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72名泉介绍(有图).doc_第1页
济南72名泉介绍(有图).doc_第2页
济南72名泉介绍(有图).doc_第3页
济南72名泉介绍(有图).doc_第4页
济南72名泉介绍(有图).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龙潭,曾名灰湾泉,位于五龙潭公园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净池,是大明湖的一部分。唐天宝四年,杜甫与李邕宴饮历下亭,即在古历亭遗址处。金代名泉碑收录,称灰湾泉。元代池旁建五龙庙,后改名为五龙潭。历经整修,今池长70米,宽35米,以石砌岸,池广水深。溢水标高25.80米,日涌水量最高4.3万立方米。潭水沿石渠穿街过院,蜿蜒北流。1986年以潭建成五龙潭公园。黑虎泉,位于环城公园东南隅,北与解放阁隔河相对。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因水声轰鸣,状若虎啸,或洞卧巨石,形似卧虎而得名。泉水标高2788米,水自高2米、宽1.5米、深3米的洞穴岩孔涌出,从3个石雕龙头口中喷入长13米、宽9米的石砌方池,由池北岸泻入护城河,形成一道白色水帘,与周围,山石树木、楼台亭阁、曲径拱桥等园林建筑相互辉映,蔚为壮观。北魏水经注称“泺水”。文载,“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趵突泉”名见于文字的最早记载是宋代熙宁六年(1072年)曾巩撰齐州二堂记。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列济南七十二泉之首。位于章丘明水镇百脉泉公园,为明水诸泉之冠。百脉泉水从许多看不见的脉孔中涌出,似百条大脉,泛出参差错落的颗颗“珍珠”。百脉泉池长26米,宽14.5米,深2米,池岸由青石砌垒,东西向架一虹桥,池岸和桥上装饰雕刻石栏。池底涌出数不清的水泡,缓缓地浮上水面,好象滚动的珍珠,所以当地人也称为“珍珠泉”。 天镜泉位于五龙潭公园西南隅。因泉水平明,日月星云倒影如天垂镜而得名。明代刘敕纂历乘载:“天镜泉,昔名江家池,张元平(张鹤呜)观察改为天镜泉,其泉清澈可爱”。清代郝植恭收录七十二泉记。今池长14.5米,宽13.6米,深1.4米,石砌池岸,最大日涌水量15500立方米。扈泉,位于洪范池南约l公里处,云翠山北。因北临扈国都城(遗址)得名。源自山岩壁下部深洞,丰水时,自洞口喷涌而出,触岩击石,浪花飞溅,声传数里,经石坝跌落,形成瀑布,气势壮观。岩壁上镌明代进士孟一脉题“扈泉涌碧”巨字石刻。书院泉(曾名东流泉),位于洪范池东天池山下书院村,旧东阿县志有记载。因明代中丞刘隅曾临泉建书院取名。池呈方形,以石砌岸,水自岩隙涌出,汇为边长8米的水池,日涌水量800多立方米,自池南壁石雕龙头口中吐出,沿石渠盘街绕户,穿林润水,流入狼溪河。洪范池,位于平阴县洪范池镇。东阿县志载“池在城南15里群山之中泉仰吐其上, 石为池。”以洪水就范之意取名。池呈方形,以石砌岸,边长7米,深6米,周置石栏,栏外有平台,泉水自池底及四壁溢出,日涌水量约1000立方米。“不以旱涝而消长,不以冬夏而变温”。由于泉水平稳上浮,将硬币掷于水面上能旋浮多时,经阳光照射,金光闪闪。“洪范浮金”是著名的历史景观檀抱泉,位于灵岩寺景区明孔山下第四峪村。因以石修建的洞穴式泉池上部有1株胸围1米左右的古青檀树取名。洞深、宽各3米,高1.2米,水自岩洞流出,积于1.8米石砌方池,再沿暗渠流入长40米,宽14米至20米的蓄水池。清泠泉,位于五峰山洞真观玉皇殿东侧。因清泉激石,泠泠作响而得名。水自岩壁石雕龙头口中流出,落入边长0.8米的石砌方池。尔后,一脉经溢水口西流,穿石桥入“玉女盆”;一脉至玉皇殿前石桥下水池。