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物理学家简介严济慈严济慈(19011996),1923年赴法国留学,1925年获巴黎大学数理硕士学位,1927年获法国科学博士学位。他在压电晶体和光谱学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对水晶在电场作用下的伸缩和光学性能的改变,水晶柱的被扭起电和振荡,氢、氖的连续光谱,氧和臭氧的紫外吸收光谱,铷分子光谱及其离解能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研究成果。19271937年间,他曾先后在法、美、英、德等国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1934年,他与F约里奥居里一同当选为法国物理学会理事。1945年应邀赴美国讲学。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等职。吴有训吴有训(18971977),1921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后任该大学物理研究室助手和讲师。与康普顿合作对康普顿效应进行系统研究。1924年与康普顿一起发表论文钼的Ka射线被轻元素散射的波长,1925年与康普顿、比尔登共同研究了密封在盒子中的散射X射线光谱效应的实验,同时他独立地研究了X射线被反冲电子散射的强度。1930年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经单原子气体全散射的X射线的强度,这是中国物理学家在国内的研究成果载于国外科学学报的第一篇文章。他的关于X射线在多原子气体中散射的研究,在理论上发展了康普顿的X射线散射效应。1934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继续从事X射线对多原子气体的散射的研究。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赵忠尧赵忠尧(19021998),1927年赴美国留学,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从导师密立根攻读学位。1930年获博士学位。19291930年间他探讨了硬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及其散射问题,发现在重元素中散射时显示出一种反常吸收,继而发现除康普顿散射以外,从铅还放出一种特殊辐射。事实上他发现了后来被称为正负电子的湮没辐射现象。他的研究使他成为发现正电子的先驱,直到1981年正电子的发现者安德森还在物理学今日杂志撰文肯定他的贡献。1950年回国后,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为开创我国核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周培源周培源(19021993),1926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19271928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从事广义相对论研究,获博士学位。1928年赴德国,到莱比锡大学在海森堡领导下从事科学研究,1929年在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在泡利领导下从事科学研究。1936193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参加爱因斯坦主持的讨论班。主要对广义相对论和流体力学、特别是湍流理论进行研究。早期对广义相对论的研究,主要是求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严格解,以及宇宙论;20世纪80年代又致力于广义相对论的基本问题的研究。19401948年间他发表了有关湍流场和边界条件关系的一系列论文,后来发展成为湍流的模式理论。1955年以后又发表了系列论文,提出了别开生面的先求解后平均的湍流理论,受到国际上的瞩目。他于1946年和1978年两次当选为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1980年和1985年两次荣获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具有卓越贡献的校友”奖。1989年又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等职。钱临照钱临照(19061999),1929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341937年求学于伦敦大学大学研究生院。在伦敦期间,他即致力于晶体范性的研究。他首先发现体心立方结构的钠、钾单晶体中的X射线星芒现象是滑移面的转动,并从实验得出低熔点钠、钾及高熔点钼的滑移规律。同时,他还从事一项玻璃表面的研究工作,证明了玻璃表面微裂缝的存在。他是物理学史领域的开拓者,特别是对墨经的研究有重要贡献。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吴大猷吴大猷(1907),19311933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331934年在美国作光谱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方面的研究,1933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赴美,先后在几所大学任教,1965年任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物理与天文系主任。从1984年开始任台北中央研究院院长。20世纪30年代,他研究了多种原子分子光谱,研究了苯及其衍生物的喇曼光谱,发现并证明了苯的同位素移动并对此作了正确的解释。3040年代,在我国最早进行了原子多重激发态的研究,较早计算了氦原子双激发能态;计算慢中子与原子碰撞的散射截面;提出原子碰撞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研究了氯化乙烯的同分异构体的红外光谱及分子对称问题;讨论了由分子或电子激发的分子振动、分子振动与转动的交互作用、分子简正振动等问题。他有论文百余篇,专著十余本,如1975年出版的理论物理七卷本。它们涉及原子物理、分子物理、核物理、大气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相对论等多个领域,成绩卓著。张文裕张文裕(19101992),1933年获燕京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35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在卢瑟福指导下研究核物理,1938年获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他先后与人合作,首先研究了天然射线引起30P、28Al和25Mg的共振效应,验证了玻尔的液滴模型。1943年在法国物理学家S罗森布拉姆设想基础上,发明了多丝火花计数器。1948年发现子系弱作用粒子和子原子,国际上称张原子和张辐射,开拓了奇特原子研究的新领域。19501955年系统研究大气贯穿簇射粒子。曾筹建云南高山宇宙线实验室及其三大云室,1972年领导发现大于质子质量10倍的粒子。此外,1961年在前苏联期间,领导研究中子照射丙烷气泡室产生的粒子及其衰变性质,特别在超子与核子散射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历任我国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长及高能物理所所长。李耀邦李耀邦(18841920),中国第一个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的物理学家。1903年留学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在该大学赖尔森实验室随密立根从事电子电荷的测定工作。