设计,严格按技术要求实施。 4.0.7 矿山应按有关规定开展坏境监测工作。井下、露天采场、废石场、选矿厂及尾矿库等的工业废水,未达到工业卫标准,均不得自由排放。第五章 职工培训5.0.1 矿山企业应设置教育培训机构,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和安全技术教育。 5.0.2 新工人入矿或原有工人转换工种,必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先进行专门的技术业务学习、安全教育和实际操作训练,通过理论与实钱考核合格后,方能土岗或转岗工作。新工艺或新设备投入生产前要编制一技术操作规程,岗位人员经过专门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5.0.3 矿山企业应按岗位职务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岗位职务培训,全面提高职工素质。5.0.4 岗位职务培训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本着面向生产,“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把一切从业人员培养成各自岗位上合格的当班人,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服务5.0.5 矿山主管部门应组织矿山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知识更新,创造条件保证他们参加迸修学习、考察、技术交流和学术会议,不断用新技术、新知识和新理论武装技术人员,5.0.6 矿山企业应办好科协、技协、学会等各种学术团体,结合矿山生产建设和技术改造的需要,经常开展学木活动,提高职工的科学技术水平。第二篇 矿山地质第六章 总 则6.0.1 矿山地质是为保证和发展矿山生产所进行的一切地质工作的总称。矿床从转入地质勘探开始到矿山设计、基建、生产直到矿山闭坑等不同阶段的各项地质工作,均属于矿山地质工作范畴.6.0.2 矿山必须建立与生产相适应的地质机构、配备是够的人员和仪器、设备,以保证完成矿山地质工作任务。6.0.3 矿山地质部门应根据矿床的成矿条件,有计划地对矿区边部、深部和外围班行找矿勘探、不断增加矿山保有储量;加强矿区生产勘探,提高对已知矿件的勘提程度,提供生产所需的工业矿量。 6.0.4 矿山地质部门应做好日常地质编录、取样等基础工作,一不断补充完善矿山地质资料、为采掘(剥)生产提供正确地质依据。 6.0.5 矿山地质部门应参与矿山设计与基建的地质工作,以及矿山生产建设规划、矿山采掘(剥)技术计划和工程设计的编制与审查。 6.0.6 矿山地质部门应定期计算并分析地质储量和生产矿量的保有储量,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综合利用和采掘工程质量进行监督,以及矿石损失、贫化管理。 6.0.7 矿山地质部门应研究和推广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提高矿山地质工作水平,促进矿山地质工作现代化。第七章 矿山勘探第一节 矿山勘探工作的划分及其栗求7.1.1 矿山勘探按工作目的和范围划分为地质勘探、基建勘探和生产勘探三类。7.1.2 矿山地质勘探是对经过详查阶段,证实具有工业价值并拟近期开采利用的矿床进行的勘探工作,或为已建矿山扩大生产能力而进行的矿区找矿勘探工作。一般按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委员会制定的有关规范,探求各级储量,依据的地质勘探报告。其主要要求是:1. 围绕生产矿区开展地质勘探,查清矿床分布范围,寻找盲矿体,矿山的近期和长远发尾规划提供依据;2. 对前阶段地质工作未达到工业储量控制程度的矿体、矿段进行详细勘探或补充勘探,求取工业储量,为矿山的扩建或延伸开拓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3. 进一步查明矿体中的有用伴生矿产,探明其性质、分布和质量,作出工业利用评价,为矿山制定产品方案提供地质依据;4. 结合矿山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查清矿床(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作出技术分析和评价; 5. 