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doc_第1页
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doc_第2页
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doc_第3页
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doc_第4页
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学 生:苟静中学 号:09101050104专 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班 级:2009级2班指导教师:梁金明 四川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二O一三年六月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分析与设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型企业迫切需要一个智能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生产管理系统来对企业的生产进行管理。将信息化应用于生产管理有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加强对原材料、生产工序、员工、设备和产品的管理。用计算机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取代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的效率。为了满足企业生产管理的需求,决定采用Visual C+技术和SQL Server2000数据库相结合的开发模式。本论文首先论述了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概念、开发背景、设计目标和运行环境。系统开发所采用Visual C+技术和SQL Server2000数据库进行相应的简单介绍。在系统可行分析中,对系统的开发做初步调查,并对系统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在目前的条件下,开发公司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是可行的。在需求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划分。接着对系统中的数据库进行模型设计,包括数据流图、实体联系图及数据表结构。最后给出了系统中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并对系统模块涉及到的关键源代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关键词: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信息化,功能模块Th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ProductionManagement system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production-oriented enterprises urgent need for an intelligent systematic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 to manage the produc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ed in production management can help improve product quality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strengthen the raw materials, production processes, staff, equipment and product management. Computer intelligent management to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manual management method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decided to use Visual C +technology and SQL Server 2000 database combined pattern of development.