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测试二及答案.doc_第1页
高二语文测试二及答案.doc_第2页
高二语文测试二及答案.doc_第3页
高二语文测试二及答案.doc_第4页
高二语文测试二及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测试二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 )A璞(p)玉 乳臭未干(xi) 春风殆荡 晨钟暮鼓B模具(m) 横祸(hng) 捅漏子 销账C采邑(ci) 纰漏(p) 厉兵秣马 佶屈聱牙D韶(sh o)华 箴言(jin) 照相馆 奴颜卑膝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青苔/舌苔 埋葬/埋怨人 宁可/宁缺毋滥B.漂泊/淡泊 参差/参考书 门槛/直栏横槛C.伺候/伺机 古刹/一刹那 呜咽/细嚼慢咽 D.攒射/积攒 炮制/炮子儿 屏风/屏息以待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是 ( )A.编揖 橘子洲 躁动不安 杀人可恕,情理难容B.寒暄 吊角楼 自鸣得意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C.厮打 俱乐部 归根结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D.朔漠 打哆嗦 礼上往来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件痛不欲生。B2011年我国许多地方的大旱警示我们,本来就水资源匮乏的北京离“水贵如油”的情形指日可待,节水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C位于2011西安世园会主轴线上的自然馆,建筑体型独特,器宇轩昂,是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标志性建筑。D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中央要求各地政府部门要顺应民意,从谏如流,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温家宝总理9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处理情况,研究部署加强环境保护工作。B国家发改委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开展月饼市场价格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检查是否存在通过过度包装搭售贵重物品的手段变相提高价格行为的发生。C舟曲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水力资源得天独厚,主要为“一江两河”白龙江拱坝河博峪河,三条河流在县境内共有支流40多条。D随着“911”十周年纪念日临近,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国土安全部表示,将逐步加强国内安保的级别,纽约世贸中心遗址所处的区域在纪念日将被纽约警方“冰封”。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来到村南,眼前展现出一条碧绿的南北大川,顺川向南远望,_。_,_。_,_。_。川道中间是湍急流淌的河水,河水清澈见底川道东西两边山坡沟岔树木茂密,青翠欲滴,郁郁葱葱雨后艳阳高照,树木随高低起伏的山脊起伏酷似汹涌的绿涛水流冲击顽石,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川尽头是一座雄伟高大的山峰,那就是临城县一千四百多米高的三峰山河水两边的层层梯田是村民赖以生存的耕地,田地里玉米穗昂首吐须,笑迎金秋A B C 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打开中国画的天地,在烟云腾迁、古木逶迤之后,总有一种幽幽的寒意。明文徵明说:“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中国画家又爱画寒林,秋日的疏木,冬日的枯槎,春日的老芽初发,都被笼上了一层寒意。王维就是大量以寒入画的画家,也可以说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将雪景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家,宣和画谱卷十著录的王维雪景图就有26幅。在唐代,开创泼墨之体的王洽的画,也使人有“云霞卷舒,烟雨惨淡”之感;另一位水墨创始人项容,其作寒松漱石图,也表现出对荒寒境界的重视。五代时,荒寒趣味成了山水画家的自觉审美追求。