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对陶渊明的接受情况管窥唐宋士人精神面貌的差异陶渊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而浓重的意味。他的为人和诗文具有开创性,他的思想中杂揉着儒、道的智慧,甚至还有佛家的影子,他的人品、诗文中既有平淡、自然、率真的味道,同时又有刚健、忠贞、旷达的风骨。陶渊明其人其文含有多种韵味,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解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他的理解也往往不同,同时透过这些对他的阐释也能窥见不同时代、不同人的精神面貌的差异,这种窥探方法就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接受美学。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从文学的角度还原历史,增强我们认识历史的能力。本着还原历史的目的,本文以唐、宋两代人对陶渊明其人其文的评论,以及陶渊明对两代人为人为文的实际影响来窥测一下两代人的精神面貌,并进行比较。陶渊明真正的大规模地被接受是从唐代开始的,到宋代达到高潮,尤其是从苏轼开始陶渊明被奉为最高的典范之一。宋人对陶渊明的接受是在唐人的基础上的,同时宋人又有新的发掘,并深刻地影响着后代直至今天。提到陶渊明,总不免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他给后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这种不露声色的生活态度以及以此为基调的田园诗在唐宋两代引人争相赞叹与模仿。唐、宋两代人面对陶渊明的平淡、自然、率真的方格却品出了不同的味道,对此他们所模仿的结果也有所不同。唐代的隐逸之风盛行,而所谓的归隐的核心就是远离官场的喧嚣,回归自然,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品味生活的平淡,从而获得心灵的宁静,所以被钟嵘成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就顺利成章地成为他们关照的对象。在隐逸的气候之下出现了一大批归隐的雅士,王绩在初唐引领这一风尚,他很推崇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在答处士冯子华书中说“陶生云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又云盛夏五月,跂脚东窗下,有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嗟乎!适意为乐,雅会吾意。”从王绩的平生得知他正气凛然,不卑不亢,朝廷屡召不仕,他的性格很狂傲,他的归隐是彻底的归隐,他对陶渊明式的归隐生活比一般的唐代士人要专心。到了盛唐,归隐之风更盛,甚至还成为所谓的“终南捷径”。这一时期由于国家的繁盛,这些归隐的士人们大多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有自己的田园,他们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同时却不像陶渊明那样参加艰苦的劳动,他们的归隐甚至是“吏隐”,其典型的代表是王维。作为盛唐文人他很热心仕途,只是在遭到打击后转向归隐,在归隐中效仿陶渊明淡然的处世的态度,并做了许多仿陶的诗句,“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暧暧日暖闺,田家来致辞”等等,可以说与陶诗的平淡的艺术境界一脉相承。但他与陶渊明不同的是不管是被贬济州,还是李林甫专权所带来的政治黑暗等政治打击都不能改变他对仕途的眷恋。中唐时国势衰落,士人们的心理结构复杂化,没有了盛唐时的激情,于是更加推崇陶渊明淡、然闲适的生活态度,出现了许多陶渊明的结受大家,如白居易、韦应物、刘长卿、刘禹锡、皎然等,其中白居易的影响最大。白居易前期是积极参政的,在遭受政治打击之后则过起了平淡的生活,并做了大量的拟陶、和陶诗,他还自称是“异世陶元亮”。而韦应物则最得陶渊明的平淡,清人叶矫然认为“韦诗古淡见致,本陶令,人所知也”,“中唐的韦应物而非盛唐的王、孟真正将陶渊明的田园精神首先普遍化从此陶渊明田园精神的内核平淡自然、率真无饰开始成为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和理想人格境界”!“韦应物在艺术实践和人生实践中发现并再现了陶渊明,成为陶渊明接受史发展期内的转折点和高潮之一。”不管白居易还是韦应物在学陶的同时都在留恋官场,韦应物将陶诗的田园精神带进了包括官宦生涯的日常生活中,也带进了官宦生涯的诗作中。”白居易则将自己归隐生活称为所谓的“中隐”。