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 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点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2、联想拓展法 3、点拨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强盗肆意践踏人类文明,在纷飞的炮火中,一切有形的东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但不可摧毁的是反法西斯联盟钢铁般的意志。一支蜡烛照亮了战争的一角,它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这位母亲把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舀水 腋窝揣在 2背景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多媒体播放第二次世界大战电视片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 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伤亡共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告终。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 三、作者及文体简介 1、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1949年10月访问中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2、通讯的特点: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为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3、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同:用事实说话。 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 3)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选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教师提 示学生复述时应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鬼子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五、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要求学生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教师提示:选择典型画面推想,如“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再如“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老妇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坐在那里,静静地。”她想了些什么? 又如,拂晓前,红军战士来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体,老妇人又拿出一支蜡烛点燃在烈士的坟头。“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讯这一种文体,与消息进行比较。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我们推想了老妇人的一些心理活动,那么,对老妇人这个形象,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探讨。 七、课堂练习 1、抄写单词 2、思考课后习题 八、课后作业 完成学导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请学生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学生自由讨论。 (2)选两位同学发言。 明确: 1)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了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 老妇人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 2、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三、问题探究 1、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来谈。有人认为:“文章突出小小的烛光,意蕴深远。”有人认为:“事件本身很感人。”有人认为:“文章一再写德国人的炮火,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更突出老妇人行为的感人。”有人认为“老妇人把一生中最珍爱的结婚喜烛献给红军战士,这一点很感人。”? 教师归纳总结: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 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 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 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 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2、文中的烛光,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四、课堂练习 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回答一题) 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 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时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默读、品味,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 1、改后效果不太好。原句的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能听得见,十分感人。改后过于笼统,不够细致。 蜡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母子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语言 难点:蜡烛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方法点拨、自读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二战视频”), 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内容。 1、下面字词的读音你掌握了吗? 拂晓瓦砾地窖 鞠躬 颤巍巍舀水 腋窝 揣在 2、下面词语的意思你掌握了吗?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烧灼:烧、烫,使烫伤。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颤巍巍:抖动摇晃(多形容老人或病人的动作)。 匍匐:爬行。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3、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3)梳理文章思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4)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事件感人、人物感人(选材上、写法上如突出环境、突出蜡烛等细节) (5)请找出并朗读课文中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义。本题通过默读、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事件感人的因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三、细读课文,揣摩下列语句。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是结婚的花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四、精读课文, 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请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动作和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女人这一切行动的? 老妇人的形象: 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5、如何感受蜡烛中老妇人这一人物的形象美? 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是非常感人的。分析起来有下面四点,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这样描写,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 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 “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做了描写,也是很感人的。 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作者在诸多感人的因素之中又突出蜡烛,郑重地说明,这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从她摸出蜡烛之后,直到结尾,一直围绕着烛光展开细腻的描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特殊的氛围中,烛光显示了特别的意义,造成一种诗的意境,结尾像抒情诗一般赞美烛光,让人沉浸在这个意境之中,眼前总是那一点烛光,久久不能忘怀。 五、探究文章深意。 6、讨论: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 “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她早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了。在猛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平静地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守护英灵。这些是只有母亲才有的对儿子的动作,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妇人育乞西满心的哀痛。“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再次渲染了浓重的恐怖和哀痛的气氛,烘托了老人失去爱子般的伤痛。) 