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问题探讨)兰亭集序学案(含解析)苏教版.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问题探讨)兰亭集序学案(含解析)苏教版.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问题探讨)兰亭集序学案(含解析)苏教版.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问题探讨)兰亭集序学案(含解析)苏教版.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问题探讨)兰亭集序学案(含解析)苏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一、读准字音(1)会稽()(2)激湍()(3)修禊()(4)彭殇()(5)癸丑()(6)流觞()(7)虚诞()(8)嗟悼()(9)形骸()(10)符契()答案(1)kui j(2)tun(3)x(4)shn(5)u(6)shn(7)dn(8)ji(9)hi(10)q二、辨识通假(1)悟言一室之内()(2)虽趣舍万殊()答案(1)“悟”同“晤”(2)“趣”同“取”三、一词多义(1)修(2)次(3)引(4)一(5)于答案(1)动词,举行形容词,高大形容词,寿命长动词,修建(2)名词,地方名词,次一等动词,编次动词,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3)动词,疏导,引来动词,调转动词,拉动词,延请(4)形容词,相同数词,一动词,把看作一样动词,统一名词,整体(5)介词,在介词,到介词,对介词,从;介词,比介词,被介词,向四、词类活用(1)一觞一咏()(2)少长咸集()(3)况修短随化()(4)死生亦大矣()(5)群贤毕至()(6)不知老之将至()(7)齐彭殇为妄作()(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答案(1)名词作动词,饮酒(2)形容词作名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3)形容词作名词,寿命的长短(4)形容词作名词,大事(5)形容词作名词,贤士(6)形容词作名词,衰老(7)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平等(8)数词作动词,把看作一样五、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古义:_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2)或取诸怀抱古义:_今义: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有。(3)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_今义:文雅;指文化或文人。(4)所以游目骋怀古义:_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答案(1)它(曲水)旁边的地方。 (2)襟怀抱负。(3)这次集会的诗文。(4)用来。六、文言句式(1)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怀”放在动词“喻”的后面) 译文:_(2)仰观宇宙之大。(定语后置句,定语“大”放在中心词“宇宙”的后面)译文:_(3)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引”后省略宾语“清流急湍”)译文:_(4)列坐其次。(省略句,“列坐”前省略主语“大家”,“列坐”后省略介词“于”)译文:_(5)悟言一室之内。(省略句,“悟言”前省略状语“与友人” )译文:_答案(1)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2)抬头纵观广阔的天地。(3)汲引清流急湍,用作流动酒杯的曲折水道。(4)(大家)依次排列,坐(于)曲水岸边。(5)在室内与朋友畅谈。资料链接书圣王羲之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世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望族,东晋政治家王导之侄。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东晋著名书法家,散文家,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为“二王”“二圣”。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游云,矫若惊龙”。主要作品: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西南兰渚山上)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修禊诗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序“序”是一种文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前言、引言之类的小篇幅文章。大致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书序、赠序、宴集序。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宽容序呐喊自序等。赠序是指亲友间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时相赠的文章,如明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唐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说明情况,并借此来表达一些人生感慨,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并诗等。 文本鉴赏本文通过对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乐生痛死”这一人所共有的感情,彻底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表达了一种积极处世的人生态度。答案慨叹美景乐事 文本深读一、研习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第1段中“信可乐也”,“乐”的具体内容指什么?