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笔记.doc_第1页
中药化学笔记.doc_第2页
中药化学笔记.doc_第3页
中药化学笔记.doc_第4页
中药化学笔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2.溶剂极性:亲水性越强,极性越大;亲脂性越强,极性越小(大水小指);极性的大小可用介电常数()来判断, 越小,极性就越小,反之亦然。3.常用溶剂极性大小顺序: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三氯甲烷)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记忆:十四本,二三迷,双乙丁丙甲乙水)3.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方法:1煎煮法: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2浸渍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3渗漉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4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5连续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4.水蒸气蒸馏法的适用范围:1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化学成分。2化合物的沸点100度以上,却有一定的蒸气压。5.超临界萃取法:1萃取选择性的决定因素:温度、压力、夹带剂的种类及含量。2常用的提取物质:C026.重结晶法中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1)不与被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对被结晶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3)对杂质或冷热时都溶解(留在母液中),或冷热时都不溶解(过滤除去);4)溶剂沸点较低,容易挥发除去;5)无毒或毒性较小,便于操作。7.判断结晶纯度的方法1)结晶形态和色泽:一个纯的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晶形和均匀的色泽。2)熔点和熔距:单一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熔点和较小的熔距(12)。3)色谱法:单一化合物用两种以上溶剂系统或色谱条件进行检测,均显示单一的斑点。4)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纯的化合物显示单一的谱峰。8.两相溶剂萃取法常见的方法有液液萃取法和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等。9.分离因子:1)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2)100l0,则需萃取10-12次; 3)2时,要想实现基本分离,需作100次以上萃取才能完成;4)当1时,意味着两者性质极其相近,即使作任意次分配也无法实现分离。10.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1分配柱色谱用的载体:主要有硅胶、硅藻土及纤维素粉等 。2正相色谱:固定相极性流动相。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 3反相色谱: 固定相极性流动相。分离脂溶性化合物,11.硅胶:适用于分离酸性成分。硅胶、氧化铝属于物理吸附过程,一般无选择性,可逆吸附,属于极性吸附剂。1对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极性强的物质优先吸附。2溶剂极性越弱,吸附剂对溶质的吸附能力增强,反之亦然。3溶质即使被硅胶、氧化铝吸附,但一旦加入极性较强的溶剂时,又可被后者置换洗脱下来。12.氧化铝:适用于分离碱性成分。13.活性炭:非极性吸附剂。1吸附行为与硅胶和氧化铝相反:水中吸附能力强,洗脱剂的洗脱能力随溶剂极性的降低而增强。2应用于水溶液的脱色素,糖、黄酮苷以及环烯醚萜苷的分离纯化。14.大孔吸附树脂:1吸附原理:选择性吸附(由于范德华引力或产生氢键的结果)分子筛性能(由其本身的多孔性网状结构决定)2影响吸附的因素:大孔树脂本身的性质(比表面积、表面电性、极性、能否形成氢键等)洗脱溶剂的性质(极性、酸碱性)被分离化合物的性质(分子量、极性、能否形成氢键)3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用于天然化合物的分离和富集。4洗脱液的选择:用适量水洗,洗下单糖、鞣质、低聚糖、多糖等极性物质;7O%乙醇洗,洗脱液中主要为皂苷,但也含有酚性物质、糖类及少量黄酮,实验证明30%乙醇不会洗下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3%5%碱溶液洗,可洗下黄酮、有机酸、酚性物质和氨基酸;10%酸溶液洗,可洗下生物碱、氨基酸;丙酮洗,可洗下中性亲脂性成分。15.聚酰胺吸附色谱:属于氢键吸附;适用化合物类型:酚类、醌类、黄酮类。1吸附强弱通常在含水溶剂中大致有下列规律: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易形成分子内氢键者,其在聚酰胺上的吸附即相应减弱。分子中芳香化程度高者,则吸附性增强;反之,则减弱。2洗脱溶剂的洗脱能力由弱到强的顺序为:水甲醇或乙醇丙酮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记忆:水甲乙丙氧,甲酰二甲尿)3聚酰胺色谱的应用:对酚类、黄酮类等含酚羟基化合物可逆吸附,分离效果好,吸附容量大,适于制备分离。