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 development background, design goals, and operating environment. System development using Visual C+ technology and SQL Server 2000 database accordingly a brief introduction. Identified in the present conditions, the development companies,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 is feasible. In the demand analysis result on the basis of the functional modules of the system are divided. Then the database system model design, including the data flow diagram, entity relationship diagram and data table structure. Finally, the system modul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system modules related to key source code. Keywords: The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unction modular 目录摘要II第 1 章绪论51.1企业生产管理概念51.2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背景51.3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6第 2 章系统开发环境介绍72.1SQL SERVER技术简介72.1.1SQL SERVER简介72.1.2SQL SERVER特点72.2Visual C+ 技术简介82.2.1Visual C+简介82.2.2Visual C+特点82.3Visual C+发展史9第 3 章可行性分析123.1问题分析123.2可行性分析目的133.3经济可行性分析133.4技术可行性分析133.5业务流程图13第 4 章系统总体设计154.1系统功能设计154.2系统模块设计16第 5 章数据库设计与开发185.1数据库的设计思想185.1.1数据库的主要特点185.1.2数据库的种类195.2系统的数据流程图205.3数据库的模型设计215.3.1概念数据模型设计215.3.2逻辑数据模型设计235.4后台数据库配置26第 6 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76.1数据库的链接276.2系统主窗体设计336.2.1主窗体的建立336.2.2主菜单界面的设计336.3实现系统代码及其运行图34结论45参考文献4646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设计第 1 章 绪论1.1 企业生产管理概念传统的手工的企业生产管理,完全靠人的能力来完成。但是,当企业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人的力量就不足以胜任如此大规模的管理任务。企业生产管理(Production Management)是企业生产系统的设置和运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企业生产管理的目标是高效、低耗、灵活、准时地生产合格的高质量产品,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具体来说,生产管理师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计划,从产品品种、质量、数量、成本、交货期等要求出发,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的人力、材料、设备、资金等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生产出国家、顾客和用户需要的产品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生产管理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 广义的生产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系统的管理,即把输入转换为输出的过程它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扩展了,将凡是有投入、转换、产出的组织的活动都纳入其中,不仅包括工业制造企业,而且包括服务业;它不再局限于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与控制,还涉及生产系统包括输入、生产转换过程、输出、信息反馈四个环节,生产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的关系。 2 狭义的生产管理通常别致生产过程的管理,即根据企业生产类型进行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指挥和协调的活动。所谓生产过程,是指从投料开始,物料经过若干加工步骤而成为产品的全部过程。生产过程管理的目标是是企业的生产要素和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环节和工序在时间上、空间上平衡衔接,以达到在行程上、时间上和耗费上的最优组合,确保生产过程处于受控制状态,最终生产出合格的高质量产品。1.2 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背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生产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已成为全球最有活力的生产制造基地。企业生产的管理一直是影响我国企业发展的难点,发达国家经过40年的努力,已经在生产制造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国制造业要迎接国际企业所带来的竞争和合作时,生产制造管理就变成了严重制约我国制造企业发展的一个滞后的环节,制造企业最迫切需要的是建立一套适用于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先进生产管理系统。