清泠泉周围还散布着青龙、白虎等许多历史名泉,形成各具特色的泉水景观。大泉,位于锦锈川乡大泉村。清道光济南府志载:“马帝泉,一名大泉,泉流入锦绣川”,拟指此。因水流量大而得名。每小时涌水量达54立方米,汇于面积4000平方米的池塘中,受水位深浅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池水呈五彩状,水盛时从溢水口流出,沿九曲河北流入锦锈川。都(突)泉,位于柳埠镇突泉村,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收录。清七十二泉记文中说:“都泉为岱阴诸泉之总聚也,池之所聚曰都。”此说似与周围并无多泉的事实不符。但此泉水势旺盛,涌出后呈凸起状,故又以其形称突泉。池呈井形,长、宽各1米,深7米,以石砌成。水由池上部井壁方孔东流折向南至东西大街南侧沿石渠漫流,形成溪抱渠绕之势,故古时曾称此村为溪抱村。避暑泉,位于袁洪峪南岭,明历城县志、清七十二泉记均载。因气候凉爽,宜于盛夏避暑而得名。今为半露崖处的封闭式圆池。水由池壁圆管涌出,经塘湾状石池,婉蜒流入亓城峪茶臼河。涌泉,位于四门塔风景区。历城县志载:“在神通寺西”,清七十二泉记收录,称涌腾泉。泉水自白虎山山腰岩隙涌出,由石雕龙头口中喷入长5米,宽4.5米的石砌方池,再从南岸溢出,依山势三迭而下,形成“悬崖飞瀑”、“细水长流”、“锦上添花”等景观。池旁立明代天启3年(1623年)(重修涌泉碑记)及建于明万历六年的涌泉桥。白泉,位于王舍人镇纸坊村北。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清乾隆历城县志载:“白泉处纸坊庄北,方十亩,中有大泉,间数刻一发,声如隐雷,多有白沙故名。”周围聚有许多小泉,群众称为“百泉”,是一片湿地,水美土肥,历有鱼米之利。随着地下水开采量增加,众泉断涌,水面缩小。今塘湾状巨池中,处处涌泉,沿地漫流。斗母泉,曾名窦姑泉,位于青铜山顶部斗母泉村西首。历城县志多有记载:“窦姑泉在大佛寺北顶”, 清代郝植恭收入七十二泉记。水自安装在岩孔上的石雕龙口中吐出,汇石砌方池,清冽甘美,供村民饮用,蓄入封闭式水池,备播种浇地。甘露泉,位于千佛山风景区开元寺旧址。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因水质甘美,状如露珠滑落而得名。池呈浅洞状,泉水从岩壁裂隙流出,滑落到凹进岩壁长、宽各2米的半天然半石砌的池中,常年不涸。泉周岩壁上有许多隋唐时期的摩崖造像。濂泉(俗称陈家池子),位于五龙潭公园西北隅,济南市志收录,泉水以料石砌垒,呈不规格形,长、宽各20米,深2米。水自池底多孔涌出,腾起串串水泡。池上架平台,台上建亭,额题“寒玉”,亭接水廊,廊连濂轩,亭廊前石铺场地上,常有泉水漫溢,呈现出“清泉石上流”的景观。玉泉,位于五龙潭东南侧,济南市志收录。因泉水洁白如玉和原五龙庙中有一条白色雕龙的寓意取名。池岸以自然石砌垒,水自隐于石中的圆管涌出,穿石隙,沿水渠蜿蜒东流。虬溪泉,位于五龙潭东侧,南临月牙泉,济南市志收录。因泉水出露于状若虬龙的岩溪而得名。池长、宽各7米,深1.4米。以自然石驳岸,参差错落,北岸岩石上镌“虬溪泉”名刻。水自池中隐于自然石下的铁管涌出,沿石溪穿竹林流入护城河。官家池,位于五龙潭西北小河西侧。济南市志收录,因附近居民共取此水为公众所有而得名。自然石驳岸,呈不规则形,池长6米,宽4米,深3米。水自池底多孔涌出,由东岸石上溢出,流落生产渠小河。月牙泉,位于五龙潭公园东南隅。民国17年(1928年)续修历城县志载:“在西门外东流水路东”。因形如初月而得名。今池长13米,宽8米,深1.5米,以自然石驳岸,水中立有以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命名的蘑菇云石,水盛时可从3米高的石顶喷出,水花四溅,洒落泉池。