可用于生物碱、萜类、甾体、糖类、氨基酸等其他极性与非极性化合物的分离。对鞣质的吸附特强,近乎不可逆,故用于植物粗提取物的脱鞣处理。16.凝胶过滤法: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而达到分离的目的。17.膜分离法:利用一种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膜, 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应用:精制药用酶时,用透析法脱无机盐。采用膜分离技术生产中药注射剂和大输液可以明显缩短生产周期,简化生产工艺。有效地去除鞣质、蛋白质、淀粉、树脂等大分子物质及其微粒、亚微粒和絮凝物等。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口服液、药酒和其他制剂。18.离子交换色谱:1离子交换法原理: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差异进行分离。2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与性质:球形颗粒,不溶于水,但可在水中膨胀。母核部分:由苯乙烯通过二乙烯苯(DVB)交联而成的大分子网状结构。网孔大小用交联度表示,交联度越大,则网孔越小,质地越紧密,在水中越不易膨胀;交联度越小,则网孔越大,质地疏松,在水中易于膨胀。离子交换基团:阳离子交换树脂有强酸性和弱酸性两种;阴离子交换树脂有强碱性和弱碱性两种。(阳酸阴碱)3离子交换法的应用:用于不同电荷离子的分离:天然药物水提取物中的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的分离。用于相同电荷离子的分离:依据酸性或碱性的强弱不同分离(碱性强弱:;弱酸性树脂吸附强弱:)。19.分馏法:利用中药成分沸点的差别进行分离的方法。1)沸点相差在100以上时,可用反复蒸馏法达到分离的目的。2)沸点相差在25以下,则需要采用分馏柱。3)沸点相差越小,则需要的分馏装置越精细。如挥发油和一些液体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常采用分馏法。20.纸色谱、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在中药化学成分纯度测定中的应用:1用PC或TLC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样品只有在 3种以上溶剂系统或色谱条件进行检测,均显示单一的斑点才可以确定其为单一化合物。2个别情况下,须用正相和反相两种色谱确认。3HPLC不受条件限制,用量少,时间快,灵敏度高,准确。2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1)* 及n* 跃迁可因吸收紫外光及可见光而引起,吸收光谱出现在紫外及可见区域(200700nm)。2)UV光谱主要可提供分子中的共轭体系的结构信息,可据此判断共轭体系中取代基的位置、种类和数目,用于推断化合物骨架,用于测定化合物的精细结构。3)对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不饱和羰基(醛、酮、酸、酯)结构化合物,及芳香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是重要手段。22.红外光谱(IR):1)红外吸收范围:4000625cm-12)可确定其分子中的官能团的种类及其大致的周围化学环境:40001500cm-1为特征频率区:官能团吸收,如羟基、氨基、重基、芬环等出现此区域。1500600 cm-1为指纹区:可做真伪鉴别依据。23.核磁共振谱(NMR):1)氢核磁共振(1H-NMR):分子中有关氢质子的类型、数目及相邻原子或原子团的信息,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测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化学位移:识别不同的类型的氢。峰面积:判断每个信号的氢质子数。裂分与偶合常数:判断相连接的氢的情况。2)碳核磁共振(13C-NMR):化学位移也取决于周围的化学环境及电子密度,并可据此判断13C的类型。在决定中药化学成分(碳水化合物)的结构有重要作用。24.质谱(MS):可用于确定分子量和求算分子式,及提供其他结构信息。二、生物碱1.生物碱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存在情况:分布于植物界,在动物界中少有发现。是许多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1)双子叶植物:毛茛科(黄连属黄连,乌头属乌头、附子)防己科(汉防己、北豆根)罂粟科(罂粟、延胡索)茄科(曼陀罗属洋金花、颠茄属颠茄、莨菪属莨菪)马钱科(马钱子)小檗科(三颗针)豆科(苦参属苦参、槐属苦豆子)。2)单子叶植物:石蒜科百合科(贝母属川贝母、浙贝母)兰科。3)少数裸子植物:麻黄科红豆杉科三尖杉科松柏科。4)低等植物:烟碱存在于蕨类植物中。麦角生物碱存在于菌类植物中。地衣、苔藓类植物中仅发现少数简单的吲哚类生物碱。藻类、水生类植物中未发现生物碱。2.生物碱的分类方法:按植物来源、生源途径和基本母核的结构类型分类。主要有吡啶类生物碱、莨菪烷类生物碱、异喹啉类生物碱、吲哚类生物碱、有机胺类生物碱。3.吡啶类生物碱: 来源于赖氨酸,是由吡啶或哌啶衍生的生物碱,主要有两种类型。1)简单吡啶类: 槟榔中的槟榔碱、槟榔次碱,烟草中的烟碱,胡椒中的胡椒碱。(记忆:简定狼烟焦)2)双稠哌啶类:由两个哌啶环共用一个氮原子稠合而成的杂环,具喹喏里西啶的基本母核。如苦参中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野决明中的金雀花碱等。(记忆:双定苦金花)4.莨菪烷类生物碱: 来源于鸟氨酸,由莨菪烷环系的C3-醇羟基与有机酸缩合成酯。