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Q/CPPE 405062005 XXXX-XX-XX发布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 发布XXXX-XX-XX实施油气管道伴行道路设计规定 Q/SY-GD-SJ-XXXXX-XXXXXXX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标准IIIQ/SY-GD-SJ-XXXXX-XXX-XXXX目 次前 言III1 范围42 规范性引用文件43 术语和定义54 基本规定64.1 一般规定64.2 伴行道路设置原则74.3 控制要素75 路线95.1 一般规定95.2 选线原则95.3 伴行道路平面95.4 伴行道路纵断面135.5 伴行道路横断面155.6 伴行道路线形设计156 路基186.1 一般规定186.2 路基宽度186.3 路基高度196.4 路基边坡196.5 路基压实度216.6 一般路基216.7 特殊路基326.8 路基防护616.9 路基取弃土697 路面707.1 一般规定707.2 路面类型707.3 路面结构层和组合设计707.4 路面垫层717.5 砂石路面基层与面层737.6 半整齐块石路面757.7 改建路面767.8 桥面铺装768 道路排水768.1 一般规定768.2 路界地表排水778.3 路面内部排水798.4 地下排水798.5 伴行道路构造物排水829 桥涵839.1 一般规定839.2 桥涵跨径849.3 桥涵设计洪水频率849.4 桥面净空849.5 汽车荷载标准849.6 涵洞849.7 桥涵防腐8510 环境保护8510.1 一般规定8510.2 社会环境8510.3 生态环境8610.4 环境污染防治8711 路线交叉8811.1 伴行道路与公路交叉8811.2 伴行道路与铁路相交叉8811.3 伴行道路与管线等相交叉8912 安全设施89附件 条文说明91127前 言本标准由公司技术质量部提出,并归口管理;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线路室负责解释;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线路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春杰、郑鑫;本标准批准人:史航;本标准为首次制订。油气管道伴行道路设计规定1 范围1.1 为使管道伴行道路设计有章可依,提高管道伴行道路的设计质量和技术水平,确保管道伴行道路布设合理、技术可行、施工方便、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特制订本规定。1.2 本规定适用于低于四级公路标准新建和改扩建的管道伴行道路设计。临时修建的施工便道,可参照本规定进行设计;通往站场的进场路,宜按四级公路标准建设,地形复杂按四级公路建设有困难时,可按本规定执行。1.3 伴行道路根据其功能和行车速度可分为伴行道路主路和伴行道路支路。1.4 修建四级或四级以上道路作为伴行道路时,应按相关公路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1.5 伴行道路建设除应符合本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的卫生、防火、抗震等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并参照现行的其它有关道路工程的设计规范。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5768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J22-87厂矿道路设计规范JTG B0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D20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30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40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60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1 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3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T D65 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 D81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技术规范JTJ 018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T 006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 275 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GJ 100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3 术语和定义3.1 管道伴行道路 pipeline road修建在油气管道附近,主要服务于油气管道施工和运营车辆通行的道路。