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发展已经从面向区域市场转向面向国内外广阔的市场,过去长期的长期手工管理方式已经无法对经营中的多层次、多品种、多批量的生产计划进行管理,也无法对任何一种产品生产全过程的动态信息进行管理。各部门所收集的信息不流畅,而且大量冗余,决策者常常得不到他们所要的准确信息,结果造成了生产过程中库存、资金严重积压,原材料时常短缺。企业生产管理在未采用计算机管理时,生产企业向各个部门分配工作任务是采用人工作业,人工录入时,既费时又费力、工作量又大、业务繁忙易造成错误;查询、统计速度既慢又不准确。这些问题都不仅影响了生产效率,而且浪费企业资源。采用计算机管理可使人们从繁重的劳动解脱出来,仅使用简单的操作便可及时、准确地获得需要的信息,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同时也减少企业资源的浪费。1.3 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以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的工作效率已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原则,使企业能够面对发展中的各种各样的挑战,本系统实施以后将达到如下目标:(1) 使企业大大提高生产管理的效率;(2) 灵活地输入数据,支持表格导入功能;(3) 界面友好,易于操作;(4) 操作员可以更改自己的口令;(5) 管理员可以设置操作员的权限;(6) 对于用户输入的数据,系统进行严格的数据检验;(7) 实现各种查询和打印功能;(8) 系统运行安全可靠;第 2 章 系统开发环境介绍2.1 SQL SERVER技术简介2.1.1 SQL SERVER简介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Server 2000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建立在成熟而强大的关系模型基础上,可以很好地支持客户机/服务器网络模式,能够满足各种类型的企事业单位对构建网络数据库的需求,并且在易用性、可扩展性、可靠性以及数据仓库等方面确立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它是数据库系统的通用语言,利用它,用户可以用几乎同样的语句在不同的数据库系统上执行同样的操作。SQL Server 2000使用了最先进的数据库结构,与Windows的核心紧密集成,具有强大的Web功能,它可以利用高端硬件平台以及最新网络和存储技术,可以为最大的Web站点和企业应用提供优良的扩展性和可靠性,使用户能够在Internet领域快速建立服务系统,为占领市场赢得宝贵的时间。同时,SQL Server 2000在数据库服务器负责创建、维护表和索引等数据库对象,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能够在出现各种错误时恢复数据,为用户的数据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12-13。另外,SQL Server 2000在数据库服务器自动管理技术方面处于数据库领域的领先地位,它可以使用户免去繁琐复杂的工作量。2.1.2 SQL SERVER特点(1) SQL语言按照功能可以分为4大类数据查询语言DQL:查询数据。数据定义语言DDL:建立、删除和修改数据对象。数据操纵语言DML:完成数据操作的命令,包括查询。数据控制语言DCL:控制对数据库的访问,服务器的关闭、启动等。(2) SQL的主要特点非过程化语:SQL是一个非过程化的语言,因为一次处理一个记录,对数据提供自动导航。SQL允许用户在高层的数据结构上工作,而不对单个记录进行操作,可操作记录集。所有SQL 语句接受集合作为输入,返回集合作为输出。SQL的集合特性允许一条SQL语句的结果作为另一条SQL语句的输入。SQL不要求用户指定对数据的存放方法。统一的语言:SQL可用于所有用户的DB活动模型,包括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 应用程序员、决策支持系统人员及许多其它类型的终端用户。基本的SQL 命令只需很少时间就能学会,高级的命令在几天内便可掌握。以前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上述各类操作提供单独的语言,而SQL 将全部任务统一在一种语言中。所有关系数据库的公共语言:由于所有主要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支持SQL语言,用户可将使用SQL的技能从一个RDBMS转到另一个。所有用SQL编写的程序都是可以移植的。2.2 Visual C+ 技术简介2.2.1 Visual C+简介Visual C+是微软公司推出的目前使用极为广泛的基于Windows平台的可视化集成开发环境,它和Visual Basic、Visual Foxpro、Visual J+等其它软件构成了Visual Studio(又名Developer Studio)程序设计软件包。Developer Studio是一个通用的应用程序集成开发环境,包含了一个文本编辑器、资源编辑器、工程编译工具、一个增量连接器、源代码浏览器、集成调试工具,以及一套联机文档。使用Developer Studio,可以完成创建、调试、修改应用程序等的各种操作。 Visual C+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一个IDE(集成开发环境),换句话说,就是使用C+的一个开发平台.有些软件就是在这个平台上编出来的.