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危害及治理对策.doc_第1页
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危害及治理对策.doc_第2页
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危害及治理对策.doc_第3页
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危害及治理对策.doc_第4页
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危害及治理对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程技术学院毕业论文题 目: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危害及治理对策学 生: 李 兆 三 所 在 系: 管 理 系 专业班级: 会计电算化专60801班 指导教师: 陈 跃 东 辅导教师: 陈 跃 东 时 间: 2010年09月20日2011年6月15日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设计)任务书系 管理系 专业 会计电算化专 班级 60801 学生姓名 李兆三 指导教师/职称 陈跃东 会计师 1.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危害及治理对策2. 毕业设计(论文)起止时间:2010年09月20日2011年6月15日 3毕业设计(论文)所需资料及原始数据(指导教师选定部分)1蒋燕辉.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2胡志勇.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传统哲学诠释J.上海:财会月刊.2006(1)3陈明军.会计信息失真及对策J.北京:企业经济.2005 4王军.论中国会计精J.上海:财务与会计导刊.20075蔡建文.防不胜防的股市陷阱J.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6胡皎.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监督检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7周俊生.偷天陷阱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8蒋义宏,魏刚.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与财务问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9李若山.五大作假账的手段N.安徽:21世纪经济报道.2002(3)10 董少鹏.中国股市政策与炒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4毕业设计(论文)应完成的主要内容主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阐述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具体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的主要原因以及重大危害,最后提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和建议。5毕业设计(论文)的目标及具体要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对提出的案详细论证,要求理论正确、论据确凿、逻辑性强、层次分明、表达准确。具体要求:(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2)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3)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经济分析能力、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以及查阅文献资料和文字表达的基本技能。(4)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在毕业论文阶段内相对独立地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撰写出毕业论文。(5)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8000字。6、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需的条件及上机时数要求1. 图书馆电子期刊文献数据库2. 近5年内出版的相关专业书籍3近5年内相关专业论文上机时数:80小时任务书批准日期 2010 年 11 月 5 日 系主任(责任教授)(签字) 任务书下达日期 2010 年 11 月 8日 指导教师(签字) 完成任务日期 2011 年 6 月 7日 学生(签名)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审查意见学生姓名李兆三学院(系)管理系专 业会计电算化60801班毕业论文题目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危害及治理对策指导教师陈跃东职 称会计师评 审日 期评审参考提纲1. 毕业论文的理论及实际意义2. 对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的意见3. 从毕业论文来看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对毕业论文的质量与水平的评价,是否有新的见解或创新5. 对毕业论文期间学生的学习态度、组织纪律的意见6. 毕业论文是否完成规定任务,是否同意参加答辩7.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审查意见:长江大学毕业论文评阅教师评语学生姓名李兆三学院(系)管理系专 业会计电算化60801班毕业论文题目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危害及治理对策评阅教师陈跃东职 称会计师评 阅日 期评阅参考提纲1. 毕业论文的理论及实际意义2. 对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的意见3. 从毕业论文来看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水平与应用价值的评价,是否有新的见解或创新5. 毕业论文是否完成规定任务、达到了学士学位论文的水平,是否同意参加答辩6.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评语: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危害及治理对策学生:李兆三,管理系 指导老师;陈跃东,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摘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失真不仅会影响国家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对广大股民尤其是中小股民的利益也会产生巨大的冲击,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机制中的一大公害。