进一步开展矿床成矿地质研究,总结矿山地质勘探工作方法和经验,指导矿区地质勘探工作。 7.1.3 矿山基建勘探是在新建或扩建阶段出现下列问题时所进行的勘探工作。1. B级储量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满足开采设计的要求或未分布在首采地段;2. 首采地段内的平行小矿体(特别是上盘)或主矿体上端边界不清; 3. 须分采分选的各矿石类型界限及其数量未予探明; 4. 须分采的氧化矿界限不清; 5. 基建范围内规模较大的断层、破碎带、岩脉的分布及其破坏程度尚未查清; 6. 较大矿体的边界未能圈定。7.1.4 矿山生产勘探是为保证矿山均衡正常生产、提高矿床勘探程度、增加工业储量和为深入研究矿床(体)地质特征所进行的探矿工作。其主要内容是:1. 采用一定的探矿手段或利用部分生产工程,正确圈定矿体边界;2. 进一步查明矿产质量及矿石类型、品级的分布,准确圈定矿体的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必要时圈定出富矿带和贫矿带;3. 按阶段(台阶)、矿块重新计算矿石储量,提高储量级别;4. 详细查清近期开采地段的矿球水京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以及矿石加工技术条件, 5. 寻找在地质勘探时漏掉的存在于主矿体上下盘或边部、分枝、平行再现等盲矿或小矿体;6. 深化矿床地质综合研究,总结成矿规律,指导找矿勘探工作。第二节 设计编制与审批7.2.1 矿山勘探设计编制应遵循下列原则: 1. 矿山生全过程政行探采结合。地质勘探所获得的资料要满足新建,改建或扩建工作的需要,基建勘探所获得的资料应满足矿山投产前生产的需要多生产勘探所获得的资料要满足开拓、采准、回采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要求。2. 根据矿山不同勘探和生产阶段及不同采矿方法对地质资料的要求,地质工作的侧重点应区别对待。 3. 在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以成矿规律为指导,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探矿手段,推广新技木、新方法,选择投资少、见效快而又可靠的方案。7.2.2 矿山勘探设计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1. 设计说明书(1) 设计的依据和任务,包括根据国家下达的任务、矿山发展规划、采掘(剥)计划、采矿方法等要求所决定的勘探任务一、范围、方向等;(2) 矿区勘探工作简介,包括已在矿区勘探工作单位、工作范围、完成的主要工作量、主要成果和结论等;(3) 矿床地质概况,包括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的矿床地质特征等;(4) 勘探工程的布置和勘探手段的选择,包括工程布置形式,工程间距、手段的选择及其根据等;(5) 勘探工作量及其费用,包括探矿工程种类、取样化验等的工作量及其费用;(6)勘探工程的施工顺序及探采结合的安排; (7)预期地质效果,包括预期获得的各级储量以及升级储量的数量; (8)预期技术效果和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9)工程施工管理要求及安全施工注意事项。 2. 设计图件 设计图件应根据最新的地质资料进行编制,图件的比例尺视矿床(矿体)规模大小而定,一般为1:2001:5000。主要图件有:矿区或矿床地质地形图,阶段(台阶)或地段地质平面图,地质剖面图,矿体纵投影图。3. 设计表格主要包括勘探设计工程量总表,勘探工程设计明细表,工程施工顺序表,.预期储量表及工程费用表等。7.2.3 矿山勘探设计的审批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地质勘探与基建勘探设计由矿山及其所属或承担任务的地质队共同编制,一报土级主管部门审批;2. 生产勘探设计一般随同矿山年度采掘(剥)技术计划一起编制,报上级主管部们审批;3. 单项勘探工程设计由本单位总工程师审批;4. 重大工程的设计修改需报原批准单位审批;一般设计修改由本单位总工程师审批,并报原批准单位备案。第三节 勘探手段与工程布置 7.3.1赋存的地质条件、勘探工作的不同阶段以及矿床开采方式,正确选用钻探、坑探、槽探、浅井、物化探等勘探手段。