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全套系列三 法学专业 文献综述 论著作人身权的精神损害赔偿.doc_第1页
毕业论文全套系列三 法学专业 文献综述 论著作人身权的精神损害赔偿.doc_第2页
毕业论文全套系列三 法学专业 文献综述 论著作人身权的精神损害赔偿.doc_第3页
毕业论文全套系列三 法学专业 文献综述 论著作人身权的精神损害赔偿.doc_第4页
毕业论文全套系列三 法学专业 文献综述 论著作人身权的精神损害赔偿.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学专业文献综述题 目: 论著作人身权的精神损害赔偿 姓 名: 学院(部): 专 业: 法 学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职称: 【摘要】 当前,侵害著作人身权的民事责任承担方式只有: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和损失赔偿。然而,作者的精神损害赔偿却一直不受到重视。一方面,理论上学者对著作人身权损害的赔偿方式和方法存在争论;另一方面,实践中法官对著作人身权的赔偿标准和特殊情形难以断夺,无法将这一救济途径纳入现实之中。本文旨在探讨著作人身权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并试图将其现实化,特别是在一些特殊情形中提出自己的建议。【关键词】 著作人身权;精神损害;精神损害赔偿【Abstract】 There are only three ways in civil liability range to reduce the suffer of the author whose work has been infringed, and they are: cease the infringing act, eliminate ill effects with apologizing for damaging, and make compensation for damaging. Without the economic compensation for the sprit damage of authors moral right, these methods, however, are in its least entirety. The spirit damage compensation for authors moral right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nowadays in China, because of the controversy from either theory or practice. For one hand, scholars often argue with each other on the problem-the mode and methods of compensating for the spirit damage of authors moral right. On the other hand judges can not make a proper extent of compensation, and they have little wits to judge for some particulate cases neither. As a result, it is necessary for me to provide several suggestions to solve this problem based on deep understand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mpensation of spirit damage of authors moral right.【Keywords】authors moral right; spirit damage; spiritual damages compensation 近年来,侵害著作人身权的案件越来越多,影响程度之大前所未有,然而我国对这一侵权行为的惩罚要求却相对狭窄。理论上,侵害著作人身权的民事责任承担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损失赔偿。其中损失赔偿的数额也只限三种方法,即;1.计算权利人的损害;2.计算侵权人的获利;3法定损害赔偿数额。1该计算方法忽略了侵权行为对权利人精神上的伤害,因此没有引入著作人身权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这无疑是个缺失。现实中,因为缺少客观的划分标准,没有成功的案例参考,许多法官不敢支持权利人的这类主张。所以,著作人身权的损害是否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即使可以,具体应如何规制,参考的标准又是什么;另外著作人身权精神损害赔偿具有哪些特殊性;这些质疑的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界也为此观点分立。一、著作人身权的损害能否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是民事主体因其人身权利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损害或遭受精神痛苦等无形损害,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形式的赔偿等方法,进行救济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2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内部存在两个不同部分,即:人格权精神利益的损害赔偿制度和对侵害人格权身份权造成的精神痛苦、精神创伤的抚慰金制度;学者认为这两个部分是由该制度保护的客体人格权所决定的,民法中的人格权分为物质性人格权和精神性人格权。3前者依托自然人的物质实体,是自然人对于物质性人格要素的不转让性支配权。4后者以观念的形态存在,是自然人和法人“对其精神性人格要素的不转让性支配权”。5所以,当这两方面受到侵害的时候,都会产生精神利益的损害,可一并用精神损害赔偿的方法予以保护。 然而,对于侵害著作权的行为,受害人能否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对于著作人身权,亦可理解为著作的精神权利,是否可被归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保护之列?首先,我们要确定著作人身权的定性,它是人格权还是身份权。1.人格权说。有学者认为,即使是著作人身权中的署名权,也具有表明作者“身份”的权利,这里说的身份与民法上的身份权内容不同,精确来说就是“资格”之意。6所以著作人身权被称为著作人格权。2.人身权说。“(作品)精神权利亦即作者的人身权利,是指作者通过创作表现个人品格的而依法享有获得名誉,声望和维护作品完整性的权利”7也有学者进一步表述为“这种权利又称为著作人身权,它是指作者的作品秘密、荣誉、名声和其他体现在作品上的无形人身利益而为著作权法保护的权利。”83.身份权说。这种主张认为,著作人身权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上有署名权,这一权利只有作者才能享有,因为它是身份权。该身份权是基于作者创作活动对其创作成果享有作者身份而发生的权利,也是作者最基本的权利,它表明,只有作者才具有对作品的身份权。94.双重属性说。有学者认为,著作人身权兼有人格权、身份权双重特性。一方面,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人品,是作者人格的体现,这与普通人格权中尊严型人格权相似。另一方面,著作人身权只有具备作者身份的人才有资格享有这种权利。从这种意义上讲,著作人身权又具有一定的身份权色彩。持这种主张的学者还认为,那种单纯将著作人身权认为是身份权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105.