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学设计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学设计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学设计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学设计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吆喝教学设计海宁市第一初级中学 安芳君教学设想 单元目标中曾提到“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课后研讨与练习让学生关注语言特色:地道的京白。可见吆喝区别于其他散文的特色在于它的语言,作者的构思及他对老北京吆喝文化的独特情感。基于这点,我的教学设想是将“揣摩语言,品味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吆喝怀有的独特情感。”作为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1. 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字词积累习惯,因此关于本课生字词的学习,让学生自主掌握,课堂上再随文纠正、强调个别易错字。2. 本文篇幅较长,但思路清晰,多用统领句、过渡句组织材料。学生初读文本,理解主要内容问题不大,但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有条不紊地写作,学生们没有这么明确的意识去关注,因此课上有必要让他们掌握找关键句法理清结构。3. 由于地域差异,学生对北京文化较为陌生,对于语言的品味只停留在大概印象,觉得有些意思,而京味儿语言到底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何不用普通话写,用京味儿语言有什么目的,有待教师引导学生细细比较玩味。4. 透过语言文字感悟情感,学生基本能悟出主要情感,对老北京吆喝的喜爱、眷恋,而最富感情的文字是哪些,他们同样意识模糊,教师有必要咬文嚼字指导学生品出作者内心隐秘的复杂的那些情感。5. 学生往往孤立着学一篇课文,对于吆喝为何出现在本单元,编者希望通过本文传递什么信息,吆喝的学习跟我们的生活有何关系?需要教师予以点拨,由文本走向生活。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 1.查工具书,理解积累“招徕、隔阂、囿、合辙押韵”等生字词。 2.速读文章,通过找统领句、过渡句等方法来梳理文章思路。 3.揣摩语言,品味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重点)4.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吆喝怀有的独特情感。(难点) 设计说明:教学目标的设置由浅入深,富有梯度;将学法指导渗透于目标之中,让学生学习能有法可依;三维目标相互融合,互为促进;语言表述指向明确,目标具有可测性。 (一)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纯音乐京韵悠悠营造京味儿气氛,且舒缓紧张心情。 屏显:滚动播放学校义卖高清图片,同时出现叫卖词“快来看呀!快来买呀!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问:照片中的小伙伴们手举钱币在干吗?(义卖)为了吸引买客,卖家做了海报来宣传,你们觉得还可以通过什么办法?(吆喝)如果你是义卖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吆喝? 教师示范:用歌唱形式吆喝。再请两学生吆喝。(教师评价)过渡:说起吆喝,最热闹的要属老北京城了,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北京作家萧乾,去听听那儿别有特色的吆喝吧!设计说明:以本校义卖高清图片滚动播放导入,能很好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且导入时先凭自我感觉吆喝一声,能很好调动学生,活跃气氛,为下文学习奠定基调。以生活吆喝引出北京吆喝也较为自然。 (二)理“吆喝”(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1.吆喝,字典解释是“大声喊叫”,文中所写的吆喝指的是什么呢?请你用最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用原文词句回答。2.老师梳理了下,本文出现的吆喝有20多种,作者是如何将这20多种吆喝安排得井井有条呢?(温馨提示:可以通过找统领句、中心句等关键句梳理写作思路。)设计说明:梳理思路,注重学法指导,有针对性的找统领句、中心句等关键句梳理思路,省时且高效。 (三)品“吆喝”(探究内容,品析语言) 1.作者用文字再现了老北京城20多种“吆喝”声,你觉得哪一句最有北京味儿?按照自己的理解吆喝吆喝。(温馨提示:可以关注词语特点、句式特点、唱腔、音韵、修辞等方面。)学生轮流吆喝出自己觉得最有京味儿的一声吆喝。 2.京味儿体现在什么地方?吆喝者如此吆喝想达到什么效果?你也尝试着吆喝出这种效果吧?(教师出示富有典型性的吆喝声,4人小组合作品析。)老师教给大家一种品析语言的方法,不妨采用增删替换法,比较原句与改句的不同,从而体会京味儿。举例: 原句:烤白薯哇真热乎 改句:烤白薯真热 (明确:感叹词的运用;让听众浮想联翩,仿佛触摸到烤番薯的温度,问道烤番薯的香味,有想买想吃的冲动。