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专题讲座一.doc_第1页
书法专题讲座一.doc_第2页
书法专题讲座一.doc_第3页
书法专题讲座一.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讲座书法鉴赏教学周凤甫(广东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室,教授)第一讲 书法鉴赏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最有代表性的“形象大使”。书法素养的培养必须通过动手练习和作品欣赏双管齐下来实现。也就是眼与手的关系,学习书法必须“眼高手低”,对书法作品的鉴赏能力是书法素养的核心,下面与专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1. 山东省潍坊书法鉴赏课上课场景及老师采访(略) 2. 访谈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华侨中学书法模块教学 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既有很鲜明的艺术性,又具有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价值,它伴随着汉字的产生和发展,经过历代书法家的熔炼和创新,成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书法教育是传承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千秋大业,肩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崇高使命。 在古代,书法教育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西周时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书”就赫然其中。 到秦代,“书同文”,以李斯“玉箸篆”为法则,由官方培养刀笔吏。 汉初,学童从小接受识字与书写教育。汉灵帝创立鸿都门学,提高了书法在整个文化领域中的地位,从艺术的角度提高了书法在教育中的地位。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很多书法名家,如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艺术达到历史的高峰,书法教育非常受重视,成为上层世族童蒙教育的必修课。更因佛教繁盛,大规模的佛经抄写更促进了书法教育的发展。 隋朝开始行科举,初创书学,书法正式进入官方高等教育殿堂。至唐代,开国帝王实行了前所未有的兴教政策。在繁荣的太平盛世,酷爱书法的君主李世民最后完成了书学的建立与完备。书学,即培养书法专门人才的专科学校,于唐代始,历宋、元、明、清,皆为中央官办高等学府,专门从事正统、主流的书法教育。加上科举以书取士,善书者往往因此为官,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所以唐代的书法教育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宋三百年,朝廷重文轻武,书法教育也同步提升。宋代对书法教育的要求是史无前例的。 元代为了笼络汉臣与加强对汉人的统治,皇帝很重视学习书法和汉字,鼓励皇族子弟学习书法,出现了很多书法大家,影响很大。 明清时期,书法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贯穿与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国子监教学活动的主要有讲书、习字、背书、作文。“习字”,即书法训练,明史中提到国子监的学生须“每日习书二百余字,以二王、智永、欧、虞、颜、柳诸帖为法”。 清代的学校制度大致承袭明代旧制,学生所学科目有五经、四书、性理、习字等科。书法训练规定临摹晋、唐法帖数百字为日课。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书法在古代的教育体系中一直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官学和私学都非常的重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特别是因为科举考试,书法是重要的考试内容,直接关系到仕途,使得书法教育带有很强的实用目的。但如今,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应试教育影响,书法课渐渐被忽视,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导致书法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如今,不少人意识到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的重要意义,呼吁要逐步搭建起一套中小学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从小学到高中,书法课应当在完成楷书、隶书、到行草教育的同时,还应延伸到古文字知识、诗词知识乃至国学的一整套教育。引起有关教育部门的重视,逐步将书法教育列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临摹教学 继承、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是向古人学习书法入门的唯一途径,书法历来讲究“取法乎上”,所以一定要选择古代的经典名帖,这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则。认真临习古代的法帖,先读帖,再临帖,侧重训练学生对用笔、结体、章法等特征的观察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模仿力和领悟力。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个性,自主地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字帖临摹。临帖之前要先了解笔画的笔势、结体和章法,然后再下笔,读帖和临帖相结合。习字,可先摹后临。摹,即把透明的纸覆盖在字帖上摹写,较之临更好把握。 教学过程中多示范、欣赏 书法是门很抽象的艺术,很多技法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师的示范很重要,要做到集体示范和个别示范相结合,变抽象为具象、变模糊为清晰,而且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更容易接受直观的形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示范、欣赏很重要,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供学生欣赏,如曹全碑、礼器碑、张迁碑、勤礼碑、玄秘塔碑等等。示范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从而产生强烈的书写兴趣。