如莨菪碱、古柯碱等。(记忆:莨菪浪荡河5.异喹啉类生物碱:来源于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系,具有异喹啉或四氢异喹啉的基本母核,主要有四种类型。1)简单异喹啉类: 如鹿尾草中的萨苏林,(记忆:简异萨苏林)2)苄基异喹啉类 :苄基异喹啉类又分为1-苄基异喹啉类和双苄基异喹啉类。1-苄基异喹啉类:异喹啉母核1位连有苄基。如罂粟中的罂粟碱,乌头中的去甲乌药碱,厚朴中的厚朴碱。(记忆:一变英武后)双苄基异喹啉类:两个苄基异喹啉通过13个醚键相连接。如防己科北豆根中的蝙蝠葛碱,汉防己中的汉防己甲素和乙素。(记忆:双变蝙蝠防甲乙)3)原小檗碱类:由两个异喹啉环稠合而成,又分为小檗碱类和原小檗碱类。小檗碱类:为季铵碱,如黄连、黄柏、三棵针中的小檗碱;(记忆:小檗百练针)原小檗碱类:为叔胺碱,如延胡索中的延胡索乙素。(记忆:原小乙元胡)4)吗啡烷类:具有部分饱和的菲核,如罂粟中的吗啡、可待因,青风藤中的青风藤碱等。(记忆:吗啡可青风)6.吲哚类生物碱: 来源于色氨酸,主要分为四类。1)简单吲哚类: 如板蓝根、大青叶中的大青素B,蓼蓝中的靛青苷等。(简引大青蜓)2)色胺吲哚类: 含有色胺部分,结构较简单。如吴茱萸中的吴茱萸碱。(色引吴茱萸)3)单萜吲哚类: 结构较复杂,如萝芙木中的利血平、番木鳖中的士的宁等。(单引历史)4)双吲哚类 :由两分子单吲哚类生物碱聚合而成的衍生物,如长春花中具有抗癌作用的长春碱和长春新碱。(双引长春)7.有机胺类生物碱: 氮原子不在环状结构内。如麻黄中的麻黄碱,秋水仙中的秋水仙碱,益母草中的益母草碱等。(有仙母马)8.生物碱的性状:1)多为结晶形固体,少数为非晶形粉末,少数小分子生物碱(烟碱、毒芹碱、槟榔碱)为液体。2)具有固定的熔点,有的具有双熔点,个别的仅具有分解点。3)多具苦味,少数呈辛辣味或其他味道,如甜菜碱具有甜味。4)一般无色或白色,少数有颜色,如小檗碱、蛇根碱呈黄色,药根碱、小檗红碱呈红色等。个别生物碱在可见光下无色,而在紫外光下显荧光,如利血平。5)个别小分子固体及少数呈液态的生物碱(麻黄碱、烟碱)具有挥发性,可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6)个别生物碱(咖啡因)具有升华性。9.生物碱的旋光性:1)含有手性碳原子或本身为手性分子的生物碱都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2)影响生物碱旋光性的因素:手性碳构型、测定溶剂、pH值、温度、浓度等。麻黄碱在水中呈右旋性,在三氯甲烷中呈左旋性。(蚂蝗游水)烟碱在中性条件下呈左旋性,在酸性条件下呈右旋性。(烟油酸)北美黄连碱在95%以上乙醇中呈左旋性,在稀乙醇中呈右旋性;在中性条件呈左旋性,在酸性条件下呈右旋性。(黄连又酸又细)10.生物碱盐的溶解性:1游离生物碱的溶解性1)亲脂性生物碱:多数仲胺碱和叔胺碱氮原子的生物碱具有较强脂溶性,易溶于乙醚、苯和卤烃类(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尤其在三氯甲烷中溶解度较大;可溶于甲醇、乙醇、丙酮和乙酸乙酯等;不溶或难溶于水,但溶于酸水。2)亲水性生物碱:季铵碱型生物碱:为离子型化合物,易溶于水和酸水,可溶于甲醇、乙醇及正丁醇等极性较大的有机溶剂,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含N-氧化物结构的生物碱:具有配位键,可溶于水,如氧化苦参碱。小分子生物碱:少数分子较小而碱性较强的生物碱,既可溶于水,也可溶于三氯甲烷,如麻黄碱、烟碱等。酰胺类生物碱:由于酰胺在水中可形成氢键,所以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如秋水仙碱、咖啡碱等。3)具有特殊官能团的生物碱:具有酚羟基或羧基的生物碱:具有酸、碱两性,即可溶于酸水,又可溶于碱水。具有酚羟基的生物碱(又称酚性生物碱),可溶于氢氧化钠等强碱性溶液,如吗啡。具有羧基的生物碱,可溶于碳酸氢钠等弱碱溶液,如槟榔碱。具有内酯或内酰胺结构的生物碱:在强碱性溶液中加热,其内酯(或内酰胺)结构可开环形成羧酸盐而溶于水,酸化后环合析出,如喜树碱、苦参碱等。2生物碱盐的溶解性1)一般易溶于水,可溶于甲醇、乙醇类,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2)无机酸盐的水溶性大于有机酸盐;3)无机酸盐中含氧酸盐的水溶性大于卤代酸盐;4)小分子有机酸盐的水溶性大于大分子有机酸盐。5)有些生物碱盐难溶于水,如小檗碱盐酸盐、麻黄碱草酸盐等。11.生物碱的碱性:碱性是生物碱的重要性质之一。生物碱因分子中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能接受质子而呈碱性,能与酸结合或盐,生物碱盐遇碱又可转变为游离生物碱,这一性质是进行生物碱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的理论依据。 12.生物碱 碱性强弱的表示方法:生物碱碱性强度统一用其共轭酸的酸式解离常数pKA值表示:pKa越大,该碱的碱性越强;反之,碱性越弱。根据pKa值大小,可将生物碱分为:强碱(pKa11),如季铵碱、胍类生物碱;(强记挂)中强碱(pKa711),如脂胺、脂杂环类生物碱;(中指)弱碱(pKa27),如芳香胺、N六元芳杂环类生物碱;(弱流放)极弱碱(pKa2),如酰胺、N五元芳杂环类生物碱。(极弱无限) 13.生物碱碱性强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氮原子的杂化方式、电子云密度、空间效应以及分子内氢键形成等有关。 14.氮原子的杂化方式:sp3sp2sp。15.生物碱的电性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能影响氮原子上电子云的分布,因而影响生物碱的碱性大小。 (1)诱导效应: 供电子诱导效应使氮原子上电子云密度增加,碱性增强;吸电子诱导效应使氮原子上电子云密度减小,碱性减弱。如麻黄碱的碱性强于去甲基麻黄碱。(2)共轭效应: 当生物碱分子中氮原子的孤电子对与电子基团共轭时,一般使生物碱的碱性减弱。