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论的几个热点问题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 PPT课件_第1页
经济理论的几个热点问题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 PPT课件_第2页
经济理论的几个热点问题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 PPT课件_第3页
经济理论的几个热点问题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 PPT课件_第4页
经济理论的几个热点问题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 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三讲经济理论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惠宁教授 2 资本 人力资本与人才资源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问题研究 3 人力资本理论的三次飞跃 4 摘要 马克思的古典资本理论从宏观层面分析了资本对劳动的强制 劳动者没有人身自由 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器和工具 舒尔茨的现代资本理论从微观层面上解释了个体劳动者之所以投资 是为了获得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当代资本理论更加突出了人才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进一步揭示了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本 货币资本一样 是带来利润收益 并使资本得到保值和增值的所有权资本 5 资本理论的观点认为资本是市场上的一种期望得到回报的资源投资 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社会关系 使被控制的机会 行为 选择等受到制约与限制 分析资本理论的演变是为了更好地探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一新的资本理论 6 一 古典资本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理论 7 资本对劳动的强制 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论述了资本是如何从资产阶级与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中 从商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 马克思把资本看作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商品生产中的不变资本 是生产剩余价值不可缺少的因素 但只有可变资本 劳动者的劳动 才能为资本家提供一个价值增值额 8 具体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 并转移了生产要素的旧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的商品价值 这个新价值除了补偿劳动力自身的价值之外 还为资本家提供了一个价值增值额 从而最终满足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和资本增值的需要 劳动者一旦出卖了劳动力 他的使用价值就不再属于劳动者 劳动过程归资本家使用 资本家支付了劳动力的价值 取得了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 9 当资本家把这种商品拿到市场上交换时 商品的价值增值 剩余价值得以实现 剩余价值产生于劳动者的劳动过程 实现于流通领域 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资本在循环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 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实现价值增值 10 马克思得出的结论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得到的资本家付给他们的劳动力价值与劳动者为购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所付出的价格相符的 这是一种价值交换过程 其中没有价值的增加也没有价值的减少 通过贸易和消费品市场 售出的商品的价值高于它的生产价值 11 劳动者得到了劳动力的价值 在交换中获得生活必需品 资本家则获得了剩余价值 其中部分剩余价值变为资本 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实质是资本对劳动者强制 造成人和物的关系的颠倒 体现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 12 马克思关于资本的主要概念 资本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紧密联系 且在市场上必须要有劳动力商品的存在 资本只有一个生活本能 这就是增值自身 获取剩余价值 用自己的不变资本部分即生产资料吸吮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 资本是一种社会属性 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上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社会关系 13 资本是一种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 资本价值经过购买 生产和售卖三个不同阶段 分别采取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不同形式 在不断循环运动过程中自行增值 增大价值 资本是被资本家控制的 它产生于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中 通过商品交换实现于流通领域 14 二 现代资本理论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15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美国当代农业经济学家西奥多 W 舒尔茨把资本分作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 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力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 对人力的投资包括 教育训练的支出 卫生保健事业的费用 劳动力在国内流动的支出 移民入境的支出 16 舒尔茨使用人力资本的概念 分析了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 尤其是日本和西德的经济复兴 中出现了用传统资本理论无法解释的三个事实 根据传统理论 资本 收入比率将随经济的增长而提高 但是统计资料都表明这个比率下降 舒尔茨认为 这是因为没有把人力资本因素考虑在内 17 根据传统理论 国民收入的增长与资源消耗的增长将同步提高 但统计资料显示的结果都表明 国民收入远远大于投入的土地 物质资本和劳动等资源总量 战后工人工资大幅度增长 它反映的内容是传统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概括舒尔茨的观点 人力资本是对劳动者投资的一部分 这样可以提高劳动者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投入 增加劳动的价值 18 经济增长理论 与舒尔茨不同 