完整著作权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没有必要将著作权分为著作人身权(精神权利)和著作财产权(经济权利),这样的分类会引起许多麻烦和混乱。116.显然双重属性说,能更好地支持著作人身损害赔偿的必然性。著作人身权是作者基于作品的创作而产生的,有关作者身份及其利益,由其本人专属享有的权利。12同时,这种作者身份为人格的延伸,13所以,著作人身权受到损害应该要求予以赔偿。 另一方面,作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往往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等融于其中,作品不可避免地要反映作者自己的人格与精神,作者与其创作的作品之间存在着其他任何人都不具备的特定人格关系。14正如心理学中的定义一样,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和感情。15而作者撰写作品的目的,就是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感受,以期获得别人的同意或同意他人的观点或感受。所以当作品被冒名,歪曲,篡改等行为侵犯时,作者的正当表达受到冒犯和挑衅,作者内心产生痛苦,愤怒等负向情绪是在所难免。如果对造成这一结果的侵权行为不提出损害赔偿,既难以惩治,防止它们的再度发生,也难平复作者的内心感受。二、著作人身权的精神损害赔偿方法和标准(一)从主观的角度分析:应该包括受害人和侵权人两个方面。1.受害人,普遍认为应该考虑其身份,职业,知名度,社会地位,和家庭状况等。2.侵权人,在考虑其过错程度,侵权情节及态度的基础上,学界对他的经济能力方面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应该考虑侵权人的经济能力,主张先区分法人和公民,“一般认为法人比公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如果侵害人是公民,也应进一步考虑其经济状况如何,其实际承受能力多大,如果经济状况好,比较充足,则可以多赔些,相反,如果侵权人的经济状况不佳,承受能力有限,则应酌情减少赔偿额”16 另一些学者认为“不能强调侵害人的赔偿能力,只可例外地考虑亲害人的经济能力,否则可能产生适用法律的不平等和其他消极作用(如负面效应),同时混淆了裁判程序和执行程度的界限。”17 还有的学者认为“著作人身权的精神损害赔偿为精神损害赔偿的特殊情况之一,故首先考虑精神损害赔偿之充分补偿原则。在保障侵权人的奥充分补偿最低金额的基础上,考虑侵权人的经济能力,这一方面体现了对双方当事人的平等,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判决的执行,从而有利于维护法律的权威性。”18(二)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包括侵权行为造成的后果,侵权获利的情况,影响范围等。其实,综上所述,学界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解释中对精神损害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用在著作人身损害赔偿金的确定方法上。对这样的移植,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缺乏可操作性。19(三)作者精神损害赔偿金的确定。有学者提出从损害利益角度研究:包括,1引起的直接财产损失2精神利益中的财产因素的损失3纯粹的精神利益的损害20还有的学者认为:1对作者精神损害赔偿设立最高额限制。2对作者精神权利损害受到的各种情形,规定一个统一的赔偿标准。3在赔偿数额确定上区分直接受害人和间接受害人。4其他酌情因素。21,三、特殊情况法人作品精神权利受到侵害时,精神权利受损的民事责任则不能得到支持。221.有学者对该条提出批评,主张法人应当享有真正的精神利益。23242.有学者认为依著作权法的规定,法人和其他组织亦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这里,著作权法的规定与司法解释第5条的规定发生冲突,很容易造成司法实践在适用法律上的混乱。因为著作权法的效力高于司法解释的效力,在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前者应优先适用。253.但也有学者赞同司法解释第5条的规定,提出法人的本质据诶的那个了它所享有作品精神权利实质为赤裸裸的财产权,对其权利的任何侵害行为都只是对财产利益的侵害,而不可能导致对其精神利益的损失,因为法人不可能具有像自然人那样的真正的精神利益。故当法人作品精神权利受到侵害时,法人只能主张财产性救济的民事责任。26 虽然,学界对著作人身权损害的精神赔偿有很大的关注,但焦点多集中于金额的制定标准和计算方法上面,对诸如法人是否可以要求此类赔偿,作者死亡后能否要求等特殊情形,学界显然考虑较少。司法实践中也会遇到许多特殊的情况,如果能“未雨绸缪”也许会更好地为实践服务。参考文献1阳平:知识产权纠纷索赔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第79页2杨立新:侵权行为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1月出版 第373页3杨立新:侵权行为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1月出版 第373页4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第142页5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第146页6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第497页7彭万林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第369页8吴汉东: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修订版 第61页9李由义主编: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572页10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550-551页11最高法院著作权法培训班:著作权法讲座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第92页12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第1版 第898-899页13杨立新:从契约到身份的回归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1版 第142页14杨利华,冯晓青:“解读著作权侵权之精神损害赔偿”源/info/sunhai/qhccqzzccq/2007041642557_6.html15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第364页16王利民:人格法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92页17关今华:“精神损害赔偿额评定问题五论”,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5期18严莹:“著作人身权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研究”载于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19参见杨立新、朱呈义、张国宏:“3.15十周年消费者维权经典案例点评”源/weizhang/default.asp/id=2342720严莹:“著作人身权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研究”载于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