池水沿曲溪,过石桥穿竹林,流入护城河。贤清泉(又名悬清泉),位于五龙潭公园东北隅。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泉旁曾建伊人馆、贤清园、朗园等园林名胜。经1986年整修,浚池砌岸,池略呈方形,长22米,宽17米,深2米,临水植花木,架石桥,建回廊水榭,是游人品茗赏泉的好地方。古温泉,位于五龙潭公园内,北临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山东省领导机关旧址(1925年至1927年)。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称温泉。因历史久远,习惯上称古温泉。因泉水恒温18度左右,冬夏如一而得名。兴建公园时与邻近的静水、洗心二泉合并,扩大水面。池上建回廊彩亭,水沿暗渠东流汇月牙、虬溪诸水流入护城河。九女泉,位于黑虎泉东北侧河边,与玛瑙泉隔河相对。民国17年(1928年)历城县乡土调查录载:“在南关黑虎泉,北依城壕,现在安宅新建房内。”因临九女楼(一说因常有九天仙女于清风月夜来此浣纱沐浴的传说)而得名。泉池长8米,宽5米,深2米,自然石驳岸,半伸河中,水自岩孔涌出,形成涟漪荡漾的水湾,穿过池岸汇入护城河。白石泉,位于黑虎泉东侧河中。清道光济南府志载:“白石泉,乾隆甲寅江方伯因旱浚泉雨后涌出,曲阜桂馥有记。”因泉周有许多白石出没于水面而得名。池以自然石驳岸。长6米,宽5米。水由池岸石隙流出,汇护城河。玛瑙泉,位于黑虎泉东侧河边。民国17年(1928年)历城县乡土调查录有记载:“在县城东南三皇庙下崖桥西南”。因水自池底涌起串串水泡,经阳光照射,五彩缤纷,犹如玛瑙而得名。池呈方形,长3.7米,宽3.2米,深2.7米,以块石砌岸。池水从池上部7个分孔流出,漂落护城河,状如垂帘。琵琶泉,位于环城公园东南隅,黑虎泉西侧。清七十二泉记收录。因水声淙淙,犹如琵琶扬韵而得名。1965年整修为长6米、宽5米、深2米的石砌方池,水自池底岩孔涌出,由北岸溢出,跌宕下泻,迸落河中,立于琵琶桥上赏泉听音,别有风趣。腾蛟泉位于王府池子街北首东侧,清七十二泉记收录。因西临腾蛟起凤坊得名。泉池长1米,宽05米,深1.5米,水自岩孔涌出,盛时躬身可及。池东岸房壁上嵌清代举人李亻间书腾蚊泉名刻舜泉,位于舜井衔中段西侧。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以虞舜掘井出泉的传说而得名。池呈井形,井口直径0.5米,石砌井壁,上置块石雕凿的圆口作岸,周饰石栏,井内垂铁链,寓“舜井锁蛟”之意。池西墙壁挂舜井黑字铜匾。芙蓉泉位于芙蓉街69号院内。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因原池内多植莲花而得名。池长10米,宽5米,深3米,块石砌岸,中架石桥,东南西3面连接房屋外壁,北面装雕石栏杆,墙壁和栏板上嵌魏启后、任远等名家书写的泉名、芙蓉泉诗、修复记及居民制定的爱泉公约石刻。濯缨泉(亦称濯缨湖、俗称王府池子)位于王府池子街中段。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取名于孟子离娄上“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之意命名。清代又因泉由王府划出称王府池。泉池长30米,宽19米,水自池底及西岸岩孔涌出,沿曲溪向北折向东流,穿民居,过石桥,至曲水亭,汇珍珠诸泉水,经百花洲入大明湖。濋泉,位于珍珠泉大院内,清七十二泉记收录。泉旁说明牌介绍了泉的来历:清康熙八年(1669年),山东巡扰刘芳躅人工挖掘而成,著名学者朱彝尊据尔雅释水中“水自河出为邕隹,济为濋”之意命名。1951年以石砌岸,周饰石栏,北壁和高石上嵌王讷题写的“濋泉”石刻浆水泉位于回龙山西麓,南临浆水泉水库。