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轨交通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目 次1 总 则 12 术 语 33 运营组织 6 3.1一般规定 6 3.2系统运能设计 6 3.3行车组织 6 3.4行车速度 7 3.5车站配线与车辆基地出入线 7 3.6运营管理 74 车 辆 9 4.1一般规定 9 4.2安全和应急设施 10 4.3车辆与其它系统 105 限 界 12 5.1一般规定 12 5.2限界的制定原则 12 5.3制定限界的主要技术参数 14 5.4限界图 156 线 路 16 6.1一般规定 16 6.2线路平面 16 6.3线路纵断面 19 6.4辅助线、车辆基地线及道岔 21 6.5线路标志及标线 227 轨道梁桥 23 7.1一般规定 23 7.2荷载 25 7.3结构设计 27 7.4构造及系统设备预留、预埋要求 288 高架车站结构 30 8.1一般规定 30 8.2荷载 30 8.3设计原则 30 8.4构造要求 319 地下结构 32 9.1一般规定 32 9.2荷载 32 9.3设计原则 34 9.4构造要求 3510 车站建筑 37 10.1一般规定 37 10.2车站平面 37 10.3车站出入口 39 10.4人行楼梯、自动扶梯、垂直电梯 40 10.5安全栏栅、安全门与屏蔽门 40 10.6无障碍设施 41 10.7车站环境设计 41 10.8最小高度、最小宽度、最大通过能力 4311 工程防水与防腐蚀 45 11.1一般规定 45 11.2混凝土结构自防水 45 11.3附加防水层 46 11.4围护结构、细部构造防水 47 11.5地下车站与区间隧道结构防排水 48 11.6高架车站和轨道梁的结构防水与防腐蚀 4812 通风、空调与采暖 49 12.1一般规定 49 12.2地下线路 49 12.3地面及高架线路 53 12.4空调冷源及水系统 53 12.5相关地面建筑 54 12.6通风与空调系统控制和运营 5413 给水与排水 55 13.1一般规定 55 13.2给水系统 55 13.3排水系统 56 13.4车辆基地给排水及消防系统 57 13.5排水设备监控 5914 供电 60 14.1一般规定 60 14.2变电所 62 14.3接触网 65 14.4电缆 67 14.5动力与照明 70 14.6电力监控系统 7115 车站设备 75 15.1电梯、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 75 15.2安全门与屏蔽门 7616 道岔系统 77 16.1一般规定 77 16.2道岔类型 78 16.3道岔设备 81 16.4道岔设置原则 83 16.5道岔安装原则 8417 防灾 85 17.1一般规定 85 17.2建筑防火 8517.3安全疏散 86 17.4消防给水 87 17.5灭火装置 89 17.6消防设备监控 80 17.7防烟、排烟与事故通风 80 17.8防灾用电与疏散标志 92 17.9防灾通信 92 17.10火灾报警系统 93 17.11救援保障 9518 通信 96 18.1一般规定 96 18.2传输系统 96 18.3公务电话系统 97 18.4专用电话系统 97 18.5无线通信系统 99 18.6广播与导乘信息系统 99 18.7时钟系统 100 18.8闭路电视监视系统 101 18.9电源及接地系统 101 18.10通信用房技术要求 10219 信号 104 19.1一般规定 104 19.2列车自动控制(ATC)系统 104 19.3列车自动监控(ATS)系统 105 19.4列车自动防护(ATP)系统 106 19.5列车自动运行(ATO)系统 108 19.6车辆基地及停车场信号系统 109 19.7信号系统供电 109 19.8电磁兼容与防护 110 19.9其他 11020 自动售检票系统 112 20.1一般规定 112 20.2自动售检票系统的构成 112 20.3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功能 113 20.4自动售检票系统与相关系统的接口 11421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 115 21.1一般规定 115 21.2系统设计原则 115 21.3系统运营组织模式及基本监控功能 116 21.4硬件设备配置 116 21.5软件基本要求 117 21.6系统网络结构与功能 117 21.7系统布线及接地 11822 运营控制中心 119 22.1一般规定 119 22.2功能分区与总体布置 119 22.3建筑与结构 121 22.4布线 122 22.5供电、防雷与接地 122 22.6照明与应急照明 123 22.7通风、空调与采暖 123 22.8消防与安全 12423 车辆基地 126 23.1一般规定 126 23.2车辆基地的功能、规模及总平面设计 