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检测四苏教版.docx_第1页
高中语文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检测四苏教版.docx_第2页
高中语文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检测四苏教版.docx_第3页
高中语文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检测四苏教版.docx_第4页
高中语文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检测四苏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危樯(qin)萧萧(xio)辚辚(ln)B省识(xn) 干云霄(n) 沙鸥(u)C青冢(zn) 盘飧(sn) 戍守(sh)D旧醅(pi) 万壑(h) 金樽(zn)答案C解析“冢”应读zhn。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兵车行行:出发B武皇开边意未已 已:停止C独留青冢向黄昏 冢:坟墓D信知生男恶 信:确实答案A解析“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后为古体诗的一种体裁。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句例句:武皇开边意未已()A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B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C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答案D解析都作“停止”讲。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耶娘妻子走相送B行人弓箭各在腰C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D归来头白还戍边答案D解析A项为“妻子儿女”;B项为“士兵”;C项为“华山以东”。5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武皇开边意未已B归来头白还戍边C古来白骨无人收 D禾生陇亩无东西答案D解析“陇”通“垄”。6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B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C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D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答案B解析B项为夸张,其余为顶真。7下面是关于杜甫的上联,请以李白为内容,对出下联。(上联)江畔孤舟,途中瘦马,沉郁顿挫,尽显诗圣品格(下联)花间美酒,醉后狂歌,豪放飘逸,才是谪仙本色天上明月,杯中美酒,豪放飘逸,更露谪仙风骨8根据具体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随便翻阅杜诗,都可以读出大把大把的泪水来:杜甫为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而哭,“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为百姓颠沛流离、家破人亡而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国家烽烟四起、兵革不断而哭,“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为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为壮士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而哭,“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他的泪水是滔滔雄波滚滚岩浆,一滴滴都是沥血大爱,一声声都是冲霄大恨,不哭则已,一哭,往往成为虎吼龙吟,感天动地的绝唱!杜甫哭父老乡亲艰难苦恨,哭山河破碎,国家分裂,哭英雄志士抱负成空惟独不哭自己,他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他忘记了个人的生死安危。杜甫是一个大英雄,巨笔写信史,铁肩担道义,壮哉杜诗!9将下列语句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题后的横线上。杜甫的“自谓颇挺出”,是一句充满自信心的自我评价,它有着历史和现实的依据。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器识和文学才华也是十分自信的,而这两点,也恰好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两项重要考试内容。历史的是家庭的影响,现实的是个人的禀赋。所以,他在最早的行卷之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才定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自负诗句。正确顺序:_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排序时注意确定中心话题,然后根据句中的关键词理清句间的逻辑关系。我们通读句子后会发现是在论述杜甫的“自谓颇挺出”的自信心之后,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进而就“个人禀赋”进一步论述,最后举例证明上述的论断。10名句填空。(1)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3)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4)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5)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二、阅读鉴赏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暮归杜甫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鞞注。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注鞞:军鼓。(1)在这首诗中,除自然景色外,写“秋暮”的词语还有击柝、捣练。(2)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价此诗时说:“结语见去志。”有人认为此评不正确,请结合暮归一诗的相关内容,试说说你的理解。答案(示例)此评不正确。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鞞”,抒发了作者想要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想要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的感慨。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3)陈淑彬在修辞艺术与美学铭刻一书中提到:叠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摹状。请结合暮归诗句作简要分析。答案明月、凄风引起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月皎皎”写出了诗人明月之夜客居他乡的惆怅与无奈;“风凄凄”则形象地表达了晚风中传送来的捣衣声,引起游子心中对母亲、妻子的思念,于是风也变得“凄凄”了。“月皎皎”、“风凄凄”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游子胸中的悠悠乡愁。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曲江对酒杜甫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注本诗为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所作。(1)首句的“不”字在有的版本中写作“未”字,你认为哪个字更适于抒发情感?为什么?请从情与景的关系加以赏析。答案“不”字更恰当。“坐不归”表明诗人在江头已多时;“坐未归”只反映了客观物象,是死景;“坐不归”突出了诗人的主观意愿,因心中有感不想回去,是活景,而且为下文述怀做了铺垫。(2)诗的第三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来诗人“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深得后人赞誉。试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看法。答案改得巧妙、准确。“一切景语皆情语”,原诗以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了春光烂漫、春意盎然之景,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报国无门、懒散无聊的心绪相悖。改后的诗句以白描手法极写花落轻盈无声之态,与全诗述怀抒愁之旨相统一,情景吻合,意境和谐。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注杜甫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充饥。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这姓吴的一来就在屋前插上篱笆。老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劝告吴郎。(1)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劝告吴郎的?你觉得诗中的劝告有什么特点?答案第一问:“我”的做法:扑枣任西邻。妇人的处境:无食无儿,贫到骨。妇人扑枣的心理:心怀恐惧,反而正应该体贴。你插篱笆的影响:她会怀疑你真不让打枣。大的社会背景:官府剥削加上兵荒马乱,大家活得都不容易。第二问:现身说法,措辞委婉,入情入理。(2)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答案心系黎民,忧时伤世的诗人形象。三、体验高考14(2016全国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注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斯须:一会儿。(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答案诗人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俊神奇,作为画马的铺垫,然后写曹霸画的马神奇雄俊,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显得相形失色。曹霸作画前先巧妙运思,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本题为两问,第一问是“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在诗中找出描写马的特征的词语即可。第二问“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考查人物形象,到诗中找出作画的准备,及作画时的状态。(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答案诗人先说众画工对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描摹过,但各各不同,无一肖似逼真;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俊神奇,作为画马的铺垫;再用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可谓层层铺垫。解析题干问的是“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表达技巧,但题中已经指出是“铺垫”,所以难度就降低很多,学生只要能够读懂诗歌,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就能够写出答案。15(2015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月圆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未缺:指月圆。列宿:众星。(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解析本题考查通过概括诗歌的画面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意境。对场景画面的描述要透过意象联想意境,本诗通过描绘“孤月”“寒江”“空山”等意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的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之情。(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最后两句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故园松桂发”是诗人想象的故乡松树当茂、桂花正香的景象,是虚写,而这又是实际发生的,所以是虚中有实;“清辉”指月亮的光辉,是眼前实景,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中,这句实中有虚。总之,这两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游子之情。16(2014北京)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奉陪郑附马韦曲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禁:消受。(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2)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豪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王象巽游曲江)(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C(2)BE(3)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解析(1)“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意思是石角钩破了“我”的衣服,似乎是想要“我”住下,藤梢的绿色使“我”眼目一新。“钩衣”、“刺眼”,本可憎而转觉可喜,表示观此美景,希望隐居于此。所以,C项中“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有误。(2)B项中“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意思是:当年栖息在朱门大宅的燕子,如今不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