另外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放映名家名帖和教学盘,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使课堂更加的活跃。 如是学颜鲁公的字,写字如做人,颜鲁公,是一个正义之人,以忠义著称,他是在与叛军的斗争中不屈而死,行得正,走得正,字亦正,千古不倒。他的书法风格,一方面是盛唐时期的博大宏伟,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的反映;另一方面是也是他个人学识修养和伦理人格的体现,有着极高的声誉,对世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他的书法是最普遍,也是最受欢迎的书法范本。从颜体入手,那当然从欧也可以。对初学应该强调结体,从整体到局部,先把字架子写好,然后再学笔画。传统书法教学把“用笔”奉为至尊,反复强调“横竖点撇捺”的写法。 第二讲 提高书法鉴赏教学水平 就书法学习而言,一个人的书法鉴赏能力与水平对其书法学习的意义非常大,可以说将决定书法学习的质量高下。我们的教师都具有自己的专业学习背景,在思考书法鉴赏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站在审美的高度来把握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经典书法作品,几位专家谈谈书法鉴赏相关的必备书法知识: 在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 甲骨文作为第一代成熟的文字符号系统,它建立起字法、章法、笔法完整意义的书法秩序,从而使书法这一艺术样式获得有效的独立。甲骨文已具备 “ 六书 ” (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从其点画、结字、行气、章法来看,浑然一体又富于变化,已具有稳定的空间结构和笔法意识,体现了商代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素养。 在秦代小篆通行时期,由于篆书过于规整繁复,书写困难,隶书作为一种自由、简率的书体,已经民间流传,酝酿着由篆向隶的演化。经过了 “ 隶变 ” 这一 汉字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隶书基本定型化,因此, “ 隶变 ” 是汉字从古文字阶段变为今文字阶段的分水岭。它变篆书之圆转勾连为方折疏散,由纯用中锋进而夹带一些侧锋,丰富了运笔技巧,西汉中晚期由单一的直线、曲线进而增加了反左挑右波捺的笔法,使之拙巧相生,展现出纷披得势的姿态,这便是隶书之特点与一般法则。 隶书又别有 “ 史书 ” 、 “ 左书 ” 和 “ 八分 ” 的异名。其书体发展的遗迹,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西汉时期和东汉时期。 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书法家随之大量出现,此一时期的书法成就给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的石碑艺术在这一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出现了象张迁碑为代表的方劲古朴类;以曹全碑为代表的飘逸劲秀类;还有如礼器碑和前、后史晨碑的端庄凝练类等著名的碑铭 从艺术特点上可以把其分为:典雅、秀逸、拙朴、雄浑、纵肆、平整、古峭、奇谲。它们的代表作品分别为: 史晨碑 、 乙瑛碑 , 礼器碑 、 曹全碑 , 张迁碑 , 西狭碑 , 石门颂 , 熹平石经 , 裴岑碑 , 夏承碑 中国书法史上的光辉时代 是 晋代 。 王羲之( 303-361 )人称 “ 王右军 ” ,有 “ 书圣 ” 之称,书法特点是奇而正,雄而逸,健而美,无一偏之弊,保存至今的有丧乱、快雪时晴、兰亭序、十七帖等。其中兰亭序享有 天下第一行书 之盛誉。 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唐代书法可分三个时期,初唐、盛唐、晚唐。历代盛称的唐初四家 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与薛稷代表了初唐风格。盛唐,出现了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等著名的书法家。他们分别在狂草和楷书方面开创了新的境界。 明代 董其昌是个全才式的人物,诗文书画都很精通,他的书法广泛学习古人,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种风格:圆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比较松弛,墨色也很清淡,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布局很疏朗很匀称。整体上有种飘飘欲仙的味道 清代的书法发展,按时间大致可分三段。早期(约顺治、康熙、雍正时)是明季书风的延续,属帖学期;中期(约乾隆、嘉庆、道光时),帖学由盛转衰,碑学逐渐兴起;晚期(约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是碑学的中兴期。著名者推王铎、傅山和八大山人。 王铎,河南孟津人,在书法史上主要成就在行草书。尺幅都比较大,起笔时喜欢用浓墨,线条雄健有力,章法奔放恣肆而又安排奇巧。王铎对章法、结构的处理表现出了他第一流的艺术自觉意识,他将元明以来以平正为主流的章法、结构模式加以改变,代之以欹侧。 傅山提出了他著名的美学观: “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 ” ,以力矫时弊。他振聋发聩的呐喊刺激了陈袭日久的书法审美定势,为后来碑学的发展提供了观念上的极其有力的支持 所谓 “ 馆阁体 ” ,是指端正匀整的小楷,应用于科举时的考卷上。清初情况还好,中期以后过分严格,各人写来,千篇一律。标举 “ 乌光方 ” 三字诀。虽然历代都有官方倡导的官样书体,唐时多类颜真卿体,宋时多类怀仁集王书圣教序体,明时大多接近沈度的书体,但是都没有达到像清代的馆阁体这样严格刻板的程度。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千百年来,晋唐书风对书坛的禁锢被打破了,篆书、隶书、北碑重新获得了生长的动力。书家辈出,异彩纷呈,清代因此成为书史上又一个辉煌的时代。 古人以 “ 治国、修身、起家、平天下 ” 为己任。并 “ 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 ” 所以 “ 文艺之道 ” ,在他们看来, “ 小道 ” 而已。 对 近现代的 许多 政治家 、 学者 、 仁人志士来说,书法,仅仅是自己诸多方面修养的一面而已,并不以此自重。然而,人们在敬仰他们 人格、 文艺、学问上的成就的同时,惊喜地发现他们在书法方面的才能但他们在书法上的成就 , 足以和当时最优秀的书法家比肩 : 李叔同是近现代少见的全才式人物。精书法、擅篆刻。对音乐也很有造诣 , 李叔同的字自然要分为出家前与出家后。晚年的书法形式上以抄写佛经的册页、对联为主。字体偏于狭长,用笔较轻、较慢,章法空间十分疏朗。呈现一派肃穆、高古的佛家气象 。 孙中山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先生并不以书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