增长理论的学者们沿着另一条思路 经济增长的模型来论述人力资本的 继索洛 R W solow 1956年发表 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 一文后 一大批经济学家卷入对增长理论的研究 提出了一些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型 乌扎华 H uzawa 的模式假定社会配置一定的资源到非生产的教育部门 教育部门对产出的贡献是通过其对生产部门的技术提高的作用而间接实现的 19 罗默 P M pomer 的收益递增型的增长模式中 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卢卡斯人力资本理论 卢卡斯 R E lucas 的 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 修改了乌扎华的理论 他尝试用人力资本解释持续的经济增长 证明了人力资本的增长率与人力资本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率 社会平均的和私人的人力资本在最终产品生产中的边际产出率正相关 与时间贴现率负相关 20 两资本模型 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引入索洛模型 强调劳动者脱离生产 从正规学校教育中所积累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它所产生的是内部效应 两商品模型 是在阿罗人力资本积累模型基础上建立的 强调劳动者的时间全部用于商品生产 表明人力资本是通过边干边学形成的 它所产生的是外部效应 卢卡斯认为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并使之内生化 至此 人力资本理论在西方主流派经济增长理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21 人力资本理论对古典资本理论挑战 人力资本理论对古典资本理论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上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 舒尔茨把工人变成了潜在的资本家 从而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区别 但是这一挑战并没有偏离资本的本质性概念 即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资源投资 只是舒尔茨的这种理论 把技能和知识作为一种资源也包含在资本之中 但是人力资本理论不同于马克思可变资本理论 22 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认为资本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紧密联系 劳动者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除了出卖劳动力一无所有 资本包含着阶级关系 体现了资产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关系 人力资本理论强调劳动者这一人的因素 劳动不再被看作是资产阶级和劳动者阶级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而是被看作劳动者自身获得资本的方式 23 资产阶级与劳动者阶级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调节 劳动者不是商品的异化物 不同的劳动者基于其自身的的人力资本 可以获得不同的价值报酬 舒尔茨的理论彻底改变了古典人力资本理论关于资本对劳动的强制 资本家对工作的强制 把资本的控制权只限于资本家手中的价值取向 24 在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分析中认为 劳动者出卖他们的劳动以换取工资来维持基本的生活 劳动者只是得到了劳动力的报酬 剩余价值被资产阶级绝对占有 人力资本理论则认为 劳动者可以获得利润 也就是说劳动者也可以参与到剩余价值的分配 资本作为一种可以生产和交换的东西 资产阶级与劳动者都可能参与其生产过程之中 都可以享有所有权 人力资本的发展使劳动者产生了经济价值 劳动者也可以变成资本家 25 劳动者变为资本家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 阶级之间的斗争与冲突变成了合作 在古典时代 资本的相对稀缺和劳动者的相对过剩 资本不但雇佣劳动 且支配劳动 当劳动者掌握了一定的人力资本之后 劳动者也会有自己的利益所在 这样焦点就不是分析劳动如何为资本家带来利润的所在 而是分析人力资本的提供与需求之间的适应性内涵 及其获得参与利润的分配问题 26 三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当代资本理论 27 人口资源 劳动力资源 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及其相互关系 为了正确理解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人口资源 劳动力资源 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及其相互关系 人口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体数量 人口资源是人力资源 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自然基础 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与地区范围内的人口资源中具有劳动能力 并在法定劳动年龄之内的人口总和 它侧重于劳动者的数量 28 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人口总体的具有劳动能力的总称 它强调人具有劳动的能力 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人才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 创造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的总称 人才资源重点强调人才质量 它是劳动力资源中较优秀的部分 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所拥有的人才质量 党政人才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资源的主体力量 29 人才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人才资源对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 像物质资本一样 人才资源是技术进步的载体 人才资源存量越大 即人口与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能力越高 劳动者质量便越高 从静态看 劳动者质量的提高使人口与劳动者数量一定条件下 有效的劳动投入会增加 从动态看 劳动者质量提高将会向外扩展劳动边际产品曲线 抵消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 同一劳动将会更有效率地推动物质生产要素 导致人均产出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30 人才资源有利于资本生产效率的改善 人才资源的提高将通过具体劳动者的技能 技术操作工艺水平的不断改善增强资本的使用效率 人才资源的不断开发将直接推动资本等物质要素的更新 正是通过人才资源的积累 资本的物质投资才得以不断地实现自身的更新换代 31 人才资源具有收益递增的重要特点 连锁性 也叫外部性 累积性和扩张性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一命题 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于自身生产潜力与经济能量的认识 