在保证勘探工程技术效果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勘探手段的经济合理性,一最大限度地发挥勘探工程的投资效果。7.3.2 勘探工程的布置应遵循下列原则:1. 工程布置应由已知到未知由中心到边缘,由疏到密,由浅入深;2. 从矿床地质条件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手段和工程间距,对主矿体的端部、顶底盘边界和地质构造复杂部位应适当加密控制; 3. 勘探工程在空间上要尽量保持上下对应,构成完整的剖面系统,并尽可能垂直矿体或矿化带总的平均走向;4. 勘探工程要尽可能与矿山采掘工程布局相适应,不同开采方式和采矿方法对地质资料精度的不同要求,应区别对待; 5. 实行“探采结合”探矿坑道尽量与开拓采准工程布置相适应,在不能利用采掘工程代替探矿工程时,应尽且采用坑内钻探,以减少坑道的掘进量,保证探矿工程适当超前; 6. 工程布置要考虑施工方便。7.3.3 勘探工程的布置应根据矿床的产状、形态特征、地形变化特点等,采用勘探线、勘探网,或水平勘探等形式。7.3.4 勘探工程的间距应根据矿床地质的复杂程度、探矿手段和工程种类、预期探明储量级别的要求及采矿方法等,应用类比法、探采资料对比法、稀空法或统计计算法等进行研究,提出适合本矿区的勘探工程间距方案,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7.3.5 确定勘探工程间距应遵循下列原则:1. 根据矿床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要求不漏掉有工业价值的矿体;2. 保证相邻剖面所获得的地质资料可以互相联系与对比,矿体连接无多解性;3. 主要矿体与次要矿体、浅部与深部、重点探矿地段与外围概略了解地段的工程间距应区别对待; 4. 密切结合矿山实际,探采结合。第四节 施工技术管理7.4.1 矿山地质部门必须切实贯彻执行有关规定,加强探矿工程施工的地质技术管理工作,确保土程质量。7.4.2 所有探矿工程必须按批准的该计施土。施工前设计人员应向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7.4.3 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加强质量管理,地质人员应及时收集、整理地质资料,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7.4.4 探矿工程质量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钻探(1) 钻孔岩芯采取率不得低于65%,矿芯按可采层计算,分层采取率不得低于75%;(2) 钻孔倾角允许弯曲每百米垂直孔不得超过2,斜孔不得超过3,随孔深递增计算;(3) 钻孔方位角允许偏差,由地质与钻探部门根据孔深、地层条件和矿班类型等具体确定;(4) 孔深误差不得超过1 %;(5) 岩芯保管、简易水文观测及各项原始记录应符合常规要求。2. 坑探质量验收标准同本规程表19一8。3. 槽(井)探工程至少要深入基岩0.3米。第八章 地质编录第一节 原始地质编录8.1.1 矿山原始地质编录是矿山综合地质编录和进行综合地质研究的依据,是重要的基础工作。矿山必须建立统一的编录方法、格式和标准。8.1.2 原始地质编录包括图表、文字、标本和照片四类。1. 图表资料:各种素描图、登记簿、记录簿、表格、图解以及其他有关的图表。2. 文字描述: 野外手册、日志以及对于不能描绘成图的地质特点和细节问题的文字描述。3. 标本: 矿石、岩石、矿物、化石、构造、围岩蚀变、地层等方面的典型标本,薄片、光片、重砂、岩芯、岩粉、试样以及模型。4. 照片:特殊地质现象的照片资料。8.1.3 浅井、砂钻的原始编录应符合下列规定:1. 根据地质情况的复杂程度,浅井编录采用四壁一底或一壁一底展开图进行素描,井底素描在无特殊地质现象时可省略;2. 砂钻采用柱状图和文字记述进行编录, 重点测量第四纪松散层的粘土和砂石含量,记述碎屑物成分、含量、颜色、结构、 粒度、形状、粘结性等特征,并确定其成因类型和时代。8.1.4 实测剖面的原始编录应符合下列要求:1. 实测剖面应垂直主要矿体(层)、地层或构造线;2. 地质观测点的密度和布置,视填图的比例尺和矿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定。