晚唐是向宋代过渡的时期,士人们面对前代对陶渊明接受的成就,并未实现突破,也未出现接受大家,在战乱的环境中多了些凄凉之意,少了些对仕途的憧憬,更专注于平淡的归隐生活。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平淡自然率真的生活态度,在唐代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促使田园诗的产生。纵观唐代的田园诗,有许多是引用陶典,借用陶渊明创造的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化用其句式、韵律、语句等,更重要的是模拟其平淡自然的韵味。宋代对陶渊明的平淡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宋人认为诗文中的情思的第一个特征是纯正,思无邪”,“主忠厚而归于正”,“陶渊明人品自高,其然而出,率然而归,赖其诗文,行迹足自道本志。”(刘辰翁五庐记须溪集卷四)具言之,思无邪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合乎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歌,不以叫呼怒骂为诗不以豪气为诗(叶适习学纪言卷四七)而历经南朝、大唐以悲为美,泥于情感而不能自拔,仍然是诗歌创作中的一个基调。”(238页)苏轼是陶渊明接受史上的决定性人物。他将儒、释、道各家的思想熔于一炉,具有更成熟的思想,更深邃的眼光,这为他创造性得解读陶渊明奠定了基础。苏轼十分推崇陶渊明,自称“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他还将流传下来的所有陶诗各和一首。面对陶渊明的淡然风格,他不但将之引为自己仕途创伤的避难所,更在哲理层面上把它看作是问道见性的表现,称陶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馀子所及也”,“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在宋人看来“平淡美是一种老成美、成熟美,他既是诗歌成熟的一种标志,因此臻于平淡美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须经历一个过程。苏轼在与二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及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见爷伯而平淡而今平淡,一向之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今如此。(苏轼文集苏轼轶文汇编)”。受苏轼的影响,江西诗派认为陶诗出神入化,无妙可循。认为其“不烦绳削二自合”,即经大匠运斤、雕琢后,有没有雕琢的痕迹,而且认为“文如其人”无论是为人为文都是宋代理学家推崇陶渊明重点在其人品。从文学的角度也有阐发。杨时论陶诗“平淡深粹,出于自然”,朱熹认为“渊明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他曾向人指示学陶的门径说:“作诗须从陶诗门径中来往乃佳,不如是,无以发萧散冲淡之趣,不免于局促尘埃,无由到佳处。(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六)”(355页)包恢从心学的角度出发认为陶诗“汪洋平淡”是最高的审美理想,所谓的“汪洋”即阔大的意境。辛弃疾、陆游等诗人也将陶渊明的平淡纳入自己的视野,他们对此所持的态度并没有创造性的发挥,在这里不再赘述。总之,宋代人看待陶渊明的平淡已不再仅仅是将其作为避难所,作为表现自己风雅情趣的点缀了,开始对其进行深入地思考,上升到了哲理层面。而唐代人则醉翁之意不在酒,多只将陶渊明的平淡看做是高洁的生活情趣或是当作逃避痛苦的法器,并未深入挖掘,是想借助这种高雅的情趣来掩盖自己真实的感受和目的。正如苏辙所说的“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为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中的“望”字在有些在宋代流传的陶集版本中是“见”字,苏轼却毫不犹豫地认为“望”是正字,“见”必是讹传。苏轼并无确凿证据来证明他的说法的正确性,我们也没有证据来证明苏轼的说法是否正确,但我们可以从苏轼的这种判断看出苏轼对陶诗的喜爱程度,以及他对陶渊明的解读很费心思。陶渊明的闲情赋历来褒贬不一。萧统予以完全否定,唐代人则很少提起此赋,到了苏轼那里却出现了转变,他对此赋的评判与萧统截然相反,他在题文选中说:“观渊明集,可喜者甚多,而独取数首。以知其馀人忽遗者甚多矣。渊明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乃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卷六七)(李剑锋312页)。