明确揭示了人才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并突出于各种生产要素的首要地位 丰富和发展了古典资本理论和现代资本理论 32 我国人才资源的所有权问题 货币资本和物质资本的主体是国家 但劳动者的工资延续传统的固定工资制度 固定工资基本上只反映劳动力的价值 很少反映劳动创造的价值和知识技能的增值价值 人才的流动权是人才资源形成的前提条件 而我国的劳动者 特别是高级劳动者 却很少有劳动流动的自由和择业选择的自由 33 保障人才资源的劳动用工契约合同较少体现自愿 自主 公平原则 权力支配一切 要真正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 必须 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还人才资源的个人所有权 构建人才资源的分配体系 以发挥劳动者的劳动能力 使事得其人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34 构建人才资源的分配体系 劳动者为形成知识技能而耗费的教育训练费用的补偿 即人才价值 劳动者对自身劳动力进行人才资源的投资的风险报酬 即人才价值 以劳动入股而获得的对物质资本的支配权而产生的股息红利 这部分可被视为协作劳动的人才资源报酬 即人才价值 以员工主权和企业家才能而参与对垄断利润分配的收益 即人才价值 35 四 结论 对资本理论的二点新解释 36 对资本的解释 从马克思古典资本理论的宏观层面转向了微观层面的解释 现代资本理论不是把资本看作是对劳动的强制 资本家对工人的强制 生产资料对工人的强制 而是从微观层面解释了个体劳动者作为行动者之所以投资 是为了获得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当代资本理论更加突出了人才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即随着人们对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获得 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正在逐渐被劳动雇佣资本所代替 37 人才资源作为一种主要的要素体现在现代 当代资本理论中 古典资本理论中 劳动者没有人身自由 只是为资产阶级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器和工具 现代资本理论中 劳动者有能力获得和保留他们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当代资本理论则进一步揭示了人力资源必须拥有企业的产权 拥有股票并参与分配 38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资本论 第1卷 第188页 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 2 西奥多 舒尔茨 人力资本本投资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3年版 3 方竹兰 重建劳动力个人所有制论 上海三联书店 1997年版 4 张凤林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人大复印资料 理论经济学 1995 10 5 美 林南 资本理论的社会学转向 新华文摘 2003 11 6 刘雯 唐绍欣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发展述评 经济科学 1998 04 39 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 40 摘要 产业集群理论是在区位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自从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以来 特别是波特关于竞争优势理论的经典论述 使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成为国内外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许多学者基于竞争 合作中的竞争 创新环境 经济增长 社会资本等不同的视角研究产业集群理论 评述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指出研究的重点方向 有利于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41 一 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 42 1 产业集群理论的思想渊源 1 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是在区位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产业集群理论来源于产业区理论 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奠定了产业集群理论的最初的思想基础 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 通过研究工业组织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群 他曾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 43 产业发展的规模 这和专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 他把第一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外部规模经济 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和资源 他把第二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内部规模经济 马歇尔1920 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 44 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把劳动市场共享 专业化附属行业的创造和技术外溢解释为马歇尔关于集群理论的三个关键因素 马歇尔理论中没有考虑区域内企业的成长和区域间企业的迁入 迁出等动态因素的变化 也忽视了区域产业组织的外部接连与创新 45 2 韦伯 Webber 的集聚因素理论 1909年 产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 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 韦伯发表了世界第一部近代工业区位著作 工业区位论 韦伯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 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 韦伯理论的前提是 费用最小的区位是最好的区位 46 韦伯把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位置因素 其中位置因素就包括集聚因素和分散因素 并在探讨影响集群的一般因素中利用等差费用曲线来解释产业集群的程度 韦伯认为集聚是企业为了追求好处而自发形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 集群的形成是不需要政府这种外部力量 47 3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 总是围绕着极核进行 空间发展如同部门发展一样 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 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 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 