3.2 伴行道路主路 pipeline arterial road管道伴行道路中起骨架作用的道路,主要用于管道沿线长距离运送管材、运营巡线及维抢修等。3.3 伴行道路支路 pipeline branch road管道伴行道路中连接主路与管道线位的道路,主要建于地形困难段或通往管道穿跨越等控制点。3.4 设计车辆 design vehicle道路设计所采用的汽车车型,以其外廓尺寸、重量、运转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3.5 计算行车速度(设计车速) design speed道路几何设计(包括平曲线半径、纵坡、视距等)所采用的行车速度。3.6 车行道(行车道) carriage way道路上供汽车行驶的部分。3.7 错车道 passing bay在单车道道路上可通视的一定距离内,供车辆交错避让用的一段加宽车道。3.8 路肩 shoulder位于车行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是路面的横向支承。3.9 横坡 cross slope路幅各组成部分的横向坡度,以百分率表示。3.10 路拱 crown路面横断面的两端与中间形成一定坡度的拱起形状。3.11 线形设计 alignment design路线立体形状及其相关诸因素的综合设计。3.12 平面设计 plane design确定道路走向、控制点位置、平曲线的设计。3.13 纵断面设计 profile design;design of vertical alignment确定道路的纵坡、变坡点位置、竖曲线与高程的设计。3.14 路基 subgrade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作为路面基础的带状构造物,是路面的基础,承受由路面传来的行车荷载。3.15 路堤 embankment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3.16 路堑 cutting低于原地面的挖方路基。3.17 路基宽度 width of subgrade在一个横断面上两路肩外缘之间的宽度。3.18 路基设计高程 design elevation of subgrade指路基外缘的设计高程。3.19 水泥混凝土路面 cememt concrete pavement用水泥混凝土板作面层的路面。3.20 沥青表面处治 bituminous surface treatment用沥青和集料按层铺法或拌和法铺筑而成的厚度不超过3cm的沥青面层。3.21 砂石路面 sand aggregate pavement是以砂、石等为骨料,以土、水、灰为结合料,通过一定的配比铺筑而成的路面。3.22 泥结碎石路面 clay-bound macadam以碎石为骨料,粘土为填充料和粘结料经碾压,依靠碎石的嵌锁和粘土的粘结作用形成的路面。3.23 水结碎石路面 water-bound macadam石灰岩类碎石层经洒水碾压,依靠碎石的嵌锁的石粉的粘结作用形成的路面。3.24 泥灰结碎石路面 clay-limeboundmacadam pavement以碎石为骨料,一定数量粘土和石灰作粘结和填充料、经压实而成的路面结构。3.25 级配砾(碎)石路面碎(砾)石集料和土按最佳级配原理修筑而成的路面。4 基本规定 4.1 一般规定a) 管道伴行道路主要供油气管道施工和运营车辆通行,属于专用道路。b) 管道伴行道路应尽量依托现有道路,如有特殊要求,经建设单位批准,可按交通部门相应等级公路或当地道路设计标准执行。c) 管道伴行道路设计时应贯彻切实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不占或少占耕地,重视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道路建材应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充分利用工业副产品和废渣。d) 管道伴行道路建设应满足管道施工和运营维护车辆交通运输的需要。对管道建设期间的超限货物运输,可根据情况,予以适当考虑。e) 管道伴行道路应分两阶段建设,第一阶段满足管道施工要求;第二阶段在管道施工结束后,对第一阶段道路进行整修满足管道运营维护要求。f) 现有道路改扩建成伴行道路时,应充分、合理利用现有道路和桥涵等工程。当原有道路不能利用需改线时,改线路段应按新建管道伴行道路设计。g) 伴行道路设计时应考虑建成后道路维护的需要。4.2 伴行道路设置原则a) 结合管道路由,调查管道所经区域交通状况,沿管道敷设方向连续10km以上或满足表4.2所包含的带状区域内无交通依托或依托差,应考虑新建或改扩建管道伴行道路。表4.2 管道两侧区域地形平原丘陵山地管道两侧(km)532b) 管道伴行道路与现有道路网相接线后,应能够覆盖整个管道线路的主要部分。c) 需要修建管道伴行道路时,应优先考虑修建主路,当展线困难、工程量巨大时可考虑修建伴行道路支路。d) 主路的线位应布于地势相对平缓处,并尽量靠近管道线位,主体与管道并行。e) 伴行道路修建于地形特别复杂或沿河傍山地段,工程规模较大或易受自然环境影响难以长期保留时,宜修建伴行道路支路。f) 通往穿跨越控制点的道路,宜修建管道伴行路支路。4.3 控制要素4.3.1 管道伴行道路设计时采用的设计车辆外廓尺寸规定如表4.3.1。表4.3.1 设计车辆外廓尺寸车辆类型总长(m)总宽(m)总高(m)前悬(m)轴距(m)后悬(m)载重汽车122.541.56.54鞍式列车162.541.24+8.824.3.2 管道伴行道路设计速度规定如表4.3.2。