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篇一:新闻的写作特点】 新闻写作的特点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真、新、奇、短、深。下面我们结合与一般作文的区别来谈谈新闻写作的特点。 (1)真指新闻的真实性,这是最重要的。我们平时写作文,有的同学爱虚构一些情节,或模仿别人的文章“照葫芦画瓢”。如果说在写作文时还勉强允许的话,在新闻写作中则是大忌,是绝对不允许的,新闻要求绝对真实。这一点是新闻与一般作文最大的区别。比如,为迎接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提出要把北京建成无蝇城,有个小记者写了一篇人手一拍,为建无蝇城作贡献的稿子,文章写得很好,内容是少先队员怎样利用假期打苍蝇。可是在编辑叔叔核对稿件时,才发现是一篇杜撰出来的稿件,不仅没被采用,而且这个同学还受到了批评。因为真实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新闻讲究客观;我们在报道新闻时只要把发生的事客观地报道出来,不需要加入主观的情感在里面。而一般作文则部分地允许虚构,且可以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当然,新闻也可以表达作者的主观态度,但它表达时“用事实来说话”。例如: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讲课,有同学这样写道:老师课讲得很差,教学效果很不好。这里作者鲜明地表达了对我讲课的主观态度。这种写作方法在新闻写作中是大忌。新闻写作应客观地陈述事实,用事实来表达我们的态度。同样写我讲课效果不好,我们只需叙述现场的见闻即可。比如,我们可这样写:谢老师讲课的时候,三分之一的学生在睡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窃窃私语,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眼望天花板盼望着早点下课。讲课效果如何,读者通过这些事实,自己自然能得出结论。 (2)新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刚发生的新鲜事。因为新鲜它才有价值,一旦时过境迁,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丧失殆尽。因此它需要在第一时间传播出去。而一般作文则没有这样强烈的时间性要求。所以说,新闻讲求时效,一般作文却无如此特别要求; (4)短指新闻的篇幅要短。虽然我们常讲写文章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基于快速传递和增大报纸信息量的总体需要,新闻稿要短,这是个基本要求,也是各家新闻报刊经常倡导、时时提醒的。不仅我们中小学生的报刊上文章要求简短,就是给成人看的大报,也提倡写短新闻。有的报刊还搞短新闻大赛,设置一句话新闻、百字新闻专栏等,目的就是要扩大媒体的信息量。在有限的版面内,要提高信息量,就得要求新闻的篇幅尽量短小,要把新闻中的“水分”挤干。由此可见,新闻与一般的文章相比,在简练、简短上的要求是一致的。但新闻的短并不等于空,不能为短而短,而是要求新闻在尽可能短的篇幅内为广大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事实或信息,有一定信息量的要求。所谓的信息就是能消除读者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因此新闻有信息量的要求,而一般文章则无。记者在报道新闻时,为了把事实报道清楚,必须把新闻的要素交代周全,关于这些要素的相关材料,不是像写一般作文那样在作者头脑已经储存了,它需要记者通过采访去获得。故可以说,新闻的事实要素必须周全,一般作文则可含糊;新闻事实的材料要靠采访获得,一般作文则主要靠回忆和平时积累。 (5)深指稿件所揭示的问题要有深度。一条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它的价值大小,就看记者通过信息反映事实的本质程度如何。比如,一段时期以来,各新闻媒体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都作了详尽的报道,有的用了整版的篇幅,有的还配上多幅照片,但这并等于有深度。有的文章虽短,但却能启发去深思,甚至把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与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和民族的前程联系起来,这样的新闻就有了深度。所以,小记者在学习写作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在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写出一些能引起人们关注的有一定深度的好新闻。新闻的写作特点 一、新闻的特点 1、短小精练:新闻要短小精练,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就小记者采写新闻来说,写好短消息,便于迅速及时的报道新闻事实,同时也锻炼小记者的采写能力;就读者阅读新闻来说,它便于阅读。 2、语言生动简洁:新闻的语言只有生动、简洁,才能吸引读者 3、“倒金字塔”结构:新闻的写作是将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新闻的最前面,按事实重要性程度和读者关注的程度先主后次的安排,内容越是重要的,读者越是感兴趣的,越要往前安排,然后依次递减。这在新闻写作中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三、学会恰当运用新闻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在不少新闻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是新闻稿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交代背景应根据需要因稿而异,更要紧扣主题,还有交代背景时不宜太多,材料要写的生动活泼。 新闻通讯的写作方法 一、 通讯的种类: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 二、 通讯的特点 三、 人物通讯:是以报道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通讯。 其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要体现当今的时代特征;要写出人物的特点;要用人物的行为表现人物。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对人物一生或是某个阶段、某一个方面,作比较全面的报道;还有就是不对人物作全面的报道,而是抓住某个特定的情景,简单几笔,把人物的精神、特点写出来,或是作一个侧面报道。 