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0安徽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doc_第1页
2006~2010安徽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doc_第2页
2006~2010安徽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doc_第3页
2006~2010安徽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doc_第4页
2006~2010安徽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8【答案】D【解析】(“资”,凭借、获取。这里指用来谋生的方法。)9【答案】B【解析】(两个“于”是介词,在。 A 项“以”,前句是连词“来”,后句是“因为”。 C 项“其”,前句是代词“他们”,后句是语气词“一定”。 D项“之”,前句是代词,后句是助词。)10【答案】A【解析】(“共享家产”错,原文没有这个意思)11【答案】1圣明的君王在位而百姓不受冻不挨饿的原因,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而是能为他们开辟增加财富的途径。2然而岁月久了,它们(指所种树木)都派上了用场。先前嘲笑他的人,都来向他请教。参考译文: 齐民要术中“齐民”的意思就如同现在我们说的“平民”。当初神农氏制作耒耜这两种农具,来使天下人受益。殷周二朝强盛的时候,诗书记述的内容,关键在于安定人民,人民富足后再来教导人民。晁错说:“圣明的君主在位而百姓不受冻不挨饿的原因,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而是能为他们开辟增加财富的途径。寒冷时穿衣,不必须要轻便保暖;饥饿时吃饭,不必须要味道甜美。当饥饿寒冷降临到身上时,人民就不再顾及廉耻。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饥饿,一年不置办衣物就会受寒。当肚中饥饿吃不到饭食,身上寒冷穿不上衣服时,连慈母也不能保全她的子女,国君又怎能拥有自己的人民呢?” 皇甫隆治理敦煌时,敦煌的风俗是人民不懂得用耧犁来耕作,等到种地时,人和牛花费了不少气力功夫,最后所收获的谷物却很少。皇甫隆于是教导人民制作耧犁,(省下来的力气超过一半,收获的谷物却增加了五成。另外,按敦煌的习俗,妇女做出的裙子,褶皱得象羊肠,用的布有一匹之多。皇甫隆又改进了制裙工艺,所节省的衣料又不计其数。黄霸治理颍川,让驿站、乡官都畜养鸡猪,来赡养鳏夫寡妇、生活贫穷窘困之人;同时致力于耕田种桑,节约用度,增殖财富,种植树木。鳏夫寡妇这类无依无靠的人死后没有钱下葬的,乡官按常例报告给黄霸后,他都一一分别处理:某某地有大树,可以做棺木;某某亭有猪仔,可以做祭祀用品。下吏去了一看,都和他所说的一模一样。李衡在武陵龙阳汜洲上造宅子,种了上千棵柑橘。临死时,告诉儿子说:“我们州里有上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不需要你提供衣食来养护“他们”,每年给你献上一匹绢,也足够你使用了。”后来柑橘长成,一年得绢几千匹。樊重想制作器物,先种梓、漆,当时人嗤笑他这种做法。然而岁月久了,它们(指所种树木)都派上了用场。先前嘲笑他的人,都来向他求借。这说明种植之法是不应该停止的啊。谚语说:“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物;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说的就是以上道理。孔于说:“在家能将家治理好,方法可移用到做官上。”既然是这样,那么家如同国,国如同家,它们的含义是一样的呀。如今我搜集经传书籍,援引民间歌谣;向有经验的老成之士询问求教,并通过实践验证;从耕种田地之术到酿造、腌制之法,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帮助谋生的经验技术,无不都写在书里,书名叫齐民要术。共有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的开头都有目录。我试着给家童看,还不敢给有识之士看,因此反复细致地阐述我总结的生产技术经验,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浏览的人没有耻笑我的。(二)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8B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能力,能力层级为B。示:给人看。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璧有瑕,请指示王。”9B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词义和用法的掌握能力,努力层级为B。B项两个“而”均为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A项中的第一个“其”是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它”;第二个“其”是指示代词,可译为“其中的”。