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级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排球运动概述.doc_第1页
2008级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排球运动概述.doc_第2页
2008级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排球运动概述.doc_第3页
2008级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排球运动概述.doc_第4页
2008级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排球运动概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排球运动概述排球运动概述第一章 排球运动简介第一节 排球运动的比赛方法与特点一、比赛方法由一名队员在发球区内用一只手将球直接击球过网开始;每方最多击球3次使球过网,不得持球;一名队员不得连续击球2次,比赛不间断地进行,直至球落地、出界或某队犯规。发球队胜一球后,得1分,并且该队同一名队员继续发球;接发球队胜一球后,得发球权同时得1分,并按预先登记的发球顺序,换由下一名队员发球。二、排球运动的特点1、形式的多样性和广泛的群众性2、技术的全面性和高度的技巧性3、激烈的对抗性和严密的集体性4、轻松的娱乐性和高雅的休闲性三、排球运动世界大赛简介(一)锦标赛1、世界锦标赛首届世界男子锦标赛于1949年在布拉格举行;1952年在莫斯科举行了第一届世界女子锦标赛和第二届世界男子锦标赛。此后每隔4年举行一次。它是世界排球比赛中参赛队数最多的比赛。2、世界青年锦标赛首届世界青年锦标赛于1977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参赛队员年龄不得超过20岁。3、世界少年锦标赛世界少年锦标赛始于1989年,首届比赛男子队在阿联酋,女子队在巴西举行,每2年举行一次。(二)世界杯赛世界杯赛的前身是“三大洲”男子排球赛,由欧、亚、美三大洲的球队参加。1964年,国际排联将其扩大为世界大赛,称为“世界杯赛”。1965年在华沙举行了首届男子世界杯赛;女子世界杯比赛始于1973年的蒙得维的亚。世界杯赛每4年举办一次。(三)奥运会排球赛从1964年起,排球比赛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四)世界沙滩排球锦标赛原为世界沙滩排球系列大奖赛,始于1989年,分别在巴西、意大利、日本和美国分4站。1997年改名为沙滩排球锦标赛。(五)残疾人奥运会排球赛主要介绍:下肢残疾群体的坐式排球补充材料:世界排球大奖赛第二节 排球运动的起源、传播与繁衍一、排球运动起源排球运动始于1895年,创始人是美国人马萨诸塞州的霍利沃克城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威廉莫根。二、排球运动的传播排球运动在美国问世后,由美国的传教士和驻外国的军官、士兵带到世界各地。由于排球运动传入的时间及采用的规则不同,世界各地的排球运动形式也不同。1、美国是排球的故乡,因此,6人制排球传入美洲的时间比较早。1990年首先传入加拿大,1905年传入古巴。2、1900年左右传入亚洲,先后传入印度、中国、菲律宾。排球传入亚洲后采用的规则与美国有很大不同,经历了16人制12人制9人制6人制的演变过程。3、欧洲的排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美国士兵带去的。1917年最早出现在法国,以后才传到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家。排球传入欧洲的形式就是“6人制”排球,其竞技水平已渐成熟,发展也非常迅速。三、排球运动的繁衍(一)沙滩排球(二)九人制排球(三)小排球(四)软式排球(五)残疾人排球第二章 排球运动发展概况一、世界排球运动发展的三个阶段(一)娱乐排球排球运动诞生之初是作为一种娱乐性较强的游戏被人们所接受的,人们隔网拍打、追击嬉戏,以不使球落地为乐趣。技术简单而粗糙,仅以手拍击球,打法也只是争取一次击球过网,若一次过不去,才有同伴在击球。这一阶段以娱乐性质为主,并逐渐向竞技方向发展,国际间没有统一的组织、没有统一的竞赛制度、没有统一的竞赛规则。(二)经济排球1946年8月26日,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三国排球的代表在布拉格召开会议,倡议成立国际排球联合会。1947年4月,国际排联在巴黎正式召开成立大会,制定了国际排联宪章,选举保尔黎伯为第一任主席,指定巴黎为总部所在地,英语和法语为联合会工作语言。成立了技术委员会、竞赛委员会、裁判委员会,并正式出版了通用国际排球竞赛规则。1957年被奥委会批准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64年男女排进入第18届奥运会。(三)现代排球排球运动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了现代排球阶段。它包括:全攻全守排球,社会化、商业化、职业化排球,大排球三大内涵。1、全攻全守排球既是技战术打法又是指导思想。要求运动队和运动员必须全面发展,他不只是攻防技术的全面,战术打法的全面,还包括运动员体能、心智等各种素质的全面。2、社会化、商业化、职业化排球1984年,墨西哥人阿克斯塔被选为国际排联主席,在他的领导下,国际排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调整。首先推向社会,在市场经济中寻求排球运动发展机会。其次引入现代化传播媒体,进行商业化操作。