地质观测点、含矿层、矿岩露头、主要构造线、岩层分界线,应用仪器测绘在图上;3. 地质图上的测点、矿体、构造等应进行编号,多层矿体按顺序编号;4. 对已确定的地质资料应及时用实线着墨上色,带有推断性的资料,用虚线表示。经过一定阶段后应将野外地质图转绘到室内清图上。8.1.5 露天采场原始编录应符合下列规定:1. 按爆区或台阶进行采场工作面地质编录,多品级矿石类型组成的厚大矿体,作垂直纵投影及平面图,对于缓倾斜矿体作工作面的水平投影及剖面图;为硐室爆破所开挖的坑道、硐室也要进行编录; 2. 岩溶、断裂位置,陷落区,矿体(层)、主要层位界线,矿体(层)产状和取样位置均应实测绘于图上。8.1.6 地下井巷工程原始地质编录应符合下列规定:1. 老峒编录:对形状复杂、分布不规则的老峒可以分段、分层进行素描,其素描图展开形式同坑道素描,但用真方位表示。老峒穿脉素描一壁一顶,沿脉可作顶板素描,或间隔一定的距离作理想工作面图;老峒编录资料,必须附索引及老峒分布图。2. 水平巷道编录:矿体或构造复杂时采用内压法三面展开,穿脉工程作工1/100素描图,石门、运输巷道等远离矿体的坑道可作1/200素描图。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作1/201/50的专用素描图。由于坑道顶、壁凸凹不平,编录时均按坑道设计规格采用产状投影法素描。3. 竖井(包括天井、盲井)编录:按工程性质不同,编录应有所侧重,一般只作有矿脉和取样的一壁素描图,地质现象复杂或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作四壁展开素描图,按固定的方位角,顺时针方向展开。圆井素描应绘出表示正北的方向线和作往状剖面图,大型竖井还要作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 4. 斜井素描:斜井素描展开方法同水平坑道,编录时要标明斜井坡度和方向,按斜距实际长度素描。8.1.7 地下采场原始编录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采场素描图必须根据固定测量点或引点控制进行现场编录。每个采场应有采场登记簿和综合表。2. 采场编录工作由地测人员共同完成,一般素描采场上采工作面。采场素描重点是测量产状,圈定矿体与围岩的界线、断裂构造、取样位置等。崩落法采场在爆破前应全面编录,并根据炮孔岩粉纪录,重新修改剖面,为装药爆破提供依据。3. 采场中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方应作特征素描图。8.1.8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应符合下列规定:1. 钻孔采用柱状图格式进行编录;2. 编录前应将岩芯与原始记录进行校对,对有关数据(包括孔号、孔口坐标标、设计方位及倾角,钻孔孔径、开停工日期,孔深丈量,钻孔弯曲测量,偏曲距改算,标本、体重、采样位置及分析成果)认真编录和填写;3. 钻孔的定位和收孔,必须由测量人员用仪器测定,保证位置准确;4. 按回次仔细观察岩(矿)芯,对岩性、矿石类型、矿物成份、矿化强度、围岩蚀变、接触关系等进行编录,重要地质现象应作详细描述;5. 岩芯采取率只计算分层采取率,矿体及其顶底板5米内的围岩则计算回次采取率,分层深度计算数字一律采取整数,计算算方法如下:(1) 回次采取率= (2) 孔内有残留岩芯时:回次采取率= (3) 分层采取率=(4) 砂钻采取率用重量法或体积法计算: 体积法:实际采取率=松散系数=重量法:实际采取率=6. 钻孔偏曲校正可用投影制图法或坐标增量查表计算法,每一测点各影响上下两测点间距的1/2。8.1.9 地质编录应随土程的进展及时进行,一般要求:水平坑道不落后于工作面1030米,需支护地段应在支护前及时进行;天井可根据施工作业情况一次或分段编录;竖井地质编录必须随同测量及时进行、以保证位置准确。钻孔编录一般不落后进尺10米,浅钻可一次编录;采场编录一般要求每上采35米编录一次,或按分层、分段编录;露天采场应随堑沟和采剥工作面的推进及时作好地质素描和编录。8.1.10 现场素描图应及时进行内业整理,一般应在两天内完成,单一工程结束后应及时整理成册,经坑口或采区地质负责人检查无误后方可进行综合资料编制。第二节 地质综合资料编制8.2.1 矿山地质综合资料是矿山地质工作的主要成果,是指导矿山生产、勘探,进行矿床地质研究的基础,也是编制矿山采掘(剥)技术计划,进行矿山近期和长远规划的重要依据。8.2.2 编制矿山地质综合资料,应全面系统整理已有地质成果,结合矿山生产获得的大量原始资料,经过分析归纳,进行综合编制。