1914年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了以密立根方法利用固体球粒测定e值的论文。1915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他所测得的电子电荷的值与现在公认的电子电荷的值十分接近,他还对密立根的实验装置作过某些改进。颜任光颜任光(18881968),1918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在该校赖尔森物理实验室从事气体离子的研究。1917年12月1日在美国物理学会芝加哥会议上发表研究报告,题目是离子在空气、氢气和氮气中的迁移率。他的研究除了证明气体离子的迁移率和压力的乘积是常数这一定律外,还发现了伴随离子迁移出现的自由电子数随电场强度的增高而增加的规律。他以油滴法测定了气体粘滞系数的绝对值,对当时通用理化常数的研究帮助极大。任之恭(1906),1926年赴美国留学,1928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学士学位,1929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无线电硕士学位,1931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以无线电和微波物理学的研究著称国内。1946年出国研究,后留居美国。他在外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50余篇物理学研究论文。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初期,他主要是研究高空电离层、电子振荡器的理论与实验等;从4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主要研究微波波谱学,电子自旋磁共振、自由磁基共振、微波在生物系统的应用等。饶毓泰饶毓泰(18911968),早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留学,192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23年发表论文水银蒸汽的低压弧光和它对荧光的影响,该文回答了当时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原子和分子光谱。19291932年在德国作关于斯塔克效应的研究,他发现在碱金属的基本线系中斯塔克效应可以方便而精确地在吸收作用中观测到;在弱场中,这谱线只有借助干涉方法才能观察到,而且谱线显示了超精细结构的效应。这些研究成果收集于论铷和铯的基本线系的二次斯塔克效应一文中。萨本栋萨本栋(19021949),1921年于清华学校(即后来的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和伍斯特工学院攻读电机工程和物理学,1927年获理学博士学位。他的重要贡献是提出双矢量方法解决电路的计算和分析问题,开拓了电机工程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在国际上很受重视。他的瞬变和推挽电路一文发表后也很有影响。1935年受聘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客座教授,用英文写成的专著并矢电路分析于1939年在美国出版。还著有普通物理学、普通物理实验,是解放前我国自编的第一本同类教材王竹溪王竹溪(19111983),1935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1938年获博士学位。他在理论物理的各领域,特别是热力学、统计物理学和数学物理等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在湍流尾流理论、吸附统计理论、超点阵统计理论、热力学平衡与稳定性、多元溶液、热力学绝对温标、热力学第三定律、物质内部有辐射的热传导问题以及基本物理常量等广泛领域发表过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最重要的,当推1935年发表的超点阵统计理论,另一重要工作是平衡与稳定性的热力学理论。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物理学会名词委员会主任等,对物理教育与教材建设起过很大作用葛庭燧葛庭燧(1913),1941年赴美国留学,入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系。1943年获博士学位。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光谱实验室和辐射实验室、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任研究员。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在低频内耗与晶体缺陷方面的研究,是内耗这一领域的创始人之一。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副院长、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等。他还在金属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钱三强钱三强(19131992),1937年赴法国留学。在约里奥居里夫妇指导下,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进行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工作。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曾先后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研究导师,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奖金。在法国学习和从事研究工作期间,他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不断做出成果。19381939年他与I约里奥居里合作,用中子打击铀和钍得到放射性的镧同位素,这对解释当时发现不久的核裂变现象是有力的支持;1944年他首先从理论和实验上确定了50000电子伏特以下的中低能电子的射程与能量关系;1946年与人合作,首次测出了镤的射线的精细结构;19461948年与何泽慧等人合作,发现铀的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现象从实验与理论两方面作出了全面的论述,经过十几年的考验,已得到公认。他对核裂变现象的研究成果,为各国物理学界所重视。1948年回国,历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科学院副院长,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何泽慧何泽慧(1914),1936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到柏林高等工业学校攻读研究生,1940年以精确测定子弹速度的新方法的论文获该校工程博士学位。1945年在德国皇家学院从云室中首先发现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1946年底,在法国约里奥居里实验室她与钱三强及另外两名法国研究生发现了核裂变的三分裂现象。她还首先观察到四分裂现象。1948年回国。研制出我国自制的分别对质子或电子灵敏的核乳胶,她还在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研究、固体径迹探测技术、空间科学、宇宙射线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并担任了原子能研究所与高能研究所的组织领导工作。她和钱三强被赞誉为中国的居里夫妇。彭恒武彭恒武(1915),1938年赴英国留学,入爱丁堡大小理论物理系随M玻恩工作。