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管人工流产50例临床分析.doc_第1页
微管人工流产50例临床分析.doc_第2页
微管人工流产50例临床分析.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管人工流产50例临床分析作者:邝向兰 吴嵩龄【关键词】 人工流产术 人工流产术是避孕失败后不可缺少的补救措施。以往的人工流产术均存在一定痛苦,如扩宫疼痛、术中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等问题。为了寻找一种痛苦更少,反应更轻的手术方法,2005年3月2006年5月,笔者试用了微管人工流产术,并与传统的电动吸引术做了比较性观察各50例,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对象均为第一次妊娠,即既往无生育、无人流史者;已孕49天者,无泌尿生殖道感染,体温在37.5 以下。全部用B超确定胎龄。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分组原则为单号进入试验组,双号进入对照组。 1.2 微管 由医用高分子材料制作,管身标有刻度,管径为4.5 mm。由上海宝家医学保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3 观察内容和方法 1.3.1 手术时间 试验组从微管进入宫腔开始至吸引结束退出微管;对照组从探查宫腔至退出吸管。 1.3.2 疼痛反应 疼痛评级标准按世界卫生组织疼痛分级标准1判定。0级:无痛,腰腹酸胀,稍感不适;级:轻痛,腰酸腹胀可忍受,微汗或不出汗;级:明显腰腹痛,伴出汗,呼吸急促,仍可忍受;级:剧烈疼痛,不能忍受,喊叫,烦躁不安。 1.3.3 出血量 用容积法衡量。滤出绒毛及蜕膜组织,用量杯测量血液量。 1.3.4 人流综合征 人流综合征判断标准2: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血压下降至90/60 mm Hg以下或较原收缩压下降15 mm Hg,心率<60次/min或较原来心率减少20次/min。 1.3.5 术后2 h子宫恢复情况 术后2 h,一般膀胱充盈,B超探测宫腔及盆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效果比较用2检验。2 结果 2.1 对象情况 按单、双号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年龄分布、社会学特征、妊娠时间等均无明显差异。 2.2 手术时间比较 见表1。微管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2.314,P0.05)。 2.3 疼痛反应 见表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75.82,P0.01)。 2.4 出血量的比较 见表3,两组对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69,P0.05)。表1 两组对象手术时间比较表2 两组对象术中疼痛比较表3 两组对象术中出血比较 2.5 B超复核情况 见表4。表4 B超复核比较 3 讨论文献报道3:微管用于早孕人工流产术时,无需扩张宫颈,减轻了扩张宫颈引起的损伤,减少了金属吸管对宫颈的摩擦,从而达到微创、无痛效果,杜绝了子宫穿孔,减少了内膜的损伤。导管一次性使用,预防交叉感染而更加安全,减少了人工流产引起的继发性不孕。本资料亦显示未产妇人工流产术使用一次性微管,与对照组比较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扩张宫颈带来的痛苦,减少了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3例人流不全的现象可能与微管直径小、吸引面积小有关。需进一步摸索、总结经验,减少流产不全发生率。总之,用微管进行人流损伤小、痛苦少,不良反应少,特别是对未曾妊娠过的妇女,可免受扩宫之苦,是一个值得选用的好方法。【参考文献】 1 闫丽秀,李建华.双氯芬酸钠栓联合利多卡因在人工流产术前镇痛效果观察,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6,14(8):493.2 乐杰.妇产科学,第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