再次将排球运动推向市场,进行职业化改革;意大利走在了前列。3、大排球(1)会员国大幅度增加。(2)排球运动形式多样。(3)各种形式的比赛蓬勃开展。二、排球技战术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排球比赛是一方千方百计地使球在对方落地或造成对方失误;而另一方则极力防起各种来球,再转守为攻争取主动和胜利。这种隔网相对一攻一防的矛盾对抗,构成了排球比赛的基本内容和形式。进攻战术与防守战术的相互对抗、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排球运动技战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发展演变特点:(一)新技术出现的三个途径是“改进、移植和创新”1、改进原有技术:前臂垫球是对翘腕垫球技术的改进与发展。2、移植其他技术:盖帽拦网移植了篮球的盖帽技术。3、创造新技术:发飘球等。(二)创新技术发展过程:偶然出现普遍运用规范动作自由运用。(三)新技术的出现带动了新战术的出现。(四)进攻技战术发展领先于防守技战术,防守技战术的发展又促进进攻技战术的再发展。(五)男子技战术的发展领先于女子,女子技战术仿效男子。(六)战术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复合。(七)技战术的高水平发展要求运动员具备高水平的综合素质。三、排球竞赛规则对排球技战术发展的影响(一)竞赛规则与技战术发展的辩证关系(二)规则修改对技战术发展的影响(三)规则修改的原则与趋势1、保证规则简洁2、保持攻防矛盾的相对平衡3、维护比赛连续性4、争取比赛时间可控5、有利于电视转播第二节 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一、我国排球运动发展概况(一)采用“6人制排球”前的我国排球运动1、排球运动是1905年传入我国的。首先在广州、香港的几所中学开展,以后陆续传到上海和北京等地。2、1913年,我国首次参加了在菲律宾举行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排球比赛,这是史料可查的世界第一场正式国际比赛。3、1914年,第二届全运会,男子排球比赛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15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男排首次获得冠军,至1934年,在10届远东运动会中,我国男排共获得5次冠军。4、1921年,广东省运动会上首次出现了女子排球比赛。1930年成为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从1926年起,参加了6届远东运动会,历经5届均获得亚军。5、我国排球运动经历了十六人制十二人制九人制六人制的演变过程。6、1930年,第九届远东运动会上,我国运动员创造了“快板球”。(二)六人制排球的推广与发展1、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一次介绍了国际排联制定的六人制排球竞赛规则和方法。2、1964年,在排球领域明确提出了“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坚持大运动量训练”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3、1953年,中国成立了排球协会。1954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排联。(三)冲出亚洲,走向世界1981年,我国女排在日本第3届世界杯赛中首次获得冠军。1982年,我国女排在世界第9届女排锦标赛获得冠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女排再次获得冠军。1985年世界杯、1986年世锦赛又获得2次世界冠军。2003年,日本世界杯赛重获得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以3:2战胜俄罗斯再次获得冠军。(四)走出低谷,重振雄风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国排球惨败,引起国内较激烈的讨论。1994年,国家体委在北京国家男女排球队工作会议,提出“重振排球雄风”,明确了“体制改革刻不容缓”。二、我国对排球运动发展的贡献技术:快板球、小轮臂扣球、大轮臂扣球、单脚起跳扣球、冲跳扣球、勾手大力发球、盖帽拦网、鱼跃救球等。战术:快攻战术近体快、平拉开等三、我国排球运动发展中可汲取的经验与面临的问题(一)经验1、举国体制是排球运动发展的保证2、普及与提高相结合3、学习国外经验,发扬自身传统,走自己发展的道路4、贯彻“三从一大“训练原则5、提高教练员水平、加强运动队管理6、“快速多变”是始终不移战术的指导思想(二)面临问题1、体制改革2、加强管理与开发,搞活市场与提高水平3、发挥竞赛功能,推动排球运动发展4、探索新形势下的有效训练模式5、明确技战术指导思想,走自己的发展道路6、加强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和全面素质训练7、加强运动队管理8、加强科研工作9、发展排球人口10、发展排球产业、开拓排球市场第三节 排球运动发展态势一、排球技战术发展态势(一)技术1、技术动作分类趋于模糊2、技术动作模式的发展变化3、跳发球技术多样化4、高防守技术和脚踢球技术5、垫二传技术6、近网和快节奏的后排扣球技术7、单手拦网技术(二)战术1、多中心的快攻战术2、发展变化的防守战术(1)压缩防守(2)密集防守(3)三角防守(4)防守阵形中的进攻因素(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