从经济学、体制、环境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包括完善会计法建设和加大惩处力度、尽快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以及会计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等。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监管;公司治理结构Concerning the 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tortion causes, harm and countermeasuresStudent: Lizhaosan, managementTeacher; ChenYueDong, Yangtze university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llegeabstract : the 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tortion will not only influence countrie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ecurities markets, and to all the people, especially small and medium shareholders interests also can have a huge impact, the listed company the distort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has become Chinas economic operation mechanism of a public nuisance. Economics, system and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tortion causes, and based on this, advances some solving the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tortion, including perfect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of the accounting law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increase punishment as soon as possible, a change of state-owned shares the only big situation, perfect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a company, and accounting supervision department of supervision, etc. Key words: the listed company;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tortion; Accounting supervision;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目 录前言1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概况2(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重大事例2(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调查结果2(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形式3(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常用手段3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动机8(一) 为取得上市资格而粉饰业绩8(二)为了通过审批和分额度指标8(三)摘牌制度8(四)为达到配股资格线8(五)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利益的驱动8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解析9(一)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9(二)社会审计监督机制乏力10(三)会计准则存在缺陷及政府监管存在漏洞11(四)会计信息失真惩处成本低廉12四、上市公司信息失真的危害13(一)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是直接与市场经济规则严重背离的行为13(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是一种会计舞弊行为13五、 上市公司信息失真治理对策15(一)加强会计法制建设15(二)按市场要求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强化会计监督体系15(三)强化会计人员的培训, 提高会计职业道德16(四)加快建立合伙制以无限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造假成本16六、结论17参考文献17致 谢19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危害及治理对策学生:李兆三,管理系 指导老师;陈跃东,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前言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在经济发展和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失真, 就等于会计信息失去价值,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法律法规体系的局限性、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社会中介监督的弱化、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及专业技术能力低等问题进而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自1990年我国证券市场正式成立以来,我国上市公司一直存在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所谓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上市公司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虚假, 不符合实际情况。