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高级中学).docx_第1页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高级中学).docx_第2页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高级中学).docx_第3页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高级中学).docx_第4页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高级中学).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 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高级中学)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 分钟,满分为150 分。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高中物理某教科书中描述的一个演示实验如图1 所示。在振幅较小的情况下,通过该实验能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 图1A周期与摆球的质量、振幅、摆长均无关B周期与摆球的质量无关,与振幅和摆长有关C周期与摆球的质量、振幅均无关,与摆长有关D周期与摆球的质量、振幅均无关,与摆长的二分之一次方成正比【答案】C。解析:单摆的周期T=2lg,因此周期只与摆长有关,与摆球的质量、振幅均无关,A、B 两项错误。题目的问题是通过该实验能初步得出的结论,D 项是一个定量关系,通过该实验无法得出,D 项错误。故本题选C。2如图2甲所示,在力传感器下端悬挂一钩码。某同学手持该传感器,从站立状态下蹲,再从下蹲状态起立回到站立状态,此过程中手和上身保持相对静止。下蹲过程传感器受到的拉力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2 乙,则起立过程传感器受到的拉力随时间变化情况可能是( )。【答案】C。解析:在起立过程中,该同学先向上加速运动,后向上减速运动。因此加速度先向上,后向下。可以判断加速度a 向上时,处于超重状态,拉力大于重力,即拉力大于F0;加速度a 向下时,处于失重状态,拉力小于重力,即拉力小于F0。故本题选C。3登上火星是人类的梦想。若将地球和火星公转视为匀速圆周运动,忽略行星自转影响。根据表1,火星和地球相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表1A火星的公转周期较小B火星做圆周运动的加速度较小C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较大D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较大【答案】B。解析:根据GMmR2=m42T2R,可知T=2R3GM 。故轨道半径越大,周期越大,即火星的公转周期较大,A 项错误。根据GMmR2=ma ,可知a=GMR2 。故轨道半径越大,加速度越小,即火星做圆周运动的加速度较小,B 项正确。根据GM行mR行2=ma行,可知a行=GM行R行2 。代入地球和火星各自的质量和半径,可得地球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约为9.77m/s2,而火星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约为3.69m/s2,因此地球的重力加速度较大,C 项错误。第一宇宙速度v=GM行R行,代入地球和火星各自的质量和半径,可得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约为7.91103m/s,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大小约为3.54103m/s,D 项错误。42013 年6 月11 日“神舟十号”顺利升空,标志着我国火箭载人太空飞行有了历史性的突破。高空实验火箭起飞前,仪器舱内气体的压强p0=1 atm,温度t0=27。在火箭竖直向上加速飞行的过程中,当加速度的大小等于重力加速度g 时,仪器舱内水银气压计示数p=0.6p0,已知仪器舱是密封的,则此时舱内温度为( )。A360K B180K C16.2 D32.4【答案】A。解析:在火箭竖直向上加速飞行的过程中,设水银气压计的底面积为S,以水银柱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有p1S-mg=ma。因为a=g,所以p1S=2mg。以密封舱内气体为研究对象,起飞前,p0=1 atm,T0=273+t0=300K;在加速飞行的过程中,p=gh=0.6p0,P1=2mgS=2gh,所以p1=1.2p0=1.2 atm。因为仪器舱是密封的,所以P0T0=P1T1,T1=360K。5某电阻中通有随时间变化的电流i,按每经过24s 减少一半的规律变化,初始时刻电流为I0,如图3所示。该电流的表达式为( )。【答案】D。解析:电流从初始时刻的I0开始变化,每24S减少一半。类比原子的衰变规律公式N=N0e-ln2t,其中为半衰期。可知,电流的表达公式为i=I0e-ln2t,即i=I0e-ln224t。 A6如图4 所示,空间存在具有水平边界EF,方向水平向里的匀强磁场:在距离EF 下方H 处有一正方形线框MNPO,线框平面的法线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将线框以初速度v0 竖直向上抛出。若运动过程中MN 始终与EF 平行,MN 在磁场中达到最高点时,OP 未进入磁场。则线框从开始运动至最高点的过程中,v-t 图像是( )。 图4 【答案】C。解析:竖直向上抛出的线框进入磁场前,做竖直上抛运动,其速度减小,v-t 图2像应为倾斜的直线,排除A、B。线框进入磁场时,MN 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MN 内产生指向M 的电流。设线框的电阻为R,边长为l,根据左手定则可知线框受到竖直向下的安培力,大小为B2l2vR。故线框的加速度为a=-(g+B2l2vmR)。在上升的过程中,速度v减小,所以加速度a 的大小逐渐减小v-t 图像中的斜率表示加速度,C 项正确,D 顶错误。7某光栅每厘米有3150 条刻线,用该光栅做衍射实验,则在第五级衍射光谱中可观察到的最大可见光波长为( )。A3150 B3174 C7875 D6349【答案】D。解析:由光栅公式a+bsin=k,可知=(a+b) sin K。当在第五级衍射光谱中可观察到的可见光波长取最大时, sin=1。