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因水质美如琼浆玉液而得名。池呈洞穴状,长、深各3米,宽1米。水自洞底岩孔流出,清冽甘美,常年不涸。华泉,位于华山风景区华阳宫前,因临华不注山而得名。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有华不注泉,方圆百步的记载。华泉经历了喷涌、淤塞、复涌、再淤塞的过程。2001年,进行清淤挖掘,修砌泉池,池长15米,宽9米,深2米。一池清水,平明如镜,孤山及古庙倒影,与鱼池、荷塘相互映衬,别具风姿日月泉,位于洪范池南,云翠山“南天观”旧址,因池形如日月而得名。日泉在北,呈圆形,月泉在南,呈弯月形。水自各池岩孔流出,往复流动,长年不涸。周围有天柱峰、笔架山、子陵寨、三清观等自然和历史文化遗迹。卓锡泉,位于灵岩寺千佛殿东侧。传说因高僧用锡杖戳地出泉而得名。水自岩壁下部洞穴涌出,沿石渠漫流,与白鹤、双鹤等泉水汇入镜池,泉旁岩石上镌乾隆御书卓锡泉及咏泉诗一首。东麻湾,位于百脉泉公园内。清济南府志载:“东麻湾在百脉泉左百余步,泉源涌沸上出,西流汇于百脉泉”。因位于城东,湾内遍布密密麻麻的泉眼而得名。原为自然式塘湾洼地。1958年清挖扩建,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称明水湖。1986年建百脉泉公园时,周砌石岸,净化水面,建岛架桥,增设游船,广植花木,成为公园独具特色的游览景区。湖底处处泉涌,喷珠泄玉,是章丘市境内第一大丰水河绣江河的源头。圣水泉,位于红叶谷文化旅游区内,因泉水有灵气,喝了能长寿的传说而得名。水自岩洞涌出,沿石渠流入方池,清冽甘美,长流不涸,是景区内最古老的天然名泉。无影潭,位于无影山游园内,因处无影山而得名。此泉由多年掘砂逐渐形成。以石砌岸,面积5000多平方米。水由潭底多处细微的岩孔流出聚成。泉池水面标高31.80米,水深2米至3米,常年不涸。砚池(泉)位于姚家村南侧,因地处砚池山而得名。呈塘湾状,是1958年开山采矿石挖成。南北长150米,宽50米左右。水自水深莫测的池底涌出,汇聚池内,常年不涸。池旁立砚池泉记碑。回马泉位于五龙潭南侧,济南市志收录。与净池泉合为一体,水面较大,池中建亭,廊接桥连。水自池底多孔涌出,升起串串水泡,过石桥汇入五龙潭。游人可于廊、亭下赏泉观鱼。西蜜脂泉位于五龙潭公园西南侧,关帝庙院内,因水质甘美如蜜而得名。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泉池雕石砌垒,中架石桥,分隔为两个对衬的方池,各池饰雕石栏杆,池水相通,总长5米,宽1.7米,深1.5米。溪亭泉位于珍珠泉大院内,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因附近溪流潺潺,亭阁翼然的园林景物而得名。泉池长2米,宽1.8米,深2米,池岸石砌,东叠山石,石上镌王讷(字墨仙)题写的“溪亭泉”石刻。池南侧徐北文撰溪亭泉题记,文中有:李清照曾作如梦令有“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之句,景物与此处相合。散水泉位于珍珠泉大院内,北临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巡抚院署大堂。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因泉水奋涌,涟漪旋回,聚而复散而得名。1981年重修泉池,长、宽各16米,深2米,石砌池岸,加建石栏。南岸栏板上镌“散水泉”,为省人大副主任李予昂书写。池内水清见底,晶莹碧透。珍珠泉位于珍珠泉大院内。