主要表现有数据不实、编造假证假账假表、虚盈实亏、虚亏实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等。简单的说,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严重偏离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或者说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与其发生的真实事项的原始状态不相一致,只能大致反映真实经营情况,并在一定度的范围内有偏差。失真的会计信息必然会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和社会经济秩序,对资本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概况(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重大事例 自1720年在英国发生世界上第一例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案“南海公司”事件以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就成为了投资人和债权人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在过去的二百多年里,由此催生的现代审计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世界各国也普遍建立和完善了财务会计准则,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了很大的保障。但是,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未如投资人和债权人所希望的那样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相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案件还时有发生。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发生的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案就屡见不鲜。以美国为例,发生的比较有影响的著名的案例就有: “巨人零售公司”会计舞弊案(1972年)、 “马蒂尔公司”会计舞弊案(1975年,即生产著名的“芭比娃娃”的玩具公司)以及近年来发生的安然公司(最大的能源交易商)会计造假案、世界通讯公司(第三大电信公司)会计造假案、阿德传播公司(第六大有线电视公司)会计造假案、英克隆公司(ImClone,著名生物技术企业)会计造假案、玛莎斯图沃特公司(著名的日用品、化妆品和药品生产商)会计造假案等。而在中国,这种现象也同样存在:据有关资料披露,财政部1999年抽查100家国有企业会计报表时,有81家虚列资产37.61亿元,89家虚列利润27.47亿元;在2000年度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中,在被抽查的159家企业中,资产不实的有147户。这147户共虚增资产18.48亿元,虚减资产24.75亿元;虚增利润14.72亿元,虚减利润19.43亿元。在上市公司方面:2001年经注册会计师审计,深沪两市上市的1000余家公司共被审计出应调减虚增利润189亿元,挤掉利润水分达15.9。其中,审计调减利润317亿元,审计调增利润128亿元,调增调减利润总额445亿元;审计调减资产903亿元,调增资产842亿元,总体调减资产61亿元,调增调减资产总额1745亿元。特别是有6家上市公司资产调减幅度超过50。同时在上市公司中也发生了如红光股份欺诈上市案,琼民源、银广厦、麦科特、ST黎明、猴王股份、东方电子、蓝田股份等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这些舞弊案件的频繁发生不仅使会计的诚信基础受到了严重挑战,而且也严重损害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注:蔡建文,防不胜防的股市陷阱(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调查结果近年来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在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执法检查过程中, 发现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情况非常严重。2002 年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开展了对部分企业2001 年度会计信息质量的检查工作,共查出这些企业资产不实115 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24.2 亿元,利润不实24.2 亿元。其中,资产不实5%以上的企业有36 户, 占总户数的18.75%;利润不实10%以上的企业有103 户, 占总户数的53.6%;利润严重失真,虚盈实亏企业19 户,原报表反映盈利1.35 亿元,实际亏损1.72 亿元;虚亏实盈企业8 户,原报表反映亏损1.62 亿元,实际盈利4.13亿元,有22 户企业存在账外设账问题。2004 年5 月至9 月,审计署组织对16 家具有上市公司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质量进行了检查,重点延伸检查了30 家上市公司。检查发现,有14 家会计师事务所的37 名注册会计师出具的19 份审计报告存在失实或疏漏。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相关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 不仅无法满足有关各方面了解企业经营与财务情况的需要,而且将严重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形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为上市公司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虚假,提供的会计信息与经济组织所发生的真实事项的原始状态不相一致,只能大致反映真实经营情况,并在一定度的范围内有所偏差。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 1、会计信息不真实,即蓄意歪曲和掩盖公司的真实信息。主要表现在文字叙述和数字不实两方面。2,会计信息不充分,即遗漏和短缺法定项目信息,主要表现在基于格式要求提到的多,真正符合充分、完整要求的少。3,会计信息不及时,即有意拖延信息披露的时间,主要表现在财务报告不能在规定的时点对外公布,以定期报告代替临时报告等。(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常用手段从目前我国上市企业会计舞弊案的特点来看,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1、经济交易失真。即企业为了粉饰财务报表,利用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利息资本化、交易时间差等多种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从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2、会计核算失真。