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单元.doc_第1页
五单元.doc_第2页
五单元.doc_第3页
五单元.doc_第4页
五单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正文 公输教案设计6【教学目标】 德育点:了解墨子通过止楚攻宋实现其政治主张(非攻)的奋斗精神,启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坚持实践,勤学苦练。 知识点:了解墨子;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论理多用类比的写法。 能力点: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叙事说理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难点】 文章第二、三两部分是教学的难点。 解决办法: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梳理以前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绘画,即按照课文内容绘制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课前活动】 分角色朗渎课文,仔细体味,揣摩语气。【教学方法】 导学法。【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言:有一个成语叫“班门弄斧”,其中的“班”指的是鲁班。我们知道鲁班是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位顽固狡诈、阴险狠毒的人。他的面前站着一位英勇无畏的外交家,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公输。 2、作者:(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墨子(约前476前390),姓墨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者阶层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享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这些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参与政权的愿望,在客观上也起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墨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原有71篇,而流传至今的仅15卷53篇,佚失18篇。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同时期记述编纂而成,反映了前期墨家和后期墨家的思想。 3、背景: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用公输造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宋,墨子听到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概说文意。 这是一篇思想观点鲜明的宣传文章,也是一篇逻辑性异常周密的学术文章,墨子运用“类比”进行推理,明辨是非,驳倒对方。纵观全文,墨子采用了先说服公输盘,再说服楚王,最后又以实力相较量,终于取得止楚攻宋的胜利。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墨子思想亡的细致周密,也看到了墨子对敌方判断的准确。他根据论敌的思想活动,步步为营,决战决胜,因人制宜,灵活机动,对公输盘这个有头脑、有计谋的能工巧匠,采用“类推”方法,有斥责,也有劝戒,迫其“败阵”;而对“楚王”这个贪婪成性、头脑发胀的大国君主,则采用“类比”方法,使他知道如若攻宋,定是得不偿失,乃是不智之举,终于迫使强敌敛手,完成了风尘仆仆来楚的任务。 三、检查预习。 1、正音正字。(放映幻灯片) 翟(d) 盘(bn) 侮(w) 郢(yng) 见(xin) 舆(y) 褐(h) 犀(x)兕(s) 鼋(yun)鼍(tu) 鲋(f) 姬(pin) 诎(q) 圉(y) 滑(g) 2、根据上下文,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疑问词的用法。 (1) 夫子何命焉为? 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本句中,本来没有谓语,在翻译时应补充出来。“焉为”表示疑问语气。) (2)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在古汉语中,表疑问的疑问代词要提前,正确的语序是“宋有何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3)胡不已乎? 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4)胡不见我于王? 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见我”,理解为“把我引见。”) 四、自主学习 1、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指导其群策群力,利用一些工具书及参考资料,疏通文意。 2、每组各派代表复述课文内容梗概。 3、进一步引导划分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服),墨子用“义不杀众”说服公输盘。 第二部分(“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必取宋”),墨子连用三个比喻,指出楚王攻宋之不智。 第三部分(“于是见公输盘吾请无攻宋矣”),墨子以实际行动迫使楚王停止攻宋。 五、课文导读 1、学生默读第一部分,教师指点难词、难句。 云梯之械:之,代词,这。 将以攻宋:即“将以之攻宋”,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夫子何命焉为:夫子,对有道德的老人的敬称,等于说“老先生”。命,命令,自谦而把对方的意见说成命令,这里引申为“指教”,这句意思是:“老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请献十金:请,和下文“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的“请”都是敬辞,犹言“让我,请允许”。 吾义固不杀人:义,道义,名词用如动词,遵循道义。固,可以作“本来”讲,引申“决”。这句意思是: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 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特别敬意。 义不杀少而杀众:少,指北方欺侮墨子的人。众,是指将要在楚宋战争中送命的士卒。 2、互动解决问题。 (1)为什么墨子从得到楚国攻宋的消息到见公输盘,中间只用“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十二字来表达? 因为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2)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3)墨子仅用三次对话,就使公输盘屈服,这三次对话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设诱(“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激将(“请献十金”);追击(“请说之不可谓知类”)。 (4)公输盘的观点是什么?墨子怎样给予致命一击的? 公输盘的观点是“吾义固不杀人”,他是既要攻宋,又要表示有“义”,于是便暴露出矛盾。墨子正是抓住了公输盘的弱点,以“义不杀少而杀多,不可谓知类”这致命的一击使他理屈辞穷。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公输进行了初步学习,对结构和内容有了大概的印象。公输盘在民间传说中是能工巧匠,是正面形象,在本文中他既好名又好利,既要为楚国制造云梯攻打宋国,争取楚王宠信,又要标榜自己有“正义感”。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翻译下列句子。 宋何罪之有? 夫子何命焉为? 胡不见我于王?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导读课文。 1、学生默读第二部分,看注释,相互研究,教师指点难词、难句以后,请学生口译。 吾既已言之王矣:“既”的意思跟“已”相同,复用为的是加以强调。 此为何若人:何若,若何,怎样,全句是“这算是怎样的人呢?” 必为有窃疾矣:窃疾,好偷的病,全句是“一定是有好偷的毛病”。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墨子的谦称;以为,认为是;之,结构助词;与,介词,跟;此,指示代词。这两句意思是:我认为大王派人攻打宋国,是跟那个有好偷窃的毛病的人一样的。 2、学生口译后,引导分析。 墨子用理折服楚王,这是他到楚国以后的第二个回合的战斗。这一部分,墨子所用的策略都跟前一部分大体相同,但又同中有异,一切根据楚王的性格特点布置安排。楚王是一个掠夺成性的奴隶主贵族,既贪财好利,又要维护大国君主的风度,墨子准确地抓住了他性格上的这一深刻矛盾,先提出一组假设句,接着发问:此为何若人?楚王只好认为那个人“必为有窃疾矣”。一个“必”字用得妙极,显示了楚王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就为墨子的推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三、研读段落 1、分角色朗读。分组对读“子墨子见王必为有窃疾矣”。 2、点拨:当楚王神气十足地对这种现象进行嘲笑时,自己却被牵着鼻子走上了被告席位,这时墨子突然话锋一转,以连珠炮般的三组恰当的类比,向楚王发动正面进攻,彻底揭露楚王准备攻宋的无理、无义、愚蠢可恶。 3、推敲:三组类比的具体内容都是什么?(请同学回答后,展示投影或幻灯片) 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梁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这样三组类比的落脚点是:把将要发动侵略战争的楚王比作患有盗窃病的人。 