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社会生活的变化》(岳麓)_第1页
【同步练习】《社会生活的变化》(岳麓)_第2页
【同步练习】《社会生活的变化》(岳麓)_第3页
【同步练习】《社会生活的变化》(岳麓)_第4页
【同步练习】《社会生活的变化》(岳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 选择题1.创刊于19世纪70年代的申报,紧密结合社会生活,报道社会新闻。如图所示的这份申报发行与( ) A.1905年 B.1911年 C.1912年 D.1924年2.假如某爱国企业家在20世纪初需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 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 B.通过无线电报输送信息 C.通过互联网 D.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3.为了运输煤炭,清政府同意在唐山到胥各庄之间修建一条长10千米的铁路。铁路建成后,由于清政府害怕蒸汽机车的隆隆震动声声惊动了附近的皇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这段奇闻充分说明了( ) A.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 B.封建顽固势力阻碍了近代化进程 C.封建迷信对社会危害极大 D.马拉火车的壮举震惊了世界各国4.民国之初,中华民国大总统正式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这主要体现出( ) A.平等思想 B.迷信思想 C.爱国思想 D.科学思想5.一部反映19世纪末期中国某富商家族兴衰历史的电视剧正在热播 , 剧中有这样几组镜头 , 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镜头一:商人到日本人在苏州开设的工厂谈生意 B.镜头二:商人的儿子在 申报 报社当记者 C.镜头三:商人正在读新青年,了解新闻时事 D.镜头四:商人家住北京东交民巷6.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中载:“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思想观念的改变是近代化原动力 B.国人对西方文明接受的思想过程 C.当时国人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 D.电灯、自来水自身存在明显不足7.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 ) 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 B.居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C.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8.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表反映的是 A.大众传媒的发展 B.习俗风尚的变革 C.交通工具的更新 D.通讯设施的完善9.学习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后,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搜集到以下图片准备展出其中不合适的一幅是 A. B. C. D.10. 以下关于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到照相馆照相 B.女士身着高领服装 C.到电影院看电影 D.聚会时男士身着中山装 综合题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 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 材料二 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 1909年 开始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初具现代报纸的形式。买办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购进申报,主权移归国人所有。 1918年 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三万余份。其他设备也相继更新。1919年 5月15日,发表声明不再刊登日商广告。 1924年 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每日见报。 1946年 申报将股权51%让与国民政府,成为官商合办,并改组公司董事会。 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材料三 下图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1)材料一中,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信息?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2)根据材料二,申报为我们研究当时社会的进步现象提供了哪些视角?(3)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民主”出现频率的变化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答案】 1.C 2.B 3.B 4.A 5.C 6.B 7.D 8.B 9.D 10.D 11. (1)信息:表达民意,启蒙民众,挽救民族危机。特征:西方启蒙思潮传入,民权思想盛行;爱国思潮;(2)视角: 视角一:近代政治。 视角二:近代新闻业。 视角三:近代民族工业。视角四:近代教育;(3)变化特点:19401944年,总体不高;19441946年,迅速增加;19461947 年,快速下降。原因:19401944年正处于抗战时期,抗日为主要任务;19441946年随着抗战胜利的到来,追求和平民主成为人民的主要诉求;19461947年国共内战,严重打击了人们的民主热情。 12.(1)观察材料一的图片可知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习俗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着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长袍马褂开始变为西装、中山装;剪去辫子;传统婚姻习俗开始改变; (2)据材料二框表可知,民国初年新式婚姻较旧式婚姻的进步之处是简化了婚礼仪式;实行婚姻自由、自主;男女平等; (3)结合以上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民初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原因是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近代中外交往的需要;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等。 故答案为: (1)着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长袍马褂开始变为西装、中山装;剪去辫子;传统婚姻习俗开始改变;(2)简化婚礼仪式;实行婚姻自由、自主;男女平等; (3)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近代中外交往的需要;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等。 【解析】 1.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它刊载新闻、评论、广告等内容。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分析申报内容“中华民国万岁,孙大总统万岁”可知,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了申报。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到来,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古老的中国发生着艰难的改变。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轮船、火车、电报、电影、照相的传入中国。申报的创办与地位、商务印书馆的地位。 2. 根据题干的“20世纪初”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期,中国没有飞机、互联网,而火车的速度不如无线电报快。 故选B。 本题考查了近代通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到来,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古老的中国发生着艰难的改变。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近代通讯的相关史实。 3. 为了运输煤炭,清政府同意在唐山到胥各庄之间修建一条长10千米的铁路。铁路建成后,由于清政府害怕蒸汽机车的隆隆震动声声惊动了附近的皇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这段奇闻充分说明了封建顽固势力阻碍了近代化进程。 故选B。 本题考查了近代社会状况,注意正确理解相关社会现象。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观点。 4. 民国之初,中华民国大总统正式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这主要体现出平等思想。辛亥革命前后,礼节由“跪拜”变为“鞠躬、握手”;称呼由“大人、老爷”变为“先生、君、同志”等,这一切都说明原来传统的等级观念和社会旧习俗都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实现了人格平等,反映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故选A。 本题以民国之初中华民国大总统正式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平等思想。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 5.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题干是一部反映19世纪末期中国某富商家族兴衰历史的电视剧,1915年是20世纪初期。故C与史实不符。 故选C。 本题以一部反映19世纪末期中国某富商家族兴衰历史的电视剧中的几组镜头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 6. 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打开,但同时欧风美雨也把世界创造的文明带到中国。近代中国人在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可知,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人对西方文明接受的思想过程。 故选B。 本题以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中记载的内容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国人对西方文明接受的思想过程。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 7. 四个选项中D选项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是不正确的,因为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已经废除了这些有损人格的礼节和称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和“先生”“君”等称呼。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题掌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重点对辛亥革命后的社会习俗变化加以熟记。 8.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和识读表格、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在发式、服饰、称谓、礼节、脚形方面的变化,可判断出表格反映的是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革。选项A大众传媒指的是报纸、广播、电影等;选项C交通工具的更新指的是轮船、火车等新交通工具的出现;选项D通讯设施是指电报、电话等。故选项A、C、D三项均与表格内容无关。故选B。 9. 本题考查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及所学知识可知,AB体现的是近代交通、通信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如轮船和电话);C体现的是社会习俗的变化(行文明鞠躬礼);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所以D不属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由此分析,ABC都是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符合题意,故选D。 10. 本题考查的是清末民初社会生活 。 照相术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走进宫廷生活;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这是一部京剧艺术纪录片,它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女士身着高领服装,聚会时男士应该身着西服,因为西服是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故选D。 11. (1)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根据材料一中的“记者代表国民”反映了表达民意;“可以收全国之观听”说明启蒙民众;“可以挽全国之倾势”说明挽救民族危机。从材料一中的“(1903)”中可以得出,时代的特征是:西方启蒙思潮传入,民权思想盛行;爱国思潮。 (2)本题主要考查了申报提供的视角的有关知识。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申报为我们研究当时社会的进步现象提供的视角有:视角一,近代政治:申报对20世纪上半期国内政治大事的报道和评论;视角二,近代新闻业:申报新闻编辑方法、报纸内容拓展的历史;视角三,近代民族工业:申报作为商业性报纸,在印报技术、投资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历史;视角四,近代教育:申报开设教育新闻等栏目反映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3)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的变化特点及原因。根据材料三的统计图可以看出其变化特点:1940至1944年,总体不高;1944至1946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