即会计核算过程不能真实记录和反映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3、会计信息披露失真。即隐瞒应披露的会计信息或不及时披露应及时披露的会计信息;从会计信息失真的最终目的来看,其主要表现为:操纵利润,调节资产,偷逃税金:1、利用会计信息失真来操纵利润企业操纵利润的常用手法是虚计收入、少计成本、提前确认收入或滞后确认成本的方法来虚增利润或通过相反的操作手法来虚减利润,或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具体有以下几种:(1)直接恶意造假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恶意造假来操纵利润就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包括企业股东、经营管理者及其它相关人员),为了局部或个人利益,事前经过周密的计划、安排,故意以欺诈、隐瞒、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或是通过故意制造虚假的会计事项等手段,来人为操纵营业利润。最突出例子就是红光公司欺诈上市案。1996年8月,红光集团公司为了骗取上市资格,指使公司会计人员,以原本未独立核算的玻壳分厂资产为基础,以虚构收入,少计成本的方式,人为构造出一份看起来不错的会计报表,同时隐瞒了其主要生产设备系80年代中期投入使用的,已到报废年限、生产效率低下的这一关键问题。以此通过了有关部门的上市资格审查,从而于1997年6月顺利上市。但从97年开始,其报表上的业绩就出现大幅度滑坡,直到2000年被中国证件监会查处。红光股份在上市申报材料中采取虚构产品销售收入的做法就是会计实务中通常所说的“假帐真算”、“假帐假算”。这种作假方法由于设计的比较慎密,一般发现起来较为困难。但是由于其牵涉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其运做起来也较为困难,造假成本相对较高。(2)利用会计制度不完善和财务会计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来造假在新旧经济转型过程中,在新旧会计制度交替之际,会计制度难免有漏洞和不完善之处。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自身的小集团利益,肆意钻现有会计制度的空子大做文章,以图保牌摘帽。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渝钛白”事件。重庆渝港钛白粉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渝钛白)是1992年9月在吸收合并重庆化工厂基础上后以社会募集的方式设立的公众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7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上市之初的几年里,公司的经营业绩还算可以。但自96年开始,公司业绩开始出现滑坡,96年亏损额1318万元。1997年公司经营业绩并未有好转,为了掩盖企业经营业绩不佳的事实,公司故意将实际上已于1995年底就完工且投入试生产的钛白粉建设项目应付债券利息约8064万元计入在建工程成本,从而使97年的公司亏损额反映为3136万元。实际上,该生产线96年就已具备生产能力,且小批量生产出了合格产品。之所以一直未能达产验收,主要是因流动资金不足及市场暂未打开。根据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一旦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后,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借款利息就应进入期间费用,不得再资本化。渝太白公司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原因是:96年公司已亏损1000余万,97年公司帐面又亏损3000余万。若加上这一笔借款利息,则累计亏损将接近12000余万。这对于注册资本为13000万元的公司来说,净资产仅剩25%左右。若公布开来,则投资者一定会怀疑其持续经营能力。(3)利用关联交易来造假关联交易一直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大量事实证明,非公允的关联交易会扰乱市场秩序, 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而在这方面利用关联交易来造假的显著例子就是“ST猴王”事件。猴王股份有限公司最初是一家主要生产焊接材料和设备的企业,1993年11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自96年开始,公司的经营业绩开始滑坡。1998年,为了能够挤上增发B股的班车,猴王股份利于关联交易做幌子,大肆进行会计作假。根据猴王股份公司有关年报资料披露:1998年3月,猴王股份公司与猴王集团公司签定的资产租赁合同,商定从1998年1月1日起,将其名下11家子公司即猴王焊接公司重庆电焊条厂、猴王焊接公司芜湖电焊条厂、上海猴王不锈钢焊接材料厂、猴王焊接公司上海焊接材料厂、猴王焊接公司上海恒大特种焊条厂、猴王焊接公司绵阳电焊条厂、猴王焊接公司昆明电焊条厂、猴王焊接公司石家庄电焊条厂、猴王焊接公司武汉洪山电焊条厂、猴王焊接公司哈尔滨电焊条厂及猴王股份公司长春特种焊条厂租赁给猴王集团公司经营。租赁期暂定为两年,租赁费按资产净额的9收取。后又鉴于焊材市场疲软,且该11家子公司经营状况不佳,双方重新签订协议,商定1999年租赁费按1998年12月31日该11家子公司净资产的6计算。而事实是直到2000年8月猴王集团破产时,上述的11家子公司的资产中也没有一块表明产权属于猴王股份。通过宜昌市工商局注册分局了解到,ST猴王的资产是2000年猴王集团破产前宜宾市政府才下文划到股份公司名下的,此前所有权一直属于猴王集团。前后花费股份公司4亿元、历时三年向猴王集团收购的11家焊材厂和3家焊条厂的”并购“不过是用一堆”垃圾资产“冲抵巨额应收账款、套取上市公司巨额现金的”空手道“。如此运作以后,”收购“来的这部分资产转手又租给猴王集团经营,继续为ST猴王的虚假利润做贡献。从1995年开始,猴王股份每年都以资金占用费的名义向猴王集团公司收取三、四千万元不等的资金占用费,总额高达1.9亿元。而这几年ST猴王的账面净利润总额只有1.5亿元; 另外,97及98年度,猴王股份把自己的原值不过3500万元的两处房屋以高达2000万元的年租金租给其母公司猴王集团。这个租赁价格显然是异常的。1998年,ST猴王0.13元每股收益中竟然有0.12元是靠“出租”而来的。由此而来的是公司顺利发行了B股,同时也避免了当年被特别处理的命运(即股票交易的ST处理)。(4)利用“利润截期”来造假利用销售截期来调节利润也是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常用手法之一。在这方面,“东方锅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东方锅炉在股票上市后的1996-1998年,通过人为改变销售截期的办法,将应列入1996年的销售收入1.76亿元、销售利润3800万元递延到1997年;而在1997年又通过同样的手法将应计入1997年的收入2.26亿元、销售利润4700万元递延到1998年。从而制造出连年业绩稳定增长的假象。2、利用会计信息失真来调节资产上市公司通过会计造假来调节资产的手法通常有:通过对虚拟的并不存在的资产作虚假的资产评估来虚增企业资产和通过加速折旧、隐瞒债权的方法虚减资产等。