126 23.3车辆运用整备设施 128 23.4车辆检修设施 131 23.5设备维修和动力设施 133 23.6综合维修中心 133 23.7物资总库 134 23.8培训中心 134 23.9救援设施 135 23.10其他 13524 环境保护 136 24.1一般规定 136 24.2噪声污染防治 136 24.3振动污染防治 13824.4日照影响与景观协调 138 24.5其他 1381 总则1.0.1 为保障单轨交通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安全可靠,做到以人为本、保护环境、经济适用和技术先进,特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跨座式单轨交通工程的设计。1.0.3 本单轨交通系统适用于高峰小时单向断面客运量13万人次的城市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特别适用于城市旧城改造难度较大、沿线景观及环保要求高的城市干线、辅助线和接驳线。当高架线特殊桥梁结构较多或地下线占全线比例较大时,单轨交通系统的采用应根据技术经济比较确定。1.0.4 单轨交通工程设计,必须符合当地经主管部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要求,线路选择应以客流预测为依据,并应做到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1.0.5 单轨交通工程的设计年限应分为初期、近期、远期三期。初期为建成通车后第3年,近期为第10年,远期为第25年。1.0.6 单轨交通工程的设计应统一规划、远近期结合、分期实施。建设规模、设备容量应按预测的远期客流量和系统运输能力确定。对可分期建设的工程和配置的设备,应考虑分期扩建和增设。1.0.7 单轨交通工程的主体结构,以及因损坏和大修会严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的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1.0.8 单轨交通正线应为右线行车的双线线路。1.0.9 单轨交通线路必须为全封闭形式,宜采用高密度、短编组行车组织。1.0.10 初期、近期和远期列车编组的车辆数,应分别根据预测的初、近和远期客流量、车辆定员数和设定的行车密度确定。 车辆定员数为车辆座位数和空余面积上站立的乘客数之和。车厢空余面积定员数宜按每平方米站立名乘客计算,并应适当考虑残疾人车位。1.0.11 单轨交通各线路之间,以及单轨交通与其他轨道交通线路应换乘便捷,并应与地面交通统一规划、有机结合。1.0.12 单轨交通设计应考虑节省能源和节约资源。1.0.13 单轨交通工程抗震设防烈度应根据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1.0.14 单轨交通地下线路在满足本系统安全、功能、环境要求的前提下,人防要求可由城市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确定。1.0.15 高架车站、地下车站出入口和风亭等建筑物的形式和体量的确定,应考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和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并应结合城市改造,综合考虑地下、地上空间的合理利用。1.0.16 车站、车辆基地、控制中心、主变电站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应严格控制建设规模,降低工程造价和建成后的运营成本。1.0.17 车站应建无障碍设施。1.0.18 车站站台应设置安全栏栅或安全门,地下车站可优先采用屏蔽门。高架车站行车轨道区底部应采用封闭结构。1.0.19 单轨交通的机电设备及车辆,应采用满足功能要求、技术经济合理的成熟产品,并应考虑标准化、系列化和立足于国内生产。1.0.20 单轨交通系统设计应逐步实现以行车指挥与列车运行为核心的机电设备综合自动化。1.0.21单轨交通的车辆基地、主变电站、控制中心的设置,应根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统一考虑,充分实现轨道交通运营维修机电设备的资源共享。 当一条线路长度超过20km时,可根据运营需要,在适当位置增设停车场。1.0.22设计单轨交通地上线路时,应考虑与城市环境的协调,采取降低噪声、减少振动和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使之符合国家现行的城市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单轨交通各系统排放的废气、废水、废物,应达到国家现行的相关排放标准。