常见的有苯胺和酰胺两种类型。苯胺型:苯胺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与电子形成p共轭体系后,其碱性减弱。如环己胺的碱性大于苯胺。 酰胺型:酰胺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与羰基形成p共轭效应,使其碱性极弱。如胡椒碱、秋水仙碱、咖啡碱等。 16.生物碱的空间效应:若生物碱氮原子附近取代基存在空间立体障碍,不利于其按受质子,则生物碱的碱性减弱。麻黄碱甲基麻黄碱莨菪碱东莨菪莨菪碱山莨菪东莨菪)(记忆:浪荡山东)利血平的碱性较弱。 17.生物碱的氢键效应:当生物碱成盐后,氮原子附近如有羰基、羟基等取代基,并处于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分子内氢键时,其共轭酸稳定,碱性强。如钩藤碱碱性异钩藤碱。18.常用的生物碱沉淀试剂:19.沉淀反应的条件和阳性结果的判定:1)反应条件:生物碱沉淀反应一般在酸性水溶液中进行(苦味酸试剂可在中性条件下进行)。2)阳性结果的判断:一般需采用3种以上试剂分别进行反应,如果均能发生沉淀反应,可判断为阳性结果。3)沉淀反应的应用:主要用于检查中药或中药制剂中生物碱的有无。在生物碱的定性鉴别中,这些试剂可用于试管定性反应,或作为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的显色剂(常用碘化铋钾试剂)。在生物碱的提取分离中还可作为追踪、指示终点。个别沉淀试剂可用于分离、纯化生物碱,如雷氏铵盐可用于沉淀、分离季铵碱。某些能产生组成恒定的沉淀物的生物碱沉淀反应,还可用于生物碱的定量分析,如生物碱与硅钨酸试剂能生成稳定的沉淀,可用于含量测定。20.生物碱显色反应:1显色反应:某些生物碱能与一些试剂反应生成不同颜色的产物,这些试剂成为生物碱显色剂。2常用的生物碱显色剂:21.生物碱的提取:挥发性生物碱如麻黄碱可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可升华的生物碱如咖啡碱可用升华法提取;亲脂性生物碱用溶剂法(水或酸水、醇类溶剂、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水溶性生物碱常在提取脂溶性生物碱后的碱液中用沉淀法或溶剂法提取。22.生物碱提取方法:1水或酸水提取法:1)阳离子树脂交换法。2)萃取法。2醇类溶剂提取法:游离生物碱或其盐均可溶于甲醇、乙醇,可用醇类溶剂,渗漉、浸渍、回流等方法提取。3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法:大多数游离生物碱都是亲脂性的,故可用二、三氯甲烷、苯、乙醚等提取游离生物碱。可采用浸渍、回流或连续回流法提取。23.生物碱的分离:1)利用生物碱的碱性差异进行分离: 强碱在弱酸性条件下能形成生物碱盐,易溶于水;弱碱则需在较强酸性条件下形成生物碱盐而溶于水。成盐后,弱碱盐在弱碱条件下即可转变成游离生物碱,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强碱盐则需在较强碱性条件下转变成游离生物碱,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总碱中各生物碱的碱性不同,可用pH梯度萃取法进行分离。对于碱性有差别的两种生物碱,可采用调pH后简单萃取法分离。2)利用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游离生物碱:如苦参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分离,可利用氧化苦参碱极性稍大难溶于乙醚,苦参碱可溶于乙醚的性质,将苦参总碱溶于氯仿,再加入10倍量以上乙醚,氧化苦参碱即可析出沉淀。生物碱盐:不同的生物碱与不同酸生成的盐是溶解度也不同:如麻黄中分离麻黄碱、伪麻黄碱,即利用二者草酸盐的水溶性不同,提取后经处理得到的甲苯溶液,经草酸溶液萃取后浓缩,草酸麻黄碱溶解度小而析出结晶,草酸伪麻黄碱溶解度大而留在母液中。3)利用特殊官能团进行分离:含羧基的生物碱能与碳酸氢钠生成羧酸盐而溶于水,可与其他碱分离;酚性生物碱的酚羟基具有弱酸性,可与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盐溶于水,而与其他非酚性生物碱分离。内酯或内酰胺结构的生物碱可在碱性水液中加热开环生成溶于水的羧酸盐而与其他生物碱分离。4)利用色谱法进行分离:吸附柱色谱: 利用总生物碱各组极性差异,吸附剂吸附的强弱不同达到分离。常用氧化铝或硅胶作为吸附剂,有时也用纤维素、聚酰胺等。以苯、氯仿、乙醚等亲脂性有机溶剂或以其为主的混合溶剂系统作洗脱剂。分配柱色谱: 对某些结构特别相近的生物碱,可采用分配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离效能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可用硅胶吸附色谱柱或C18反相色谱柱。制备型薄层色谱、干柱色谱、中压或低压柱色谱等也常用于分离生物碱。24.分离水溶性生物碱的常用方法:水溶性生物碱主要指季铵碱,常在提取脂溶性生物碱后的碱液中用沉淀法或溶剂法进行分离。1沉淀法:利用水溶性生物碱可与生物碱沉淀试剂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复合物而从水中沉淀析出,与留在滤液中的水溶性杂质分离,以获得纯度较高的水溶性生物碱或其盐。实验室中常用雷氏铵盐沉淀试剂纯化季铵碱。2溶剂法:利用水溶性生物碱能够溶于极性较大而又能与水分层的有机溶剂(如正丁醇)的性质,用这类溶剂与含水溶性生物碱的碱水液反复萃取,使水溶性生物碱与强亲水性的杂质得以分离。 25.生物碱的色谱鉴别方法:薄层色谱法、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一、薄层色谱法(1)吸附薄层色谱法:1)吸附剂:吸附剂常用硅胶和氧化铝。硅胶为酸性吸附剂,易造成拖尾或复斑,影响分离效果。