播放音频,说说唱腔特点。)接着,请同学们四人一组选中一声吆喝仿照老师的方法进行评析。 (1)“葫芦儿冰塔儿” “葫芦冰塔”(改句) (2)“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行好的老爷太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吃。”(改句) (3)“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又不糠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铜板。”(改句) (4)“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蒸而又炸,油又白搭,面的包,西葫芦的馅。”(改句) 师生小结:吆喝语言特色 (1)词语特点:(口语化)儿化、感叹词、方言词。 (2)句式特点:短句居多。 (3)唱腔:拖腔拖调,婉转悠扬。 (4)音韵:合辙押韵,声调多变。 (5)善用修辞。过渡:作者用浓郁的京味儿语言再现了老北京城的吆喝声,唤醒了我们身上的各种感官,仿佛置身于色、香、味俱全的老北京街头,我们尚且有如此共鸣,更何况是常年生活在北京的人呢。这声声吆喝的再现,仿佛复活了北京人对这座城市的所有记忆。曾在北京生活过十六年的作家冰心,她曾这样说:“读了萧乾的北京城杂忆,他那流利而俏皮的京白,使得七十年前的北京城的色、香、味,顿时萦绕而充满了我的感官,引起我长时间的含泪的微笑。”北京作家萧乾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部作品呢?齐读最后一段,感悟情感。设计说明:品析语言是重点部分。本文最大的特色是语言的口语化和艺术性,具体体现在句式特点、词语运用、标点使用、修辞运用,音韵特点等方面。学生难以明晰具体特点,因此我教给学生一种增删替换的比较法,仔细玩味字词,从而品出京味儿特色。在品析过程中,让学生读品结合,再穿插吆喝声音的模仿,分析吆喝者的目的,感受吆喝语言的魅力。此环节主要是在学生回答的生成中品析、探究。 (四)恋“吆喝”(感悟主旨,升华情感) 老北京的吆喝据说360多种,可如今流传下来的还有多少?(倒还剩一种)能否把“倒”去掉?你读出了什么心情?(遗憾、惋惜、眷恋)请同学们怀着这份心情再次齐读最后一段。“并没失传”的“并”能否去掉?“并”体现了作者“庆幸”深深眷恋的吆喝没有失传。 那把标题改成老北京的吆喝不是能更直接的表达这份眷恋吗,为什么用吆喝?(举济南的冬天为例)作者说:“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想用它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老北京的吆喝渐渐流逝,渐行渐远的只有“吆喝”吗?本单元所选篇目以“民俗文化”为主题,让我们关注民俗,了解民间文化,用手中的秃笔,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做点什么吧。设计说明:学生悟出作者对吆喝,对北京的眷恋,较为容易,但具体体现在哪些字眼里,还需要点拨。感情是否只有眷恋,是否只是对北京吆喝的眷恋与感叹?通过改标题为老北京的吆喝来比较,悟出作者的民族情怀,学习作者的人格魅力。再追问渐渐流逝的只有吆喝吗?进而激发个人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和自觉性,并自然过渡到实践调查作业。 (五)留“吆喝”(作业设计) 1.推荐阅读萧乾北京城杂忆。2.实践调查:通过询问家中年长的前辈或查阅书籍、报刊、网络资源,了解并记录海宁市渐行渐远的吆喝。 海宁市吆喝文化调查表调查人班级调查时间调查地点姓名 调查 方法1. 询问他人。2.上网搜索。3.查阅书籍、报刊等。4.其他。 调 查 计 划 调 查 内 容 调查 结果 活动 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附板书设计: 吆喝 萧乾 设计说明:此板书以“京”为大背景,根据教学流程将“京”字逐步丰满,是一堂课具体环节的浓缩。3、 升格教学所获的启示通过执教吆喝一课,历经四次修改,多番求教,本人对怎样备课,怎样设计教学环节有了少许心得。首先,文本要读透,进而找准文本在单元中的地位,发现文本的独特价值。本文是一篇散文,语言特色是文白结合,富有北京地方特色。初稿时品析语言与模仿吆喝分成两个环节,后来发现脱离文本的“秀吆喝”毫无意义。于是将“读、品、悟”集中在一个环节,取消“秀吆喝”环节,而是在读、品的过程中穿插吆喝,在理解基础上的吆喝似乎更有价值。其次,应注重学法点拨与指导,最好是渗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本课教学这一点做得很细,比如提醒学生关注统领句、过渡句理清思路,关注句式、词语、修辞等品析京味儿语言,但学法渗透还未实现润物无声,不留痕迹的效果。第三,应贴着语言文字去教。语文味都浸润在字词标点中,等着我们去发现、去鉴赏。本课改动后,通过比较法,小到一个标点,大到一个句式,细细比较玩味,归纳语言特色。第四、教学目标设定应规范具体、有梯度、有可测性,且应围绕目标设置教学环节,加以突破重难点。原稿目标设计偏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且无梯度、无可测性,环节与目标之间也不能完全对应。第五,教学环节思路应清晰。环节之间应自然过渡,不可板块式孤立地教学,教学各环节应注重整体性。第六、良好的导入是好课的开始。原先以对“吆喝”一词的解释导入,可谓简洁。后来换作学校义卖高清图滚动播放,再结合吆喝,更能贴近学生生活使得导入富有生气与活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