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品味诗句,体味诗情,感受诗歌的意境,并积累名句。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学习了杜甫的诗三首,对杜甫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现在的学生,都生活在和平年代。他们或居住在高楼大厦,或居住在较好的平房,很难想象、体会到一千多年前杜甫生活的贫穷、人民生活的疾苦。在此有必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以及教师引导、分析,调动学生自主合作互学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写作此诗的目的。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积累名句。教学难点:体味杜甫的精神、情怀,品味诗句。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温故知新 (同学们:我们上学期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望 岳、春望、石壕吏)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新诗30课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所:被。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3明确教学目标二、课前自学1.介绍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2.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3.给划线字的注音怒号 挂罥 长林梢 沉塘坳 倚杖 丧乱 俄顷 布衾 广厦 大庇 突兀 见此屋 三、合作互学1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初步感知诗歌内容。2学生自由朗读。3学生齐读。4.读诗歌,理情节。(各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每节的情节。) 5.看诗歌,讲诗意。6.有感情的朗读诗歌。7.再读课文,根据你的理解,体味一下,诗歌中都有哪些感情?你认为哪些句子值得我们去品味。(1)我喜欢“ ”这句诗,因为它 (2)我从“ ”这句诗里,读出作者 之情。四、交流展示师生交流得出答案五、教师精讲教师小结: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我们要向杜甫学习,爱国为民,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六、练习检测1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2积累名句。七、教师总结,学生再读全诗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八、自由朗读,背诵诗歌九、个人总结,畅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