以平地涌泉,水泡升腾,如泻万斛珍珠而得名,又因城东南护城河中有南珍珠泉,故又名北珍珠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泉池呈方形,面积1240平方米,雕石砌岸,周饰石栏。泉水标高2628米,池中泉眼遍布,依栏观赏,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与池中成群的鲤鱼吐放的水泡相融相伴,构成“鲤鱼戏珠”的胜景。登州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均收录。传说因水脉通登州而得名。池长3米,宽2米,深4米。周围有深度、结构与之相同的环池,建矮墙围栏,北有暗管通杜康泉。满井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南临娥英祠。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均收录。因四季涌泉,盈溢井口而得名。填埋多年,1997年修复,泉池呈六角形,深5米,石砌井壁,周饰雕石栏杆,栏板嵌“满井泉”名刻。湛露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东连石湾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均收录。因泉水清湛,甘香味美而得名。泉池填埋多年,1997年修复,池长、宽各4米,深15米,西部以自然石驳岸,参差曲折,半浸水中的岩石上镌“湛露泉”名刻。无忧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东南临白雪楼,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以酌饮此水能消愁解忧而得名。泉池呈塘湾形,以巧石缀岸,水自西南部弯月形泉池中的岩孔涌出,喷珠溅玉,聚为面积672平方米的池塘,然后从北岸溢出,汇入趵突泉。池内锦鳞戏逐,闪光耀彩。石湾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北临白雪楼。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均收录。因巨石驳岸,状如水湾而得名。原池淤塞已久,1977年修复,池长宽各10米,深15米,与湛露泉相连,以石砌垒,南依假山,池岸岩石上镌“石湾泉”名刻。池中置盆栽莲花。马跑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西临李清照纪念堂。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因抗金英雄关胜的战马怒啸奔腾,扒地出泉的传说而得名。泉池长12米,宽5米,呈不规则形,池岸以自然石砌垒,水自池底涌出,泛起串串水泡,然后沿石溪折向东流,汇混沙等泉水流入护城河。漱玉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李清照纪念堂南侧。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泉名由“漱石枕流”一词演化而来。相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常于此填词吟诗,掬水梳妆。她的作品漱玉集即以此命题。泉池长48米,宽31米,深2米,以石砌垒,周饰雕石栏杆,北侧栏板嵌“漱玉泉”名刻。柳絮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与金线泉隔壁相连。因泉沫纷飞,如柳絮飘舞而得名。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池长35米,宽32米,深15米。