表4.3.2 伴行道路设计速度管道伴行道路主路支路设计速度(km/h)15(10)10(5)注:主路的陡峻段、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复杂段以及回头曲线段,设计速度可采用10km/h;支路在回头弯处设计速度可采用5km/h。4.3.3 管道伴行道路建筑限界应符合图4.3.3要求。图4.3.3 伴行道路建筑限界W行车道宽度,单车道采用3.5m,双车道采用6m;L侧向宽度,采用0.25m;B 净空宽度,单车道采用4.5m,双车道采用6.5m;H1 边部净高,采用4.0m;H 净空高度,采用4.5m;E建筑限界顶角宽度,采用0.5m:注:建筑界限应包括错车道和道路加宽的宽度。4.3.4 道路用地范围a) 道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外,或路堑边坡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为坡顶)以外不小于0.5m范围内的土地。b) 在沙漠、雪害等特殊地质地带,需要采取固沙措施,安装防沙或防雪栅栏以及设置反压护道等设施时,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其用地范围。c) 改建道路可参照新建道路用地范围的规定执行。4.3.5 抗震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a)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小于或等于0.05地区的伴行道路,除有特殊要求外,可采用简易设防。b)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等于0.10、0.15、0.20、0.30地区的伴行道路,应进抗震设计。c)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大于或等于0.4地区的伴行道路,应进行专门的抗震研究和设计。d) 做过地震小区划地区的伴行道路,应按主管部门审批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进行抗震设计。4.3.6 料场设计要求a)料场设计前应收集和调研各个标段道路沿线的地形、地质资料,初步确定可作为料场的地点,同时查明各个料场筑路材料的储量,综合以下几个因素选定料场位置:1)料场不应占用良田,应远离高压线、通讯线路和村庄,选择地势较高、交通便利、离三相电源较近处。2)料场宜结合土地平整傍山或结合河道治理临河。3)排水困难路段宜与道路排水工程结合。4)料场的位置宜选在各个标段的中段。5)料场选址应与当地协商。b)料场的面积应根据各个标段所用材料的方量、设备占地面积、临时堆料面积及值班室等建筑的大小综合确定。c)伴行道路竣工前应对料场地表恢复地貌或复耕。5 路线5.1 一般规定a) 伴行道路路线设计应结合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根据使用功能、工程投资和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路线方案比选及技术经济论证,综合考虑平、纵、横要素,灵活、合理选用技术指标,保持线形连续、均衡,满足行车安全需要。b) 选取伴行道路路线指标时,应充分考虑管道施工机具和车辆的通行能力,宜采用适宜指标以节省工程投资。c) 管道伴行道路应高度重视长陡纵坡的设计,应在两相邻陡坡之间设置缓坡。d) 利用原有道路改造成管道伴行道路时,局部取直后,废弃的旧路可保持原状。5.2 选线原则a) 伴行道路选线应结合管道路由拟定道路控制点,同时针对道路路线所经地域的生态环境、地形、地质的特性与差异,并同农田水利建设和地方规划结合,进行比较、优化与论证。同一起、终点的路段内有多个可行路线方案时,应对各设计方案进行同等深度的比较。b) 路线设计是立体线形设计,在选线时应考虑平、纵、横面的相互间组合与合理配合。c) 伴行道路应优先考虑与管道并行敷设,并服务于管道。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考虑与管道作业带统一布置。d) 伴行道路选线,应考虑管道的施工和运营维护,并兼顾临近村镇交通的需要。e) 选线时要尽量利用当地乡村路,将其改造成管道伴行道路。5.3 伴行道路平面5.3.1 一般规定a) 管道伴行路的平面线形除回头曲线外,由直线、圆曲线两种要素组成。b) 平面线形要与地形、景观、环境等相协调,同时注意线形的连续与均衡性,并同纵断面、横断面相互配合。5.3.2 直线两圆曲线之间以直线连接时,直线长度不宜过短,两同向圆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的6倍为宜,反向圆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的2倍为宜。5.3.3 圆曲线a) 道路平面不论转角大小,均应设置圆曲线,在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应与设计速度相适应。b) 圆曲线最小半径应按设计速度规定如表5.3.3-1。表5.3.3-1 圆曲线最小半径 主线设计速度(km/h)1510一般值(m)1812极限值(m)1210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12055注:“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的采用值,“极限值”为条件受限制是可采用的值。c) 圆曲线的最小长度按设计速度规定如表5.3.3-2。