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句子结构差异与翻译.doc_第1页
浅析英汉句子结构差异与翻译.doc_第2页
浅析英汉句子结构差异与翻译.doc_第3页
浅析英汉句子结构差异与翻译.doc_第4页
浅析英汉句子结构差异与翻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设计)浅析英汉句子结构差异与翻译1.引言对译者来说,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对比的范围非常广泛,对比的层面可以从语音、词汇、词组、句子、句群、语篇、修辞、文体等两种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类别、功能以及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对比与分析,各种对比有助于发现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把握各自的特点与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工作。本文之所以选择句子作为英汉对比的单位,这是因为,首先,句子是语言表述最基本的单位,也是人类思维的单位之一。其次,句子在语言中是连接词汇词组与句群、语篇的纽带。换句话说,句子最能反映两种语言差别之所在。而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特点,把握东西方人思维模式的差异,将有助于探寻英汉互译的规律和法则1。对译者来说要做好翻译工作,就必须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有充分、透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英汉翻译工作。当然,英汉语句子结构的比较是一个十分复杂、庞大的研究项目。本文只是从英汉句子结构差异与翻译之间的关系着手,通过对英汉句子结构的比较,分析英汉句子结构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使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注意这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上的差异,更准确流畅地进行英汉语之间的翻译。2. 英汉语句子结构差异与翻译 2.1 汉语句子重意合 英语句子重形合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其译意一书中指出“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具体来说,英语比较注重句子结构形式的完整性和逻辑的合理性。英语的语法成分都具有独立的作用,其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if,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等表现出来,即英语句子往往以形统神,以丰满的形态变化制约句子的格局;而汉语句法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语义关系表达,句子中成分与成分之间的关系比较内在化、隐含化、模糊化,往往并不追求形式的完整,而只求达意而已。但是英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宾语,仔细对比起来,英汉语两种语言在形式结构上仍具有明显的差异。最根本的表现形式就是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所谓意合,是指词语和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来表达。所谓形合,是指语言的词语与分句之间用自身的形式手段如关联词等相连接,用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2。汉语是一种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而英语则是一种以综合型为主要特征并逐渐向分析型发展过渡的语言。分析型语言是指语言中的语法关系主要不是通过词汇自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词序等手段来完成。综合型语言是指主要通过词汇本身形态的变化来指示各种语法功能,如性、数、格、人称、时态、情态等3。一般来说,英语句子常用各种形式手段来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句子形式的完整和以形显义。因此,英语的句子结构常常显得紧凑严密。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逻辑事理顺序和功能、意义,即以神统形,结构简炼明快。也就是说,汉语的句子结构如同竹形结构(bamboo-type),一节一节地连下去,而英语的句子结构则如同树形结构(tree- type),从主干伸展开去。4例如: (1).老栓退了几步,寻到一家关了门的铺檐子,蹩进去,靠门立住了。(Old Shuan walked back a few steps to stand under theeaves of a shop in front of its close door.)汉语的意合句从表面上看没有关联词,但各分句之间暗含了各种语义关系,因此,这类句子的翻译必须先弄清楚各分句之间的关系,确定其类别,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关联词把句子组织起来。而把英语句子翻译成汉语则要站在语义的高度,利用组合能力强、节奏感突出的短句,按照事理的逻辑关系和先后顺序来灵活地安排语序结构5。例如:(2)I think also that, if a person when adult is to be able to fit into a society, he must learn while still young that he is not the centerof the universe and that he wishes are often not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a situation.(我也以为一个人如果要在长大时适应社会,那么小时侯就应该了解他不是宇宙的中心,他的愿望也往往不是一个场合里最重要的因素.)该例句是一个复杂句。句子主干为I think that宾语从句中,还有一个if条件句和另外两个并列的宾语从句,第二个宾语从句中还嵌套一个定语从句。句中多使用介词、连词、名词等。整个句子象一棵枝桠交错的树不断向外扩展。而在其相对应的汉语译文中有三个小句子,它们按照语义彼此连接,句子简短,语义通顺,似一根竹子节节相连,通畅连贯。2.2 汉语句子主题显著 英语句子主语显著汉语的句子结构是话题说明结构,先提出一个话题(或人,或物,或事,或时间,或地点,等等),然后再加以说明。如:今天星期日。校长,正等在那儿哪。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别可以概括为:话题常在句首,可以套合,如“我今天城里有事”,而英语的主语不一定在句首,且要单一。话题和说明之间没有形式限制,而英语的主语和谓语必须在数和质等方面保持一致。由于汉英语言之间结构上的差异,两种语言在叙述事物发展过程的句子里,汉语句子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常常是按照由先到后,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的先后顺序来排列的,而英语句子则采取相反的顺序,往往是先表示个人的感受、态度或是首先就事情本身做评价,然后再叙述事情的来龙去脉,从而形成句式上的先短后长、头轻脚重的语言现象。