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增长极具有技术 经济方面的先进性 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生支配作用 48 佩鲁认为特定企业的支配是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因素 有利于整体的发展 占支配地位的企业是高效率的 能够有效地利用创新增加产出 占支配地位的企业实现规模经济 反过来又刺激了创新 增长极理论中的集聚不能称为自发型的 政府在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49 2 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 产业集群理论虽然在马歇尔和韦伯时期就已经产生 但那时产业集群理论长期偏离于主流经济学之外 波特 M Poter 和克鲁格曼 Krugman 的产业集群理论的产生 标志着产业集群理论的初步形成 使产业集群理论的地位得到了根本的确立 50 1 波特的 竞争钻石 理论 一个国家 地区 或产业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 即生产要素条件 需要条件 相关及支撑产业 厂商结构 战略与竞争 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 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 而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51 形成产业集群的区域从三个方面影响竞争 提高该区域企业的生产率 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速率 促进新企业的建立 从而扩大和加强集群 竞争优势理论过分强调国家和区域政府在产业国际竞争中的作用 并把复杂的经济活动因素简单地构造成四个基本的要素 而且忽视了跨国的贸易活动对 钻石模型 的影响 52 2 克鲁格曼的产业积聚理论 克鲁格曼把空间思想引入正式的经济分析 认为经济活动的聚集与规模经济有紧密联系 能够导致收益递增 克鲁格曼设计了一个模型 假设工业生产具有规模递增的特点 而农业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在一个区域内 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集聚 克鲁格曼的模型为自上而下的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产业政策有可能成为地方产业集聚诞生和不断强化的促成因素 53 二 产业集群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54 从竞争的角度研究产业聚集现象 从企业之间竞争的角度来研究产业集群 认为集群的形成是竞争的结果 竞争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 波特采用了传统的新古典论观点 讨论了竞争产业结构 许多公司在同一产业领域竞争 保证了技术提升 最小成本 创新等 在同一区域的公司不仅仅是为消费者竞争 而是为劳动力 资本 公司形象和获得各种支持而进行的竞争与合作 在竞争的作用下形成了集群 促进了集群的扩大 55 从合作中的竞争研究产业集群 同波持的竞争理论相比 库克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多地包含了有关合作的思想 库克认为 1998 这种企业间既竞争又合作 成了产业集群模式的核心保证 企业间的这种合作 以有关经济活动的文化更新为基础 库克 1998 其主要内容 从微观层面上 这种依赖是可以研究和分析的 分析中的学习效应是可以传递和复制的 56 某一区位的社会文化品位和合作意愿 如团队劳动以及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对立情绪的降低等 是该区位经济优势的主要内容之一 随着企业更多地从供应商购入产品和服务 企业都很重视以信任为基础的相互联系 互惠关系 交换关系和社会网络联系 总之 合作竞争学派是从合作中的竞争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 强调合作中的竞争 在竞争中找到合作的思路和方法 57 从创新环境角度研究产业集群 创新环境是企业进行创新的约束系统 是一个学习系统 艾德洛特 1984 梅拉特 1986 提出 创新环境 卡玛格尼 1991 提出 创新网络 波特提出 产业集群 1990 后 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创新体系研究的高潮 与熊波特的 企业家 创新模式不同 创新体系强调的是主体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 58 梅拉特 1995 认为 创新环境是 孕育创新过程的区域组织 指本地化的网络结构 它是由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组成的 创新环境是从外部的学习和企业内部创新相结合 并以此来制定经营和创新战略的集合组织体 59 企业网络作为创新的组织机制能强化空间聚集优势 在这种聚集体里 创新网络通过行为主体在多边交易中的学习和创新学习系统的不断积累而得到发展的 创新与学习中的 用中学 干中学 交互中学习 等方式受到重视 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学习过程 企业具有了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它们自己行为的能力 也保证了创新的传播 交换和技术文化的不断更新 以及创新环境本身的更新 60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 经济增长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主题之一 也是西方经济学中最为完善 研究非常系统化的一个领域 经济增长理论这一研究脉络从哈马德 多马构建的增长模型 经过索罗 Solow 模型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 罗默 Komer 1986 和卢卡斯 Lucas 1998 将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因素扩展至索罗模型 它所引发的新增长理论不仅开创了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新时代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集群理论的一个新发展 61 产业集群理论的新增长学派就是在新增长理论基础上形成的 这一理论从知识内生和知识扩散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 新增长理论强调知识积累增加回报的重要性 该理论以内生技术进步 人力资本投资和知识积累来解释经济增长 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 认为知识和人力资本等因素可以扩展经济增长的可能性边界 从而形成总体规模报酬递增 新增长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从知识集群和人力资本集群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问题 62 一些学者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间的自我强化模型 证明了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由于降低了创新成本 从而刺激了经济增长 新技术改变了地理对我们的影响 但是并没有消除我们对地理的依赖性 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探讨地理集聚对经济绩效 规模和区位的重要作用 从技术能力的累积对中小企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来建立框架分析地理集聚影响技术能力累积的机理 