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祖龙我的哈佛情愫.doc_第1页
巫祖龙我的哈佛情愫.doc_第2页
巫祖龙我的哈佛情愫.doc_第3页
巫祖龙我的哈佛情愫.doc_第4页
巫祖龙我的哈佛情愫.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的哈佛情愫 巫祖龙 从1月15日离开中国算起,4月15日是我旅美求学的第三个月,也就是第90天。90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若细细地分享在美国这90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恐怕十天半月也赘述不完,如果非要问我这三个月在哈佛的感受,或许我会提及这么几个关键词:新奇、冲击、改变、辛苦、快乐。初到哈佛Ladies and gentlemen,may I have your attention please.We have landed at Logan International Airport.(女士们先生们,请注意。我们已抵达洛根国际机场),听着飞机上的广播,一切都是那样的神奇。第一次走出国门,来到熟悉而陌生的国度美国,看到那些曾经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景象,仿佛来到了另外一个星球。到达波士顿是在当地时间下午一点多,接机的是哈佛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 (HCSSA)的学长。当我们到达哈佛广场时,我感觉到空气中仿佛弥漫着“学术分子”,迎面而来的是一座座维多利亚式的红砖建筑,觉得自己穿越时空般钻到了这个完全陌生和神奇的世界,来到了梦想中的学校哈佛大学。那一瞬,我似乎忘掉了近20小时航程的辛苦,理智告诉我:要珍惜在这里的每一天。来哈佛之前,我一直以为哈佛广场是一片空旷的地方,是喷水池边的座座咖啡屋,是大草坪上的露天音乐会,是夕阳余晖中不同肤色学生的漫步闲谈,是开阔气象中的一份随意和尊荣而呈现在眼前的哈佛广场,却不禁令我哑然失笑。其实,作为哈佛的中心,它实际上是一个聚集了各具情调的咖啡厅、书店、特色餐厅、服装店的繁华之地。波士顿四通八达的地铁在这里开了两个热闹的出口,如果不是书店很大,我真不敢相信这里就是哈佛。我不禁有些怀疑将Harvard Square中的Square译成“广场”是否准确了。 哈佛广场附近就是著名的哈佛园,它是本科生的主要生活区域,也是老哈佛的中心。清楚地记得,当我走到哈佛校门的那一刻,一种无名的失落感油然而生。哈佛的校门没有一般学校大门都有的宏伟气势,红砖垛、铁栅栏,门框上面是三角形的尖顶,中间是陈旧的铁制护栏,百年的苍松错落在旁,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庄重、古朴的气息。看惯了高大气派的中国高校校门的的我,看到哈佛的校门,不免感到遗憾。在我的想象中,哈佛应该有一座不错的大门,毕竟校门是一个学校的脸面,像哈佛这样的著名大学,没有像样的校门似乎说不过去。真是幻象永远比真相更具魅力。学长告诉我,哈佛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本科生毕业时要翻校门,翻过去了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毕业。然而,也就是从这扇简朴的校门,走出了无数个改变世界的人,包括8位美国总统、4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30多位普利策奖得主,我有什么理由怀疑呢?哈佛大学拥有无数的“第一”,当之无愧地执美国高等教育、学术科研之牛耳,我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质疑和挑剔,毕竟我不是来哈佛挑刺的,我更感兴趣的是去静静地观察和思考我可以收获什么、能往中国带回什么。从校门进去,来到哈佛园。一座座蜚声海内外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堂、教室、礼堂、教堂、实验室等各个时代的建筑,一座座欧式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12座著名建筑围成独特的方院结构,方院中间的广场开阔宽敞。特有的红砖外,给人一种厚重的感觉,尊贵又透着一种朴实之美。围绕哈佛园,七星拱月般,是哈佛各负盛名的学院,各个学院风格各异,气氛各异,自成一体。哈佛先生的铜像静静地矗立在校园内,仿佛在向学子们及参观者讲述着这座学校悠久的历史和故事。我的宿舍是在Elliott House(艾略特楼)它是以哈佛第21任校长查尔斯威廉艾略特(Charles.William Eliot)命名的,建于1931年。走进宿舍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古老,楼内没有电梯,楼道也很窄。其实,它并非单单一座楼房,而是由若干座宿舍楼组成的群落,其功能也绝非单单住宿,而是学习、生活、娱乐、健身、交际等诸多功能融为一体。宿舍楼拥有食堂、公共休息室、图书馆、学术和文化娱乐活动的设施。宿舍楼还经常开设辅导、小班课程和习明纳课程,举办社会服务、表演、音乐会、讲演、特殊宴会和晚会、各种运动队的校内比赛等。 