以大理石砌垒,周饰汉白玉栏杆,池内有两个涌势相当的泉眼对涌,水面经常出现一条东南西北向的水纹,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沿袭了古泉的金线奇观。杜康泉(原名北煮糠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东临泺源堂,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均收录。传说因酒仙杜康曾于此置锅 酒而得名。水势旺盛,清冽甘美,昔为居民选用的饮用水。今泉池长2.4米,宽2米,自然石缀岸。南侧连一井形泉池,池上建彩亭,额悬“杜康泉”木匾。泥淤泉(曾名印度泉),位于柳埠镇淤泥泉村。历城县志载:“阎家河,在梨峪中,源于印度泉,流入锦阳川。”清七十二泉记收录,泉因多次被山洪冲击的泥沙淤塞,经挖掘复又成泉,故称淤泥泉。今池在街旁,有3个水脉相通的石砌方井池,主泉居东,深10米,底部有洞深不可测,传通于东海,俗称“海眼”,水势旺盛,水自池壁方孔流出,沿石渠流入阎家河。梅花泉,位于百脉泉公园清照园内,因布成梅花形的5眼清泉而得名。泉池面积1500平方米,水自5个规格相同的铸管涌出,水花翻滚,微波四散,状如趵突,由泉池东岸过漫桥,汇东麻湾水入绣江河。玉河泉,位于历城区彩石乡玉河泉村。北魏水经注称“榆科泉,是巨河水之源”。后泉水汇成一条恰似玉带的河流环绕山村,改称玉河泉,泉自河边岩孔涌出,穿街过户,与东(西)老泉、响呼噜泉等水相汇,沿河北流。西麻湾,位于明水镇西部。济南府志载:“西麻湾在百脉泉右三里许,水自石壑中涌出,东北流。”今为冲沟式河湾。南起胶济铁路,北至济青公路,长约1500米,宽50米至300米不等。过去,湾域内河两侧多植水稻、莲藕。湾底及岸坡,处处泉涌,河渠纵横,游人可手捂泉眼,让泉水从指缝间汩汩上涌。众泉汇聚沿主河道北流。近依泉辟建眼明泉公园。苦苣泉,又名莴苣泉。位于柳埠镇袁洪峪北侧,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均收录。泉池呈井形,内径0.5米,深4米,用玻璃板覆盖,水潜流罗曼山庄院内出露地面,由高2米,宽3米的山石跌落浅池。泉旁岩壁上镌苦苣泉碑记多方。林汲泉,位于龙洞风景区,佛峪钓鱼台东侧。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水自岩壁石隙涌出,沿陡崖下流,夕阳斜照,状如漂练,至谷底与众山泉水汇流。泉周岩崖峻峭,溪流潺潺,林茂谷幽,景致优美。清代四库全书主要编辑人之一周永年,自号林汲山人,曾于此建林汲山房,读书著文。袈裟泉(曾名独孤泉、印泉),位于灵岩寺景区内。金名泉碑收录,称独孤泉。明代进士刘亮采厌恶“独孤”,改称印泉。后人由以泉旁有貌似袈裟的铸铁取名袈裟泉。泉水自岩洞石缝流出,汇入半圆形石砌池中,然后经曲溪由石雕龙头口中流入大型池塘。泉周危崖峻峭,丛木悬生,亭廊环绕,鸟语花香,别具风采墨泉,位于百脉泉公园内,龙泉寺门外。因泉水从铸铁管内涌出,黝深亮丽,(一说因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著名书法家舒同同志任章丘县委书记时居住泉旁,常以此泉水研墨洗笔)而得名。今池呈方形,雕石砌岸,饰石拦杆,涌水量0.3立方米/秒,水盛时达1立方米/秒,水自0.4米铸管喷涌,水花四散,自池北侧溢出沿石渠北流,汇梅花泉。双忠泉,位于双忠祠街西首北侧,清七十二泉记收录。清康熙年间,修复双忠祠时,掘土出泉,遂以祠命名,山东督学赵申季撰双忠泉记,勒石立于泉旁,后来泉塞碑失。2002年修复与此相距不远的街西首的1处无名泉沿称双忠泉。池呈井形,块石砌成。东、北面连接房壁,西南面建矮墙为栏,泉旁立“双忠泉”名刻。玉环泉,位于省府前街中段西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