表5.3.3-2 圆曲线最小长度 主线设计速度(km/h)1510一般值(m)4530最小值(m)1510注:“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的采用值,“最小值”为条件受限制是可采用的值。d) 当路线转角等于或小于7时,应设置较长的圆曲线,其长度应不小于280/(m)。为路线转角值(),当2时,按=2计算。 5.3.4 圆曲线超高a) 圆曲线半径小于表5.3.3-1规定的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应在曲线上设置超高。超高的横坡度应根据设计速度、圆曲线半径、路面类型、自然条件和车辆组成等情况确定,必要时应按运行速度予以验算。b) 在一般地区伴行道路圆曲线部分的最大超高值采用8%,积雪冰冻地区采用6%。c) 伴行道路圆曲线部分的最小超高值应与该道路直线部分正常路拱横坡度值一致。d) 各圆曲线半径所设置的超高值应根据设计速度、圆曲线半径按式(5.3.4)进行计算。 (5.3.4)式中:圆曲线超高V设计速度(km/h)R圆曲线半径(m)5.3.5 超高过渡段及超高过渡方式a) 由直线段的双向路拱横坡断面逐渐过渡到圆曲线段的全超高单向横坡断面,其间必须设置超高过渡段。绕边线旋转超高渐变率采用1/50;绕中线旋转采用1/100。b) 超高横坡度等于路拱坡度时,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值。c) 超高横坡度大于路拱坡度时,分别采用以下三种过渡方式:1) 绕内侧车道边缘旋转:新建道路宜采用此种方式。2) 绕路中线旋转:改建道路可采用此种方式。3) 绕外侧车道边缘旋转:路基外缘标高受限制或有特殊要求时可采用此种方式。d) 超高过渡段长度按式(5.3.5)计算。 (5.3.5)式中:超高过渡段长度(m) 旋转轴至行车道外侧边缘的宽度(m) 绕内侧车道边缘旋转=B,B为车道宽度 绕路中线旋转=B/2,B为车道宽度i超高坡度与路拱坡度的代数差(%)绕内侧车道边缘旋转i = ih,ih为超高横坡度绕路中线旋转i = ih+i1, ih为超高横坡度,i1路拱坡度p 超高渐变率,即旋转轴线与行车道外侧边缘线之间的相对坡度e) 超高的过渡应在超高过渡段全长范围内进行。5.3.6 圆曲线的加宽a) 伴行道路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设置加宽。单车道路面加宽值规定如表5.3.6。表5.3.6 单车道路面加宽值圆曲线半径(m)25020020015015010010070705050303025252020151510加宽值(m)0.20.30.40.50.60.70.91.11.252.5注:1. 当支路的圆曲线极限半径取10m时,路面的加宽值可取3m。2. 双车道路面加宽值为表5.3.6规定值的2倍。b) 圆曲线上的路面加宽应设置在圆曲线的内侧,路面加宽后路基也应相应加宽。5.3.7 加宽过渡段a) 设置超高过渡段时,加宽过渡段长度应与超高过渡段长度相同。b) 不设超高过渡段时,加宽过渡段长度应按渐变率为1/15且长度不小于10m的要求设置。c) 加宽的过渡应在超高、加宽过渡段全长范围内,按其长度成比例增加。5.3.8 超高、加宽过渡段a) 伴行道路的直线同半径小于250m的圆曲线径向相接处,应设置超高、加宽过渡段。b) 超高加宽过渡段可采用直线,其长度应分别按超高、加宽的有关规定计算,取其较长者。c) 伴行道路的超高、加宽过渡段应设在紧接圆曲线起点或终点的直线上。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允许将超高、加宽过渡段的一部分插入曲线,但插入曲线内的长度不得超过超高、加宽过渡段长度的一半。不同半径的同向圆曲线径相连接构成的复曲线,其超高、加宽过渡段应对称的设在衔接处两侧。d) 在设置人工构造物处,当因设置超高、加宽过渡段而在圆曲线起、终点内侧边缘产生明显转折时,可采取路面加宽边缘线与圆曲线上路面加宽后的边缘圆弧相切的方法予以消除。5.3.9 视距伴行道路的停车视距,会车视距应符合表5.3.9规定,错车应在错车道进行。表5.3.9 伴行道路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主线设计速度(km/h)1510停车视距(m)2015会车视距(m)40305.3.10 回头曲线a) 伴行道路的越岭线应尽量利用地形自然展现,在无法争取到需要的距离克服高差时,可采用回头曲线克服高差。b) 两相邻回头曲线之间应有较长的距离,由一个回头曲线的终点至下一个回头曲线起点的距离,主线设计速度为15km/h、10km/h时,分别应不小于75m和50m。c) 回头曲线各部分的技术指标规定如表5.3.10。表5.3.10 回头曲线技术指标回头曲线设计速度 (km/h)10圆曲线最小半径(m)10回旋线最小长度(m)10最大超高横坡(%)6单车道路面加宽值(m)3.0最大纵坡(%)5.5d) 回头曲线前后的线形应连续、均匀、通视良好,两端以布设过渡性曲线为宜(可以采用圆曲线或回旋线),并应设置限速标志、交通安全设施等。5.4 伴行道路纵断面5.4.1 一般规定a) 新建道路宜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超高、加宽段为设置超高、加宽前该处边缘标高。b) 改建道路可按新建道路执行,也可视具体情况采用行车道中线标高。5.4.2 纵坡a) 伴行道路的最大纵坡规定如表5.4.2-1。表5.4.2-1 最大纵坡主线设计速度(km/h)1510最大纵坡(%)1215注:海拔在1000m以下时,主线设计速度为15km/h最大纵坡可增加1%,主线设计速度为10km/h最大坡度可增加2%。