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裴德明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及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2、品味诗歌,化开诗句,置身诗境;背诵全诗。3、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情感,感受诗人及中国古代文人的隐逸的情怀。教学重点:品味诗歌,化开诗句,置身诗境。教学难点:感受孟浩然及中国古代文人的隐逸的情怀及评价。教学过程:1、 导入:李白我们都很熟悉,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赠孟浩然,赠孟浩然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这首诗中,李白赞美了孟浩然的高尚人格,那么孟浩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会让李白如此赞美。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代表作夜归鹿门歌,来了解一下孟浩然,感受一下他的人生情怀和生命世界。谁给大家读一下。后齐读。二、解题:板书:夜归鹿门歌提问:你从题目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明确:时间:夜;地点:鹿门,鹿门:鹿门山之省称。在湖北省襄阳县。东汉庞德公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不返。后因用指隐士所居之地;事件:归;体裁:古体诗。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三、化诗:问题:标题中“夜归鹿门歌”关键词是“归”,【板书:归】作者在这里很显然是要写一个“归”的过程。那我们就跟着作者一起“夜归鹿门”。让我们再次齐读诗歌,思考诗歌第一句和第二句你读出了什么?明确: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问题:请你给大家翻译一下好么?你觉得这里面哪个字用的好?有没有不同意见?明确:有同学可能说“喧”,有同学可能说“争”。“喧”的好处,写出了渡头的喧闹,写出尘世的喧闹,为何要写渡头的喧闹呢?这样的情形跟山寺的“静”形成对比,可以感觉到作者那种超脱的情怀。“山寺钟鸣昼已昏”,以动衬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异曲同工。“争”字写出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众人争相上船的景象如在眼前。问题:我们接着来看三四句,请同学读读,大家一起来思考,作者在这里写了几种归途,有什么异同?明确:【板书:江村,鹿门】江村 归 鹿门同:回家异:方向不同;心境不同。 江村渡头世俗,喧闹的。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对比,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人要挣脱这个尘世很难,为什么?“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看开了,看淡了。问题:我们继续跟随孟浩然的脚步,离喧嚣的尘世越来越远了。接下来,看到的景象是什么样子的?请你给大家读一读。“鹿门月照开烟树”是怎样一种景色呢?读出美感。问题: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好?明确:“鹿门月照开烟树”,我们讲过,如果读不懂,可以把语序调整一下,应该是“鹿门月照烟树开”,何谓烟树,烟雾笼罩的树,开,清晰之意。烟雾笼罩,树木朦胧,转眼间,月光朗照,树影清晰。一个“开”字,化静为动,意境全出。同时,开也写出了时间、空间的变化,紧紧扣住题目中的“归”字的。这既是写客观之景,也是写主观之情,与其说烟雾笼罩的山林转瞬之间赫然清晰,莫如说诗人的心情豁然开朗,诗人脱离喧嚣尘世遁入山林的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 “忽到庞公栖隐处”,“忽”字用的好,实际未必是路途短,因为陶醉,写出诗人一路上都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知不觉就到了目的地。诗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说“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苏轼在赤壁赋中说“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道理是一样的。时间相对论。提问:最后我们来到了归途的终点鹿门,作者怎么描写的?明确:岩扉,松径,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幽静,寂寥:形容寂静空旷,没有声音的。提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明确:写出了与“渔梁渡头争渡喧”的人间世截然不同的幽深寂寥的山景,自然,远离人间。这与前面所写的尘世的喧嚣又形成了对比。夜归的“归”实际上是写什么?是隐逸。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板书:隐逸。尘世,自然。】提问:“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么样一种心境。仅仅是隐逸之乐么?明确:除了隐逸之乐,似乎分明能感受到作者有一种落寞和无奈之情。有隐逸之乐,也有无奈之恨。四、探究:提问: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落寞和无奈之情?请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你对孟浩然隐逸情怀的认识。明确:孟浩然所面临的人间,世俗,是喧闹的,是无法实现自己梦想的,他的追求无法实现,于是这种隐逸是一种躲避,躲避现实,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寻找自我,美丽的风景加上自己的才华,才会产生好的诗歌,诗人在这里可以进行创作,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另一种方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既是一个有别于世俗的空间居所,也是一个精神的居所。“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没有走上仕途,虽然隐,但是心仍在仕途。孟浩然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隐者,完全超脱的隐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古代的士,读书人,都有入世情怀,如: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入仕之志在于济世,济世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政治怀抱,无可厚非。所谓“知识分子”,对于现实社会是有担当的,古今皆然。现代人已经不把入仕当官当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对于古人,仕途上遭遇的坎坷是他们人生中最难忍受的辛酸与苦楚。所以,求仕与归隐是古代知识分子一种普遍的纠结处境。提问:除了孟浩然,你还能想到哪些隐者?明确:陶渊明经历仕途,对丑恶的东西排斥与拒绝,听从内心的召唤;不可不有,亦不可多有。“心隐”,做一个平平常常的人,不远离人间,不去向那荒山旷野。远离官场,不离人间。诸葛亮仕途坎坷者,由隐而仕,乃是“终南捷径”;王维或由仕而隐,或边隐边仕,名利双全。这其中还有特别情况,如:仕途失意者,也向往归隐,比如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但他们毕竟没有一转身离开,而是继续他们的济世之道。提问:你怎么看待中国古代文人的这种隐逸情怀? 明确:要么因为现实失意,有人因为看淡看开,有人是因为天生喜欢,不管怎样,隐逸可以为那些文人提供精神家园,精神避难所。可以不远离尘世,但是应心怀这种隐逸情怀,有一种自由精神的追求,才能直面尘世的喧嚣与无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夜归鹿门歌以及了解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隐逸情怀,对现实的我们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了解了另一种人生活法,人生方式,而这种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