光栅常数a+b=0.01 3150m,代入公式解得=6349。8某放射性元素经过11.4 天有34的原子核发生了衰变,该元素的半衰期为( )。A3.8 天 B5.7 天 C8.6 天 D11.4 天【答案】B。解析:由衰变规律公式N=N0e-ln2t,其中N=14N0,t=114 天,代入公式可求得=5.7 天。 C二、计算题(本大题共1 小题,20 分)9、球形电容器由两个同心的球壳导体,A、B 组成,如图5 所示。导体A、B 的半径分别为和RARA 和RB,且RARB,导体A、B 在真空中分别带有电荷+q 和-q,求: (1)导体A、B之间的电场强度;(10分) (2)该电容器的电容。(10分)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 小题,第10 题20 分,第11 题30 分,共50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10案例:下面为一道物理习题和某同学的解答过程。问题:(1)简述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的知识;(4 分)(2)给出该习题的正确解答;(6 分)(3)针对该同学的作业,设计教学片段帮助他解决该问题。(10 分)【参考答案】(1)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开普勒第二定律。(2)解:卫星做椭圆运动,由开普勒第二定律知,同一卫星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在时间极短时,面积为S=12Rvt ,所以12avat=12bvbt ,故vavb=ab(3)教学片段:师:因为卫星做椭圆运动,所以万有引力的作用是什么?生:万有引力提供卫星做椭圆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师:所以不能用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进行求解。那么椭圆运动遵循哪个规律呢?生:开普勒第二定律,是指同一卫星在相同时间扫过的面积相等。师:那么怎样求在极短的t 时间内卫星扫过的面积呢?生:S=12Rvt师:大家知道怎么求vb 与va 之比了吗?生:知道了。因为12avat=12bvbt ,所以vavb=ab师: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掌握了。11案例:下面是李老师讲授高中物理“静电现象的应用”一课的教学片段。李老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电荷在电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由于金属导体中也有电荷,如果把一块金属导体放在电场中,导体中的电荷会怎样呢?大家先看大屏幕(图6),阅读课本中对应的内容,待会儿我们共同来讨论。 (师生阅读、讨论)李老师:同学们,有谁想发表自己的观点?甲同学:金属中有自由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左边运动,直至到达金属板的左边为止。乙同学:金属中的正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右运动,直至到达金属板的右侧为止。李老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正是因为受到外电场力的作用,正负电荷分开,从而在左右两边就出现了正负电荷,我们把这些电荷叫作感应电荷。我们知道只要有电荷就会产生电场,那么感应电荷产生的场就叫感应电场。感应电荷的电场方向与外电场方向相反,所以最终合场强为零,这时我们就说静电平衡了。同学们理解这个过程了吗?同学:理解了。李老师:接下来我们学习等势面,同学们先阅读课本。(同学阅读,老师巡视)李老师:有谁能说说什么是等势面吗?丙同学:等势面是电势相等的面。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整个导体是个等势体,它的表面是个等势面。丁同学:老师,静电平衡的导体,它的内部还有电荷吗?戊同学:老师我知道,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金属中的电荷被分开了,负电荷只能停留在左边,正电荷只能停留在右边,所以中间就没有电荷了。李老师:回答得非常好!静电平衡后,导体内部就没有净电荷了。我们继续讨论等势面。问题:(1)请对李老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评述;(10 分)(2)指出戊同学回答中存在的问题;(5 分)(3)针对丁、戊同学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或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静电平衡时导体内部电荷的分布问题。【参考答案】(1)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李老师仅仅是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本,没有采用更多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评价方式及评价内容存在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李老师只回答好或非常好,没有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指导性评价。同时,在学生回答或理解错误时,也没有及时指出。戊同学对静电平衡的过程理解错误时,老师反而评价学生“回答得非常好”。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存在问题。在学生交流讨论或自由看书时,教师仅仅是巡视,没有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缺乏交流。(2)静电平衡时不是负电荷全在左边,正电荷全在右边,中间没有电荷。实际上,在电场力作用下,金属中可以移动的负电荷向左移动,最后呈现的结果是金属左端显负电,同理金属右端显正电。感应电场与在金属内部的外电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教学片段:师:从微观上来说,金属一般由金属原子组成,在原子核外是绕核转动的电子。金属导电时,是哪一种电荷在移动?生:因此金属导电时,是核外电子在移动,带正电的原子核不能移动。定向移动的电子形成电流。师:这位同学理解得很透彻!金属中只有原子的核外电子可以移动。