C项中的第一个“则”表假设,可译为“即使”;第二个“则”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可是、却”。D项中的第一个“者”是代词,指物,可译为“的”“的东西”;第二个“者”也是代词,用在时间词的后面,表示“的时候”。10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D项错在“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这是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谈到“仿古、造假”的问题。11(1)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说:“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地把它当作珍宝来收藏,不要使它毁坏。”(句中“宝藏”译成“珍藏”也算对)(2)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1)句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得分点:“此五代、宋时物也”是判断句式,要译出判断的意思;“宝藏”属名词的意动用法,应译为“把当作宝藏”,或译成“珍藏”;关键词“已而”、“识”、“宜”“谨”应分别译为“不久”“辨识”“应该”“小心”。(2)句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得分点:“是非真能好古也”是个否定判断句,应这样断句:“是 / 非真能好古也。”“是非”不是一个词,“是”是代词“这”,“非”表判断,译为“不是”;关键词“特”“而已”应分别译为“只是”“罢了”。【参考译文】我家有方古砚,是过去友人赠送所得的,接受了以后就一直放在那里,当作一方(普通)的砚台使用着,不知道它是一方古砚。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地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毁坏了。”我听到这样的劝告后,也就依从了他的话把这方砚当作了宝贝。但没时间来辨识它是否真的是五代、宋代时的物件。虽然这样,这器物如果真的是五代、宋时的东西,当时的人也仅仅把它当作一个砚台来使用罢了,哪里知道一定不能毁坏、还一定要把它传到现在而成为一件古物呢?传到现在,然后才知道它是五代、宋时(的宝物),不知道它在五代、宋时,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当作珍宝的人,对这块五代、宋时的砚台又如何看待呢?但又不知道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拿来给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人看,那时期的人看这些器物又会咋想呢?人们看到世上那些和和乐乐的人,沉醉于奢华艳丽的享乐中,在权贵和地位显赫的人的门前来回奔跑,卑躬屈膝的样子,遭受羞辱却不知道羞耻。在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改变这种风气,高高直立守道自重,凭淡泊的心态守住自己的操守,拿古代先人琴书图画、器物爱好来娱乐自己,并且说成是“好古”。所以大凡能“好古”的人,一定不是平庸世俗的人。因为那不是平庸世俗的人所喜欢的,而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也就追随并模仿他们。于是读书人中那些追求财利求取上进的人,一定想全部拿出权贵们所没有的东西,来巴结侍奉权贵要人;权贵要人也时时拿出自己所拥有的器物来向读书人夸耀。可是羡慕“好古”却不知追求什么的读书人,也每每与世人竞争角逐,一定要仿效他们拥有想要的器物然后才感到愉快。唉!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既然与平庸世俗的人爱好相同,可是还要吵嚷着要拥有好古的名声,来表现自己与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不一样。却不知他们的名声虽然能达到这样,可他们内心的想法却并不是这样的。我所说的好古的人,学习(先人或前辈)的道义,写他们那样的文章,思念那样的人却不能相见,走来走去,思前想后,只是期望得到他们的遗墨、遗物来保存、把玩,就好像恍惚见到他们本人一样,因此喜好而从不满足。所以古代那些“好古”的,不是因为爱好古人留下的器物,而是因为喜爱古代的人啊。我看当今世人所爱好的,大都像这样。不能详尽阐述,只能表述其中一些近似的,就写了一篇古砚说。(三)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8【解析】:答案为D。 “计”应是“考虑、谋划”的意思,而“计策”是指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势而预先安排的方法或策略。解释不够准确。所考查的四个实词,虽说都不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之中的,但都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9【解析】:答案:A。都作介词,因为。