b) 海拔在3000m以上高原地区的伴行道路按表5.4.2-2的规定予以折减,最大纵坡折减后若小于4%,则仍按4%。表5.4.2-2 高原纵坡折减值海拔高度(m)30004000400050005000以上纵坡折减123c) 伴行路路堑段的纵坡不宜小于0.3%。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或长路堑段,采用平坡或小于0.3%的纵坡时,其边沟作纵向排水设计。5.4.3 坡长a) 伴行道路缓坡的最小坡长规定如表5.4.3-1。表5.4.3-1 最小坡长主线设计速度(km/h)1510最小坡长(m)6040b) 伴行道路陡坡的最大坡长规定如表5.4.3-2。表5.4.3-2 不同纵坡最大坡长(m)主线设计速度(km/h)1510纵坡坡度(%)451000110068001000770090085007009400500103004001120030012150250131002001410015100161001710018注:代表不限坡长;代表不允许使用该坡度。c) 伴行道路连续上坡或下坡时,应在不大于表5.4.3-2规定的纵坡长度之间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4%,其长度应符合表5.4.3-1最小坡长的规定。5.4.4 合成坡度a) 伴行道路的最大合成坡度值规定如表5.4.4。表5.4.4 伴行道路最大合成坡度主线设计速度(km/h)1510最大合成坡度1215b) 当陡坡与小半径圆曲线相重叠时,宜采用较小的合成坡度。冬季路面有积雪、结冰的路段,应设置交通警示标志。c) 在超高过渡段合成坡度不应设计为0%。当合成坡度小于0.5%时,应采取综合排水措施,保证路面排水畅通。5.4.5 竖曲线伴行道路纵坡变坡处应设置竖曲线,竖曲线宜采用圆曲线,其竖曲线最小边半径与竖曲线长度规定如表5.4.5。表5.4.5 竖曲线最小半径与竖曲线长度设计速度(km/h)1510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10060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160100竖曲线最小长度(m)15105.5 伴行道路横断面5.5.1 一般规定a) 伴行道路路基一般由行车道、路肩组成。b) 伴行道路主路基宽度采用4.5m或6.5m,支路采用4m。c) 当管道置于伴行道路靠近山体一侧路肩时,应预留管道敷设位置。5.5.2 车道a) 伴行道路宜采用单车道加错车道形式,车道宽度为3.5m,特殊情况采用双车道,车道宽度为6m。b) 单车道伴行道路应在不大于300m的距离内,选择有利地点设置错车道,并使驾驶者能看到相邻两错车道之间的车辆。设置错车道路段的路基宽度应不小于6.5m,有效长度不应小于20m。5.5.3 路肩伴行道路主路采用单车道时两侧路肩宽度均为0.5m,采用双车道时两侧路肩宽度均为0.25m;支路两侧路肩宽度均为0.25m。5.5.4 路拱坡度a) 伴行道路的路拱宜采用双向路拱坡度,由路中央向两侧倾斜。路拱坡度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道路面层确定,但不应小于1.5%。b) 路肩的横坡:对于位于直线路段或曲线路段内侧的路肩,当车道的横坡值大于或等于3%时,土路肩的横坡应与车道横坡值相同;小于3%时路肩横坡应比车道的横坡值大1%。位于曲线外侧的路肩,应采用3%或4%的反向横坡值。5.6 伴行道路线形设计5.6.1 一般规定a) 伴行道路应做好道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三者间的组合,并同自然环境相协调。b) 线形设计除应符合行驶力学要求外,还要考虑驾驶者的视觉、心理与生理方面的要求,以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与经济性。c) 线形设计应在保证行驶安全的前提下,合理组合各线形要素,正确运用各线形要素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d) 不同速度的路段,线形指标要均匀过渡。e) 平、纵技术指标变化大的路段,或受条条件制时采用平、纵技术指标最大值或最小值的路段,或平、纵线形组合有异议的路段,或行驶速度可能超出或低于设计速度的路段等,可首先采用路线透视图进行评价,必要时应采用运行速度进行试验。5.6.2 平面线形设计5.6.2.1一般规定a) 平面线形应顺直、连续、均衡,并应与地形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b) 伴行道路不论转角大小均应布设曲线,条件允许时宜选用较大的圆曲线半径。转角过小时应调整平面线形。当不得以而设置小于7的转角时,则必须按规定设置足够长的曲线。c) 两同向圆曲线间应设有足够长度的直线,否则应调整线形设置为单曲线或复曲线,复曲线包含的两个圆曲线宜采用同一超高和加宽值。e) 两反向圆曲线间不应设置短直线段,否则应调整线形设置为S形曲线。f) 两相邻反向圆曲线无超高时可径相衔接,无超高有加宽时应设置长度不小于10m的加宽过渡段;两相邻反向曲线间设有超高时,地形条件特殊困难路段的直线长度不得小于15m。g) 伴行道路应尽量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地形条件特殊困难不得已采用时,应在曲线之间插入规定的直线长度或超高、加宽过渡段。5.6.2.2直线的运用a) 直线的运用应注意同地形、环境的协调与配合。采用直线时其长度不宜过长。b) 桥梁等构造物所处路段以及路线交叉点前后的路段宜采用直线线形。