在编制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如电子计算机等)。8.2.3 矿山应有专门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矿山地质综合研究工作,以保证矿山地质综合资料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8.2.4 矿山地质综合资料应能全面反映区域地质发展规律、矿床产状、规模与成矿地质条件、矿石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以及矿床地质、经济评价等综合研究成果。第三节 编录质量要求8.3.1 编录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 原始编录应建立自检、互检、抽查制度,综合编录必须对采用的原始资料先行审核,再编制各种所需的地质资料;2. 工程原始编录长度以测量成果为准;3. 编录内容要齐全,各种地质现象在图上(原始和综合图)的误差不得超过1毫米;4. 综合图的内框线和坐标方格网误差不超过0.2毫米,各种地质现象的符号必须统一,数字一律朝北书写,图面要求整洁、清晰。 8.3.2 编制地质综合图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图幅规格:地形地质图及根据地形地质图编制的各种图件应根据地形图分幅原则确定,一般原图采用:外图框5862厘米,内图框5050厘米。其他图件在一般情况下采用如下规格:全张为11079匣米,四开为5539厘米,八开为3927匣米。2. 图件要求:(1) 图形布置:平面图一律按正坐标制作,剖面图应按座南朝北或座东朝西方向;(2) 地质图件应有:图名、图幅号、比例尺、方位标、图例、图签、接图表、内外图廓、坐标网、图廓间记注、座标系统说明、保密等级等;(3) 图件编号力求简单明瞭,序号统一,查找方便;(4) 原图、底图必须用优质纸(或聚脂薄膜)和符合要求的绘图仪器绘制,以保证图件质量;(5) 地质资料要认真审核后方能兰晒、定版或复印。第四节 地质资料8.4.1 生产矿山应建立健全下列图件:1. 区域性图件(比例尺根据矿山实际确定):(1) 矿区交通位置图;(2) 区域矿产分布图;(3) 区域地质图(附综合地层柱状图);(4) 区域构造地质图(附地质构造综合剖面图);(5) 区域水文地质图;(6) 其他图件(如区域重砂、露头采样分布图及物、化探图件等)。2. 矿区性图件:(1) 原始地质图件(比例尺1/1001/200,专用素描图为1/20 1/50):槽探素描图;浅井素描图;钻孔柱状图;坑道素描图;其他(如各种专用素描图等)。(2) 地质基础性图件(比例尺一般为1/2001/10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数据管理的新篇章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探讨
- 云服务下的数字资产安全管理实践
- 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探讨及建议
- 办公自动化的新趋势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探索
- 2025年初中思品教研组教学工作总结模版
- 区块链技术发展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 工厂现场管理心得体会模版
- 个人技术工作总结模版
- 住院医师培训中的安全文化构建
- 推动两个责任落实工作总结模版
- NT检查规范-课件
- 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案例
- 工程伦理-核工程的伦理问题
- 沉井施工(填空练习)
- 中国慢性肾脏病营养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
- 新产品开发打样流程
- 火龙罐综合灸技术课件
- 三轴龙门机械手
-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 石油石化行业数字化转型规划课件
- 九种基坑坍塌事故案例分析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