这方面的例子如轰动一时的“琼民源”案件。“琼民源”的全称是海南民源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1988年初在海口注册成立,1993年4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由于经营业绩不佳,公司股票一直未受到广大投资者青睐。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并获取暴利,“琼民源”的控股股东民源海南公司伙同深圳有色金属财务公司利用关联交易作掩护,精心策划了1996年虚增5.4亿元的巨额利润和6.57亿元的资本公积大案。其主要做法就是利用关联交易,在未取得土地开发使用权的情况下,通过和关联企业香港冠联企业等签定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合作建房及权益转让合同,人为虚构利润5.4亿元;同时通过对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立项的四个投资项目进行虚假评估而制造出6.57亿元的巨额资本公积金。使公司股票价格在短短的几各月里就从长4元多翻了数倍直上26元多。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原野”事件等。3、利用会计信息失真来偷逃税金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大约占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95%左右,税收已成为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有的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偷逃税金的目的,往往也会舞弊造假,致使会计信息失真:(1)利用销售截期来偷漏生产流通环节应交纳的税金由于国家实行统一的税率,因此企业实际应交多少税金就取决于税基的多少,即营业收入的多少。而有的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少交或延后交纳税金的目的,故意将应计入当前期间的营业收入延期确认,或是将应视同销售的部分(如在建工程领用自产产品,将产品用于职工福利消费等)直接以成本价转入相关科目但不作纳税认定,从而达到偷逃生产流通环节应交纳的税金。(2)将本应在税后列支的各种罚款、超过规定限额的捐助、非正常损失等混入成本费用中,以此来达到降低应税所得额、偷逃应交的所得税。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动机(一) 为取得上市资格而粉饰业绩公司要想上市必须满足上市条件,这给企业管理层一定的压力,但由于相关财务指标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容易通过会计处理来调节。因而许多公司为达到上市门槛,就千方百计的造假,以达到上市筹资的目的。(二)为了通过审批和分额度指标公司上市审批和分额度指标的做法是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另一根源。在审批制度下,地方政府一旦获得上市指标,即使当时没有达标且无资格上市的企业,地方政府也会和企业想方设法使企业达到上市条件,以进入股市融资。(三)摘牌制度为避免连续三年亏损而摘牌,上市公司宁愿在帐务处理上玩弄花招而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也不愿连续三年亏损被摘牌。(四)为达到配股资格线公司能否发股与配股,其资格主要由“净资产收益率”这一标尺来定夺,“净资产收益率3 年内平均达到10,最低年份不得低于6驱使一些企图实施配股的上市公司虚假做帐。(五)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利益的驱动为达到配股资格线,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利益的驱动。按照现代代理理论,股东和受托管理公司的经理人之间存在代理关系。为确定经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责任,公司都建立起公司业绩与经理人员酬金相挂钩的“分红机制”,经理人员从自身利益出发,趋向于提高利润。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解析(一)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制约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公司治理科学与否,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我国的上市公司多由国企改制而成,国有股持股比重过大,股权过度集中,这种不合理的股权结构引起对真实会计信息需求不足,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公司治理结构的运行效率。国企改制上市以后,“国有股所有者缺位”现象,使国家对国有股的最终控制权只能通过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实现,所有者对公司经营者的约束力减弱,而中小股东又无权,管理者权力的过度膨胀,失去监督和约束的管理者在强烈的利益驱动下自然制造失真的会计信息。而且,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的制衡机制也很不完善,还没有形成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及监事会之间责权明晰、相互制约有效的制衡机制,“内部人控制”现象非常严重,使得管理层在会计信息编报方面的权利过大,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容易产生会计信息不透明,内部人控制和操作不规范等弊端,其缺陷将严重制约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会计信息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表现形式,因而会计信息失真最根本的原因是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问题。我国上市公司有很大一部分是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1) 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产权结构决定着企业控制权的配置情况。我国的上市公司主要是通过国有企业改制而成,产权不清,股权高度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严重。加上国家作为所有者不能直接行使产权权力,国有股权代理人的“缺位”,给国有企业经理人留下巨大的权利真空,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内部人控制的存在,使得内部人有可能利用监督制度的缺陷和自己的信息优势,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这也是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主要根源。