1.0.23跨河流和临近河流的单轨交通地面和高架工程,应按1/100的洪水频率标准进行设计。下穿河流或湖泊等水域的单轨交通工程,当其上水体有可能危及工程的使用安全时,应在进出水域的两端适当位置设防淹门或采取其他防淹措施。1.0.24 单轨交通应具有对火灾及其他灾害的防范和救援设施。1.0.25 单轨交通设计除应遵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2 术 语2.0.1 单轨交通 monorail transit 轨道为一条带形的梁体,车辆跨骑于其上或悬挂于其下行驶的交通工具。2.0.2 跨座式单轨交通 straddle monorail transit为单轨交通的一种型式,列车骑行于轨道梁的上方,车辆除底部的走行轮外,在车体的两侧下垂部分尚有导向轮和稳定轮,夹行于轨道梁的两侧,保证车辆沿轨道安全平稳地行驶。2.0.3 设计使用年限 design service life在一般维护情况下,能保证结构工程或设备系统正常使用的最低时段。2.0.4 接驳线 connecting lines for transfer在城市轨道交通中,接驳线为联接主要线路并具有汇送和接运乘客转运功能的线路。2.0.5 轨道梁 track beam 单轨交通的轨道梁,是一种既承受列车荷重又兼作车辆运行轨道的结构,同时也是供电、信号、通信等缆线的载体。跨座式单轨交通的轨道梁,通常采用预制的预应力混凝土制成,在一些特殊区段也有采用钢梁或几种材料组成的复合梁体。PC梁为预制混凝土轨道梁(precast concrete track beam)也即预制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轨道梁的简称。2.0.6 内部空气环境 inner air environment 单轨交通系统内部对人员的安全与舒适及设备的正常运转产生影响的空气质量、温度、湿度、气流组织、气流速度和噪声等因素的总况。2.0.7事故通风 emergency ventilation 在单轨交通内部发生火灾、地震以及其他非正常状况时,为保证安全所采取的通风方式。2.0.8 汇水面积 catchment area 雨水直接降至列车出入线洞口、敞开出入口或敞开风口的面积。2.0.9 牵引网 traction network 由接触网和回流回路构成的供电网络。2.0.10 接触网 contact line equipment 经过受流器向电动车辆供给牵引电能的导电网。2.0.11接触轨 contact rail 用金属轨条制成,装设在轨道梁的侧面,经过受流器向电动车辆供给牵引电能的导电轨。2.0.12 安全门 platform safety gate沿站台边缘设置的围护结构,对应列车车门设有自动开启的门体,为在没有列车停靠情况下,防止站台人员或物体坠落轨道区的安全设施。2.0.13 关节型道岔 joint turnout一种钢制结构设备。道岔的梁体由数节钢制轨道梁铰接组成,采用专用动力(气动、液动或电动)驱动,转辙时道岔梁一端固定,整体转动并使梁的另一端与线路轨道梁衔接形成岔道,转换列车行驶线路。关节型道岔转辙后道岔梁纵向外形呈折线状。2.0.14 关节可挠型道岔 joint flexible turnout 一种较关节型道岔构造复杂的钢制结构设备。道岔梁体由数节钢制轨道梁组成,其梁两侧另装有导向面板和稳定面板,由专配的挠曲装置在专用的挠曲电机驱动下,转辙时挠曲成设定的曲线面。关节可挠型道岔转辙时,采用专用动力(气动、液动或电动)驱动,道岔梁一端固定,整体转动并使梁的另一端与线路轨道梁衔接并形成侧面为圆滑走行面的岔道,使列车能平稳地转换行驶线路。道岔梁呈直线时,侧面的导向面板和稳定面板恢复成直线状。2.0.15 道岔桥 turnout bridge 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建成的安装道岔的专用桥式平台。2.0.16 道岔专用平台 turnout platform 在地面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建成的安装道岔的坑式平台。2.0.17 转辙电机 switchover motor道岔驱动减速机配套的主电机,自带电磁制动装置。根据道岔型式,一组道岔有一台或多台转辙电机。2.0.18 挠曲电机 deflection motor关节可挠型道岔中实现导向轮和稳定轮走行面板挠曲的驱动电机。2.0.19 联络通道 emergency connection access在轨道交通地下线路的两条区间隧道之间设置的横向通道。当一侧隧道内发生事故时,可供人员逃至相邻非事故隧道内及疏散至安全地带。2.0.20 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 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从此系统提取基准定时信号。