受苏轼影响,“从此否定闲情赋的声音减弱了,南宋人则承其观点,完全肯定了闲情赋”(313页)这反映了宋代人在尚理的同时也有温情脉脉的一面,对男女爱情持人性化的态度,而号称开放的唐代人在这一点上却落后了。与唐代人相比,宋代人对陶渊明的解读不但深入而且全面,他们对陶渊明的许多阐释都是发前人所未发,从而使陶渊明的形象在宋代更加的丰满。唐代人在提到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时大多只讲到他的超逸的一面,而过滤掉劳动的艰苦和贫困所带来的痛苦,在提起陶诗时大多只欣赏那质朴、淡远的风味而少有仔细品味陶渊明作诗时的艰辛与那种超越艰辛的厚重得人格精神。宋代人则不同,他们不但关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平淡味,而且将自己的视野扩大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式的诗句,并在其中深入体味陶渊明的前人所未发的精神。“朱熹在陶渊明接受史上,第一次明确阐释了陶诗文的刚健豪放之美”,“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来,他自豪放,但豪放来得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出这样言语出来。(论下文)”(352页)。江西诗派在总结“渊明风流”时首推他的安贫乐道,“先生抱道岂乞怜,凛凛有面如方田”(夏倪次韵题归去来图);“因知昔人意,道胜贫非关”(赵蕃和陶咏贫士七首之五);“饥来或乞食,有道无不可”(黄庭坚颜徒贫乐斋之一,内集卷十八)。这在唐代是少有的,相反唐代人还常常对此有所指摘,甚至连“醇厚”的杜甫都不赞美这样的陶渊明,“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遣兴五首);王维在与魏居士书中云:“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忘其后之里也(王右丞集笺注卷十八)”;李白在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云“酣歌激壮士,可以催妖氛。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卷三一)。可见二者对安贫乐道的态度的差异。唐宋两代人对陶渊明的忠贞不事二主的态度也有所区别。唐代人在诗文中很少提到陶渊明的这一品质,论述多集中在南朝隐逸传、文选六臣注等史传著作中。宋代人则不同,他们很看重陶渊明的这一品质,在两宋之交和南宋更是如此,这与宋代积贫积弱的历史背景有关。葛立方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入宋以后不书年号只题甲子的质疑,在韵语阳秋中讲到“世人论渊明自永初以后,不称年号,只称甲子,与思悦所论不同由是观之,则渊明委身穷巷,甘黔娄之贫而自不悔者,岂非以耻二姓而然耶!(卷五)”。南宋末年的爱国、遗民诗人更是将陶渊明的这一品质极力放大。由此可见,唐代人对忠贞的品质比宋人看得要淡。陶渊明在最初进入人们的视野时只是一个淡薄的隐士形象,与他同时代的好友颜延之在陶徵士诔中只标举了他的崇高的人格,而根本没有提到他的诗文,后来江淹、钟嵘、萧统等才零星地关注他的文学面目,渐渐地,他的诗文热了起来,到宋代与他的人品并驾齐驱。唐代自始至终都盛行隐逸之风,因此可以想见以隐士著称的陶渊明其归隐飞情趣肯定会被广泛而深入地认识,至于其诗文则不会如此,因为“在初唐前三十余年间,崇尚词采的南朝时风依然占据着诗坛的主流,这样以质朴自然为本色的陶诗是不可能被主流诗坛所认同的。”“从总体情况看,陶渊明及其作品在初唐九十余年的文坛上没有引起特别的反响”(刘中文66页)盛唐时期虽然“把接收重点放在了陶渊明的人文精神和诗歌艺术、诗学品格上”(刘中文99页)开始关注陶渊明的文学面目,并在陶诗等的影响下产生了田园诗,但受盛唐士人们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的影响,其对陶诗的关注面必然不大,对陶诗的挖掘必然不深。中唐的韦应物、白居易等士人虽然学陶很有成就,但他们一般只关注陶渊明诗文的超逸一面。晚唐也没有什么突破前人的成就。而宋人则不同。他们很注重“文如其人”,在赞赏陶渊明人品的同时,也广泛而深入地解读他的诗文,“从梅尧臣开始普遍认为陶诗的风格平淡,苏轼于平淡中挖掘出奇趣,江西派等在苏轼的基础上论述了陶诗的奇趣中的韵与味的特点,朱熹则以其敏锐独到的眼光首先挑出与平淡相对的豪放一面至此,陶渊明文如其人的全貌才得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两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唐代人的浪漫、潇洒,宋代人的理性、深刻与精致。中国古人尚酒之风源远流长,曹操、阮籍、刘伶等很具有代表性,但“王瑶先生说陶渊明最和前人不同的,是把诗和酒连了起来,以酒大量写入诗中,使诗中几乎篇篇有酒,确以陶渊明味第一人。”