从中观和微观层次对集群优势进行了分析 提出产业聚群政策 63 从社会资本的视角研究产业集群 运用社会资本理论 从网络 信任 信息等方面提出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普特南 1993 将社会资本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 信任 共同的规范 准则和内容 协会 扎克与莱克 zak knack 2001 提供了一个异质群体交易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的一般均衡模型 认为低的信任环境会减少投资率和增长 而高的信任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他们通过跨国的实证分析支持了该模型的结论 64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集群中的这些个人之间关系依赖于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作为不完全合同的替代品 这些信任关系的存在意味着个人和团体的集体行动不同于市场契约或等级组织联系的行为 企业愿意进行合作和交流 而不用担心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 企业愿意重新组织它们的关系 以减少风险 而不用担心受到伤害 企业愿意作为合作者网络的一员而支持具有共同目标的活动 以扩展网络关系 65 正式合作联系外 集群中面对非正式接触的频率很高 集群中的企业间 企业与机构间的界限是多孔状的 它们相互渗透 企业在竞争中互相学习 通过非正式的交流和正式的合作 及时了解变化的市场和技术 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社会资本暗示着信任是由一组可传递的私人关系组成 这种关系作为一种约束机制 可以充分保证特定计划或活动的实施 66 但是不同的网络规模 规范的优势和共享的信仰本质不同 导致维持的经济关系的种类 相互作用的强度和愿意承担风险的意愿不同 一些学者认为 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信息获取方式 不同类型的信任有不同的信息成本 产业集群所具有的平等开放创新的社会资本基础 集群内行为主体相互交往时遵循相似的文化价值观 信息沟通更加顺畅通达 交易成本大大减少 67 国外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技术创新 组织创新 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 国外学者从不同方面研究产业集群 但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研究者大多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出现 且偏重于实证分析基础上的归纳 缺乏系统研究的论述 68 与国外相比 我国的产业集群研究相当滞后 尽管近年来发表了许多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论文 但多数仍然是介绍性的文章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 产业集群形成机制 集群形成的区位 及其外部因素的研究仍然是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重点 但要建立比较完整的适合我国产业集群的理论体系 则需要长期的努力 69 参考文献 1 王缉慈 创新的空间 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第50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 WeberA1929 industriallocation 李刚剑等译 工业区论 第135 138页 商务印书馆 1997 3 Barro EconomicsGrowthinacrosssectionofcountries J QuarterlyJhournalofEconomic 1956 70 2 65 94 4 Poter M E 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 M HarvardBusiness 1998 98 77 91 location competition andEconomicDevelopment localclustersinaglobalEchoing J economicDevelopmentQuarterly2000 1491 15 35 5 KrugmanP1991a Geographyandtrade Cambridge MA MITpress 1991b lncreasingreturnsandeconomicgeography 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99 183 199 6 SpinozaLM QuandtC AnIT basedframeworkforknowledgemanagementinnetworkedorganizations J E BusinessandVirtualEnterprises2000 371 380 70 7 Meyer StamerJ clusteringandtheCreationofaninnovation orientedEnvironmentforindustrialCompetitiveness BewareofOverlyOptimisticExpectations C Reviseddraftpaper 2002 8 LundvallB Ainnovationasaninteractiveprocess fromuser producerinteractiontothenationalsystemofinnovation M inDosietal TechnicalchangeandEconomictheory Pinterpubl 1988 9 MartinP ottavianoGIP GrouingLocations IndustryLocationinaModerofEndogenousGrowth C CEPRDiscussionPaperseries 1997 No 1523March17 10 NicholasC AnthonyAJ GlohalizationinHistory AGeographicalPerspective C CEPRDiscussionPapers3079 2001 11 MachielVanpijk ondorNomalor TechnologicalRegimesandindustrialPyramics theEvidencefromDutchManufacturing J industrialandCorporatechange 2000 9 2 173 194 71 12 CaninesCJ RomijnHA Firm levelKnowledgeaccumulationandregionaldynamics J byindustrialandCorporatechange2000 Volwme9 issues4 13 白靖守 张伟峰 万威武 国内外产业聚集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J 当代经济科学 2004 3 14 18 14 吴向鹏 产业集群 一个文献综述 J 当代财经 2003 9 105 108 15 朱英明 产业集群研究述评 J 经济评论 2003 3 117 121页 16 李琳 袁灵 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流动与创新机制研究述评 J 社会科学家 2004 9 80 84 72 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问题研究 73 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计划经济时期与改革开放以来是不同的 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只是低水平的维持 市场经济时期大量的下岗失业问题 上市公司的违规案 