语言学家根据不同的标准把语言分成不同的类别,如果按主语的特征划分,可分为四类:注重主语的语言;注重主题的语言;主语主题都注重的语言;主语主题都不注重的语言。按这种分法,汉语属于注重主题的语言,英语属于注重主语的语言。在表达思想时,汉语往往突出主题,在篇章组织上有较大的自由性,上下文连接自成体系。英语的主语是一句之魂,是确定句子结构、选择词语搭配的决定性因素,英语中常见的不起语义作用的主语“it”和“there”等结构应用得如此之广,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英语重视主语的位置及其统帅全局的作用。因此,汉语句子常由“主题语+陈述语”构成,英语句子常由“主语+谓语”构成。由此可见,英语句子的重心往往放在句子的后面,而汉语句子的重心则常常放在句子的前面。在英汉互译时应首先找准各自的重心,然后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例如: (3)我原来计划今年二月访问美国,后来不得不推迟,这使我感到扫兴。 对此类句子,我们只能按照英语的句式结构来It was a disappointment when I had to postpone the visit which I had intended to pay to America in February而不能照搬原句结构将其译成:I had intended to pay a visit to American in February but then I had to postpone it, this was a deep disappointment tome. 根据英汉语言方面的差异,我们在进行英汉语转换时,要想方设法把英语的主谓结构翻译成汉语的话题说明结构.请看下面的例句: He knows nobody.My parents expect me to become a teacher.You can go to the station by bus.这三个句子的翻译最好是采取符合汉语习惯的主体叙述的句型。分别试译如下:(1)他一个人也不认识;(2)我父母想让我当老师;(3)你可以坐汽车去火车站。再如:(4)On the morning of a fine June day, my first bonny little nursling, and the last of the ancient Earnshaw stock,was born.译文:六月份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要抚养的第一个小宝宝,也是古老的厄恩肖家族的最后一根苗,出世了。把英语句子的主语my first bonny little nursling翻译成汉语的主体句,即话题说明结构,就使得句子通顺易懂,同时又符合原文的章法,读来工整对仗,一气呵成。2.3 汉语多用主动语态 英语多用被动语态 (5)The audience are requested to keep silent.(请听众保持安静。) 例(5)中用了被动语态,汉语采用了主动语态,表达了同样的意义。这与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密切联系。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强调“悟性”,重视“事在人为”的个人感受,因此,在语言使用上,多采用主动语态、人称表达法、无主句、主语省略句及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句而西方人则以物本为本体,以自然为本位,偏重于对自然客观事物的观察和研究,把宇宙自然看作是人类对立面而加以研究和征服,从而逐渐形成了客体型的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上,英语常以非生物名词作主语,因而被动语态在英语中广泛使用。英语中绝大多数及物动词和相当于及物动词的短语都有被动式凡是不必说明行为的行为者、不愿说出的实行者、无从说出的实行者或是出于便于上下文连贯衔接等原因,一般都使用被动语态。当然,汉语中被动语态使用较少也是有其多种原因的:汉语属主题显著语言,频繁使用主题述体结构,将句中宾语部分提前作为说话的主题来交代,常在动词上暗示被动语气,更多地使用词汇手段来表示被动含义。不过,在英汉互译时,我们仍然需要把握两种语言各自的行文特点和表述方式,以符合各自语言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换句话说,如果英文是被动语态,翻译成中文则不必一定是被动语态的形式;或者如果中文是主动形式,翻译成英语则不必一定用主动形关键是要根据译入语的思维逻辑和表达习惯来译6。例如:(6)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点脚步声也没有。)所谓被动句就是动作的客体(或称宾语)处于主语的位置,而原句子的主语却变成了句子的补语。英语中被动句用得十分广泛,凡是在不必说出动作的发出者,或不愿说出、无从说出施动者,或仅仅是为了使上下文连贯等情况下,往往都用被动语态。而汉语因民族特点,很少用并尽量避免使用被动语态。因此,在英汉翻译时就必须注意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异。比如:Thousands of trees were lost in the forest fire.最好按汉语的习惯翻译成:这场森林大火烧掉了成千上万棵树木。若照字面译成:城千上万棵树木被损失在大火里,就会贻笑大方。又如:They were attended from morning till night by female helpers, wives and nurses and secretaries.(从早到晚都有妻子、护士、秘书这样的女帮手服侍他们。) 但英语的被动句译成汉语时,根据情况也可以翻译成被动句。不过,汉语的被动句和英语的被动句还是有表现形式上的不同。英语的被动式一般比较单一,表现形式一般为:be+动词的过去分词+by短语。而汉语的被动式却十分灵活,可将英语的被动句译成汉语的判断句,如:This book was translated from French into English.(这本书是从法语译成英语的);还可将英语的被动句译成汉语的无主语句, 如:It was after a serious discussion that a conclusion was arrived at.(经过认真讨论才得出结论)。汉语中常用“遭、给、受、挨、叫、加以、予以、为所、被所”形式来表示被动.如;The old teacher was greatly loved and esteemed.(这位老老师深受大家的爱戴和尊敬)。英语和汉语在被动语态上的区别还表现在英语有大量地用it作形式主语,后面是that从句作真正主语的被动结构。比如:It is believed that;It is rumored that;It is said that;It is reported that; 这些句式在汉语中是没有的,因此在汉译时,必须进行句式调整。有的可以增加泛指的主语,如“人们”、“有人”、“大家”,有的可以译成汉语的独立结构,如“据悉”、“应该说”、“必须指出”、“已经证明”,等等。因此,以上句式可以分别翻译成:(1)人们认为;(2)据谣传;(3)据说;(4)据报道; 当然,英语中还有一些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式,但这些一般都限于不及物动词或系动词,如:This pen writes smooth.(这支钢笔写着很流利。);The book sells well.(这本书很畅销);Th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