2.0.21 移动闭塞 moving block前方列车与后续列车之间的最小安全追踪距离单元不预先设定,并随列车的移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闭塞方式。2.0.22 准移动闭塞 quasi moving block前方列车与后续列车之间的最小安全追踪距离单元预先设定且固定不变,并根据前方目标状态设定列车的可行车距离和运行速度,是介于固定闭塞和移动闭塞之间的一种闭塞方式。2.0.23 自动售检票(AFC)系统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 system基于计算机、通信、网络、自动控制等技术,实现轨道交通售票、检票、计费、收费、统计、清算等全过程的自动化系统。2.0.24 车辆基地 depot为设有停车库、维修中心、物资总库、培训中心和办公及生活设施的轨道交通综合后勤基地,具有配属车辆并承担车辆的运营管理、设备保养和检查检修等职能。3 运 营 组 织3.1 一 般 规 定3.1.1 运营组织设计必须满足各设计年度预测客流量的需求,并采取先进的运营组织方案,为乘客提供安全、快捷、优质的服务。3.1.2 该系统线路以高架为主,采用全立交的专用轨道系统,全封闭运营管理模式,在安全防护系统的监控下保障列车安全运行。3.1.3 系统运行速度目标为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为80km/h,旅行速度不宜小于30km/h。3.1.4 每条运营线路均应采用双线、单向,右侧行车制运行模式。一般情况,由南至北为上行方向,反之为下行;由西向东为上行方向,反之为下行方向。3.2 系 统 运 能 设 计3.2.1 系统运能应满足各设计年度预测客流的需求,依据车辆及其定员的有关标准,确定列车编组和最大行车密度,计算系统最大设计运能。3.2.2 系统最大设计能力应满足远期高峰小时客流预测需求量,并留有1015的储备量,远期设计行车最大通过能力应不小于每小时24对列车。3.2.3 全线各折返站的折返能力、支线或车辆基地出入线接轨站的通过能力,应与正线设计行车密度相匹配。3.2.4 车辆购置应按各设计年限的客流预测的需求确定。开通运营期的车辆数量应按初期运营需要定购。近、远期应根据客运量增长的需要增加购车数量。3.3 行 车 组 织3.3.1 每条线路应独立运行为主,并根据全线客流分布特征,从运行和工程的经济性权衡,在高峰时段可组织大、小交路运行。3.3.2 行车组织应与客流需求相适应,既要满足运能,又要核查列车满载率,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3.3.3 列车最大编组长度不宜大于120m,且初、近期宜采用相同编组形式,与远期编组车辆数不宜相差2辆以上。3.3.4 为保证系统的服务水平,平峰时段列车开行最大间隔时间不宜大于10min。3.3.5 列车停站时间应根据远期车站上下车客流量、列车的发车间隔、车门数量和开关车门的时间等因素计算确定,停站时间应不少于20s;在换乘站和折返站,停站时间不宜小于30s。初、近期可根据实际客流量适当调整。3.4 行车速度3.4.1 列车在正线正向通过道岔时,限速为50km/h;侧向通过关节可挠型道岔时,限速为25km/h,侧向通过关节型道岔时,限速为15km/h。在车辆基地内限速为15km/h;故障列车运行限速为15km/h。 3.4.2 列车在曲线上的运行速度应根据曲线半径大小,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Vx4.65 (3.4.2)并应根据线路设计的实设超高率核算实设限速。3.5 车站配线与车辆基地出入线3.5.1 在起终点站和中间折返站应设置车站配线,并在全线统一布设渡线或故障列车停车线,两相邻停车线的距离不宜大于10 km,并尽可能在两停车线之间加设一组渡线。3.5.2 车辆基地或停车场出入线与正线的接轨点宜接近车站。出入线宜设置为双线,并不宜与正线平面交叉。3.5.3 车辆基地或停车场线路布置可采用尽端式或贯通式。尽端式的出入线应设双线;贯通式的两端出入线,主要方向为双线,另一端方向为单线,并宜具有双向行车条件。3.5.4 在有“Y”形支线运行的接轨站,或与其他正线共线运行的接轨站,应设置进站方向的平行进路。3.6 运 营 管 理3.6.1 在线网规划中,宜集中设置线网性的运营控制中心,负责对各条线路的列车运行调度指挥、电力监控、环境监控及防灾报警系统、机电设备系统的维修管理等,维持正常运营。在事故和灾害情况下,应能启动应急预案,防止灾害蔓延。3.6.2 运营管理机构和人员数量的安排应本着减员增效的原则,以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加大社会化力度,减少专业人员编制。一般情况下,每条线路的运营管理总人数的定员指标为6080人/km,先期建设的线路定员指标可适当放宽。3.6.3 运营管理机构设置应对不同运营状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程和规章制度,包括工作流程和岗位责任,确保系统在正常、非正常和紧急状态下的运营要求。