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为了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但从目前独立董事的产生机制来看,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还是不够,仍然代表大股东的意志,“独立董事”也只是上市公司的一种“外部修饰”,根本没有真正地发挥其监督的作用。 (2)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首先从激励机制看。经理人的报酬应该含有经理人所创造的利润,以使其与委托人的利益一致。国外经理人的工资是普通职工的上百甚至上千倍,然而我国经理人所得报酬通常只有几倍,经理人这种物质和心理的不平衡就会导致其违规行为的产生,这是利用会计造假,进行贪污等经济犯罪活动的一大原因。其次,从约束机制来看,通常一个理性的职业经理人,是否选择渎职行为,取决于其渎职行为的期望效用或收益是否大于非渎职行为期望效用。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的约束机制却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多数公司的内部审计和公司的会计机构其实就是一套班子,两个牌子,根本就没有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2.监事会制度方面,监事会的职能就是监督经理人。但是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监事会成员的任命都是由成为内部控制人的经理人决定,其报酬也常常是由经理人制定。在实践中,监事的日常工作沟通只能通过召开会议进行,只能是一种事后监督,无法做到事前和事中监督,造成很大漏洞和工作上的被动。3.董事会方面,由于我国的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很小,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也太差,当然对经理人的约束力也就不够。(二)社会审计监督机制乏力1、注册会计师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聘任制度严重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不能有效地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监督。脱钩改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存在,与一般的公司制企业一样,在市场同样面临着被淘汰的生存压力。而市场上,上市公司对会计师事务所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一旦注册会计师出具了对本公司不利的审计报告,也许该事务所就会被炒鱿鱼,而会计师事务所要想生存,就有可能投其所好,不坚持原则,甚至还可能成为上市公司造假的帮凶。上市公司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公布前实行的CPA审计鉴证制度,其目的是通过独立的第三审计,增强会计信息的可信度,有利于防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但在现实情况中注册会计师受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层的委托,并且相关的审计费用由委托方决定,注册会计师就有可能迫于竞争的压力不得不迁就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层,甚至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帮凶。其次,政府监管不到位,相关监管部门执法力度较弱,对制造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惩处力度不够, 甚至袒护和纵容各种会计工作中的不法行为, 无形中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温床,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越来越严重。2、我国法律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太小对于造假者而言,只要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小于造假的预期收益,造假者就会产生“博弈”的冲动。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对造假行为的惩罚太轻,处罚金额最多的也不过是60 万元,与造假者从证券市场上圈来的几千万乃至上亿的资金相比实在是显得微不足道,造假者当然愿意冒此风险。3、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人员身份不独立,使其对公司的财务监督失效。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会计人员负有依法对公司财务状况真实性进行监督的职责。而这与他们在现实中的地位是不对称的,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是上下级、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会计人员的工作须按领导意志行事,包括制造虚假的财务报表。否则,就可能受到某种处分甚至遭免职开除的威胁。显然,作为理性人,他们在利益权衡中将不可能做到为社会履行对企业财务的监督义务。(三)会计准则存在缺陷及政府监管存在漏洞 会计准则的缺陷主要有权责发生制、会计法规的不完善、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等。权责发生制的缺陷使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人为调节应计项目来影响会计利润的大小。而会计法规不完善主要表现有会计准则之外的会计事项无法可依;会计准则的制定滞后于实践,导致新准则制定之前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不能及时地解决;各法规之间不协调。会计法规不完善会给财务报告舞弊提供很大的空间, 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对于同一类的经济业务,企业管理层可以根据会计准则规定的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选择更有利于自身的会计政策,这样无疑又为上市公司制造失真的财务报告提供了机会。最后,披露时间的滞后性也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机会。 外部监督管理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原因。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特点,政府的管理职能逐步地从以前的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的角色向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角色转变。但是,社会监督究竟应监督什么、怎么监督、法律责任等都还不完善。