表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仍没有得到足够的保障 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有利于建树良好的企业形象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既要考虑投资者的利益 也要兼顾员工 消费者 社区 政府的利益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长远利益 74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是立足于企业本身的良性发展 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就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满足投资者愿望 实现经营者的自我价值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同时企业的社会责任应充分考虑员工 消费者 社区 政府等相关者的利益 75 一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述评 76 企业社会责任是从整个社会出发考虑整个企业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及社会对企业行为的期望与要求 企业对于社会的责任有两类 第一类是基础责任 就是立足于企业的发展 第二类责任是企业在承担基础责任的过程中 必然产生外部性问题 应通过制度来实现责任的最优分担 国内学者的观点 77 国外学者的观点 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在某一特定时间条件下社会所赋予企业的经济 法律 道德的以及人道主义的期望 企业决策和行动的采取 至少部分地要考虑企业直接的经济和技术利益以外的原因 企业有义务按照我们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 制定政策 做出决定 以及采取行为 78 最里圈 包括明确的有效履行经济职能的基本责任 中间圈 包括在执行这种经济职能时对社会价值观和优先权的变化要采取一个积极态度的责任 最外圈 包括新出现的还不明确的责任 也就是企业必须保证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改善社会环境的活动中来 79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关系不意味着利润的减少 相反是在企业的自我利益范围之内 也是为了企业的自我利益 乔治 斯蒂纳 GedrgeA Steiner 企业的其他社会责任并不意味着与其经济责任相抵触 在现代社会 企业的所有责任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你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它们分开 企业的经营行为必须具有社会意义 就像企业的社会行为必须具有经济意义一样 80 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 专家学者就企业应当还是不应当承担社会责任问题时也争论不休 乔治 斯蒂纳 GeorgeA steiner 认为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 有三种主要观点 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81 1 企业是社会的产物 它们应当对社会的需求作出反应 2 企业的长期自我利益是通过充满活力的社会责任来实现的 3 履行社会责任是一种减少或避免公众批评的方法 这种公众批评会导致政府的干预 82 企业不应当承担社会责任 一些学者强烈地反对企业承担任何责任 认为承担社会责任倒不如高效地生产产品和服务 为股东尽可能多创造利润 这种观点的核心是 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 经济价值观应该是企业行为决策的唯一因素 83 弗里德曼指出 企业有一个且只有一个社会责任 使用它的资源 按照游戏的规则 从事增加利润的活动 只要它存在一天它就如此 也就是说 在一种公开自由的环境中竞争 没有阴谋和欺骗 如果企业管理者接受社会责任的观念 而不是尽可能地为其股东创造价值 即就几乎没有什么倾向能如此彻底地破坏我们这个自由社会的基础了 这种观点基本上是一种破坏社会的信条 84 如果经营者把股东的钱花到公众利润上 他或她就是在未经股东许可的情况下花钱 因而可能会遭到反对 如果社会行动的成本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而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这个经营者就是在花消费者的钱 85 我们认为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 有利于建树良好的企业形象 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大考验来源于正常的市场运行 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履行了社会契约改善了企业生存的社会环境 为企业创造了更好的社会条件 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在为股东谋取最大利润的同时 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86 二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变化 87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 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同特点 1 在计划经济时期 企业只是政府的一个分支延伸机构 政企一体 企业承担了许多应该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 企业要负责员工的住房 员工子女的上学 就业 养老病死 企业办社会 企业承担了本该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 这样的制度安排 结果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低下 社会支撑能力薄弱 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只能在低水平上进行维持 88 2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经历了 放权让利 两权分离 建立了 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 的现代企业制度 放权让利 1978 1984 两权分离 1985 1991 现代企业制度 1992 2006 89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建立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 国有经济为主导 公有经济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 抓好大的 放活小的 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鼓励兼并 规范破产 实行下岗分流 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 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 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 监督和运行机制 90 在国有企业与政府行为逐渐分离的过程中 企业出现了以下问题 股权结构不合理 国有股 一股独大 资本封闭性较强 缺乏相互制衡的产权主体 难以形成有效的产权约束机制 内部人控制 