_答案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可谓人贤,此为一乐;而聚会时是“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辰良,此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此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此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可谓赏心,此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二、研习课文第2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2在兰亭集序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起伏变化的?这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什么样的看法?_答案开头写宴集之“乐”,而后由宴集想到人生,由聚想到散,想到人生苦短且无法把握,不禁“痛”从中来;又由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借此批判了当时流行的人生虚无的消极态度,联想到后人视今人,亦会同慨死生之大,然而生命不能永恒,从而发出深沉的“悲”叹,故作序希望兰亭宴集的诗文能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文章由生之“乐”转向死之“痛”,最后以“悲”叹作结,感情起伏,情真意切。虽然作者对生死的思考最终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没有得出通达彻悟的解释,但在情感的变化过程中,暗含着他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表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强烈关注,这在当时流行“一死生”“齐彭殇”消极思想的社会背景之下,是敢于直面人生的客观务实而又旷达的人生态度的反映。3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答案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观。三、总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4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感慨“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情调有些低沉,你觉得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的?_答案(观点一)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默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观点二)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本文第一段,从作者对兰亭盛会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第二段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第三段中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在玄谈盛行的东晋也是难能可贵的。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借题发挥本文虽然是书序,但作者能够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一般。2写法指导借题发挥的定义、作用及写作结构定义:借题发挥就是借谈论某个问题来表达自己真正的意思。作用:运用借题发挥审视问题,能很快把握题旨,明确文章的立论方向。如果说就事论事仅仅就事件本身展开议论,得出特殊性的结论,那么借题发挥法则以某一事件为触点,生发开去,纵横捭阖,广征博引,从而得出普遍性的道理。因而运用此法可以使思路开阔,使议论得以升华。写作结构:此事议他事论 (引出)(转入)(升华)其中“他事”证明“此事”具有典型意义,而“议”为“论”作铺垫,全文的重心在“论”上。借题发挥法最忌“发挥”无度,因为这样的文章没有说服力。运用借题发挥法审题,要掌握两个要点:一是“借题”,二是“发挥”。借题之精髓、内涵,发己之见解、观点。而且所发之观点与所借之题目要一脉相承,一线相通。3迁移运用以“最美的颜色”为题作文,请同学们想一想,能否借题发挥,表达你对某些现实问题的看法。请写出作文的主要内容。_写作示例(示例一)“绿色最美”,因为它是生命的颜色,由此引申出我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忧虑。(示例二)“本色”最美,因为保持本色难能可贵,从而引发我们对社会腐败问题的批判。(示例三)“羞色”最美,因为它为人类所独有,从而引出我们对社会道德问题的思考。素材采撷1课内素材珍爱生命王羲之虽有人生苦短、生命易逝的感叹,但更流露着一腔“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抒发一种“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而“不知老之将至”的感慨,表达了珍惜生命的情怀。同时批驳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人生观,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应用角度】“人生态度”“生命价值”“珍爱生命”等。2精彩应用“死生亦大矣”。对于生死,我们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奇迹般地来到了这繁华的世界,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未来奋斗着。上帝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他不会刻意地去偏袒某个人,让每一个人都有足够的时间享受生活。对于生死,我们都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在有生之年,能够有所作为,即便没有什么重要的、突出的贡献,只要我们曾经努力过、奋斗过,就不会后悔。群文阅读导读: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处兰亭清幽之地,行率真自由之事,歌清新高雅之章,叙自然真挚之情。他们通体洋溢着一种平淡的人生真味:从从容容、平平淡淡、潇潇洒洒、坦坦荡荡、真真切切。这是他们淡雅人格性情的体现,是一种“简单的生活”状态、“原生态”的生命情调。