另外还有VB,VF。只是使用不同语言.但是, Visual C+是Windows平台上的C+编程环境,学习Visual C+要了解很多Windows平台的特性并且还要掌握MFC、ATL、COM等的知识,难度比较大。Windows下编程需要了解Windows的消息机制以及回调(callback)函数的原理;MFC是Win32API的包装类,需要理解文档视图类的结构,窗口类的结构,消息流向等等;COM是代码共享的二进制标准,需要掌握其基本原理等等。Visual C+作为一个主流的开发平台一直深受编程爱好者的喜爱,但是很多人却对它的入门感到难于上青天,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家对他错误的认识造成的,严格的来说 Visual C+不是一门语言。虽然它和C+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形象点比喻的话,可以C+看作为一种“工业标准”,而Visual C+则是某种操作系统平台下的“厂商标准”,而“厂商标准”是在遵循“工业标准”的前提下扩展而来的。VC+应用程序的开发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WIN API方式,另一种则是MFC方式,传统的WIN API开发方式比较繁琐,而MFC则是对WIN API再次封装,所以MFC相对于WIN API开发更具备效率优势。 2.2.2 Visual C+特点 Visual C+6.0微软(Microsoft)开发, 它不仅是一个C+编译器,而且是一个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可视化集成开发环境(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Visual C+6.0由许多组件组成,包括编辑器、调试器以及程序向导AppWizard、类向导Class Wizard等开发工具。 这些组件通过一个名为Developer Studio的组件集成为和谐的开发环境。Microsoft的主力软件产品。Visual C+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自1993年Microsoft公司推出Visual C+1.0后,随着其新版本的不断问世,Visual C+已成为专业程序员进行软件开发的首选工具。虽然微软公司推出了Visual C+.NET(Visual C+7.0),但它的应用的很大的局限性,只适用于Windows 2000,Windows XP和Windows NT4.0。所以实际中,更多的是以Visual C+6.0为平台。Visual C+6.0以拥有“语法加亮”,自动编译功能以及高级除错功能而著称。例如,它允许用户进行远程调试,单步执行等。还有允许用户在调试期间重新编译被修改的代码,而不必重新启动正在调试的程序。其编译及创建预编译头文件、最小重建功能及累加连结(link)著称。这些特征明显缩短程序编辑、编译及连结的时间花费,在大型软件计划上尤其显著。由于C+是由C语言发展起来的,也支持C语言的编译。6.0版本是使用最多的版本也是经典的版本。最大的缺点是对于模版的支持比较差。现在最新补丁为SP6,推荐安装,否则易出现编译时假死状态。仅支持Windows操作系统。目前发现与windows 7兼容性不好,安装成功后可能会出现无法打开“.CPP”文件的现象。2.3 Visual C+发展史Microsoft Visual C+,(简称Visual C+、MSVC、VC+或VC)微软公司的C+开发工具,具有集成发开环境,可提供编辑C语言,C+以及C+/CLI等编程语言。VC+集成了便利的除错工具,特别是集成了微软视窗设计程序、三维动画DirectXAPI,Microsoft .NET框架。目前最新的版本是Microsoft Visual C+ 2008。1 Visual C+ 1.0,集成了MFC2.0,是Visual C+第一代版本,1992年推出,可同时支持16位处理器与32位处理器版,可算是Microsoft C/C+ 7.0的更新版本。 2 Visual C+ 1.5,集成了MFC2.5,增加了“目标文件链接嵌入 (OLE)2.0 和支持MFC的开放式数据库链接(ODBC)。这个版本只有16位的,也是第一个以CD-ROM为软件载体的版本。这个版本也没有所谓“标准版”。它是最后一个支持16位软件编程的软件,也是第一个支持基于x86机器的32位编程软件。Visual C+ 2.0,集成了MFC 3.0,第一个只发行32位的版本。这个版本提前发行了,几乎成了一个“丢失的版本”。这是因为那个时候Windows 95(开发代码为Chicago)还没有发行,而Windows NT又只占有很小的市场份额。该版本用户可以通过微软公司的订阅服务(MicrosoftSubscription Service)升级至2.1和2.2版本。微软公司在这个版本中集成并升级了Visual C+ 1.5,作为2.0版本(Visual C+ 1.5升级后版本号:1.51)以及2.1版本(Visual C+ 1.5升级后版本号:1.52)的一部分。Visual C+ 2.x附带了16位和32位版本的CDK,同时支持Win32s的开发。Visual C+ 2.2及其后续版本不再升级Visual C+ 1.5(尽管它一直被集成至Visual C+ 4.x)。尽管出生的比Windows 95早,这个版本的发行日期还是非常接近Windows 95,可是当Windows 95发行时, Visual C+ 4.0也已经发行了。因此很多程序开发者直接从1.x过渡到4.0,把2.x跳过去了。 3 Visual C+ 4.0,集成了MFC4.0,这个版本是专门为Windows 95以及Windows NT设计的。用户可以通过微软公司的订阅服务(MicrosoftSubscription Service)升级至4.1和4.2版本(此版本不再支持Win32s开发)。 4 Visual C+ 5.0,集成了MFC 4.21,是4.2版以来比较大的一次升级。 