严重 所有者并未进入企业 委托人缺位 所有者对经营权的约束与制衡软化 企业内部的制衡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这就为经理人员的 自利行为 留下了较大空间 91 新老三会 的矛盾问题 目前80 以上的国有控股公司都既有 新三会 又有 老三会 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许多公司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中碰到的难题 企业决策中 老三会 和 新三会 并存 领导多头 难以实行集中统一指挥 至少存在着市场机制形成职业经理人队伍与党管干部的矛盾 董事长 经理 负责制与党委领导的矛盾 92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 似乎存在一种两难境地 一方面企业抱怨政府干预过多 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 另一方面政府又抱怨对企业失去控制 企业对国有财产的使用不负责任 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政府对企业干预过多 企业向政府隐瞒真实信息 而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代理链以及政府对企业的非现场决策又使这种隐瞒和虚报成为可能 企业的经营者作为企业的实际控制者 竭尽所能采取各种手段从企业中谋取自身的利益 导致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 员工 等利益受到极大侵害 93 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损害 1 企业尽可能地推卸掉应当承担的社会基础责任 大量发生逃税 造假账 通过证券市场圈钱等行为 企业管理层对企业不负责任的管理导致国有企业效益下滑 众多企业无法正常运营 大量职工下岗失业 2 企业的短期行为严重 对经营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毫无顾忌 诸如污染环境 无节制地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等等 这样的制度安排使得政府的各项调控措施失效 企业管理人员采取的是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企业没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94 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 1 非公有制经济能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诺贝尔奖金授于主张私有化的经济学家 2 非公有制经济能促进观念的解放 最没有希望的人是 现在还在国有企业干的人 3 非公有制经济能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 4 非公有制经济能推科技进步 5 非公有制经济能促进出口创汇 95 6 非公有制经济能成为我国的就业主渠道 一是解决城镇失业 下岗职工安置 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7 非公有制经济能培养企业家 8 非公有制经济能推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9 非公有制经济能成为税收的主渠道 10 非公有制经济能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民主意识 平等意识 96 随着改革的深入 已经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开始进入规范化的发展 企业的社会责任得以强化 这些企业不仅注重眼前利益 更加关注长远利益 不仅考虑企业个体环境 更加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 但是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存在着逃避社会责任的问题 充分表明企业的股东 雇员 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仍然没有得到保障 因此必须构建企业责任体系 97 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 增强企业对市场的适应力 增强企业产品的推销力 增强企业的实力 使企业获得更多更好的投资条件和其它支持 使企业获得社区的好感和政府的帮助 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和归属感 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 98 三 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 99 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 必须以投资者为核心 充分考虑股东 员工 消费者 社区 政府的利益 满足相关利益团体的要求 企业的发展既要考虑经济利益 又要兼顾社会效益 从长远发展来看 社会责任的承担 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00 1 为股东谋取最大利润 股东最为关心的是参加企业利润分配 资产清理 检查公司帐册 股票转让 董事会的选举 与公司的合同所确定的各种附加利益等等 对股东这个关系到资本来源的公众来说 他们祈求的是超过银行利息的资金报酬 在股东心目中 红利是衡量他们投资的一个根本性指标 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满足投资者的愿望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并利用一切机会向公众展示自己的实力 101 2 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员工对自己的企业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社会地位上的人格尊重和心理满足 上进机会 就业安全和适当的工作条件 合理的工作和分享福利 工会活动的自由 了解公司的内情 有效的领导等 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规模的扩大 为扩大就业创造了条件 使企业承担了社会责任 同时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创造性 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102 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信息分享 缩短企业与员工的心理距离 及时向员工通报企业情况 鼓励员工参与企业决策 管理 使员工很自然地产生 心理换位 培养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 认真帮助员工解决各种具体困难 真诚地对待企业的每一位员工 尊重他们 关心他们 热爱他们 了解不同员工的所思所想 满足不同层次 不同特点员工的需要 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自豪感 培养员工对企业的愉快感 103 3 为消费者提供一流的服务 市场经济的发展 造成了卖方市场的消失 持币待购的消费者成为买方市场的主宰 在一定程度上讲 消费者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消费者对企业提出了以下要求 即优良的服务态度 公平合理的价格 产品质量的保证及适当的保质期 准确解释各种疑难和投诉 提供产品的售后维修服务 使用产品的技术服务资料 产品务用需配件供应 增进消费者信任的各种服务等等 其中核心问题是提供一流的服务 104 一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