四、 事件通讯:它是以重大的或寻常的事件为报道的通讯类型。是记述新近发生的,受到人 们普遍关注的事件 1、其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叙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事件情节要交代清楚名了,线索要清晰;叙事要生动,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在叙事中要选好人物,写人物时注意精练、生动形象。 2、通讯的语言特点和细节描写:通讯作为一种新闻媒体,语言要求准确严谨,简明扼要,鲜明生动,具体真切,通俗易懂;多运用琅琅上口的群众语言写通讯,要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五、 新闻写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初学写作可以“描红模子”,从实践出发,边学习边实践,模仿着别的去学。 2、写新闻要有由头,最主要特点就是新,发生的事件离发表的时间越近越好。 3、多写短新闻,可以扩大版面的信息量,是各家报纸都特别提倡的。 新闻写作中几个敏感技术问题的讨论08-03-23 10:24 发表于:驿钊传媒学习小组 分类:未分类 基于新闻报道的客观原则要求,诸如不能运用第一人称、记者不能在报道中发表议论、最好不要使用修辞格等做法一向被视为神圣而高效的新闻写作条款。但是,我们仍然看到有一些经典报道并没有严格遵循这样的技术要求,阅读效果反而更好,这是为什么呢?实事求是地讲,探讨这样的敏感话题是要冒一定风险的,不过,这个探讨仍然是一个有趣和有益的过程。 一、能不能运用第一人称 新闻报道一般是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的,有的时候报道中需要表达类似“在事发现场,我看到?”的场景时,也要将“我看到”改为“记者看到”,记者在这里是一个公众委托的受过专业训练的观察者,而不是个体意义上某个人了。现在甚至就连“记者看到”这样的字眼也不受欢迎了,新闻报道中用不着突出记者, 基于新闻的客观原则要求,一般不提倡记者直接使用“我”、“我们”、“我的”、“我们的”这样的字眼,除非是新闻当事人的引语。这是有道理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一些优秀新闻作品中的确在使用第一人称,而且读起来还不错,读者并不觉得记者这样写有什么不妥。这又是为什么?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第一人称? 新闻的客观性要求记者不要把自己的个人意见写进稿件中,读者需要了解的是被采访人的情况,而不是记者要说的话。但是,有的时候,在某种特定的情景中,如果用第一人称写作能够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记者的感觉或记者的观察,有助于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记者也可以用第一人称写作。 在亲历新闻、置身其中的前提下,记者本身变成了权威知情者或权威当事人时,可以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作。“当记者已经成为事件亲历者之后,他就应该把他自己也当作事实材料来认识,因为这时,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任何气味,都变成了亲历的事实结果。” 斯诺的西行漫记就采用了第一人称,读起来一点异样的感觉都没有,反而增加了真实感,有谁能怀疑这部优秀作品的客观立场: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毛泽东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二、能不能允许“记者的感受和评论” 从新闻报道的专业要求来看,记者一般不能发表评论,也不必大谈特谈自己的感受,但有一些例外是值得注意的。 威廉e.布隆代尔在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中谈到,“如果记者对于自己掌握的一切非常满意,他可以对于一些不是太重要的内容进行简单评论。他的评论虽然不会对故事的中心产生什么影响,但是能够让读者对于故事的某些方面有更形象的理解”,“他自己又是一名受过专业训练的观察者。他见到了故事中的人物,去到了故事中的地方,看到了故事的发展,这些都是读者不能做到的。所有这些,都使他成为一个可信的信息源”,“如果没有可信度更高的信息源出现,读者有时候也会接受记者对于某些重要问题的判断。” 事实上,读者愿意通过事实做出判断,也愿意在某些时候倾听他人的意见,“如果评论能使报道显得更有力量,就应大胆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同仁们也认为,“如果事实充分,把明显的结论写出来并不见得就是在发议论。相反,这样写是好的,是有益的。” 我们有必要对某些所谓的“记者的感受和评论”做些分析,这有助于在新闻写作实践中澄清一些认识。“不要把记者作为亲历者的心灵感受,直接和抒情、议论 划等号。那是事实材料啊!换了不是记者的亲历者给记者谈出了他当时的心灵感受,难道你不当作事实来叙述么?”换言之,凡是允许发表的“记者的感受和评论”,更多的仍然应该被当作事实材料,这种“记者的感受和评论”应当以记者为亲历者或权威知情人士为大的前提。 下面这段文字也有记者的感受,但并不妨碍报道的客观和真实: 庄园有100多个工作人员,但不能轻易见到,浓密的绿荫让他们变得神秘。来辉武希望我们留宿一夜,但并不坚持。这时候,会生出些不舍,在这阴暗的西安郊外的傍晚。 来辉武送我们到庄园门口。外面是一大片刚刚收割完的麦地。“你看,心情多舒畅。”“那些不愿充当观察者的记者,对于那些不太重要的观点,不是完全忽略,就是要费劲引用其他信息来支持这个观点,而实际上他自己就可以处理这样的观点”。但是,记者对感受和评论的发布还是应当十分谨慎才行,“他不应该把自己的观点建立在纯粹的预测、模糊的二手资料或者个人的知识储备之上。他的观点应该来自他所报道的故事和其中人物的真实感受和体验”。退一万步讲,能够被发表出来的“记者的感受和评论”至少是出于公心而不是偏见! 三、能不能运用修辞格 辞格是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采用的有明显特点的修辞方式,也叫修辞格。辞格的种类很多,包括比喻、比拟、排比、借代、拈连、夸张、双关、仿词、反语、婉曲、对偶、层递、顶真、回环、对比、映衬、反复、设问、反问、通感、警策等类别。 新闻源使用辞格,他们说的话可以被当作直接引语,这无可厚非,也用不着太多的讨论。但新闻写作中一般不太强调或提倡记者在陈述事实时使用辞格,这是新闻写作与其他写作不同的一个地方,新闻报道的客观原则约束了辞格的运用。 英国作家乔治奥维尔在讲到写作6 要素时,首先指出了对比喻这一修辞格的禁用要求:“不要使用那些你常在报纸上看到的隐喻、明喻或其它比喻”。