生于南方的董源,画作重秋的高远和冬的严凝之境,使得他在少雪之乡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宋代山水画家得荒寒骨气的,最可称范宽、郭熙二人,范的雪景足称高格,从其雪景寒林图中,可见雪意中混莽而又荒寒的韵味;而郭特工山水寒林,于营丘寒林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清代黄公望以苍莽、王蒙以细密、吴镇以阴沉湿漉的气氛,共筑冷的世界;如王蒙的夏日山居图,写夏山之景,丝毫没有浓郁葱茏之感,相反使人感到阴沉冷寂,气氛苍莽。中国画的荒寒韵味,也体现在其他画科。在竹画中,竹的寒痕冷意素为画界所重,如吴镇自题竹画云:“亭亭月下阴,挺挺霜中节,寂寂空山深,不改四时叶。”画梅又以墨梅、雪梅为尚,如扬补之的墨梅,清气冷韵,令人绝倒,黄庭坚以“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许之。菊画也不忘求冷追寒,画史中有所谓冷菊之称。中国画对于荒寒的推重,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将荒寒作为一种审美趣尚,喜欢作寒景,出寒意,使得雪景屡出,寒林叠现;二是将荒寒作为典型气氛,不仅于雪景寒林中寻其荒寒寂寥之趣,也给不同的题材笼上寒意;三是将荒寒作为最高境界,绘画境界有多种,而荒寒雄视众境之巅。鉴于荒寒感在中国画中的独特位置,它理应成为探讨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选自朱良志论中国画的荒寒境界,有删改)7、下列对文中“荒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荒寒是中国画所推崇的一种审美观,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家大都喜欢画雪景,同时画春夏秋冬的山林之景,也会点染一种幽幽的寒意。B唐朝王维、王洽、项容三位画家都以寒入画,在绘画艺术的天地独树一帜,对中国画荒寒特色的形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C山水画家们从五代开始,虽然画的题材不同,画的时空迥异,但荒寒趣味成了自觉的审美追求。D荒寒在中国画中有独特的位置,它是构成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从情趣、风格、境界三个方面来探讨其精髓。8、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王维诗歌的特色,他也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喜欢画雪景的画家,宣和画谱就收录其大量雪景图。B寒松漱石图重冬的严凝之境,因为董源生于南方,过于追求荒寒趣味,使得他在少雪之乡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C一些山水画在雪景寒林中笼上典型的荒寒气氛的同时又极富个性,如宋清两代的画或高格,或灵奇,或苍莽,或细密,或阴沉湿漉。D吴镇的竹画、扬补之的墨梅以及菊画中的冷菊均能体现荒寒韵味,黄庭坚用“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一语加以称赞。9、根据本文信息,下列诗词意境与画家们的审美趣尚不吻合的一项是(3分)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9分,每小题3分)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邓庄人也。七岁丧父,寻丧母及祖母,居丧九年,以孝致称。清和平简,贞正寡欲。初,祖父殷有赐官,敕攸受之。后太守劝攸去王官,欲举为孝廉,攸曰:“先人所赐,不可改也。”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攸历太子洗马、东海王越参军。越钦其为人,转为世子文学、吏部郎。越弟腾为东中郎将,请攸为长史。出为河东太守。永嘉末,没于石勒。然勒宿忌诸官长二千石,闻攸在营,驰召,将杀之。攸至门,门干乃攸为郎时干,识攸,攸求纸笔作辞。干候勒和悦,致之。勒重其辞,乃勿杀。勒长史张宾先与攸比舍,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勒召至幕下,与语,悦之,以为参军,给车马。勒每东西,置攸车营中。勒夜禁火,犯之者死。攸与胡邻毂,胡夜失火烧车。吏按问,胡乃诬攸。攸度不可与争,遂对以弟妇散发温酒为辞。勒赦之。既而胡人深感,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遗攸马驴,诸胡莫不叹息宗敬之。荀组以为陈郡、汝南太守,愍帝征为尚书左丞、长水校尉,皆不果就,元帝以攸为太子中庶予。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攸载米之郡,俸禄无所受,唯饮吴水而已。时郡中大饥,攸表振贷,未报,乃辄开仓救之。台遣散骑常侍桓彝、虞斐慰劳饥人,观听善不,乃劾攸以擅出谷。俄而有诏原之。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后称疾去职。郡常有送迎钱数百万,攸去郡,不受一钱。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小停,夜中发去。