可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氧化铝本身显弱碱性,不经处理便可用于分离和检识生物碱,一般较常用,特别适合分离亲脂性较强的生物碱。2)展开剂:展开剂系统多以亲脂性溶剂为主,一般以三氯甲烷为基本溶剂。(2)分配薄层色谱:适用于分离有些结构十分相近的生物碱。1支持剂与固定相:1)通常选用硅胶或纤维素粉作支持剂,以甲酰胺或水为固定相。2)甲酰胺适合分离弱极性或中等极性的生物碱;水适合分离水溶性生物碱。2展开剂:1)分离脂溶性生物碱,应以亲脂性有机溶剂作展开剂,如三氯甲烷-苯(1:1)等;2)分离水溶性生物碱,则应以亲水性的溶剂作展开剂,如BAW系统(正丁醇-乙酸-水=4:1:5,上层)。3)在配制流动相时,需用固定相饱和。3显色方法:1)有色生物碱可直接观察斑点;2)具有荧光的生物碱在紫外光下显示荧光斑点;3)大多生物碱的薄层色谱可用改良碘化铋钾试剂显色,显橘红色斑点。二、纸色谱:生物碱的纸色谱多为正相分配色谱。1固定相(三种):1)水:2)甲酰胺:3)酸性缓冲液。2展开剂:1)以水作固定相的纸色谱,宜用亲水性溶剂系统作展开剂,如BAW系统。2)以甲酰胺和酸性缓冲液作固定相的纸色谱,多以苯、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等亲脂性有机溶剂为主组成的溶剂系统作展开剂。3)展开剂在使用前也需用固定相液饱和。3显色剂:纸色谱所用的显色剂与薄层色谱法基本相同,但含硫酸的显色剂不宜使用。三、高效液相色谱:1)生物碱的高效液相分析可采用分配色谱法、吸附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等。其中以分配色谱法中的反相色谱法应用较多。2)根据生物碱的性质和不同的色谱方法可选择相应的固定相。3)由于生物碱具碱性,使用的流动相以偏碱性为好。4)具有挥发性的生物碱可用气相色谱法检识,如麻黄生物碱、烟碱等。27.含生物碱的常用中药1.苦参:1中国药典指标成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2结构分类:属于双稠哌啶类,具喹喏里西啶的基本结构,3性状:苦参碱有-、-、-、-四种异构体。其中,-、-、-苦参碱为结晶体,常见的是-苦参碱,为针状或棱柱状结晶,-苦参碱为液态,氧化苦参碱为无色正方体状结晶。3碱性:苦参中所含生物碱均有两个氮原子。一个为叔胺氮(N-1),呈碱性;另一个为酰胺氮(N-16),几乎不显碱性,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碱性比较强。3溶解性:1)苦参碱既可溶于水,又能溶于三氯甲烷、乙醚、苯、二硫化碳等亲脂性溶剂。2)氧化苦参碱具半极性配位键,其亲水性比苦参碱更强,易溶于水,可溶于氯仿,但难溶于乙醚。可利用两者溶解性的差异将其分离。3)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羟基苦参碱具内酰胺结构,可被水解皂化生成羧酸衍生物,酸化后又环合析出。4)苦参生物碱的极性大小顺序是:氧化苦参碱羟基苦参碱苦参碱。(洋枪库)3苦参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1)苦参以通过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提取总生物碱。2)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利用二者在乙醚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4苦参生物碱的生物活性:具有消肿利尿、抗肿瘤、抗病原体、抗心律失常、正性肌力、抗缺氧、扩张血管、降血脂、抗柯萨奇病毒和调节免疫等作用。5苦参生物碱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苦参碱可致胆碱酯酶活性下降,静脉滴注苦参碱引起胆碱酯酶活性下降,产生倦怠乏力、纳差等不良反应;苦参栓可致外阴过敏;苦参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并可致恶心、呕吐;苦参素胶囊致乙肝加重等,临床应用时需注意。2.麻黄1主要成分:以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为主,2中国药典指标成分:盐酸麻黄碱。3结构分类:麻黄生物碱分子中的氮原子均在侧链上,为有机胺类生物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属仲胺衍生物,且互为立体异构体,它们的结构区别在于C1的构型不同。前者为顺式,后者为反式。4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理化性质:1)性状: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为无色结晶,两者均具有挥发性。2)碱性:伪麻黄碱麻黄碱甲基麻黄碱去甲麻黄碱(喂马驾去)3)溶解性:游离麻黄碱可溶于水,麻黄碱大于伪麻黄碱(马容易喂)。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能溶于三氯甲烷、乙醚、苯及醇类溶剂。草酸麻黄碱难溶于水,而草酸伪麻黄碱易溶于水;(渭水)盐酸麻黄碱不溶于三氯甲烷,而盐酸伪麻黄碱可溶于三氯甲烷。(三位)3麻黄生物碱的鉴别反应: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不与一般生物碱沉淀试剂发生沉淀反应。但下列两种特征反应可用于鉴别麻黄碱和伪麻黄碱。1)二硫化碳-硫酸铜反应: 棕色沉淀。2)铜络盐反应: 溶液呈蓝紫色,再加乙醚振摇分层,乙醚层为紫红色,水层为蓝色。4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提取与分离:1)溶剂法:利用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既能溶于热水,又能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性质提取两者;利用麻黄碱草酸盐比伪麻黄碱草酸盐在水中溶解度小的差异。