值得一提的是,艾略特楼出了不少杰出人物伦纳德伯恩斯坦、贝布托、本布莱德利、阿奇博尔德考克斯、约翰哈比森、Rashida琼斯、泰德卡钦斯基、杰克莱蒙、托马斯奥利芬特、乔治普普和杰伊洛克菲勒等。另外,艾略特楼有一著名的钟楼,在很多电影都出现过,其中包括Old School(老学校)、Legally Blonde(律政俏佳人)、Chasing Liberty(追逐自由)和Euro Trip(欧洲之旅),还有Love Story(爱情故事)及The Social Network(社交网络)等。 喧闹的哈佛广场、古朴的校门、优美的哈佛园、古老的宿舍,不禁让我感到好奇,又有些许敬畏。正是这些起眼或不起眼的建筑,哈佛以平常的、坦然的、积极的欢迎姿态,接纳每一位来此求学的学生、来探讨学术的教师、来猎奇或朝圣的游客,也包括我。新的开始意味着更多的新鲜和体验,也意味着更多的未知。哈佛是一所怎样的大学?哈佛培养的是什么样的学生?我能不能应付哈佛的生活?我能否跟上哈佛的同学?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我不知道接下来会是怎样的生活,哈佛会给我的命运带来怎么样的改变,而我又能为别人和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一切都是未知,未知带给我无限向往。学在哈佛 The dog equally study, the gentleman equally plays(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这是哈佛大学图书馆上的训言。短短一句,道出了哈佛人生活的节奏和主题,也是我在哈佛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开学第一周是选课周,他们叫course shopping,就是可以到任何一个课堂听听逛逛,觉得喜欢你就选,每堂课1到3小时不等,中间不休息,来去自便,没人管你。课堂规模有大有小,小到几人、几十人,主要以讨论为主;大到满礼堂,以老师教授为主。基于我的专业,经过一周的shopping,我选了四门主要以小班上课为主的课程,除了教授传统授课之外,还有课上分组讨论和课后研讨小组。 我们的课主要在座位环形摆放的小教室上,便于老师和同学们互动交流。老师多半标榜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喜欢在课堂上与同学们诘问辨难,迫使同学们开动脑筋。第一节课老师就强调:“同学们除了坐在教室听教室的讲演外,课堂上可以随时提问,欢迎打断我.记住,一定要多回答问题.”。另外,老师们都提倡讨论式课堂,正式上课了,老师在前20分钟一般会讲讲主要内容,然后就是大家讨论。老师问一些问题,鼓励同学们踊跃回答,老师只是引导,同学们讨论是最重要的。一般老师在上一堂课结束时,会告诉大家下堂课上什么内容,需要阅读什么材料,写不写小论文,做不做演示。 上了两节课后,我不无崩溃地发现,当一对一交流基本没问题时,教授们一上讲台我就傻了,一堂课下来我只能听懂小部分,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作业速度很慢,用英语写作就更是困难。同学们上课十分活跃,常常举手示意,抢着回答问题,而我习惯了国内“敏于行、讷于言”,基本一学期也不会回答几个问题,但这是要记入学分的,课堂表现占四分之一甚至更多。看到同学们用电脑刷刷地做笔记,听着同学们独特的见解,让我认识到自己思维和视野的局限性。 一天下来,算是彻底打消了我要在哈佛好好玩的念头,毕竟我“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特征太明显,到时给祖国蒙羞可不好,决定去旁听英语课程、参加seminar(习明纳:在教授指导下,由高年级学生和优秀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定期集中在一起,共同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为了能够赶上老师的课堂进度,跟上同学们,我只能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只能缩短晚上睡觉的时间和牺牲周末的休息,必须努力、努力再努力。 在这里上学与在国内上学的区别是老师要求你课外完成的阅读材料非常多,多得有时候一夜不睡觉都读不完。每堂课都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必须认真钻研老师发的案例汇编、查阅相关的资料。课前准备了,上课才能和大家一起交流,贡献自己的思想,才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否则根本无法融入到课堂的教学的。我们的方法是结成study group(学习小组),一人读一大摞,将主要内容写成要点,然后大家凑在一起交流交流,就自己查阅的资料和思考的结果各抒己见,就知道所有材料的大概内容了,美其名曰为“Team Work(团队合作)”。在这里的作业量要求很大,要想出色地完成所有的作业,有时夜里两三点才睡觉,有时早上四五点起来。 在哈佛学习的最大感受就是大家非常自觉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学习中,在这里没有人逼你,但同学们都主动去做。我的舍友是新西兰裔,他选修了两个专业,每天学习到深夜,像他这样的人有很多。