百姓诣台乞留一岁,不听。拜侍中。岁余,转吏部尚书。蔬食弊衣,周急振乏。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而颇敬媚权贵。攸每有进退,无喜愠之色。久之,迁尚书右仆射。咸和元年卒,赠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祠以少牢。(选自晋书邓攸传,有删改)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 讼:诉讼B没于石勒没:俘虏C勒长史张宾先与攸比舍比:比较D俄而有诏原之 原:原谅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能够说明邓攸受人赏识的一组是(3分)混奇之,以女妻焉 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勒每东西,置攸车营中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遗攸马驴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 乃劾攸以擅出谷ABC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邓攸身世悲苦,亲人先后去世,守孝前后达九年之久,遂以孝著称。他因为为人平易和气、生活简朴、正直廉洁而被许多人喜欢。B石勒曾经捉住过邓攸,因为赏识邓攸的文辞,不但没有杀死他,而且每次外出征伐,还把邓攸安置在车营里。C吴郡闹饥荒,邓攸上表请求朝廷允许开仓赈灾,但朝廷还未答复,他就擅自开仓拯救饥民。由此,遭人弹劾而被贬了官职。D邓攸一生数次迁职,总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没有喜欢或怨怒的表情。他善于与人交往,但有时对权贵有些敬媚。13、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3分) (2)然勒宿忌诸官长二千石,闻攸在营,驰召,将杀之。(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涛,完成以下两题。同王微君湘中有怀张谓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1)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6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共6分)(1)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3)想当年,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25分)“国学骑士”辜鸿铭“国学骑士”是陈福郎先生授予他新近出版的长篇传记小说之主人公辜鸿铭的名号。别看这些年随着国学热,辜氏生平所为渐浮世表,似乎声名日隆,但在早些年,其在内地已近无人问津,流落于主流文化视野外,几被历史烟尘所湮没。辜氏生于1857年,卒于1928年。其父原籍福建惠安,时在马来西亚槟城总管一家英国老板的橡胶园,其母是洋人。辜氏自幼聪慧,语言天赋卓绝,深受义父英人布朗先生疼爱,10岁时,由其带至英国求学;20岁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接着赴德、法等国著名学府深造并研究,精通西学。据说蔡元培求学菜比锡大学时,辜氏在彼已很有名;而40年后林语堂到该校时,辜氏著作已赫然被列为必读书。后事氏打道回南洋,对中国丈化萌发浓厚兴趣。他埋头精研中国典籍,又经人举荐,回国做晚清大臣张之洞幕僚20余年。后曾任清政府外务部左丞。清亡后,受蔡元培之请,以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通晓文、儒、法,工与土木等文、理各科,就任北京大学教授。又以其特立独行之“怪 ”,成为北大及京城一景,有“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精通西学的辜氏,在潜心精研国学后,有了一个比较,就此产生了一个持守终生的定见。他以为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出现的冷酷与毁灭;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文化精髓所在。故他不仅自己项礼膜拜,更不遗余力推向世界,以为肩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他以英文发表的中国学),几乎就是一篇国学宣言。此后他所著述的中国札记、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即中国人的精神)等,所翻译的“四书”中的三书论语、中庸、大学等中国传统典籍,卖力向世界传播儒家学说,鼓吹东方文化,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应该说在此之前,还没谁更系统、完整、准确地向域外有意识地传输国学典籍。