2)水蒸气蒸馏法:利用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游离状态时具有挥发性,可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麻黄中提取。再利用两者草酸盐的水溶性差异分离两者。3)离子交换树脂法:利用生物碱盐能够交换到强酸型阳离子树脂柱上,麻黄碱的碱性较伪麻黄碱弱,可先从树脂柱上洗脱下来,从而使两者达到分离。5麻黄生物碱的生物活性:1)麻黄碱有收缩血管、兴奋中枢神经作用,能兴奋大脑、中脑、延髓和呼吸循环中枢;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能增加汗腺及唾液腺分泌,缓解平滑肌痉挛。2)伪麻黄碱有升压、利尿作用;3)甲基麻黄碱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5麻黄生物碱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具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及强心、升高血压的作用,因此用量过大(治疗量的510倍)或急性中毒者,可引起头痛,烦躁,失眠,心悸,大汗不止,体温及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呕吐,甚至昏迷、惊厥、呼吸及排尿困难,心室纤颤等症状,甚至心肌梗死或死亡。其中麻黄碱的毒性大于伪麻黄碱。3.黄连1主要成分:小檗碱、巴马丁、黄连碱、甲基黄连碱、药根碱和木兰碱等。其中以小檗碱含量最高。2中国药典指标成分:盐酸小檗碱。3结构分类:以上生物碱均属苄基异喹啉类衍生物,除木兰碱为阿朴菲型外,其他都属于原小檗碱型,且都是季铵型生物碱。2小檗碱的理化性质:1)性状:小檗碱为黄色针状结晶,盐酸小檗碱为黄色小针状结晶,加热至220左右分解,生成红棕色小檗红碱,继续加热至285左右完全熔融。小檗碱及其盐类干燥时,温度不宜过高,一般不超过80。2)碱性:小檗碱属季铵型生物碱,呈强碱性。3)溶解性:游离小檗碱能缓缓溶解于水中,易溶于热水或热乙醇,在冷乙醇中溶解度不大,难溶于苯、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小檗碱盐酸盐在水中溶解度较小,为1:500,较易溶于沸水,难溶于乙醇。3小檗碱的特征性反应:1)丙酮加成反应: 生成黄色结晶性小檗碱丙酮加成物,有一定熔点,可供鉴别。2)漂白粉显色反应: 小檗碱的酸性水液中加入漂白粉(或通入氯气),溶液变为樱红色。4小檗碱和甲基黄连碱的提取分离:利用黄连中小檗碱等生物碱盐的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5黄连生物碱的生物活性:1)小檗碱有明显的抗菌、抗病毒作用,2)小檗碱、黄连碱、巴马丁、药根碱等原小檗型生物碱还具有明显的抗炎、解痉、抗溃疡、免疫调节及抗癌等作用。6黄连生物碱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1)黄连粉或小檗碱外用或口服偶引起过敏性皮疹;2)小檗碱静注或肌注有毒性反应,引起药疹、皮疹、血小板减少以致过敏性休克,静脉给予大剂量的小檗碱则可引起循环、呼吸骤停以及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甚至死亡,临床应用应注意。4.川乌1中国药典指标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2结构分类:四环或五环类二萜类生物碱(C14和C8的羟基常和乙酸、苯甲酸结合成酯)。3毒性大小:双酯型乌头碱 单酯型乌头碱 无酯键的醇胺型生物碱(双单无)3川乌生物碱的生物活性:1)乌头和附子的提取物具有镇痛、消炎、麻醉、降压及对心脏产生刺激等作用,其有效成分为生物碱。2)附子具有升压、扩张冠状动脉等作用,中医用于回阳救逆。4川乌生物碱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1)由于乌头碱类化合物有剧毒,用之不当易致中毒,且毒性较强,0.2mg即可中毒,24mg即可致人死亡。其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涉及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临床应用时需注意。2)乌头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等同用,临床配伍时应注意。5洋金花1)主要化学成分:莨菪碱(阿托品)、山莨菪碱、东莨菪碱、樟柳碱和N-去甲莨菪碱。2)中国药典指标成分:硫酸阿托品、氢溴酸东莨菪碱。3)结构分类:莨菪烷类生物碱,由莨菪醇类和芳香族有机酸结合生成的一元酯类化合物。2莨菪烷类生物碱的理化性质:1)性状:莨菪碱为细针状结晶,其外消旋体阿托品是长柱状结晶,加热易升华。东莨菪碱为黏稠状液体。山莨菪碱为无色针状结晶。2)旋光性:除阿托品无旋光性外,其他均具有左旋旋光性3)碱性:影响因素:空间效应 和诱导效应。碱性强弱:莨菪碱 山莨菪碱 东莨菪碱、樟柳碱。(浪荡山东)4)溶解性:亲水性强弱:莨菪碱山莨菪碱东莨菪碱、樟柳碱。(与碱性反)莨菪碱(或阿托品)亲脂性较强,易溶于乙醇、三氯甲烷,可溶于四氯化碳、苯,难溶于水。东莨菪碱有较强的亲水性,可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丙酮、乙醚、三氯甲烷等溶剂,难溶于苯、四氯化碳等强亲脂性溶剂。樟柳碱的溶解性与东莨菪碱相似,也具较强的亲水性。山莨菪碱由于多一个羟基,亲脂性较莨菪碱弱,能溶于水和乙醇。5)水解性:莨菪烷类生物碱都是氨基醇的酯类,易水解,尤其在碱性水溶液中更易水解。如莨菪碱(阿托品)水解生成莨菪醇和莨菪酸。3莨菪烷类生物碱的鉴别反应:1)氯化汞沉淀反应: 莨菪碱生成黄色沉淀,加热后沉淀变为红色。