加之目前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国家及法人股还占有相当大比例,由此引发的利益操纵行为还花样繁多,监督起来也困难较大。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的社会中介服务执业和道德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甚或有的审计师参与造假或提供虚假审计报告,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失真案件层出不穷。(四)会计信息失真惩处成本低廉从经济学上来看,造假者之所以敢造假,主要是因为他们预期造假能够带来的利益或好处要远远大于被发现并受到处罚而带来的损失。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收益和成本指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所带来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木。处罚在造假者看来造假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是有利可图的,若风险成本小于风险收益则造假,否则放弃。我国现有会计法、证券法、公司法等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因不少法律条文在责任划分方面不够明确,执法力度上大打折扣,处罚不规范且处罚力度偏轻,结果是使造假的成本和风险远远小于收益,成为会计信息失真中的违法行为诱因。 公司法第212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出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对直接负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会计法第45条规定: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还有不少条文只是罗列不得有这样或那样行为,却没有给出违反了怎么处理的后文。这类条文的规定,明示了造假行为可预期的成本的上限,不仅威慑力不足,反倒起了鼓动作用。另外,由于我国目前对企业会计舞弊行为的司法处罚还处于逐步完善的实践之中,且在国有及法人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的情况下,很难认定舞弊造假是为了个人利益。因此对当事者的处罚也更多的倾向于追究法人单位的经济责任,而对参与会计造假的个人的刑事及民事处罚还比较薄弱,对个人的触动还不是很深。这些都助长了作假舞弊的风气。四、上市公司信息失真的危害 (一)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是直接与市场经济规则严重背离的行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金和市场。为了顺利地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大规模资金,上市公司就必须向公开市场的投资人提供其财务状况和盈利情况的信息,以吸引市场上的潜在的投资者来购买其股票和债券。由于一般的投资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缺乏一个清楚的了解,因此,上市公司向公开市场提供的会计报告信息就成为外界了解企业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上市公司公布其会计报告后,企业会计报表的外部使用人,包括股东、债权人、潜在投资者和其它社会公众,都会根据这些报表所反映的信息(资产负债状况、经营情况等)来做出自己的决策。因此,他们首先关心的是这些会计报表是否已经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资金变动情况作了真实的反映,有无夸大业绩和资产、隐瞒亏损和债务等情况。从这点来看,企业会计信息日益成为一种准公共产品,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做到真实与公允。如果企业向公开市场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不真实的,投资者就会感觉上当受骗了。而如果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人感觉到上市公司在利用这些虚假的会计信息向他骗钱,他就不会向上市公司投资;同样地,如果银行知道公司提供的报表是假的,他们就不会再借钱给企业。如果大家都不向上市公司投资,则企业就会象无水之鱼,迟早会陷入难以为继的窘境。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是直接与市场经济规则严重背离的行为。它不但会严重销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危害了广大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利益,使社会公众对会计诚信基础产生怀疑,也会从根本上动摇了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削弱和扭曲了证券资本市场的资金筹集和资源调配功能,危害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是一种会计舞弊行为会计信息失真从效用上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企业来说能够带来潜在收益的信息失真。这种潜在收益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非物质方面的。如虚列资产,少计负债;虚计收入(或将应递延的收入提前),少计成本等。另一类是虽不能带来直接或潜在的收益,但却能阻止企业经济资源的正常流出。如少计收入(或将已实现的收入递延),多计成本等。企业经营者之所以制造会计信息失真,其目的在于:一是掩盖违法行为;二是增加不正当的在职消费;三是骗取政绩和地方政府的资金、荣誉;四是偷逃国家税收。因此,对社会公众公司来说,制造会计信息失真的主体在主观上具有故意性;从其客观结果来看,会计信息失真对投资者、债权人或国家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具有损害事实;从法律的角度来衡量,其本身也违反有关法律(如会计法,公司法等),即其行为具有违法性。因此,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是一种会计舞弊行为。五、 上市公司信息失真治理对策(一)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会计法律、法规。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并适时地对已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进行修订, 注意法规制度的本土化与普及,要让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参加会计法规制度的制定、修订和讨论, 努力使会计法规真正成为各方都认可、对各方都有约束力的法规; 努力消除法规制度的“盲点”, 使责任、权利、义务、处罚细则有机结合起来, 减少制度性、技术性会计信息失真。