论语英译本出版序言道:“辜先生不小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部,他不仅是忠实的翻译它,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超越了中西方观念与思维方式的鸿沟。”可见西方对辜氏具有开创性的译介传播中国文化的尊重与推崇。但辜氏在国内却是不入潮流,不合时宜。彼时人心思变,新青年擎起打倒孔家店大旗,转而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辜氏从西方来,能够慧眼独具,洞悉西方现代文明之弊,故逆流而动,高唱反调。“西方现在虽十分发达,然而已趋于末路,积重难返,不能挽救。诸君当知中国的前途绝不悲观,中国固有之基础,最合世界新潮。大海对岸那边有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的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我们来超拔他们。”这番话,虽有点“大”,但不能说没有一点先见之明。与辜氏对国学传播所做的贡献,乃至他的才华相比,坊间似乎更愿意传播其“怪”。他恃才傲物,性情执拗,西学出道却痴迷旧学,既偏激又迂腐,既愤世嫉俗又玩世不恭,既不合时宜又不甘寂寞,铁杆保皇却敢戏侃清廷慈禧、嘲讽新帝袁世凯,加上他行为艺术似的遗少打扮与生活形态,似乎成了种种矛盾的杂糅体。伴随这些奇行怪癖的,还有他异乎寻常的“奇谈怪论”,如挖苦银行家是在晴天时硬把雨伞借给你,在下雨时把雨伞收回去的人;反驳嘲笑自己的人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等等。辜氏浸淫于东西方语言中数十年,深谙言语之精妙,能集东西方言语表达气质、风格之优长。他的见多识广,急智宿慧,常常于争辩中,尽显于他的犀利谈锋与妙语连珠中。辜氏似乎也喜欢在与人论说中一炫他的敏思好辩。而事情的另一面是,正因为他的这种不通世故的不留情面,锋芒毕露,爱逞口舌之快之情状,令世人轻慢了精彩话语后他的认真执著、焦虑忧患和真知灼见。辜氏关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作用实是有先知先觉,因之他成为今天开在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先声先驱。“国学骑士”这个名号,依辜氏生平外谐内庄,表邪里正的格调,想必一定会喜欢。而我们通过这个名号,则可以穿越历史的迷雾烟尘,直抵这个生前戏闹身后寂寞的国学传播大师的精神实质,去认真想想我们曾经拥有的、失落的以及将要创造的,这或许也是陈福郎多年磨一剑,打造“国学骑士”的良苦用心所在。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04月19日)16、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辜鸿铭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后到西方求学,在知名大学深造,加上自己的聪慧和语言天赋,又精通了西学。B辜鸿铭之所以不遗余力的向西方传播国学,是因为在西方繁荣的背后看到了他们的弊端,他坚信只有儒学的仁义才能拯救渐趋末路的西方。C辜鸿铭怪异的打扮和生活形态,以及一些奇谈怪论,也体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D今天中国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这与辜鸿铭当年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也是辜鸿铭的良苦用心所在。E辜鸿铭的生活经历和对国学的传播,以及与众不同的言行,展示了一位国学大师在多元文化与复杂时世里的矛盾心态与多重人格。17、辜鸿铭热衷于国学的传播是件好事,可在当时的中国却遭到了冷遇甚至是反击,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作答。(6分) 18、辜鸿铭在传播国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什么冠以他“骑士”的称号?(6分) 19、辜鸿铭认为“正被围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理解。(8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文意,续写一句话结论。(4分)中国画讲究“留白”,文学作品同样如此。十九世纪的作家大多是上帝,似乎什么都知道,比如雨果;读者是信徒,只能老老实实地听着。二十世纪的读者和作家则往往是平等的,比如在周朴园对侍萍有没有爱这个问题上,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如果一篇作品把什么都说了,读者就会反感:你都说了。要我干什么?可见 。 