东莨菪碱则生成白色沉淀。2)Vitali反应: 莨菪碱(或阿托品)、东莨菪碱等莨菪烷类生物碱分子结构中具有莨菪酸部分者,用发烟硝酸处理,产生硝基化反应,生成三硝基衍生物,此物再与苛性碱醇溶液反应,分子内双键重排,生成醌样结构的衍生物而呈深紫色,渐转暗红色,最后颜色消失。3)过碘酸氧化乙酰丙酮缩合反应(DDL反应): 樟柳碱分子具邻二羟基结构而显黄色。4洋金花中生物碱的生物活性:1)莨菪碱及其外消旋体阿托品有解痉镇痛、解救有机磷中毒和散瞳作用;2)东莨菪碱除具有莨菪碱的生理活性外,还有镇静、麻醉作用。5洋金花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中毒机制主要为M-胆碱反应。对周围神经表现为抑制副交感神经功能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则为兴奋作用,严重者转入中枢抑制,也可影响呼吸及温度调节中枢。6马钱子1中国药典指标成分:士的宁、马钱子碱。2结构分类:吲哚类生物碱均有两个氮原子,其中吲哚环上的氮原子呈内酰胺结构,几乎无碱性,另一个氮原子为叔胺,相当于一元碱,呈中等强度碱性。4)性状:士的宁为单斜柱状结晶,味极苦,毒性极强。马钱子碱为针状结晶,味极苦,有强毒性。2马钱子生物碱的鉴别方法:1)与硝酸作用:士的宁显淡黄色,遇氨气转变为紫红色。马钱子碱显深红色,再加氯化亚锡溶液,则由红色转变为紫色。2)与浓硫酸重铬酸钾作用:士的宁显蓝紫色,渐变为紫堇色、紫红色,最后为橙黄色。马钱子碱无颜色反应。3马钱子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成人用量510mg可发生中毒现象,30mg可致死。此外,有毒成分能经皮肤吸收,外用不宜大面积涂敷。三、糖和苷1.糖的分类:按水解和分子量大小分类: 单糖:不能再被水解,糖类物质的最小单位,游离状态存在。如葡萄糖、鼠李糖等。 低聚糖:29个单糖分子通过苷键聚合而成。二糖、三糖、四糖,茹蔗糖、麦芽糖、龙胆二糖等。 多聚糖:10个以上单糖通过苷键聚合而成。2.常见单糖的结构特征:距羰基最远的那个不对称碳原子的构型定为整个糖分子的绝对构型,其羟基向右的为D型,向左的为L型。单糖成环后,生成一对差向异构体与两种构型:Fischer式中C1-0H与原C5或C4,-OH顺式的为,反式的为。Haworth式中C1-0H与C5(或C4)上取代基(C6或C5),同侧的为,异侧的为。3蔗糖:非还原糖。两个单糖都是以半缩醛或半缩酮上的羟基通过脱水缩合而成的聚糖。3.常见单糖的英文缩写:葡萄糖(glc),半乳糖(gal),甘露糖(man),鼠李糖(rha),木糖(xyl),果糖(fru),阿拉伯糖(ara)4.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区别及鉴别方法:淀粉由直链的糖淀粉和支链的胶淀粉组成。1糖淀粉:1)为14连接的D-葡萄吡喃聚糖;2)聚合度一般为300350,高的可达1000;3)能溶于热水得澄明溶液,4)通常占淀粉总量的l7%34%。5)遇碘呈蓝色。2:胶淀粉:1)也是14葡聚糖,但有16的支链,平均支链长为25个葡萄糖单位;2)聚合度为3000左右;3)不溶于冷水,在热水中呈胶状。4)遇碘呈紫红色。5.苷的定义: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与非糖类化合物,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6.苷元按化学结构分类:氰苷、香豆素苷、木脂素苷、蒽醌苷、黄酮苷、吲哚苷。7.按苷类在植物体内的存在状况分类:原存在于植物体内的苷称为原生苷,水解后失去一部分糖的称为次生苷。8.按苷键原子分类:O-苷、S-苷、N-苷和C-苷,其中以O-苷最为常见。9.氧苷(O-苷): 以苷元不同又可分为醇苷、酚苷、氰苷、酯苷和吲哚苷。醇苷:醇羟基与糖端基羟基脱水而成(醇羟糖羟),如红景天苷、毛莨苷、獐牙菜苦苷、海星环苷等。醇苷苷元中不少属于萜类和甾醇类化合物,其中强心苷和皂苷是醇苷中的重要类型。酚苷:通过酚羟基而成的苷,苯酚苷、萘酚苷、蒽醌苷、香豆素苷、黄酮苷、木脂体苷等都属于酚苷。如天麻苷、水杨苷等。氰苷:主要是指一类-羟腈的苷。特点:多数为水溶性,不易结晶,容易水解,尤其有酸和酶催化时水解更快。生成的苷元羟腈很不稳定,立即分解为醛(酮)和氢氰酸,而在碱性条件下苷元容易发生异构化。酯苷:羧基和糖的端基碳相连接(羧糖碳)。特点:苷键既有缩醛性质又有酯的性质,易为稀酸和稀碱所水解,如山慈菇苷A。某些二萜和三萜的羧基上也常构成酯苷结构,尤其在三萜皂苷中多见,如土槿皮甲酸和乙酸。吲哚苷:吲哚醇与糖的端基碳相连(吲糖碳),如豆科属和蓼蓝中特有的靛苷。10.硫苷(S-苷):糖端基羟基与苷元上羧基缩合而成(糖羟苷羧)。如芥子苷、萝卜苷等。11.氮苷(N-苷):氮原子与糖的端基碳相连(氮糖碳)。如巴豆。12碳苷(C-苷):糖基直接以C原子与苷元的C原子相连。碳苷以黄酮碳苷最为常见,常与O-苷共存,如牡荆素。芦荟苷。13.苷的性状:1)吸湿性的无定形粉末,少数结晶。2)一般无味,少数有甜或苦味,如穿心莲新苷具有苦味。14.苷的溶解性:1)大多数的苷具有一定的水溶性(亲水性),其亲水性随糖基的增多而增大;2)碳苷无论在水中,还是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均较小。15.苷的旋光性:1)天然苷类多呈左旋。2)苷水解后生成的糖多为右旋。比较水解前后旋光性的变化,可用以检识苷类的存在。16.糖的氧化反应:单糖分子中有醛(酮)基、伯醇基、仲醇基和邻二醇基结构单元,可被氧化。1氧化顺序:醛(酮)基伯醇基仲醇基(劝伯仲)2重要氧化反应:1)葡萄糖银镜反应:生成银。2)葡萄糖斐林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可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既醛基)的存在。3)溴水氧化:只氧化醛糖,不氧化酮糖,可作为鉴别反应。4)硝酸氧化:不但可以氧化糖的醛基,还可以氧化糖端基,这可作为糖二酸的制备方法,还常用于糖结构的测定。