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_教学设计1_第1页
拿来主义_教学设计1_第2页
拿来主义_教学设计1_第3页
拿来主义_教学设计1_第4页
拿来主义_教学设计1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拿来主义 教学设计1【设计说明】拿来主义是鲁迅的经典杂文,为解放后各个版本教材所必选。但它的思路结构在语文教学界一直没有定论,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语文4”又把它的思路结构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课前的单元提示中要求:“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要求:“阅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总体把握文意,说说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由此可见,理清本文结构是教学此文绕不过去的坎,所以又引起了新一轮的探讨。我们打算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求得对拿来主义文本思路的把握。【教学方法】所谓问题探究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教学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因此,教学的模式应该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研讨”,让阅读、理解在学生个人阅读分析与同伴讨论活动中完成。教师只是引导者,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实践,也可以由学生质疑教师组织学生探讨,反对独白式的分析、讲授。每一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向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学目标】阅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总体把握文意,说说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全文总思路1本文的题目是“拿来主义”,通读全文,请用原话回答:什么是“拿来主义”?明确:在文章的第5段中,鲁迅有明确的表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2“拿来主义”就是主张“拿来”,对吗?明确: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不只是主张“拿来”,同时也主张“送去”,既送出去与人交流,又拿进来学习创造,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3作者在第5段中说,“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请你据此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明确:根据这一段的表述,文章自然地分为两个部分,前面论述“送去”,是破;后面论述“拿来”,是立;本段为“送去”与“拿来”中间的过渡段落。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前面部分论述的是“送去”的表现与危害,后面论述的是“拿来”的主张及意义。这是全文总的思路。二、“送去”的表现1前面说过,拿来主义主张“既送又拿”,请认真地阅读文章的第一段,找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的本质区别。学生阅读、讨论后,明确:闭关主义:不送不拿送去主义:只送不拿拿来主义:既送又拿2认真阅读第1、2段,在文中勾画出统领这两段文字的观点句。明确:文章的第1、2段论述了中国从“不送不拿”的闭关政策失败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这句话是第1、2段的观点,而不只是第1段的观点。主义是系统的主张,“送去”要上升为“送去主义”,只有第1段论述的“送去”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第2段“不拿”的支撑,只有“只送不拿”的主张和表现才是“送去主义”,否则,就只是“送去”而不是“送去主义”。第2段表明,在送去的同时,不但没有人“拿来”,甚至还没有人说过要“拿来”,而且连“礼尚往来”的“仪节”都放弃。只有加上这段论述,才是一味的“送去”,才是“送去主义”。第2段实际上就是第1段的结束句,但作者为了强调没有人主张“拿来”才把它独立成段的。3我们现在也在把我们的优秀文艺作品送出去,我们是不是也在实行“送去主义”?为什么?明确:二者的区别在于,民国时期是只有送出去,没有拿进来。我们现在在“送去”的同时,也在“拿来”,他国文化也在我国展览、传播。(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当时文化交流的情况举出一些实例)4第1段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第1段总体上运用的是例证法,用“学艺”之例来证明所有领域“都是”;用“送古董”“送古画和新画”“送活人”的例子,证明“学艺”上全是“送去”。三、“送去”的危害1你能从文章的第1段的语言表述中读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吗?作者在用例子证明观点的同时,也暗示了一味“送去”的危害。从送去的时间看“先”“还有”“不远”表明一直在送。从送去的内容看,“古董”代表古代最有价值的国宝,“古画”到“新画”表明实物成果没有了,代之以画,而且古画也没有了,代之以新画,甚至连新的艺术成果都没有了,代之以“活”的艺术家。从送去的数量看,“一批”言其多,“几张”在减少,“一个”表明快没了。“送去主义”的直接后果就是断送了我们的民族文化。2文章的第3.4段是怎样论述“送去主义”的危害的?明确:用类比的方法来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类比的对象是尼采和中国,类比点是“丰富”、“大度”及其“结果”。在自诩“丰富”“大度”上,尼采是“光热无穷”“只给不取”;中国是“地大物博”,单“煤”就能供全世界“几百年”用。在“结果”上尼采是“发了疯”,“太阳”再无光热,也无法给予。中国是子孙再无可以作为“礼品”送的东西,只有国粹“磕头”,讨得“抛给”的残羹冷炙。四、“拿来”的主张“拿来”的主张作者是分两个层次来阐明的。作者首先阐明了什么是拿来,这是文章的第6、7段,然后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怎样拿来,也就是第8、9两段,几乎占全文二分之一文字,是作者观点的重要论述部分。1作者是怎样阐明“什么是拿来”的?明确:文章分两个层次来阐明。先是从反面说“什么不是拿来”,即第6段;然后从正面说“什么是拿来”,即第7段。拿来,从字面上看,就是把国外的东西拿作我用。但是,国外无用的东西已经“吓怕”了我们,英国的鸦片、法国的香粉、日本的小东西、德国的废枪炮,这些毒害我们肌体、腐蚀我们心灵、掠夺我们财富、妨害我们军力的“洋货”都使我们发生了“恐怖”,但这并不表示国外的东西不能“拿来”为我所用,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东西不是我们根据需要自己“拿来”的,而是他人根据他们利益“送来”的,这是从反面揭示出“什么不是拿来”。第7段从正面揭示出“什么是拿来”,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2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拿来”?明确:我们应该怎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呢?作者用设例的方法,把文化遗产比作具体、可感的“大宅子”,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大道理。第9段开头说“他占有,挑选”,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占有”是对第8段的总结,“挑选”是对第9段的总起,作者认为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首先要占有国外的东西,把它拿过来,然后根据东西对我们的作用进行挑选,有用的留下,没用的舍去。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占有”?明确:对如何占有,作者是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的:主张拿来,反对不拿。不拿分三类,孱头是“不敢拿”,昏蛋是“不愿拿”,废物是“不辨拿”,他们都是没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去拿。4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挑选”?明确:对如何挑选,作者在第9段中,运用辩证的思想,根据外来文化对我们的作用分类阐述,按照精华、糟粕,部分精华、部分糟粕进行挑选,以确定其使用、存放、毁灭,使其为我所用,发展出我们的新文化。五、“拿来”的意义1第10段是怎样总结上文的?明确:第10段作者总结了上文,“我们要拿来”对应第8段如何占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