7、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8、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 ( 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过日子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六、总结课文,归纳主旨: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七、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蜡 烛 西蒙诺夫 一、战士偷袭牺牲 二、老妇人掩埋战士 发现烈士 掩埋烈士 守护战士 精心选材 三、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 四、再现并赞美火焰。 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动作描写清理吻别 掩埋 守护母对子:敬意与哀痛 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意 母亲对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教学反思】 在第二次大战后期,苏联红军从北往南对德国法西斯进行反攻,帮助被德国占领的欧洲各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 苏联红军帮助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首都贝尔格莱德时发生的一个故事。苏联有一位作家叫做西蒙诺夫,把这个故事作为通讯写了下来。 新闻两则新闻,消息。 蜡烛通讯 异:消息概括性报导事实,通讯完整详细报导事实。消息语言简洁朴实,通讯讲究文采,语言形象,鲜明生动。 同:以叙述为主,议论少。 苏联红军帮助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首都贝尔格莱德时发生的一个故事。苏联有一位作家叫做西蒙诺夫,把这个故事作为通讯写了下来。这篇通讯的题目叫做蜡烛。 二、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李商隐“何 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字音字形: 1、拂晓(f xio)6段:天快亮的时候 2、瓦砾(w l)8段:破碎的砖瓦, 3、地窖(d jio )9段:贮藏用的地坑或地下室 4、鞠躬(j gng)41:对人表示恭敬的礼仪 5、颤巍巍(chn wi wi)41:颤抖的样子 6、肃穆(s m)42:严肃恭敬。指人的态度、神情很庄严等。 1速读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明确: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埋葬苏联红军烈士)南斯拉夫,1929年-xx年建立于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1992年-xx年间被塞尔维亚征服之各小民族纷纷独立建国,此国家逐渐解体。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诃拉耶夫 起因:五个红军要去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而其中一名战兵(契诃拉耶夫)牺牲在必经的一块方场上。 经过:老妇人掩埋士兵 结果:一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喜烛点在苏联士兵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3梳理文章思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一层(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布尔格莱德实际上已经拿下来了,这是从红军的角度上说的,指的是苏联红军已经快把德国赶出去了布尔格莱德) 第二层(2-7)士兵牺牲的原因和过程,为下文老妇人的深情举动做准备。(我们看看战争状况怎么样第2段只有一颗树还没有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敌人炮击方场上的情景,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表现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既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战士的伤亡和牺牲做了衬托。 第7段敌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再次交代战场上环境的危险,为下文做铺垫。) 正是因为环境太凶险,连长接到命令军,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这时候不必搬契柯拉耶夫的尸 体,明天攻下桥后搬。(班排连营团师军团长、军团长、有军团政委、总参谋长、政治部主任、政委(毛主席)、总司令(朱老总)中央军委主席、军委)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层(8-10)交代残酷的战争造成的老妇人可怜的生活经历。(第9段,老妇人住在什么样的地方地窖,入口是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老妇人为什么住在地窖里战争,是战争使她没有容身之所,对战争无比憎恨) 第二层(11-27)老妇人埋葬士兵的过程。当她发现有一位红军战士已经牺牲在方场时,她决定去埋葬这位红军烈士。14段可是附近一带砸死了,环境描写,写出了老人孤苦伶仃,也暗示战争给南斯拉夫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17段,“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轻轻老妇人对战士牺牲的痛心和疼爱;交叉地使英雄保持英雄的姿态,体现老妇人对烈士的敬重。这一段有很多动作描写穿、翻、看见、理、弯、坐对年轻战士的哀怜、叹息。接下来写老妇人两次”休息“,23段路并不远,一共不到10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3次。她已经筋疲力尽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 描述细致,老妇人每一步都很吃力。25段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老妇人安葬烈士的仪式很具体。28自然段老妇人摸出揣在怀里的东西两个词语相互呼应,说明老妇人把这支蜡烛藏的很深,只能用手去摸索嚞拿出来。说明她很珍惜这支蜡烛。课后习题第二题的第一问: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1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2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这一层多次写到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来(18、20、24、30段),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出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突出了老妇人在炮火中种种行为的感人力量。 发现烈士并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这一部分开头照应了第一部分连长的决定攻下桥再埋葬契柯拉耶夫,可是他们找不到烈士的尸身,后来战士们发现了那个坟堆,还要燃着的蜡烛,他们知道战士是被埋葬在这里了,然而战士们怎么也想不到是一位老妇人为这位烈士安葬的。34段这时候指当红军占领了那座桥的时候。40段的这时候红军战士围着坟堆静默的时候。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战士的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了,插在那老地方。动作描写,老妇人庄重而郑重的动作表现了她对烈士的哀思和敬意。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一方面表示老妇人是在极其虚弱的情况下埋葬红军战士的,表现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战士最崇高最热烈最真挚的情感,另一方面也歌颂了苏联红军对他的体贴和关切。 41段,她又送了一只蜡烛,并且为它点燃,临走是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虽然 没有说一句话,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妇人当然明白红军战士是为了解放南斯拉夫而在这里战斗,在这里牺牲的。他心里怀着对他们的崇敬与仰慕之情,既表示感谢又表示表达敬意。又提到了黑色围巾黑色给人沉重肃穆之感。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43自然段,作者特别强调“南斯拉夫母亲”和“苏联青年”这两个 国别,表达了情同母子的这份爱是跨越国界的,44段也是结尾最后两句歌颂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个蜡烛的火焰不会熄灭不会熄灭的只是蜡烛的光吗红军战士的精神之光,是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量过人民的友谊之光。 四具体分析 1.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事件感人的因素: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 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年的结婚喜烛) 4)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5)彻夜守坟,陪伴烈士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2.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找出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对德军炮火的次描写,对蜡烛的次描写,对黑围巾的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次“爬”、次“跪”)(1)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黑色的大围巾”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3如何感受蜡烛中老妇人这一人物的形象美? 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是非常感人的。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造价咨询费合同协议
- 返还投资款合同协议
- 武器研制协议书
- 返修水电安装合同协议
- 通风工程包工合同协议
- 灶具合作协议书
- 转让冻干机设备合同协议
- 连锁酒店加盟转让合同协议
- 月饼进店协议书
- 轿车报废协议书模板
- 功能性敷料类别及特点
- 液压系统原理课件 液压传动与控制
- 数独题目100题1(可打印)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考试参考题库150题(含答案)
- 七年级生物呼吸系统的组成PPT教学课件
- 新疆民族发展史和宗教演变史课件
- TD-T 1056-2019 县级国土调查生产成本定额
- 职校招生宣传PPT
- 三星SHP-DP728指纹锁说明书
- 篮球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浙江大学
- 企业资产管理(EAM)系统经济效益评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