5)过碘酸氧化:适用范围:只是对于-羟基醛(酮)反应,对酮酸反应非常慢;在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对顺式邻二醇羟基的氧化速度比反式快得多,但在弱碱性条件下顺式和反式邻二醇羟基的反应速度相差不大;对固定在环的异边并无扭曲余地的邻二醇羟基不反应。对开裂邻二醇羟基的反应几乎是定量进行的,生成的HIO3可以滴定,最终的降解产物(如甲醛、甲酸等)也比较稳定;反应在水溶液中进行。通过测定HI04的消耗量以及最终的降解产物,可以推测出糖的种类、糖的氧环大小(吡喃糖或呋喃糖)、糖与糖的连接位置、分子中邻二醇羟基的数目以及碳的构型等。17.糖羟基反应的活泼顺序:半缩醛羟基伯醇羟基C2-羟基(半百C)18.糖的醚化反应:常用的醚化反应:甲醚化、三甲基硅醚化和三苯甲醚化等。常用的甲醚化方法有:Haworth法、Purdic法、Kuhn法、箱守法(Hakomori)。其中箱守法和改良箱守法的甲醚化能力最强。19.糖的酰化反应::常用的酰化反应:乙酰化、甲苯磺酰化。酰化反应所用溶剂多为醋酐,催化剂多为吡啶、氯化锌、醋酸钠等,通常在室温放置下即可获全乙酰化物。20.糖的缩醛和缩酮化反应:酮或醛在脱水剂作用下易与具有适当空间的1,3-二醇羟基或邻二醇羟基生成环状的缩醛或缩酮。常用脱水剂:无机酸、无水氯化锌、无水硫酸铜等。可以利用缩醛、缩酮反应作为某些羟基保护剂,也可利用它来推测结构中有无顺邻二醇羟基或1,3-二醇羟基。对于特定的糖还可推测其氧环大小。21.糖的硼酸络合反应:具有邻二羟基的化合物可与硼酸、试剂反应生成络合物,处在同一平面上的羟基才能形成稳定的络合物。22.糖的羰基反应:1)与硝酸氧化一样常用于糖的结构测定。2)具有醛或酮羰基的单糖可苯肼反应。23.糖的显色反应:Molish反应:常用的试剂由浓硫酸和-萘酚组成。硫酸兼有水解苷键的作用,生成单糖,再浓硫酸的作用下,失去3分子水,生成糠醛类化合物。这些糠醛衍生物和许多芳胺、酚类可缩合成有色物质,借此来检识糖和苷类化合物。 24.糖的纸色谱鉴定法:1)展开剂:正丁醇乙醇水和水饱和的苯酚。2)单糖Rf规律:碳原子数目少的糖Rf值比碳原子多的大;若碳原子数目相同,则酮糖比醛糖的大,去氧糖更大;分子组成相同的糖,构象式中竖键羟基多的比横键羟基多的Rf值大。25.纸层析的糖斑点显色意义:确定糖斑点的位置;区别糖的类型。26.糖常用的显色剂显色剂适用对象硝酸银试剂使还原糖显棕黑色三苯四氮唑盐试剂使单糖和还原性低聚糖呈红色苯胺邻苯二甲酸盐试剂使单糖中的五碳糖和六碳糖所呈颜色略有区别3,5二羟基甲苯盐酸试剂使酮糖和含有酮糖的低聚糖呈红色过碘酸加联苯胺使糖、苷和多元醇中有邻二羟基结构者呈蓝底白斑27.苷键的酸催化水解法:(3)蒽醌类化合物的酸性及酸性强弱与结构的关系1醌类化合物多具有酚羟基,显酸性,加碱成盐,加酸析出。2醌类化合物的酸性规律:1)带羧基的蒽醌类化合物酸性强于不带羧基的;2)羟基位于苯醌或萘醌的醌核上则属插烯酸结构,酸性与带羧基的蒽醌类衍生物类似;3)由于-羟基蒽醌中的-OH与CO形成分子内氢键,故酸性弱于-羟基蒽醌衍生物;4)羟基数目越多,酸性越强。5)蒽醌类衍生物酸性强弱的排列顺序为:含COOH含二个以上-OH含一个-OH含二个以上OH含一个OH。(CO2121)6在分离工作中,常采取碱梯度萃取法来分离蒽醌类化合物。用碱性不同的水溶液(5碳酸氢钠溶液、5碳酸钠溶液、1%氢氧化钠溶液、5氢氧化钠溶液)依次提取:1)酸性较强的化合物(含COOH或二个OH)被碳酸氢钠提出;2)酸性较弱的化合物(含一个OH)被碳酸钠提出;3)酸性更弱的化合物(含二个或多个OH)只能被1氢氧化钠提出;4)酸性最弱的化合物(含一个OH)则只能溶于5%氢氧化钠。1常用的酸:盐酸、硫酸、乙酸、甲酸等。2机制:苷原子先质子化,然后断键生成碳正离子或半椅型中间体,在水中溶剂化而成糖。3苷键酸水解的难易规律:1)按苷键原子的不同,酸水解由易到难的顺序为:N-苷0-苷S-苷C-苷。2)酸水解由易到难的顺序为:呋喃糖苷吡喃糖苷(呋吡)酮糖苷醛糖苷(酮醛)五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六碳糖苷糖醛酸苷(五甲六酸)2,6-去氧糖苷2-去氧糖苷6-去氧糖苷2-羟基糖苷2-氨基糖苷(26,2,6去氧,2羟,2氨)3)苷元的种类不同时的水解:芳香苷较脂肪苷易于水解。苷元为小基团时:苷键为e键(横键)较a键(竖键)易水解;苷元为大基团时:苷键为a键(竖键)较e键(横键)易水解。28.苷的碱催化水解:酯苷,及酚苷、烯醇苷、-吸电子基的苷等具有酯性质的苷。一般的苷键对碱稳定。如水杨苷、4-羟基香豆素苷、藏红花苦苷等都可为碱所水解。29.苷的酶催化水解:1)特点:专属性高、条件温和、即可得到苷元,又可得到次级苷。2)常用的酶有:-果糖苷水解酶:如转化糖酶,可以水解-果糖苷键而保存其他苷键结构。-葡萄糖苷水解酶:如麦芽糖酶。-葡萄糖苷水解酶:如杏仁苷酶,可以水解一般-葡萄糖苷和有关六碳醛糖苷,专属性较低。30.苷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1)抑制或破坏酶的活性。2)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钙,或采用甲醇、乙醇或沸水提取。3)勿与酸和碱接触。4)明确提取的目的要求,即要求提取的是原生苷、次生苷、还是苷元。31.糖的种类、构型和比例的确定:1种类鉴别: 苷类水解所得到的各种单糖和低聚糖的结构大多数是已知的,只要与各种已知糖的标准品对照就可加以鉴定。2苷键构型的确定: 测定苷键构型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方法,即酶催化水解方法、分子旋光差法(Klyne法)和NMR法。3糖链的组成及单糖比例的确定:1)苷键全部酸水解,然后用纸色谱检出单糖的种类。经显色后用薄层扫描仪求得各种糖的分子比。2)单糖的定性定量也可以通过苷全甲基化并水解后得到的甲基化单糖的气相色谱测定,但需要各种各样的甲基化单糖作标准品。32.糖与糖的连接位置:1)缓和水解法.。2)Smith裂解法。 3)质谱分析(快原子轰击质谱)。4 ) 2DNMR和NOE差谱技术: 33.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