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古诗两首》教案.docx_第1页
四年级上《古诗两首》教案.docx_第2页
四年级上《古诗两首》教案.docx_第3页
四年级上《古诗两首》教案.docx_第4页
四年级上《古诗两首》教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1、能识别本单元的40个词语,会写28个会认12个。能掌握词语盘点的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细致连续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4、学习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5、能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段,并能够熟读成诵。第二单元 训练重点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细致连续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3、学习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4、能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段,并能够熟读成诵。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红山区第八小学班级四年一班备课教师王灵会授课教师马志华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范读、个人练读,读准字音,准确把握诗句的停顿,把诗句读正确,读流畅。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唤醒学生连续观察的意识,教给学生记录发现的方法。4、运用学习本首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抓住重点品味想象”、“讨论交流感悟哲理”的方法,阅读拓展古诗登飞来峰。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突出“远、近、高、低、横、侧”几个字所展示的画面,积累古诗名句。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 学 流 程教学环节第一课时二次修改一、预习初学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2、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二、自主探究(一)、解诗题,知作者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2、你们了解苏轼吗?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二)、抓字眼,明诗意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从远处看庐山,像_;从近处看庐山,像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看出来的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三)、多诵读,悟诗情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那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三、互动交流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4、教师示范读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四、小结提升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五、拓展深化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2、对比阅读登飞来峰作业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横看、侧看、远近、高低写景不识 只缘 悟理教学反思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2、初读诗,正字音。3、再读诗,清节奏。4、抓字眼,明诗意。5、多诵读,悟诗情。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齐诵、轮诵、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有了这些奠定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经师生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游山西村教学设计红山区第八小学班级四年一班备课教师王灵会授课教师马志华课时1教学目标1、能会认3个生字,能运用学过的多种识字方法,识记和书写“莫、腊、浑”等词语。2、自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借助注释,想一想这首诗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加以标注。3、能够运用“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想象”的方法,抓住“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淳朴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4、能通过“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抓住重点品味想象”、“讨论交流感悟哲理”的方法学习观书有感,品味重点诗句,明白古诗蕴含的哲理。教学重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的哲理。教学难点 通过“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淳朴、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最后两句诗的哲理。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 学 流 程教学环节教 学 过 程 二次修改一、预习初学1、解释题、知诗人(1)激趣导入。了解诗人。(2)检查学生古诗朗读情况,并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全诗:通过范读、指读、男女生轮读等方式引领学生感受游山西村的节奏和韵律。(3)让学生运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方法,说一说古诗的意思。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著名诗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游山西村于乾道二年春作于山阴。山西村是绍兴鉴湖附近的一个小村庄。二、自主探究2、名诗意(1)运用“抓住重点 品味想象”的方法,抓住“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淳朴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并解决不懂得问题。(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诗歌。 三、互动交流3、悟诗情(1)利用上节课总结的方法“讨论交流 感悟哲理”来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千古名句所蕴含的哲理。请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及课外查找的资料谈感受,教师引导总结(预设: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4、运用方法 背诵积累(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2)检查背诵。四、小结提升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雷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的无奈,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只都市侯鸟都重返田园,但请我们在心底常常忆起“农家、山水、腊酒、春社、鸡豚、桑麻、重阳、”,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游山西村、过故人庄,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五、拓展深化5、课外拓展古诗:观书有感a、利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方法理解诗意。b、利用“抓住重点品味想象”、“讨论交流感悟哲理”的方法,品味重点诗句,明白古诗蕴含的哲理。作业1、背诵、默写古诗。2、搜集诗人的其它古诗背一背。板书游山西村莫笑、足热情好客山重、又一村山西村教学反思 引领全诗的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山西村不但景美,更重要的是人美,在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前两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时,我先让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说说他们对诗句的理解,然后在课堂上,我做陆游,让他们来当当山西村的村民,通过这样一番情景模拟,让学生去感受村民们对到访客人是怎样的态度呢?学生有的说“热情”、有的说“大方”、有的说“好客”等等,这些热情大方好客的村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