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陋室铭教学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陋室铭教学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陋室铭教学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陋室铭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3、了解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二、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富有韵律的语言了解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三、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我国古代的名士文人常常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例如,他们借梅花来表现自己纯洁坚定的品格和高雅的志趣,借竹来写出自己坚守节操,借莲来表现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它同样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二)、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三)、读铭文品经典1、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学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师生共评点。、齐读。2、再读课文,疏通课文、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讨论)、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重点词语:有仙则名的“名”苔痕上阶绿“上”无案牍之劳形“劳”3、三读课文,理解课文,四人小组讨论、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讨论并归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本文题目是“陋室铭”,结尾却说“何陋之有?”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那么“陋室”到底是“陋”还是“不陋”呢?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讨论归纳:不矛盾;“不陋”;中心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陋室不陋”,进而表现出室主人的品德高尚的?讨论归纳:从环境、交往的人、所做的事可以看出。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作者写“陋室不陋”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叫什么写法?(联系:“铭”这种文体的特点和本文的写作背景,品味作者的感情。)。讨论归纳:作者给他的陋室作铭,借陋室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四)、课堂小结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请同学们再朗诵一遍课文,结合意思,在朗诵的过程中,试着把它背诵下来。四、拓展延伸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为自己的“小天地”取个优美的名字?附:背景材料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