21、将下面一句话改写成一个以“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为开头的单句,可适当增减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3分)辛弃疾初来南方任职,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所以他在这一时期,曾热情洋溢地写出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 选择题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班级 姓名 学号 测试二答案1、C (A璞p 骀 B模m 捅娄子 D箴zhn 婢)2、D(A: tntn mimn nng B: b cncn knjinC: cs ch yyn D: cunzn popo pngbng)3、C (A 辑 B脚 D尚)4D(A项“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伤到极点。应该用“痛心疾首”。B“指日可待”:不久就可以实现。重在“实现”,而不是“出现”,侧重指希望发生的事。 C对象错误,“器宇轩昂”形容人气质风度出众,不同一般。D“从谏如流”,听从规劝像流水一样。形容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5C(A项成分残缺,应在“情况”后加上“的汇报”。B项句式杂糅,去掉“的发生”。D项“加强”与“级别”不搭配,可将“加强”改为“提升”。)6(解答本题的思路是:顺川向南远望川尽头川道东西两边树木雨后艳 阳川道中间水流河水两边。沿着这个思路,很容易选出项。)7、D(不对,“它是构成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第五段说它理应成为探讨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8、C(A太绝对化,“他也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喜欢画雪景的画家。”错,文中是“可以说”和“将雪景作为主要表现对象。”B张冠李戴,寒松漱石图不是董源的画作。D无中生有,黄庭坚评价的不是吴桢的竹画。)9、B(B描写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ACD描写秋或春的萧瑟凄凉,均显寒意,吻合本文信息)10、C 比,并列11、B(不属于受赏识)12、C(未被贬官)13、(1)译文:他曾去拜见镇军将军贾混,贾混把别人的诉状拿给邓攸看,让他作决断。(诣、讼事,决,句意)(2)译文:然而石勒平素忌恨那些享受两千石俸禄的高级官吏,他听说邓攸在营中,便派人骑马去召他,打算杀死他。(宿,闻,驰,句意)翻译:邓攸,字伯道,是平阳襄陵邓庄人。邓攸七岁时父亲去世,不久,母亲与祖母也相继去世, 他守丧九年,以孝着称。他为人清慎和气,平易简朴,贞正寡欲。起初,他祖父邓殷有赐官,命令邓攸接受。以后,太守劝邓攸辞去王官,准备推举他为孝廉,邓攸说:“这是出于先人所赐,不可改变。”他曾去拜见镇军将军贾混,贾混把别人的诉状及情况拿给邓攸看,让他作出决断。邓攸不看,说:“孔子说:听理诉讼我与一般人一样,应该作的是使人不进行诉讼。”贾混十分欣赏,把女儿嫁给邓攸为妻。邓攸历任太子洗马、东海王司马越参军。司马越很钦佩他的为人,迁他为东海王世子文学,后转任吏部郎。司马越的弟弟司马腾出任东中郎将,请邓攸任长史。又出任河东太守。晋怀帝永嘉末,邓攸被石勒俘虏。然而石勒一向忌恨享受俸禄两千石的官吏,听说邓攸在营中,派人骑马去召他,打算杀死他。邓攸到达石勒门前,门干正是邓攸为郎时的干,认识邓攸,邓攸就求他找来纸笔,给石勒写上一封书信。门干等石勒高兴时,呈上邓攸的书信。石勒赏识邓攸的文辞,才没有杀死他。石勒的长史张宾先前与邓攸是邻居,很看重邓攸的名望节操,于是向石勒推荐邓攸。石勒把邓攸召到帐下,与他谈话,谈后很高兴,就以他为参军,给他车马。石勒每次外出征伐,就把邓攸安置在车营中。石勒夜间禁止点火,违犯者要处死。邓攸的车子与胡人相邻,胡人夜里失火烧毁车辆。官吏来调查,胡人就诬陷邓攸。邓攸自知无法与他争辩,就回答说是因弟媳妇服药,必须把酒温热而引起失火,石勒知道后,下令宽赦邓攸。以后胡人深感邓攸的恩德,捆上自己去见石勒,以辩明邓攸的冤情。而且胡人暗中送给邓攸马、驴,胡人们听说后,无不叹息敬服邓攸。荀组任命邓攸为陈郡、汝南太守。晋愍帝征召他为尚书左丞、长水校尉,邓攸都不能就职。晋元帝以邓攸为太子中庶子。当时吴郡没有太守,有许多人觊觎这个职位,元帝把这个职位授给邓攸。邓攸自己运载着米到吴郡赴任,不接受俸禄,只是饮用吴郡的水而已。当时郡中正闹饥荒,邓攸上表请求朝廷允许开仓振贷,朝廷还未答复,他就擅自开仓拯救饥民。尚书台派遣散骑常侍桓彝、虞(马斐)慰劳饥民,察看地方官员的政绩,于是他们就弹劾邓攸擅自开仓出谷。不久,朝廷下诏原谅邓攸的作法。邓攸在吴郡政治清廉,法纪严明,百姓欢悦,成为东晋中兴时期著名的好太守。以后,他声称有病而离职。吴郡中常置备有送迎官员的钱数百万,邓攸离开吴郡时,一钱也不接受。百姓数千人牵住邓攸的船进行挽留,使船无法行驶,邓攸于是暂时停住,到半夜时开船离去。百姓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