B项,第一个结构助词,的;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C项,第一个“所”是直接用在动词前,作助词,表示“情况”;第二个“所”与“为”构成“为所”式,表被动。D项,第一个“何”应该是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作介词宾语。所考查的均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之内的。10【解析】:答案:C。二人关系不和谐,韩休敢于当面指责萧嵩,宋璟认为韩休的这种做法是仁者的勇敢。11(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译文:(我作为)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得罪宰相,也是心甘情愿的。【解析】本句翻译不是很难,最容易出错的词是“幸”,在这句中作副词,是“本、正”的意思,觉得标准答案中的“倘若”,不如“本来”准确。“倘若”表示的是假设关系,从上下文看,不是假设,是事实。“虽”根据语境译为“即使”,“得罪”不是“得罪了别人”,而是“(自己)获罪”。(2)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译文: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解析】“巨猾”与“罪细”结构不同,译为“特别奸猾狡诈的人”也可以,“乃”是“竟、竟然”的意思。“不问”不是“不过问”,应改是“不问罪”。“出”是“驱逐、放逐”的意思。“敢”是个表谦的词。【译文】韩休,是京城长安人。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德才兼备的人。唐玄宗还是太子的时候,让他按条逐一对答国家政事的询问,和校书郎赵冬曦一起考中乙科进士,提拔为左补阙(唐代谏官名),出任主爵员外郎。又回朝廷任礼部员外郎,担任知制诰(掌管诏令的官)。离开朝廷到虢州担任刺史。虢州是靠近东京、西京的州,马车、兵车(也可以翻译为皇帝的车马)到达后,经常征收草料税,韩休请求把税负分摊到其他的州郡中去。中书令张说说:“免除虢州的税赋分摊到别的州,这是虢州太守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罢了。”韩休坚持自己的意见,下面的官吏告诉他你这样做是违背了宰相的意思,韩休说:“(我作为)刺史本来了解到百姓的困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得罪宰相,我也是心甘情愿的。”最终还是按照韩休请求的那样实行了。因为母亲去世而解职,守孝期满,担任工部侍郎,又任知制诰。调任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廷去世,皇上下令萧嵩推举一个可以代替裴光廷的人,萧嵩赞颂韩休的志向和品行,于是授予韩休担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韩休做人严肃正直,不追求功名利禄。如今他当上了宰相,是很符合当时朝廷上下期望的。万年尉李美玉犯了罪,皇上将要把他流放到岭南去。韩休说:“万年尉是个小官,所犯的又不是大罪。现在朝廷中有更大的邪恶的人,请求先治他们的罪。金吾大将军程伯献依仗皇上的恩宠而贪赃枉法,他的住宅、乘坐的车马都超越了法律的规定,臣请求先处理程伯献,再处理李美玉。”皇上没有答应,韩休就坚持争辩:“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皇上不能改变韩休的想法。韩休坚决、正直大致如此。开始,萧嵩因为韩休恬淡平和,以为很容易控制他,所以也就引荐了他。等韩休办事时有时会反驳,甚至指责萧嵩,萧嵩业不能说服他。宋璟听说后说:“没有想到韩休能这样,这是仁者的勇气啊。”萧嵩宽容、博爱、随和,而韩休却严正刚直,对时政得失,说话没有不说彻底的。唐玄宗曾经到后花园游玩打猎,有时在宫中设宴行乐,稍有过失,总是赶紧问左右的随从人员:“这件事韩休知道不知道?”不一会儿,韩休的劝谏书就已经送到了。唐玄宗曾对着镜子闷闷不乐,旁边的人劝说道:“自从韩休当了宰相以来,陛下没有一天是欢乐的,为何独自悲伤,不将他撤换掉让他离开呢?”唐玄宗感叹道:“我虽然瘦了,但国家必定富裕了。萧嵩上奏事情常常依顺我的旨意,从不与我反着来,可退朝后想想天下的大事,我睡不安稳啊!韩休大量陈说治理国家的道理,他常常为国家社稷与我争执,退朝后我则可以宽心睡个安稳觉。我重用韩休,是出于社稷江山的考虑罢了。”后来,在工部尚书的职位上罢免了官职。后提升为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县令。死时六十八岁,赠扬州大都督的称号,谥号为文忠。宝应元年,追赠太子太师。 (四)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4【答案】B【解析】“谢”应该是“认错、道歉”的意思。本题所考查的四个实词中的“谢”、“过”是老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中的。5【答案】C【解析】C组的两个“其”都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A项中的“而”是连词,第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表示修饰关系。