5.6.2.3圆曲线的运用a) 设置圆曲线时应与地形相适应,以采用超高为2%4%的圆曲线为宜。b) 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大于或接近于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地形条件特殊困难不得已时,方可采用圆曲线最小半径的“极限值”。c) 设置圆曲线时,应同相接路段的平、纵线形要素相协调,使之构成连续、均衡的曲线线形,并尽量避免小半径圆曲线与陡坡相重合的线形。5.6.3 纵断面设计5.6.3.1一般规定a) 纵断面线形应平顺、圆滑、视觉连续,并与地形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b) 纵坡设计应考虑探挖平衡,并利用挖方就近作为填方,以减轻对自然地面横坡与环境的影响。c) 相邻纵坡之代数差小时,应采用大半径的竖曲线。d) 连续上坡路段的纵坡设计,除上坡方向符合平均纵坡、不同纵坡最大坡长规定的技术指标外,还应考虑下坡方向的行驶安全。凡个别技术指标接近或达到最大值的路段,应结合前后路段各技术指标设置情况,采用运行速度对连续上坡方向的爬坡能力和下坡方向的行车安全进行检验。e) 路线交叉处前后的纵坡应平缓。f) 位于积雪或冰冻地区的伴行道路,应尽量避免采用陡坡。5.6.3.2纵坡值的运用在一般情况下,伴行道路应尽量避免采用最大纵坡值和不同纵坡最大坡长值,但在争取高度利用有利地形,或避开工程艰巨段时,可考虑采用。5.6.3.3纵坡设计的要求a) 越岭线的纵坡应力求均匀,坡长不宜采用最大值或接近最大值的坡度,更不宜采用连续不同纵坡最大坡长值的陡坡夹短距离缓坡段的纵坡线形。b) 山脊线和山腰线,除结合地形不得已时采用较大的纵坡外,在可能条件下应采用平缓的纵坡。5.6.3.4竖曲线设计的要求a) 竖曲线应选用较大的半径。当条件受限制时,宜采用大于或接近于竖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地形条件特殊困难而不得已时,方可采用竖曲线最小半径的“极限值”。b) 同向竖曲线间,特别是同向凹形竖曲线之间,如直线坡段接近或达到最小坡长时,宜合并设置为单曲线或复曲线。5.6.4 横断面设计a) 公路横断面设计应最大限度的降低路堤高度或路堑深度,减小对沿线生态的影响,保护环境使伴行道路融入自然。b) 路基横断面设计应结合沿线地面横坡、自然条件、工程地质条件,通过反复调整平面线形、纵断面坡度,找到最佳契合点。c) 冬季积雪路段、工程地质灾害严重路段等可适当加宽路基,以改善行车条件,保障行车安全。5.6.5 线形组合设计5.6.5.1线形组合的基本要求a) 线形组合设计中,各技术指标除应分别符合平面、纵断面规定值外,还应考虑横断面对线形组合与行驶安全的影响。应避免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的最不利值的相互组合设计。b) 在确定平面、纵断面的各相对独立技术指标时,各自除应相对均衡、连续外,还应考虑与相邻线形技术指标的均衡、连续。c) 线形组合设计除应保持各要素间内部的相对均衡与变化节奏的协调外,还应注意与沿线自然景观的适应以及同地质条件等的配合。d) 线路线形应能自然诱导驾驶者的视线,保持视觉的连续性。5.6.5.2线形组合设计原则a)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应相互对应:当平、竖曲线半径均较小时,其相互对应程度应比较严格,应使平曲线包住纵曲线;随着平、竖曲线半径的同时增大,其对应程度可适当放宽;当平、竖曲线半径均大时,可不严格相互对应。b) 长直线不宜与陡坡或半径小、长度短的竖曲线组合。c) 长的平曲线内不宜包含多个短的竖曲线;短的平曲线不宜与短的竖曲线组合。d) 半径小的圆曲线起、终点,不宜接近或设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e) 长的竖曲线内不宜设置小半径平曲线。f) 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宜同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5.6.6 线形与桥涵的配合a) 桥梁及其引道的位置、线形应与路线线形相协调,使之视野开阔,视线诱导良好。b) 与桥梁、涵洞等人工构筑物衔接,其平、纵线形应符合路线布设的有关规定。c) 桥梁、涵洞等人工构筑物上设置防撞护栏时,桥梁(涵洞)与路线衔接处的外侧护栏在平面上应为同一直线或曲线。5.6.7 路线设计时应考虑标志牌及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5.6.8 伴行道路的线形应充分利用地形、自然风景,尽量少改变周围的地貌、地形、天然森林、建筑物等景观,使道路与自然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6 路基6.1 一般规定a) 路基应根据使用要求、管道走向、沿线地形、地质、路用材料并结合施工方案进行综合设计,强度,稳定性和经济性应综合考虑。b) 路基设计应重视排水、防护及取(弃)土设计,防止水土流失和堵塞河道从而诱发灾害损坏路基。c) 当通过特殊地质、水文条件的路段,必须查明其规模及其对伴行道路的危害程度,结合当地实践经验,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增强办行道路防灾抗灾能力。d) 路基设计一般按照填挖平衡的原则,当出现大量弃方或借方时,应配合管道建设和自然环境等进行综合设计。e) 路基绿化要因地制宜,与道路沿线的环境相适应,不过多增加养护工作量。绿化要以草灌为主,乔灌结合,散植与丛植相结合,树种要利用当地物种,以保证成活。