(刘中文81页)我们姑且把陶渊明这种诗酒结合的酒称为陶酒。唐代人学饮陶酒不但得其三昧,而且学出了自己的个性,其中最有名气的是李白,“田家有美酒,落日与之倾。醉罢弄归月,遥欣稚子迎。”(卷二十);“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卷二三),诗中的酒透露出豪放之气。初唐的王绩也是学饮陶酒的大家。他给自己起了个雅号“五斗先生”,并效仿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作五斗先生传, “往必取醉,醉则不择地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尝一饮五斗,因为小号。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有仁义薄厚也。”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对酒热衷和狂放。白居易也为自己起了个雅号“醉吟先生”。“宋人方勺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言饮酒者九百首他每言酒常及陶渊明,:头白醉昏昏,狂歌秋复春。一生耽酒客,五度弃官人。异世陶元亮,前生刘伯伦。(醉中得亲友咏而报之,卷三十六)惆怅东篱不同醉,陶家明日是重阳(九月八日酬皇甫十见赠,卷三十四);金多输陆贾,酒足胜陶潜(书事咏怀,卷三十四);”(刘中文269页)。其中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的洒脱。宋代人也有效陶酒的,但人数少,氛围也不如唐代的浓。宋初如梅尧臣,他在汝州王待制以长篇劝予复饮酒因谢之中写到“前因饮酒多,乃苦伤营卫,呕血逾数升,几不成病肺。上念父母老,下念妻儿稚。自此愿少饮,但不使疾炽”;苏轼的“渊明堕诗酒,遂与功名疏。”(卷四三,和陶始经曲阿);辛弃疾虽是豪放词人,但在归隐之时也“闲饮酒,醉吟诗”(最高楼吾衰矣)。对酒的热情明显不如唐代由此可见,唐代人借助陶酒所表现出来的是狂傲、豪放、洒脱,而宋代人对酒没有热烈的感情,对此只是不温不火,适可而止。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塑造的情境很令人向往,里面的理想化的世界给读者带来了美好的憧憬,使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受到的伤痛得到抚慰,千百年来一直很受人们的欣赏,但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这种理想世界的感受是不同的。唐宋两代人都对桃花源记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但是从他们对此文的接受中可以察觉到他们的感受是不同。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业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股骨骨折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应急预案演练脚本
- 电动车充电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 小学六年级英语教研工作年度总结报告范例
- 酒店厨房食品安全管理培训资料
- 高端水晶牌面定制行业2026-2030年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 八年级下册数学证明专题教案
- 高速连续式包装机械行业2026-2030年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 2026年建设工程造价(预制构件成本核算)考试题及解析
- 2026年建筑行业目标审查合同
- 2024年金钥匙科技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皮瓣手术治疗褥疮
- 物理光学课件-叶玉堂
- 房屋的变迁课件
- 国家安全教育高教-第六章坚持以经济安全为基础
- 移动网格长资格认证考试题库(含A.B卷)
- 初中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课件++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学期++
- 手术器械清洗与维护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成长赛道模板
- 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后测试卷班附有答案
- 宏观经济学(河海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