那么,一块金属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内部是哪种电荷在移动?生:负电荷。师:结合图6,大家继续想一下,在外电场力作用下,金属为什么左端显负电,右端显正电?生:右端的负电荷移动到左端,所以右端显正电,而不是左端的正电荷移动到右端。师:那大家想想,什么时候电荷不移动?生:金属内部的感应电场与外电场抵消时,金属内部电荷不移动,但中间也是存在电荷的。四、教学设计题(本题共2 小题,第12 题12 分,第13 题28 分,共40 分)12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图7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一节中的一个演示实验。任务:(1)这个演示实验可用于什么物理知识的教学?(4 分)(2)用此实验设计一个教学片断,帮助学生理解与该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8 分)【参考答案】(1)这个演示实验可用于光电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教学。光电效应是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能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的现象。这种电子称为光电子。光电效应中产生的光电子的初速度与光强无关。入射光的强度影响光电流的强度,影响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入射光越强,饱和电流越大。(2)教学片段: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光具有粒子性,有哪些现象可以体现光的粒子性呢?生:光电效应。师:光电效应,是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能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的现象。这种电子称为光电子。那么光电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生1:可能与光的强度有关。照射光的强度越大,电流越大。生2:可能与光的种类有关。生3:可能与金属的种类有关。师:很好,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先用实验验证一下第一个猜想,剩下的两种猜想同学们自行验证,好不好?生:好的。师:现在老师有验电器、锌板、紫外线灯和导线若干。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光的强度对光电效应的影响。生:将验电器与锌板串联,用不同强度的紫外线光进行照射。师:很好,这种实验方法是我们常用的哪一种方法?生:控制变量法。师:老师已经按照大家说的将验电器和锌板连入了电路,下面来验证大家的想法是否正确。教师操作:打开紫外线灯把亮度调到最低,验电器出现了偏转。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生:紫外线照射锌板可以产生光电效应。教师操作:一点点地调高紫外线灯的亮度,此时验电器的偏转角变大。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生:随着入射光的强度增大,电流变大,即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电荷变多。师:大家回答得很对!因为入射光的强度影响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所以光强越大,电流越大。下面大家小组思考、讨论、设计其余两个猜想的验证实验。生:好。(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巡回指导)1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关于“电容、电感与交流电”的内容的要求为:通过实验,了解电容器和电感器对交变电流的导通和阻碍作用。材料二:高中物理某教科书“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一节的部分内容。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交流电、电感、电容概念。任务:(1)简述什么是交变电流。(4 分)(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实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等)。(24 分)答案:(1)交变电流指电流的方向随时间成周期性变化的电流。交变电流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一般家庭电路和工业用电都是交流电。 (2) 教学设计如下: 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交流电能够能够通过电容的原理,知道容抗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已学习知识去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科学猜想,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l知识与技能:(1)了解交变电流能通过电器的原理,知道电容器对交变电流产生阻碍作用的原因。(2)知道用容抗来表示电容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知道容抗与哪些因素有关。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具有根据实验现象和已学习知识去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科学知识理解实验现象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地提出猜想的过程,逐步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交变电流能够通过电容器的原理;容抗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教学难点】电容器“通交流”的实质。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