6.2 路基宽度 路基宽度,一般规定如表6.2。表6.2 伴行道路路基宽度设计速度(km/h)1510车 道 数1(2)1一条车道宽度(m)3.5(3)3.5路肩宽度(m)0.5(0.25)0.25路基宽度(m)4.5(6.5)4注:1. 当地形平坦开阔,可根据需要设置双车道,括号中数据为双车道时所采用值;2. 管道置于道路靠近山体一侧时,路基应根据管道敷设要求增加宽度。6.3 路基高度a) 路基高度的设计,应使路肩边缘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高度,同时要考虑地下水、毛细水和冰冻的作用,不致影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b) 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设计标高,与伴行道路路基设计洪水频率有关,主路按1/25设计,支路按1/10设计。1) 沿河及可能受水浸淹的路段,最低侧路基边缘标高应高出设计洪水频率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和0.5m的安全高度。2) 桥涵引道的最低侧路基边缘标高,应高于该桥设计洪水位(包括壅水)至少0.5m。c) 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的路基最小填土高度,应考虑路基土的性质、土体干湿状态、冰冻作用,并结合地形及排水条件确定,不应小于路床处于干燥、中湿状态的临界高度。当路基设计标高受限制难以达到最小填土高度时,应采取其它措施(如设隔离层、排水层等)以保证路基稳定。6.4 路基边坡a) 路基设计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路基横断面形式和边坡坡度。b) 土质路堤边坡形式和坡率应根据填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边坡高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确定。1) 当地质条件良好,边坡高度不大于20m时,其边坡坡率不宜陡于表5.4-1规定。表6.4-1 路堤边坡坡率 填料类别边坡坡率上部高度(h8m)下部高度(h12m)细粒土11. 511.75粗粒土1:1.511.75巨粒土11.311. 52) 对边坡高度超过20m的路堤,边坡形式宜用阶梯型,边坡坡率应进行稳定性分析计算确定。 3) 浸水路堤在设计水位以下的边坡坡率不宜陡于11.75。c) 砌石路堤的砌石顶宽不宜小于0.8m,基底面向内倾斜,砌石高度不宜超过15m。砌石内、外坡率不宜陡于表6.4-2规定。表6.4-2 砌石边坡坡率序号砌石高度(m)内坡坡率外坡坡率1510.310.521010.510.6731510.610.75d) 土质路堑边坡形式及坡率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边坡高度、排水措施、施工方法,并结合自然稳定山坡和人工边坡的调查及力学分析综合确定。1) 边坡高度不大于20m时,边坡坡率不宜陡于表6.4-3规定。表6.4-3 土质路堑边坡坡率 土的类别边坡坡率粘土、粉质粘土、塑性指数大于3的粉土11中密以上的中砂、粗砂、砾砂11.5卵石土、碎石土、圆砾土、角砾土胶结和密实10.75中 密112) 路堑边坡高度大于20m时,其边坡形式及坡度应进行稳定性分析计算确定。d) 岩质路堑边坡形式及坡度应根据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边坡高度、施工方法,结合自然稳定边坡和人工边坡的调查综合确定。1) 边坡高度不大于30m时,无外倾软弱结构面的边坡坡率可按表6.4-4确定。岩体类型参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附录A确定。表6.4-4 岩质路堑边坡坡率边坡岩体类型风化程度边坡坡率H15m15mH30m类未风化、微风化10.110.310.110.3弱风化10.110.310.310.5类未风化、微风化10.110.310.310.5弱风化10.310.510.510.75类未风化、微风化10.310.5弱风化10.510.75类弱风化10.511强风化10.7511注:1. 有可靠的资料和经验时,可不受本表限制;2. 类强风化包括各类风化程度的极软岩。2) 对于有外倾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坡顶边缘附近有较大荷载的边坡、边坡高度超过表6.4-4范围的边坡等,边坡坡率应进行稳定性分析计算确定。e) 路基边坡坡率应灵活自然,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不宜采用单一坡度,减少人工痕迹。6.5 路基压实度a) 路堤基底应清理和压实。基底强度、稳定性不足时、应进行处理,以保证路基稳定,减少工后沉降。b) 路基填筑宜采用水稳性好的材料,严格控制路基压实,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c) 路床顶面横坡应与路拱横坡一致。d) 路基土最小强度和压实度应符合表6.5规定表6.5 路基土最小强度和压实度 填挖类别路床顶面以下深度(m)路基压实度(%)填料最小强度(CBR)(%)零填及挖方00.3093(94)500.80(94)3填方00.3093(94)50.300.893(94)30.801.5090(92)31.50902注:1. 表列数值以重型击实试验法为准;2. 