但事情不是绝对的,辞格运用恰当的新闻报道一样会博得读者的青睐,但这需要谨慎对待,辞格的运用必须妥当才行。 有时,比喻手法会给新闻一种视觉的感受,如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在一篇对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的专访是这样写的: 他的风格就像他那双黑亮的军靴一样明快。他对问题的回答就象他一尘不染的卡其布军服的裤线那样锋利。 昨天,穆沙拉夫总统坐在被他用作办公室的总统府里,重申了他支持军事打击巴基斯坦的老朋友塔里班政权和这个政权的“客人”奥斯玛本拉登的决心。再看斯诺对毛泽东的一段描写,斯诺说毛泽东的身体像是铁打的,这就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是很形象: 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两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在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 参考文献: 胡志平:新闻写作创新智慧,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50页。 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76-177页。 周海燕:调查性报道采访与写作,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56页。 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新闻写作教程,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399页。 胡志平:新闻写作创新智慧,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50页。 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76-177页。 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76-177页。(刘冰 河北唐山学院) 新闻写作技巧2007-10-20 21:08 一、如何发现新闻。没有的写是我们及一些通讯员,甚至记者常遇到的头疼问题。所以善于用新闻的眼光去发现新闻,是写出通讯报道的关键。 (一)变废为宝选角度。联保贷款推行多年了,再写就无新意了,成为新闻写作的废物。但如何变 (二)吹糠见米。举齐鲁晚报例子。 (三)大海捞针挖新闻 二、消息的写作技巧。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消息的写作,这是目前适用最广泛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对我们农村信用社的新闻报道来说,也是最常用的文体。因为通讯较消息篇幅长、覆盖面大,象我们这样的单位,一般很难被新闻单位采用。 四、就是对消息中某一有意义的特殊场面作简洁而有特点的描写。【篇二:几种新闻文体的写作特点】 the inverted pyramid form lead (introduction) containing most important or most interesting information more facts 更多的事实材料 supporting information or background 辅助性消息或背景材料 quotes or more facts of lesser (次要的) importance 引语或次要的事实材料 minor details 细节材料 least significant information 最不重要的消息 “金字塔式”结构: 与“倒金字塔”结构正好相反,它是按照新闻事实发展的本来顺序来写的。消息按照新闻事件的开头、发展、结尾的顺序进行,新闻事件的高潮通常放在消息的最后,也就是“金字塔”的底部。(an example on page 83) “多足鼎”: 综述(roundup or wrapup):它通常是就一个中心议题,把在一个时期或一定范围内发生的多个相关的事件综合到一起进行叙述的新闻形式。综述相对于硬新闻而言在时效上要弱一些。综述的篇幅一般较长,由于它是通过性质相近的多事件、多侧面对一个中心思想进行叙述。 综述类文章的主体结构中一般都有相对一贯的关键词,也就是在一个或多个段落中起引导和主导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可以是表示地理概念的名词、表示时间的名词、表示不同阶层人士的名词,也可能是某个领域内的不同单位。 two examples on page 134 and 217 英语新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河北省邢台市临西一中学普通班物理八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贵州省贵阳市贵安新区民族中学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6届物理八上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2026届物理八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裘公学校2026届物理八上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职工提前退职管理办法
- 职称考试补贴管理办法
- 联网核查管理办法处罚
- 肇庆工业地产管理办法
- 船舶事故统计管理办法
- 2025循环水处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交社保免责协议书
- 2025年度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授权签字人考试题卷(含答案)
-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4-2025学年度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语文》检测卷有完整答案详解
- 语文开学第一课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2025年宁夏中考数学试卷试题真题(含答案详解)
- 双胎妊娠护理查房
- 2025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 检测公司销售管理办法
- 2025年体重管理师的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