194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5年获科学博士学位。他是我国较早从事理论物理学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早年在英国进行固体理论、介子物理和量子场论的研究工作,回国后,从轻原子核研究转入核物理研究,并同他人合作研究核子核子散射问题。此外,对分子结构提出了以电子键波函数为基础的计算方法,提出了以寿命关联实验探讨量子力学隐参数问题。从1955年起,彭恒武又转入核工程领域,领导了我国核反应堆和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等黄昆黄昆(19192005),1944年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赴英国深造,1947年获博士学位。1947年他在研究稀固溶体理论中提出,固体中的杂质缺陷会导致X光漫散射,其强度集中在普通X光衍射斑点附近,20年后确认了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黄散射。黄散射成为直接有效地研究晶体微观缺陷的手段。1950年他与里斯首次提出多声子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国际上称此理论为黄里斯理论。该理论是研究固体杂质缺陷光谱和半导体载流子复合的奠基性工作。同年,黄昆综合介质的电磁理论和晶格动力学理论对极性晶体提出了一对唯象方程,它被称为黄方程,这一方程是处理极性晶体光学振动的基础。1951年他从黄方程出发又推导出晶体中的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他所预见的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动模式于1963年被证实,命名为极化激元。现在极化激元成为分析固体光学性质的基础,国际上称黄昆的工作是极化激元领域的里程碑。1978年他证明了无辐射跃迁的绝热近似和静态耦合在理论上完全等价,澄清和统一了二十年来国际上关于无辐射跃迁理论的争论问题。继而,他又提出了无辐射跃迁中声子统计规律性的理论。黄昆在固体物理学理论领域、特别是在晶格动力学方面作出的开拓性研究,使他于198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半导体研究所所长,为我国半导体研究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周光召周光召(1929),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院。曾先后在前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和日内瓦欧洲核子中心长期工作和访问。他在理论物理学领域作出过许多重要贡献。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严格证明CP破坏的一个重要定理,1960年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这对弱相互作用理论起了重大推进作用,因此世界公认他是PCAC的奠基人之一;他第一次引入了螺旋振幅的概念和相应的数学描述;他还用色散关系理论对非常重要的光核反应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工作。他组织领导了许多中青年对相互作用统一、CP破坏、陪集规范场、非线性模型、有效拉氏量理论、超对称性破缺、量子场论的大范围拓扑性质及其与反常的联系等等方面作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在凝聚态物理方面,他领导的小组发展了非平衡态统一理论中的数学形式闭路格林函数方法。他还参加并组织领导了中国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和试验工作。1985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协主席等职杨澄中杨澄中(19131987),1945年赴英国留学。19461950年,先后在莱士特大学和利物浦大学学习静电加速器和回旋加速器技术。1950年获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主要从事静电加速器、高压倍加器和重离子加速器的研制、各种闪烁晶体的制备、氘轰击几种轻核所引起的核反应、快中子物理和低能轻核反应、重离子核物理等方面的研究。1949年,与JR霍尔特合作,发现氘的削裂反应和非弹性散射。曾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为我国热核武器和加速器的研造及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吴健雄吴健雄(19121997)美籍华裔女物理学家。1912年5月31日生于江苏流河,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1936年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1940年获博士学位。1942年与物理学家袁家骝在美国结婚。195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8年升为教授,同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2年起担任普宾讲座教授,1980年退休。1975年曾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会长。吴健雄主要从事核物理和弱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实验研究。最主要的贡献是,1957年用衰变实验证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1956年之前,吴健雄在衰变方面作过一些出色的实验。1956年李政道、杨振宁提出在衰变过程中宇称可能不守恒之后,吴健雄立即领导她的小组进行了一个实验:在极低温(0.01K)下用强磁场把钴60原子核自旋方向极化(使自旋几乎都在同一方向),然后观察钴60原子核衰变放出的电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十九课 运动场上我最棒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心理健康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二单元 春天到了 第5课《探索春天的奥秘》说课稿 冀教版
- 中医医师考试题及答案
- 中医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夺冠系列
- 广东省肇庆市碧海湾学校、博纳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 城市园林编制外员工劳动合同及养护责任协议
- 便利店品牌直营店承包经营合同
- 包含押金退还流程的出租房退房手续合同
- 个人股权无偿转让与公司战略合作伙伴合同
- 五牌一图(完整版)
-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 全册整套课件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专业素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 GB∕T 23322-2018 纺织品 表面活性剂的测定 烷基酚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 全国质量奖现场汇报材料(生产过程及结果)课件
- 政策评价-卫生政策分析课件
- 高中物理实验—测定物体的速度及加速度(含逐差法)
- 饮食习惯与健康
- 华为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
- 第二章 园艺设施的类型、结构、性能及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