5 Visual C+ 6.0,集成了MFC 6.0,于1998发行。发行至今一直被广泛地用于大大小小的项目开发。但是,这个版本在Windows XP下运行会出现问题,尤其是在调试模式的情况下(例如:静态变量的值并不会显示)。 这个调试问题可以通过打一个叫“Visual C+ 6.0 Processor Pack”的补丁来解决。奇怪的是,这个网页强调用户也必须运行Windows 98、Windows NT 4.0、或Windows 2000。 Visual C+ .NET 2002(也即Visual C+ 7.0),于2002年发行,集成了 MFC 7.0,支持链接时代码生成和调试运行时检查。这个版本还集成了Managed Extension for C+,以及一个全新的用户界面(与Visual Basic和Visual C#共用)。这也是为什么Visual C+ 6.0仍然被广泛使用的一个主要原因。 6 Visual C+ .NET 2003(也即 Visual C+ 7.1),集成了MFC 7.于2003年发行,是对Visual C+ .NET 2002的一次重大升级。 7 embedded Visual C+,用于Windows CE操作系统。Visual C+作为一个独立的开发环境被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所替代。 8 Visual C+ 2005(也即Visual C+ 8.0),集成了MFC 8.0,于2005年11月发布。这个版本引进了对C+/CLI语言和OpenMP的支持。 9 Visual C+ 2008(也即Visual C+ 9.0),于2007年11月发布。这个版本支持.NET 3.5,是目前最新的版本。10 Visual C+ 2010(也即 Visual C+ 10.0),将于2009至2010年间发布。目前仍在开发中,Visual C+开发团队考虑使用SQL Server Compact格式的数据库来存储源码的相关信息1. 本版也加入了现代化的C+并行计算库-Parallel Patterns Library,部分支持C+0x。本版建构于.NET 4.0之上,但仍支持机器码的编译。11 net是一个微软的平台,它集成了微软VC+,VB,VC#等语言。实际上它对c#的支持是最好的。VC+.net就是VC+,只不过某些功能是VC+6.0的改进,比如加入了托管运行库之类的。VC#.net就是c#语言的环境。这你可以进行VS环境的设置。你会发现VS中的VC+环境和经典的VC+6.0差不多。所以说VC +.net就是VC+6.0的升级版本,也就像windows vista和XP的关系一样。visual studio 的最新版本就是现在的visual studio 2008,以前有过visual studio 6.0,visual studio 2002,visual studio 2003和visual studio 2005。你可以看看微软的visual studio的介绍。所以别把VS2008看得多么神秘,它只不过是最新版的Microsoft windows 编程工具,同以前的微软编程工具一样。第 3 章 可行性分析3.1 问题分析与计算机管理企业相比,我国传统的手工企业生产管理存在着很多问题:(1)企业生产缺乏柔性,对市场反应能力低。所谓“柔性”,就是加工制造的灵活性、可变性与可调节性。现代企业的生产组织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变性,要求在短时期内,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转换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但传统生产管理模式是以产品为单位,按台份编制生产计划的。投入产品与调整产品对整个计划影响较大,再加上企业生产的反馈信息比较慢,下月初才有上月末的生产统计资料,无法实现动态调整,生产严重滞后,导致生产系统速度慢。 (2)查询,统计困难。每天的销售情况,客户欠款,回款情况,只有把单据交给财务部记账后,才能反馈给经理,企业决策者不能实时有效的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和出现的问题。现今的企业发展很快,大量的新产品不但推出,新旧产的价格变动等都是销售人员急需及时了解的信息,以便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对某中产品价格进行调整。但现今纸介质下的营销管理使得所需信息的及时获取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3)工作内容重复,效率低,工作量大。在企业管理中从订货到实际销售,期间需要经过很多流程,这其中要填制大量的表单,在填制这些表单时,要重复录入很多的信息,例如,产品名称,生产厂家,规格,包装等信息,可能在订货,入库,销售,库存以及出库记录中反复出现,每次订货,入库,销售或统计库存时,都要重复录入这些信息,由于产品品种繁杂,这些无疑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重了工作负担。(4)因受时间、地点及人为等因素制约,流程难以高效流转。有的业务处理需要跨地区、跨部门协作,即使公司内部的业务流程,也会因为人员外出而需要跨地区处理,这时纸质的单据处理方式将成为瓶颈。(5)流程优化周期长、效率低。流程不是僵死的,要随着公司的业务发展得到持续优化。有些公司制订的流程从发布之日起就是僵死的,没有一个持续优化的机制。为什么要优化,一方面是因为公司的业务在发展,另一方面流程本身存在一些缺陷。一个大型企业集团,在人工执行业务流程的情况下,当流程变时,要做的培训、培训后流程执行过程中的磨合,都要专用相当的企业资源,同时执行周期也比较长。3.2 可行性分析目的根据系统功能、性能及实现系统的各项约束条件,了解系统中提出的技术是否符合;弄清系统是否具有实用性,确保能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监控;确定其具有可操作性与可实施性。