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之初渐显复苏的日本经济.doc_第1页
21世纪之初渐显复苏的日本经济.doc_第2页
21世纪之初渐显复苏的日本经济.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世纪之初渐显复苏的日本经济日本经济从2002年起开始逐步走向复苏,到2005年下半年,景气恢复态势一步显现。据内阁府统计,2005年第4季度GDP同比增长5.4%,2005年GDP增长2.7%,2006年度日本经济以内需为中心继续保持增长趋势,日本经济开始进入良性循环期。主要特点是:第一, 景气持续时间长,有望成为战后最长的经济循环。第二, 企业部门的结构调整和自主努力是景气恢复的主要支持力量。第三, 外需成为拉动经济恢复主要牵引力,内外需保持平衡。第四, 清理不良债权为经济恢复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第五, 日本银行“超级宽松”金融政策的作用不容忽视。战后日本的政治发展日本民族改革起因: 战后,进行社会改革,进一步废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冷战加剧,美国开始扶植日本;1951年美国结束对日占领。主要内容: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美国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战后日本政治体制:第一, 天皇实行世袭制。第二, 国会是日本唯一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第三, 内阁是日本的最高行政机关,即中央政府。第四, 法院(日本称之为“裁判所”)是行使司法权的机关。其地位与国会,内阁平等。改革的意义:一方面使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对日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向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转变。这场改革实际上完成了近百年来日本资产阶级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任务,使明治维新开始的日本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得以完成日本政党政治的历史状况:产生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实力增强的垄断资产阶级要求政党组阁,取代特权藩阀政治。1924年6月11日在众议院总选举中获胜的是宪政会等资产阶级政党组阁。1932年5月法西斯人民发动政变,政党政治时代至此结束二战后,日本实行议会内阁制,推行“议会民主”和“政党政治”。1955年10月自由党和民主党实现合并,更名为“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55年体制”:自民党长期执政,以社会党为主要在野党的政治格局。时间:1955-19931955-1975两大政党制 1976-1993多党化“55年体制”崩溃的原因:1、 适应冷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55年体制”已不再适合新的国际环境和美国的战略需要。2、 自民党建立的政、官、财相结合的体制已成为阻碍日本社会正常发展的结构性障碍。3、 自民党本身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失去了民众的支持4、 从国内来看,这是日本社会政治多元民主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日本政治右倾化狭义上讲,日本右翼是指日本街头具有黑社会性质的法人组织;广义上讲,日本右翼指的是日本政治势力中的鹰派,也就是日本保守政党中的强硬派。可以讲,日本右翼势力在战后一直处于一种时起时伏的状态,但是最近几年其势力突然变大,这倒不是指右翼分子人数上的壮大,而是指其掌握了政权。集中表现:第一, 美化侵略的言行不仅公开化,而且呈现扩大化和组织化的趋势。第二, 敌视并力图突破和平宪法。第三, 主张渐进地自主发展武装力量,以期最终走向战略独立。第四, 日本“皇国史观”和“排外主义”抬头。第五, 鼓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是日本右翼势力的一贯伎俩。原因:第一, 日本经济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为摆脱经济萧条,寻求对东亚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开始谋求军事大国的地位,利用军事手段确保国家安全。第二, 冷战后全球性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触发了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为右翼势力利用。第三, 冷战后日本政党政治巨变,保守派右翼势力占据了主要地位。第四, 冷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给日本提供了成为世界性大国的机会,加速走向政治大国的政策选择是右翼势力抬头的重要刺激因素。影响:通过美化侵略历史来煽动极端民族主义,以重新确立日本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强国地位,从而增加; 日本未来走向不确定性,加剧了亚太国家对日本的疑虑,警惕和不信任1、 日本的总体战略构想1. 战后日本走向大国的历程第一,重返国际社会,恢复主权国家地位。1952年4月旧金山和约生效后,日本同签署和约的48个国家和地区宣布结束战争状态,恢复外交关系,日本获得独立,取得外交权,恢复了主权国家地位;1951年和1954年,日本还先后同美国签约了日美安全条约和共同防御援助协议结成美日同盟。正是在美国的扶持下,日本恢复了主权国家地位,重新回到国际社会中。第二,增强经济实力,成为经济大国。1952年8月日本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55年9月又成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缔约国。1955年4月,日中两国先后签订了日中民间渔业协定和日中贸易协定。1956年10月,日苏签订了日苏联合宣言,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同时缔结了日苏通商条约。1956年12月日本顺利加入联合国,成为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1957年7月,岸信介政府提出了日本外交三项原则:以联合国为中心,与“自由主义国家”联合,“经济外交”。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而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位,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第三,开展自主外交,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972年田中首相谋求与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与中国恢复外交,以抗衡苏联;实行“新中东政策”,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联系。1977年福田首相提出了“福田主义”三原则:日本不做军事大国,同东盟建立心心相印的信任关系,为东南亚的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1981年5月,铃木首相访美时宣布,日本正开始第三个新的起点,这次讲话被视为“第三次远航”的标志,1982年以后,日本的历届政府都坚定不移的奉行“实现政治大国”这一战略方针。第四,扩展军事力量,争做世界一极。1990年1月9日,海布首相提出“必须以美、日、欧三极为主导形成世界新秩序”。在日本某些人看来,在一个时期内制约其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主要内在因素,就是军事实力和地位在国际军事领域发挥作用的能力不足,因此日本的国家战略目标再次调整,以追求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均衡发展为目标,力争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大国”。2、 日本实现政治大国和争当世界一极的前景战后日本在和平宪法的框架下全力恢复与发展经济,使日本经济实力迅速跃升至世界前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随着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的确立,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愿望日益强烈。可以说,日本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从20世纪80年代初明确提出“政治大国”的目标,到90年代加快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日本争夺地区乃至世界霸权的战略意图日益明显。但是在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的道路上,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直接阻碍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目标;日本政治的右倾倾向不利于日本走向政治大国。日本的外交:1, 强化日美军事同盟,加强日欧合作,谋求建立以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