特殊干旱或潮湿地区的路基压实度,表列数值可适当降低。3. 当伴行道路铺筑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其压实度应采用括号内的规定值。6.6 一般路基6.6.1 填方路基填方路基应分层填筑并碾压密实,压实度和填料最小强度应满足表6.5,路堤边坡按 6.4节有关规定执行。6.6.1.1路基填料选择a) 填方路基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b) 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有机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等,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冰冻地区的路床及浸水部分的路堤不应直接采用粉质土填筑。c) 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d) 浸水路堤应选用渗水性良好的材料填筑。当采用细砂、粉砂作填料时,应考虑振动液化的影响。e) 桥涵台背和挡土墙墙背应优先选用渗水性良好的填料。在渗水材料缺乏的地区,采用细粒土填筑时,宜用石灰、水泥、粉煤灰等无机结合料进行处治。6.6.1.2地基表层处理a) 稳定斜坡上地基表层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地面横坡缓于1:5时,清除地表草皮、伐根、腐殖土后,可直接在天然地面上填筑路堤。2) 地面横坡为1:51:2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2m。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宜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当覆盖层较厚且稳定时,可予保留。b) 地面横坡陡于1:25地段的陡坡路堤,必须检算路堤整体沿基底及基底下软弱层滑动的稳定性,抗滑稳定系数不得小于表6.6.4-2规定。否则应采取改善基底条件或设置支挡结构物等防滑措施。c) 当地下水影响路堤稳定时,应采取拦截引排地下水或在路堤底部填筑渗水性好的材料等措施。d) 应将地基表层碾压密实。在一般土质地段,基底的压实度(重型)不应小于85%。路基填土高度小于路面和路床总厚度时,应将地基表层土进行超挖、分层回填压实,其处理深度不应小于重型汽车荷载作用的工作区深度。e) 在稻田、湖塘等地段,应视具体情况采取排水、清淤、晾晒、换填、加筋、外掺无机结合料等处理措施。当为软土地基时,其处理措施应符合第6.7.6节规定。6.6.2 挖方路基挖方路基应分层填筑并碾压密实,压实度和填料最小强度应满足表6.5,路堑边坡按 6.4节有关规定执行。a) 当挖方边坡较高时,可根据不同的土、岩石性质和稳定要求开挖成折线式或台阶式边坡,边沟外侧应设置碎落台,其宽度不宜小于1.0m;台阶式边坡中部应设置边坡平台,边坡平台的宽度不宜小于2m。b) 边坡坡顶、坡面、坡脚和边坡中部平台需设置地表排水系统时,按8.2节规定设计。c) 当边坡有积水湿地、地下水渗出或地下水露头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地下渗沟、边坡渗沟或仰斜式排水孔等排导设施。d) 根据边坡稳定情况和周围环境确定边坡坡面防护形式,边坡防护应采取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稳定性差的边坡应设置综合支挡工程。条件许可时,宜优先采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防护措施。e) 当土质挖方边坡高度超过20m、岩石挖方边坡高度超过30m和不良地质地段路堑边坡,应按第6.6.4节的有关规定,进行路基高边坡个别处理设计。6.6.3 路基填挖交界处理a) 半填半挖路基中填方区应符合第6.6.1、6.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毛皮柔软度智能提升-洞察及研究
- 用户行为特征分析与情感预测-洞察及研究
- 南阳一中高二年级2025年秋期第一次月考数学答案
- 舞蹈教育国际化发展-洞察及研究
- 学生酒店安全培训课件
- 疾病预后评估体系-洞察及研究
- 注册计量师一级考试题及答案
- 中级经济师考试商业专业知识与实务考试试题及答案
- 纸船承重策划
- 慢阻肺营养治疗课件
- 高压氧舱培训课件
- 高二物理第一次月考卷【测试范围:第11~12章】(考试版A3)
- 2025年大一上学期java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 法国方言政策的沿袭与变革
- (2025年标准)教师定岗协议书
- 8 回忆鲁迅先生(课件)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 学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成员及工作职责、实施方案范文
- 2025年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达标题)
- 美术基础 课件 第1、2章 美术简介;素描
- 2025年廉价航空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新能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