3.6.4 车站设备应采用智能化监控管理,由控制中心和车站两级管理或控制中心、车站、就地三级控制。3.6.5 运营管理宜采用中心站管理模式。3.6.6 车站内应有明显的导向标志,保障客流路径畅通,并具有足够的紧急疏散能力。3.6.7 车站站台应有服务人员,维持乘客乘车秩序和安全,照顾行动不便的乘客安全。3.6.8 系统宜采用计程、计时票价制,并应具备对客流数据和票务收入进行自行统计的能力。3.6.9 列车乘务制度宜采用单司机、轮乘制。3.6.10 车站设备维修应由维修中心统一负责,采用巡视检查和定期维修相结合,包括紧急抢修任务。3.6.11 根据系统特点,制定相应的防灾、救援及防恐预案,最大程度保证乘客生命财产及轨道交通系统人员、设备安全。4 车 辆4.1 一 般 规 定4.1.1 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的基本型式应在以下类型中选择:1 按牵引电动机种类分:交流旋转式电动机单轨车、交流直线电动机单轨车。2 按接触网电压分:直流1500V、直流750V。3 按车体结构材料分:铝合金车、不锈钢车、工程塑料和金属组成的复合材料车。4 按车辆功能分:带有驾驶台的控制车动车(Mc车)或控制拖车(Tc车)、无驾驶台的中间动车(M车)或中间拖车(T车)。4.1.2 跨座式单轨车应符合国家现行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主要技术规格可参照表4.1.2进行选定。表4.1.2 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主要技术规格No项 目 名 称单轨车种类备 注Mc车M车1轨道梁断面尺寸(mm)85015002额定电压(V)1500或7503车辆车钩连接面间基本长度(m体基本长度(mm顶距轨面高度(mm)38406车辆总高度(mm)53507车辆最大宽度(mm)29808地板面高度(mm)11309转向架中心距(mm)960010走行轮中心距150011走行轮轮距40012导向轮轴距250013空气弹簧中心距205014每辆车每侧客室门数(对)215客室门有效开度(mm)130016客室门洞高度(mm)182017坐席人数(人)323618定员人数(人)1511656人/m2(注)19超员人数(人)2112309人/m2(注)20轴重(t)1121设计最高速度(km/h)8522最高运行速度(km/h)8023起动加速度(m/s2)0.833530km/h24紧急制动减速度(m/s2)1.2525常用制动减速度(m/s2)1.1最高制动位26冲击率极限(m/s3)0.7527最大能爬上的坡度()6028能通过的最小曲线半径(m)50车辆段29能通过的最小曲线半径(m)100正线注:是指每m2有效站立面积站立的人数。有效站立面积是指在采用纵向座椅的情况下,客室地板总面积减去座椅垂向投影面积及到投影面积前250mm所含的面积。4.1.3 列车编组根据客运能力要求,可由若干基本单元组成。每个基本单元由2或3辆车组成。4.2 安全和应急设施4.2.1 单轨交通车辆的安全应急设施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车辆通用技术条件外,还应遵守以下规定:1 列车的两端必须设有紧急疏散门。2 车辆每个客室的每个车门必须配备缓降装置。3 车体应设置防漏电保护装置,车体上应装设与站场内接地板相匹配的接地电刷。车辆内各电气设备应有可靠的保护接地,接地线应有足够的截面。4.3 车辆与其它系统4.3.1 车辆主保护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如收房合同补充协议
- 电脑商铺转让合同范本
- 租车位出租合同协议书
- 雅安吊车租赁协议合同
- 食堂人员劳动合同范本
- 软件维护销售合同范本
- 酒店投资项目合同范本
- 瓷砖工程分包合同范本
- 民间居间借款合同范本
- 高校上交三方协议合同
- 2025年安徽省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招聘考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南航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 胎盘早剥护理查房
- 脑梗死2025诊疗指南
- 耳前瘘管继发感染诊疗要点
- T-YNX 002-2025 葡萄组培脱毒快繁技术规程
- 衣服投标供货方案(3篇)
- 2025至2030年中国丁酮肟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公司电脑补贴管理办法
- 中石化对供应商管理办法
- Unit 2 Home Sweet Home 语法与阅读专项练习 (含答案)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