4、齐读,轮读“子墨子曰为与此同类”。(反复体味墨子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和言辞的雄辩。具体认识楚王的伪善和愚蠢。) 四、课堂小结 文章中间部分详细叙述了墨子与楚王和公输盘斗争的经过,墨子以理折服楚王,用巧妙、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显出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和言辞的雄辩,表现了墨子临危不惧,智勇双全的性格。 五、布置作业 1课文第三部分在写法和材料的组织安排上与前两部分有什么不同? 2,背诵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3参照注释,笔译课文第三部分。 第三课时 一、 检查背诵 背诵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二、导读课文 1、学生默读第三部分。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预习作业中的疑难词句。 九设攻城之机变:九,表示次数多,虚指。 子墨子九距之:距,通假字,同“拒”。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假字,同“御”。 虽杀臣,不能绝也:虽,即使。绝,尽。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的守御者)。 2、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一次又一次施出机巧变换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抵挡住并挫败了他。两个“吾不言”生动地描写了双方的针锋相对,墨子的“吾不言”更显出他比公输盘棋高几着。 3、点拨:前两个回合的斗争,在写法上主要是通过对话斗智,第三部分则通过斗勇。前两回合墨子主攻,后一部分墨子防守。“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墨子把公输盘的进攻一击败,使之无计可施。而墨子的防守还绰绰有余。至此,墨子的胜利已成定局。但又起风云,再掀波澜。 4、思考:又有何事发生?请大家齐读后三段。分析:当公输盘准备和楚王会谋杀害墨子时,墨子临危不惧,当场予以揭穿,用事实宣布了楚国攻打宋国必败,至此,楚王只得无可奈何地表示“吾请无攻宋矣”,放弃了攻宋的野心。墨子最终获胜。 三、互动归纳 1、本文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三个回合的斗争,表达了什么思想? 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勇敢、才智和他的“非攻”思想。 2、本文写作上有何特点?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事件发展跌宕起伏。安排笔墨详略得当。其次,本文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来说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课堂小结 墨子的“非攻”思想在今天来看,仍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理想。墨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怕艰险,坚忍不拔,勇于自我牺牲的奋斗精神和始终重视实践的作风,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但子墨子的这种非攻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他不懂得引起战争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墨子所处的时代所以发生连续不断的兼并战争,是当时阶级斗争的必然现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是不能用“非攻”的主张来制止的。因此,所谓?“非攻”在墨子所处的时代是根本不能实现的。 五、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叙事明理的方法,不改变原作的基本意思,合理想像,适当扩充情节,材料可以作必要的取舍,以“墨子救宋”为题编写一则故事或课本剧(表演)。 2、以“最贵是和平”为题进行小型演讲。孟子二章教学设计5重难点分析: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是学习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3两篇短文都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这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因此,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先分清层次,能概括出层意,再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4“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对此,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历史,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或者引导学生分析“成才”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从而澄清学生认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二、整体感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三、教学过程1让学生介绍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识的资料,讲述摘录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2鼓励学生充分朗读,自学,发现问题,质疑,讨论。结合课后练习一,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节奏鲜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读排比句尤其要注意节奏鲜明,读出气势来。孟子自称善养浩然之气,他是很讲究文章的气势的。朗读时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老师可先范读,再指名读、小组齐读或全班朗读,让教室里充满学生的琅琅书声。3投影习题,检测自学效果。(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 )A夫环而攻之。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3)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池非不深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讨论问题(1)本文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2)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3)画出第3、4节中的排比句,诵读体会,议论文说理运用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练习:请你紧扣强调“青少年时期要努力学习”这一内容写一组排比句,加深体会。四、总结、扩展这篇短论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论证逐层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强了语句的气势。为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简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使其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五、布置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分类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字。2背诵文章。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比照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对逐层深入论证方法的理解。二、整体感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三、教学过程1指导朗读。听录音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诵读。(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傅说 忍性 法家拂士 曾益(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2发动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疏通文意。着重强调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语句有:(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讨论问题,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1)本文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第一节列举六个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2)例证以外,本文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这一道理的?