B项中“焉”,第一个是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那里;第二个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D项中的“与”,第一个是介词,和;第二个是连词,和。这个选项值得推敲。6【答案】C【解析】“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7译文: 【答案】(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解析】今年文言翻译选取三个句子,应该说难度更低。第(1)句中的关键字是“识”、“无用”和“怀”,分别是“知道、懂得、明白”、“不需要”(本人认为译为“没有用处”也可),“怀藏、怀揣”(如“怀其璧,从径道亡”)。第(2)句关键词为“窍”、“作”,分别是“凿孔”(本人以为“挖孔、钻孔”更贴切)、“发出”。第(3)句的关键词是“揖”、“奈何”、“与”,分别是“拱手行礼”、“为什么”、“给”。(本人感觉答案的翻译不够贴切,不如译为“先生为什么不肯送我一首诗呢?”杨士奇(13651444 年)名寓,明代泰和(今属江西)人。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同为朝中重臣,是当时文学流派“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朝廷诏令、奏议多出其手,文风平正纡徐,典雅工丽,于“三杨”中最为著称。游东山记名为游记,却由写人开篇,以抒情结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东山一带宜人的景色,而是那些各具特色的人物情态:隐溪的持重,立恭的儒雅,千户的豪爽,道士的憨态,以及着墨不多的无名老者,无不呼之欲出,如在眼前。作者看重蒋氏父子的交往和陶醉于东山之游,正是因为那种古朴淳厚的人际往来与宁和幽远的田野之趣。而所有这些都以一种“极平 不费力”的笔调淡淡写来,却叫人回味无穷,这正是杨士奇学欧阳修散文风格的成功之处。“东山”在湖北武昌东面。参考译文: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给送立恭。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五)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4【试题答案】B【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试题解析】D项的“款”在中学文言文中是个不常见的多义词,而且在高考常见的120个实词中也没有这个词(包括家、年、总在120实词中均没有)。命题者可能是想考学生的在语境中理解和推断词语的意思,考有些学生好犯以今律古的毛病。“款”的意项有“诚恳、器物上刻的字和书画信件头尾上的名字式样、法规条文里分的项目、经费、敲打、至、留、缓慢”等义项,本题考查 “款”的本义“诚心、真诚、诚恳”义。由于语境不难,大多数学生还是能推断出该词的意思的。5【试题答案】B【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试题解析】解答此题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中限定筛选范围短语(“全部”),明确筛选的方向,再确定筛选的信息点是“惠民业绩”。然后推敲个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其中是其“巡境内,观得失”的调研活动,与“惠民”无关。句是说为官者的要求和对下级官员的批评,属于“惠民语言”不属与“惠民业绩”是说他“清素”的性格。6【试题答案】A【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试题解析】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考试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析比较,找出概括不准确的的地方得出答案。此类试题常错在个别词句的理解上。A项中“教自己”,不准确。原文是太祖多方请儒生教贺兰祥学习诗书经传等在内的典籍。7【试题答案】(1)、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2)、到这次重新前往,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3)、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试题解析】(1)、关键字:“初”刚刚之意;“致”送达之意(2)、关键字:“是”代词,此次;“安”意动词,感到心安(3)、关键字:“通好”是互通友好之意;“行李”指使者。【参考译文】贺兰祥字盛乐。他的祖先和北魏一同兴起,其后代有凭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镇守武川的,最终就在那里安家。贺兰祥的父亲贺兰初真,年轻时就已有名气,被乡里看重。后来他娶太祖的姐姐建安长公主为妻。贺兰祥十一岁就死了父亲,在服丧期间举止都符合礼仪。他在舅舅家里长大,特别被太祖钟爱。虽然在军队里,但常多方聘请儒士,教他读诗书经传。太祖刚进关的时候,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臣迎接他们到身边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