3.3 经济可行性分析企业已配备有计算机、局域网、网站,所以不必再硬件上做太大投资。需要将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清楚的讲给软件公司。所用费用不高,可以实现。3.4 技术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也称为可行性研究,是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新系统的开发是否具备必要性和可能性,对新系统的开发从技术、经济、社会的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以避免投资失误,保证新系统的开发成功。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够解决。经研究,本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是可行的。3.5 业务流程图在对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上的功能总体把握,可以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建立起个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型。信息资源规划的第一步是进行业务分析,接着要进行“业务梳理”,目的是为了按信息工程的思想方法来重新认识企业,以便能系统的、本质的、概括的把握企业的功能结构。采购部生产部加工计划单废品管理原料统计投资管理盘存管理生产部加工申请单原料出库单产品入库单销售中心领料单销售中心仓库出库单仓库原料入库单图3.1 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业务流程图图3.2 原料采购业务流程图第 4 章 系统总体设计4.1 系统功能设计生产管理是对生产运行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过程的挂历,包括对生产运作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生产管理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含许多具体的管理工作,其管理职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生产运作战略。在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生产运作战略的重要性,它是企业战略下的职能战略,通过对企业运作系统进行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以构造不断创新的高效益、高效率的、可持续的运作模式。2)生产运作准备与生产运作组织。它是指生产运作系统的物质准备工作、技术准备工作和组织工作,包括生产能力确定、设备选址、部门及设备布置、产品开发与设计、运作过程组织、物料管理、设备管理等功能。3)生产运作计划。它是组织和控制企业生产运作活动的依据,是企业对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预先安排与负荷分配,包括生产计划、生产作业计划、生产能力计划、物料需求计划、人员需求计划和负荷分配计划等功能。4)生产运作控制。它是企业围绕完成计划所进行的生产检查、信息反馈、调整优化等过程性管理工作,包括生产进度控制、物料库存管理、设备检修与更新、产品质量控制、工序质量、生产成本控制及企业标准化工作。通过对企业以及企业生产行业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熟悉并掌握企业的运行管理机制,明确企业对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初步确定该管理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系统把涉及复杂操作的不同功能独立出来,作为一个模块来设计,在需要用到特定功能的程序中,仅仅做出调用即可。这样做不仅避免了程序代码中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更重要的是使整个系统层次结构更为清晰,大大方便了以后系统功能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缩减了开发成本。系统主体架构采用“界面中间件数据库”这样的经典三层结构,使系统业务逻辑和数据库基础操作与用户应用界面分开,能够使业务逻辑程序员更专注于程序的开发,而界面设计者专注于用户界面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系统开发的分工。系统前台的应用程序用VC语言进行开发,后台利用SQL Server 2000进行建立,Visual C+提供了可视化的开发环境,使用者可以像搭积木一样构建出程序的界面,而且Visual C+提供了丰富的控件组,省去了自己编写代码实现这些效果的麻烦。VC的数据访问特性允许对包括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和其他企业数据库在内的大多数数据库格式建立数据库和前端应用程序,以及可调整的服务器端部件。4.2 系统模块设计通过功能分析,将本系统划分为:基础信息管理模块、计划信息管理模块、生产设备管理模块、产品库存管理模块、系统维护模块等。系统功能模块图如图4.1所示。