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感受古代文人学士“雅而不俗、素而不艳”的人生境界。千年兰亭潘碧秀兰亭,栖之于江南水乡,如空谷幽兰,飘逸着丝缕江南的空灵,浸染着江南蒙蒙的诗意;兰亭,如亭亭玉立的女子,看尽了千年尘世的烦忧,守候着千年的寂寞,独然隐于会稽山麓,做一番自我陶醉。鹅池水盈盈满满地袒露在视野里,临池,以一目览尽清澈的水底。池底可有当年王羲之携谢安且行且吟谈笑风生的儒雅之姿?池畔一“鹅”一“池”两字一肥一瘦,神气十足地有如王羲之当年喂养的大白鹅装点着一池澄碧的水。 生长于绍兴乌衣巷的王羲之自幼酷好书法,7岁师从卫夫人学汉代蔡邕笔法,12岁获其父枕中所藏笔论,后“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朴质的书风,成为妍美流畅的今体。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其邀友雅集休憩于兰亭,饮酒赋诗,兴之所至,欣然作兰亭集序,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旷达洒脱的情怀。那“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字恰如酒后的一场酣舞,淋漓尽致,参透苦厄、历练、豁达,人生况味了然于胸。兰亭别后的两年,王羲之辞官弃郡,归隐于山水秀丽的金庭,巅峰之作狂然涌出。遗世的孤独、睿智,于生命的激情中,还有一种岁月沉淀后的遗留有风铃声清脆地随风传来,幽然坠于脚跟,使旅人禁不住闻声要去做一番寻觅。眼前是由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同书的“御碑”(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两位皇帝合写的碑)。铃声是由其上的八角攒屋顶的翼角上的铜质风铃撒落的。铃声洒脱,毫无羁绊,随风作漫天飞舞,幽幽韵声轻落于幽篁上,是轻灵化作一支笛,附在其上空灵地吹奏出的;落于泥径上,是化作一只虫唱,给兰亭增添了可伶可俐气息的;落于康熙所书的兰亭序上,是和其秀媚劲健、气势开张的字体一同潇洒、一同飘逸的。难怪乾隆来此,面对这一派的深沉浑厚、古雅清幽,忍不住挥毫写下: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盛名。竹重春烟偏澹荡,花迟禊日尚敷荣。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评。 兰亭注定是要和王羲之赴一次春天的约会。这短暂的约会,铸就了兰亭书法圣地的名号;这短暂的约会,造就了兰亭千年的沉淀和古雅清幽。王右军祠如一叶舟,泊在水荷的中央,粉墙黛瓦,不失江南水乡民居的特色。可惜来得太早,池中的荷尚未呈朵儿之姿绽放在游人面前。想夏夜的兰亭,四角溢香,又有铜铃风声做轻坠弹唱,兰亭是令人眩惑不寂寞的。祠内两侧的回廊墙壁上嵌有历代兰亭序的诸多版本及古今名人题咏真迹。一匾“尽得风流”气势非凡地悬在正厅上。站在祠内,浏览名家墨宝,欣赏各种书风,才始知前人概括王右军祠内涵丰富“山水廊桥亭,天地日月星。唐宋元明清,正草篆隶行”的取意所在了。兰亭,轻扬着笑意,带着千年不竭的清幽纯净,带着当年王羲之吟风咏月留下的千年醉书,游人的思绪驻留其间,是要做长久留恋的。当年流觞亭的聚会,王羲之和谢安等人喝的不知是什么酒,想必是古越山水间的女儿红 兰亭随想陈伯齐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题写的兰亭集序中的兰亭,离绍兴市区约有二三十里。每逢书法盛会,在此“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环境之中,人们着晋服,和晋乐,即兴挥毫,泼墨成篇,那情形大概是不亚于“曲阜朝圣”的。王羲之确也是人们所公认的“书圣”。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游龙,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代文学家曾巩说:“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据史料记载,王羲之幼时说话迟钝,人们并不认为他有才能。王羲之七岁时就跟其父学表亲卫夫人之书法,自幼勤学苦练,可谓书苑“七龄童”。但只此而已,也是成不了“书圣”的。王羲之没有满足于“七龄童”的那一点功夫,他以后辞官去职,专攻书法,独创一格,方开中国书法之一代新风,此所谓“晚乃善”。以上是顺便说说的,无须赘述。我倒是由此想到王羲之的“官运”,感到其中颇有些耐人寻味的东西。据清代悔堂老人撰写的越中杂识记载:“王羲之,字逸少,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赈贷。赈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上疏争之,多见从纳。尝遗殷浩,止其北伐;上书谢安,谏其清谈。众皆韪之。后王述为扬州刺史,羲之耻辱其后,谢病归。”这里的王羲之,是作为官吏而不是作为“书圣”被记载着的,包括王羲之从当官到辞官的整个过程,其中也透露了王羲之辞官的原委。我原以为王羲之的辞官,只是为了能有更多的精力专攻书法,看来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十有八九倒是因为他的秉性。你看他一会儿“疏”,一会儿“谏”,一会儿“争”,一会儿“止”,尽管是因为民,尽管其所“疏”所“谏”也曾“多见从纳”,但最终为官场所不容。他的“谢病归”,实在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有人说,文章写得好可以做官,字写得好可以做官,研究历史有成就也做得官,我看并不尽然。王羲之仅一篇兰亭集序足为千古绝唱,万世楷模,而且官也是做得不错的,但到头来,还是“谢病归”。由此看来,要想在旧官场上混下去,主要的大概还不在于写文章的才气或安邦济世的能力,而是另有其诀窍,其中之一,就是“圆通”二字,这正是王羲之所缺少的。常听人说,书生与官场不相容,这或许是有些道理的。但到底什么是书生气,人多不得其解。近日有友人相告曰:书生气者,认真是也。这真是一语中的,使人顿开茅塞。数数历代当官的书生,不改其认真之秉性的,如陆游、范仲淹,大都官运乖蹇,贬黜的贬黜,免职的免职,其结局几乎是十有八九与王羲之相似。然而,把认真当作书生气而排斥于官场之外,其吏治是不会清明的。(摘自人民文摘) 积文化常识1古代天干地支岁在癸丑。癸丑:古代干支纪年法中一个循环的第50年称“癸丑年”。干支纪年中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2古代常见的风俗祭祀修禊事也。(1)禊,一种风俗祭祀。古人于农历三月上旬巳日(魏以后改为农历三月三日),游于水滨,举行祭祀、沐浴、采兰等活动,以消除不祥。(2)祭祖先。一股设龛或香炉于厅堂,岁时节日(辞年八节)延续不断奉祀之。(3)祭土地公。土地公又称伯爷、伯爷公,民间有“三月廿九伯爷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