经营管理者、财会人员等都要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相关的法律。(二)按市场要求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强化会计监督体系以公司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企业的产权结构要强调以下两方面: 一是国家作为宏观调控者, 需代表社会的利益, 使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协调一致, 国家不仅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对企业拥有产权, 而且作为社会管理者, 也有监督企业会计信息的权力。二是企业职工不仅与企业利害相关, 并且其所具备的专业化技能就是一种人力资本, 离开这种人力资本,股东所拥有的实物资本就无法增值, 所以企业职工也理应构成企业产权制度的一部分, 因此必须强调群众监督的重要性。为防止经营者背离所有者的利益目标, 可在企业内成立一个独立于经营者的监督机构, 并由该机构委托独立审计机构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监督, 以获得真实的信息。同时, 需要企业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内部财务会计控制制度, 形成完整的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由所有者委派财务总监领导会计机构及会计工作, 财务总监对所有者负责, 会计人员对财务总监负责。公司业务运行则由经营者全权负责, 财务总监与经营者相互配合、相互监督, 通过财务总监使所有者与经营者达到激励相容。同时, 要建立国家与社会的监督体系。国家监督是指财政、审计、税务机关的监督; 社会监督是指会计事务所或事务所委托注册会计师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审计, 使之与政府、财政、银行、审计、税务、企业等经济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对企业经济获得的再确认, 以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三)强化会计人员的培训, 提高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行为的基础, 会计人员作为一种会计职业者, 其行为不仅依赖于会计法律规范, 而且更依赖于道德规范, 会计人员只有在职业道德规范下才能摆脱管理当局的操纵, 限制私欲和自利, 才能客观、公正、真实地提供会计信息, 才能做一个诚信会计。因此, 首先应重视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的聘任和年度考核工作, 将对外提供真实信息作为聘任、考核会计人员的重要内容; 其次, 要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提高其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修养。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 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 学习法律等各种知识,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一个财会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熟悉法规、具有高超的会计水平, 更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 廉洁奉公, 不论遇到何种情况, 不丧失原则, 不图谋私利, 自觉抵制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四)加快建立合伙制以无限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造假成本此方法是现有的众多解决方法中最具建设性的, 也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方向。合伙制与其他组织形式相比有很多优势: 有利于事务所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 有利于形成外部的约束机制; 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更注重“人合”而非“资合”等。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 会计师事务所全部改为合伙制还需相当长的时间, 而且实施起来将会遇到许多问题, 如既得利益者的阻拦等。另外还需要建立相关的民事赔偿机制, 需要对相关法律进行修改和补充。六、结论上市公司会计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证券市场面临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并非只在发展中国家才存在。本文从多方面详细分析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危害及具体操作手法,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些建议。这些建议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属于对会计信息进行管制的范畴。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这种特殊商品只能由拥有其信息源(经济活动)的企业生产,任何其他企业组织不能替代,或者说因为企业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信息生产的不可分割性,造成了企业对会计信息市场的垄断。因此,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在于会计信息垄断生产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这种不同于一般商品的垄断供给既决定了会计信息失真这种现象不可能从根本上根除,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单靠市场竞争机制来纠正。所以,对会计信息市场的管制显得尤为必要:一是对会计信息市场进行管制可以消除会计信息生产者的垄断生产优势,减少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二是对公开披露信息的管制加强了资本市场的公平性,能够减少社会获得信息的总成本;三是会计管制能够促进会计准则的标准化,从而导致公司间会计政策的统一,提高会计质量。所以作者认为,尽管会计信息管制不能完全杜绝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但与非管制相比,管制的结果显然是利大于弊。因此,对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披露进行管制仍是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1蒋燕辉.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