基础信息管理物料基本信息设备状态设置设备类型设置设备摊销时间设置车间部门设置产品基础信息计划信息管理生产计划单管理物料需求计划物料需求查询生产设备管理生产设备报废生产设备档案生产设备维修产品库存管理产品完工入库管理物料入库管理生产领料管理物料库存信息查询生产管理系统系统维护密码修改操作员信息设置操作权限设置图4.1 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图各个功能模块的介绍:(1)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完成基础信息的管理,包括对产品、物料、设备、车间等基础信息的管理。该管理模块包括:产品进出信息、物料基础信息、设备状态设置、设备类型设置、设备摊销时间设置、车间部门设置。(2) 计划信息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完成企业生产计划等信息的管理。该管理模块包括:生产计划单管理、物料需求计划、物料需求查询。(3) 生产设备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完成对企业生产设备的管理。生产设备管理模块包括:生产设备档案管理、生产设备报废管理、生产设备维修管理。(4) 产品库存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完成对企业产品库存的管理。产品库存管理包括:产品完工入库管理、物料入库管理、生产领料管理、物料库存信息查询。(5) 系统维护模块该模块主要完成系统的统一管理。系统维护包括:操作员信息设置、密码修改、操作权限设置。第 5 章 数据库设计与开发5.1 数据库的设计思想5.1.1 数据库的主要特点1)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度底、易于扩充。数据共享包含所有用户可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包括用户可以用各种方式通过接口使用数据库,并提供数据共享。数据库系统从整体角度和描述数据,数据不在面向特定的程序,而是面向整个系统。数据可以被多个用户、多个应用程序共享。数据共享可以减少数据冗余,节约存储空间。数据共享还能避免数据之间不容性和不一致。 2)减少数据的冗余度。同文件系统相比,由于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共享,从而避免了用户各自建立应用文件。减少了大量重复数据,减少了数据冗余,维护了数据的一致性。3)数据结构化。在文件系统中,尽管其记录内部已有了某些结构,但记录之间没有联系。而数据库系统则实现了整体数据的结构化,这是数据库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数据库与文件系统的本质区别。4)数据的独立性。数据的独立性包括数据库中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应用程序相互独立,也包括数据物理结构的变化不影响数据的逻辑结构。 5)数据实现集中控制。文件管理方式中,数据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不同的用户或同一用户在不同处理中其文件之间毫无关系。利用数据库可对数据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并通过数据模型表示各种数据的组织以及数据间的联系。6)数据一致性和可维护性,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主要包括:安全性控制:以防止数据丢失、错误更新和越权使用;完整性控制: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并发控制:使在同一时间周期内,允许对数据实现多路存取,又能防止用户之间的不正常交互作用;故障的发现和恢复: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一套方法,可及时发现故障和修复故障,从而防止数据被破坏 7)故障恢复。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一套方法,可及时发现故障和修复故障,从而防止数据被破坏。数据库系统能尽快恢复数据库系统运行时出现的故障,可能是物理上或是逻辑上的错误。比如对系统的误操作造成的数据错误等。图5.1 数据库管理阶段应用程序与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5.1.2 数据库的种类数据库通常分为层次式数据库、网络式数据库和关系式数据库三种。而不同的数据库是按不同的数据结构来联系和组织的。 (1)数据结构模型 1)数据结构。所谓数据结构是指数据的组织形式或数据之间的联系。如果用D表示数据,用R表示数据对象之间存在的关系集合,则将DS(D,R)称为数据结构。例如,设有一个电话号码簿,它记录了n个人的名字和相应的电话号码。为了方便地查找某人的电话号码,将人名和号码按字典顺序排列,并在名字的后面跟随着对应的电话号码。这样,若要查找某人的电话号码(假定他的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是Y),那么只须查找以Y开头的那些名字就可以了。该例中,数据的集合D就是人名和电话号码,它们之间的联系R就是按字典顺序的排列,其相应的数据结构就是DS(D,R),即一个数组。 2)数据结构种类。数据结构又分为数据的逻辑结构和数据的物理结构。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从逻辑的角度(即数据间的联系和组织方式)来观察数据,分析数据,与数据的存储位置无关。数据的物理结构是指数据在计算机中存放的结构,即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实现形式,所以物理结构也被称为存储结构。这里只研究数据的逻辑结构,并将反映和实现数据联系的方法称为数据模型。 (2)层次、网状和关系数据库系统 1)层次结构模型。层次结构模型实质上是一种有根结点的定向有序树(在数学中树被定义为一个无回的连通图)。下图是一个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图。这个组织结构图像一棵树,校部就是树根(称为根结点),各系、专业、教师、学生等为支点(称为结点),树枝之间的联系称为边,树根与边之比为1:N,即树根只有一个,n树枝。 2)网状结构模型。按照网状数据结构建立的数据库系统称为网状数据库系统,其典型代表是DBTG(Data Base Task Group)。用数学方法可将网状数据结构转化为层次数据结构。 3)关系结构模型。关系式数据结构把一些复杂的数据结构归结为简单的二元关系(即二维表格形式)。例如某单位的职工关系就是一个二元关系。由关系数据结构组成的数据库系统被称为关系数据库系统。5.2 系统的数据流程图数据流图(DFD)是一种便于用户理解、分析系统数据流的图形工具。它摆脱了系统的物理内容,精确地在逻辑上描述系统的功能、输入、输出和数据存储等。数据流图有四种基本符号:矩形代表外部实体;圆形代表加工;箭头代表数据流,即特定数据的流动方向;开口矩形代表数据存储。 外部实体:外部实体是指存在于软件系统之外的人员或组织。它指出系统所需数据的发源地和系统所产生的数据的归宿地。 加工:加工描述了输入数据流到输出数据流之间的变换,也就是输入数据流经过什么处理后变成了输出数据流。 数据流:数据流由一组固定成分的数据组成,表示数据的流向。 数据存储:数据存储用来表示暂时存储的数据,每个数据存储都有一个名字。 绘制数据流图时应该注意以下要点:企业生产管理系统顶层数据流图如图5.1所示。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客户订货单客户信息提货单操作员查询入库、销售及库存情况入库、销售及库存情况表供应商采购单供应商信息提货单 图5.2 企业生产管理系统顶层数据流图5.3 数据库的模型设计5.3.1 概念数据模型设计实体联系模型(Entity Relationship Model,简称ER模型)是直接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然后用实体联系图(ER图)表示数据模型。ER模型是数据库概念设计的典型模型,是用户和数据库设计人员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在设计数据数据库之前,需要使用ER图将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和实体之间的联系转换为概念模型。ER图是直接表示概念模型的有力工具,在ER图中有下面几个基本成分:(1) 矩形框,表示实体类型(问题的对象)。(2) 菱形框,表示联系类型(实体间联系)。(3) 椭圆形框,表示实体类型和联系类型的属性。相应的命名均记入各种框中,对于键的属性,在属性名下面画一条横线。(4) 连线,实体与属性之间,联系与属性时间用直线连接;联系类型和其涉及的实体类型之间也可以直线连接,用来表示之间的联系,并在直线端部标注联系类型(1:1,1:N或M:N)。ER模型的基本元素是:实体、属性和联系。实体(entity)是一个数据对象,指可以区别客观存在的事物,同一类实体所有实例就构成该对象的实体集(entity classes)。也就是说,实体集是实体的集合,是该集合中实体的结构形式表示,而实例则是实体集中某一个特例。通常实体集中有多个实体实例。属性是用来描述实体的特征,ER模型中假定实体集的所有实例具有相同的属性,同时,依据系统的要求,每个属性都有它的数据类型及特性。标识符是用以指定和区分不同的实体实例,它是逻辑上的概念,是用来标识实体的一个或多个属性,并且标识符既可以唯一,也可不唯一。实体之间似乎通过关联进行联系的。ER模型中包括了关联集和关联实例的概念,关联集放映出实体集见的关联,而关联实例则是用来关联实体实例的。关联的度是指所关联的实体数目。大多数的关系都是二元的,有三种二元关联:1:1、1:N、N:M 分别用来表示实体间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关系。(1) 一对一关联表示某种实体实例仅和另一个类型的实体实例相关联。(2) 一对多关联表示多种实体实例可以和多个其他类型的实体实例相关联。在一对多关联中,1和N对应的位置是不可以任意调换的。(3) 多对多联系:两个实体类之间多对多联系组成的E-R模型向关系模型转换时,将两个实体和一个联系分别转换成关系,实体类的属性分别转换成对应关系的属性,其标识属性为其关键字,由联系转换得到的关系的属性由两个实体类的标识属性和联系本身的属性组成,其关键字是由两个联系的实体类的标识属性组成的。例如:本系统中供应商与进货单属于多对多的这种关系。ER模型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简单,容易理解,真实地反映用户的需求;二是与计算机无关,用户易接受。但是ER模型只能说明实体间语义的联系,还不能进一步说明详细的数据结构。在数据库设计时,遇到实际问题总是先设计一个ER模型,然后再把ER模型转换成计算机能够实现的数据模型。在模型设计中,首先根据分析阶段收集到的材料,利用分类、聚集、概括等方法抽象出实体,并一一命名,再根据实体的展性描述其间的各种联系。本系统的E-R如图5.2所示:客户账单客户结账提供销售信息出库库存存储入库供应商产品信息MNMNNNNMMM 图5.3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实体E-R图各个实体的E-R如下所示:(1)操作员实体联系图如图所示。操作员权限密码用户名 图5.4 操作员信息实体E-R图(2)产品实体联系图如图5.5所示。 产品产品规格产品编号产品名称计量单位 图5.5 产品信息实体E-R图(3) 设备实体属性图如图5.6所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