因为哈佛人注重自身文化的积淀,每个同学在校园里都在拼命地学习更多的东西,他们害怕在课堂上、在生活中成为无知的人而被嘲笑,而无愧于这所享誉全球的名校。 进哈佛难,要想在哈佛取得荣誉,那就更不容易,压力可想而知。在很多人眼中,哈佛人生活在光环下,然而有谁知道他们的辛苦?有谁知道他们流了多少汗? 当然,哈佛人不是读书机器。在哈佛,基于各种兴趣的学校社团有很多,几乎每个人都会参加其中一到两个,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到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他们的兴趣爱好都能在这里得到培养和锻炼。每天都会有各式各样的活动,同学们都可以在这里大显身手。他们会在各种舞会、Party中尽情地放松,释放压力。哈佛人的玩是高雅的玩,哈佛人的玩不是单纯地随性休闲,娱乐,而是将自己的爱好、专长变得更专业。走在哈佛园,看着旁边匆匆的同学,我会想,这些人里有一些是属于真正的精英,而我,只不过是哈佛的一个过客罢了。我清楚哈佛的学生参加考试未必考得过我,但是至少现在他们的起点就比我高,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忙碌、充实而快乐.当一切结束的时候,看到自己完成的任务,得到老师肯定的评语,想起与大师思想的交流,想起与同学智慧的交锋,快乐的瞬间冲走了所有的辛苦和烦恼乐的躺在床上,双脚朝天,翻个跟头,快乐洋溢! 人生中不是每个阶段都会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生活似乎有加速度,一旦步入轨道很难停下来,所以在年轻时,就应该去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尽早体验这种心情和经历。爱在哈佛人生是一次远行,有些心情适合保存,有些悸动适合回想,有些朋友适合感恩,趟过岁月的小河,路有尽头,“道”无止境,从纯真的童年到阳光的青年,爱在心中。第一次离家如此之远,一人在外的求学生活,使得“老乡”一词除了友情的含义之外,还被赋予了亲情的色彩。哈佛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HCSSA)是一个由在哈佛各学院学习的学生、学者组成的社团。记得还在北京时,哈佛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的学长就多次发邮件与我联系,介绍美国、哈佛的情况。刚到美国时,到机场接我,帮我搬行李、安排住宿、介绍学校、注册;正式上课后,教我选课、帮我借书,向我传授经验;每次操着普通话和他们聊天,都让我倍感亲切。多亏了他们的帮忙,才让我如此快地融入到哈佛的生活和学习中。 2月2日,是中国农历春节,这是我来哈佛的第一个节日。在美国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特别是在哈佛,各种各样的肤色,各种各样的种族,让传统的中国节日在这里几乎没有任何气氛。要不是当天因为遭遇暴风雪,迫使封校停课,我几乎没有意识到节日的到来。当天早上早早起来看央视春晚,在春晚开始前给家人打了个电话,听着来自大洋彼岸家人的声音,顿时热泪盈眶。常常在想,要怎样才能回报家人对自己的付出,他们给予了我太多太多,而现在自己可以给他们的,只是一份远方的牵挂和思念。对于亲人的感激已经融入我的身体,成为流淌在血液中的爱。中午跟班里同学一起吃饭,意外地发现细心的同学们提前一天到Chinatown(唐人街)买回来spring rolls(春卷)、dumpling(饺子)等跟我一起过年。我知道美国人不都真正和全面了解中国,所以吃饭时我给他们讲了春节的那些事。第一次在异国他乡过春节,除了来自国际友人的感动和思乡之情外,期望更多的是中国文化能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在学习上,同学们除了竞争当然更多的是互助。我们互助最常见的就是study group(学习小组),每当一个assignment(作业)布置下来,我们就会各显神通,有的可能会参加老师或助教的复习课,有的可能会去问学长学姐,有的可能会查阅资料,大家邮件一发,约好时间,讨论半个小时,基本再难的作业也能完成。与学习小组成员争论作业是一件非常有趣而有意义的事,一个人的经验往往只能认识到真理的一方面且充满谬论,只有在争论中各种观点经过碰撞才能打败谬论,真理就会出现,即使争得面红耳赤也是一种享受。这种互助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进行思想交流,相互促进。对于一个国际学生来说,无论是阅读还是表达,我都无法像美国学生那样游刃有余,每一门功课的难度都是双倍的。老师们、同学们都非常热心,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无论是英语还是专业课,甚至生活。让我克服了重重困难,如今的我已经能很好地融入到哈佛的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在哈佛,深红是哈佛的颜色,它所诠释的意义很多,但对于从世界各地来此求学的哈佛学子而言,深红最能代表的就是身在异乡的爱国心。在哈佛园有一扇为纪念哈佛毕业生Samuel Dexter的门,门楣上的铭文刻着:“Enter to Grow in Wisdom,Depart to Serve Better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