明确: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证。还善于由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理。(3)与上一章比较,本文在论证思路上有何异同?明确:同:本文在论证上也采用了层层推理的方法。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而本文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四、总结、扩展本文作者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摆典型事例、正反对比讲道理,使观点有很强的说服力。为更好地拓开学生思路,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可以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试另举一两个古今事例,或结合本人的亲身体验,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2有人说:“逆境能成才”,“顺境也能成才”,请你举例谈谈对此说法的看法。五、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三、四。2强化背诵内容。3设计表格着手积累己学过的通假字。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5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 理论证等方法。 2、难点是第一段的逻辑推理论证过程。 三、教学设想: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法,明确各层级的要求(具体见“教学过程”);注重体现新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全文,力求做到能当堂完成背诵要求。 2、针对文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推理中,逐层分析,逐步理解其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幻灯片,将要点提示给学生,让学生有直观印象,便于今后的复习记忆。 3、本文用一课时完成。 四、教学过程: 鱼我所欲也属于文言说理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论证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落实。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所熟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手,回顾其中名句,温故而知新,而后导入本文的学习,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二)注重文言诵读,指导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而后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正音。如:患(hun)、恶(w)、箪(dn)、羹(gng)、蹴(c)。 (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 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论证方法(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 提问: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 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 (五)小结本课时内容 1、 回顾本课时要点,提醒全体学生记住孟子的“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以及掌握本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2、面向中高层学生,要求这些学生仔细体味作者的论证思路,从中受到启发,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影片生死决择,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 (六)落实课堂背诵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中高层学生做到当堂完成本文背诵;低层学生做到当今能完成本文的背诵。 2、课堂上可以全班齐背或个别抽查的形式来落实背诵情况。 (七)布置课后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之四,落实本课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补充“舍”“恶”“患”,要求中高层级的学生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整理落实,以备检查。 2、 预习庄暴见孟子,了解孟子关于“仁政”的政治主张。 板书设计 所欲有甚于生则不苟得生 鱼与熊掌舍鱼取熊掌 舍生 (即“义”) 生与义舍生而取义 取义 所恶有甚于死则不避患 舍生取义 (即“不义”) 是人的本 (设喻引出中心论点) (假设逻辑推理) 心(正面论述)“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举例论证) (向) (今) 为宫室之美受之 见利忘义 万钟:为身死而不受 不辨礼义 为妻妾之奉受之 是丧失人 而受之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受之 的本心 (对比论证) (反面论述)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3、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二、教学重点: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2感知庄子思想,理解庄子的志趣。三、教学方法:1、比较法 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2延伸拓展法 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论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一起去感受他的机敏、幽默和诙谐。(二)作者及作品简介:(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展示课件)1、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他曾说:“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2、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学习惠子相梁: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2、学生质疑,互帮互助。请一位学生通译课文。【译文参考】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 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雏,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梁国宰相的身份来吓我吧?”教师强调重点词翻译:惠子相梁: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都、京城。非梧桐不止:栖息。于是鸱得腐鼠:在这时3、思考:庄子讲鹓雏故事的用意是什么,你读懂了吗?学生明确:鹓雏的故事里,鹓雏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四)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2、学生质疑,互帮互助。请一位学生通译课文。【译文参考】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教师强调重点词翻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疑问代词,怎么。鱼出游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是鱼之乐也:这。3、思考: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学生思考,明确: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外现。这表现了庄子积极乐观的心境。(五)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补充资料】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在濮水上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来传达他的意思道:“希望将楚国的国事烦累先生。” 庄子手拿钓竿,头也不回地道:“听说楚国有只神龟,三千年前就死掉了,被包装得好好的,供奉在庙堂上。你们说,它是愿意像这样成为一副死骨头和甲壳受供奉呢?还是宁愿活着拖起尾巴在泥里爬?”“可能会愿意活着在泥里爬罢。”两位大夫回答。“那么,两位请回吧。”庄子道:“让我拖起尾巴在泥里爬吧。” 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分析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讨论并明确: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语言幽默、诙谐。补充:善于用寓言来阐述道理,如螳臂当车、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人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