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_第1页
浅谈新课改下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_第2页
浅谈新课改下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_第3页
浅谈新课改下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_第4页
浅谈新课改下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探 摘要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语文 的教学质量 然而 当前一些中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方法陈旧 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如何改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 对此 本人认为在中学语 文阅读教学中 应该摒弃 灌入式 教学方法 注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注重将阅读与学生 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获得诗意的韵味 这样 也许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促进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 改进 探讨 阅读教学在占中学语文教学中占用的课时最多 耗费的精力最大 而且其效果 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衡量阅读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尺就 是学生的阅读能力 因而我国的语文教育界都非常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颁 布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就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了突出的地位 广 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十分重视 尤其是在应考复习中更是对学生进行了 大运动 量 的训练 然而效果却不大理想 许多学生仍然对试题中的阅读题目心中没底 丢分严重 究其原因 这是由于 应试教育 的影响 在阅读教学中 许多教师往 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 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 唯恐有 遗漏 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也是围绕着教师的灌输而进行的 一 句话 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陈旧 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 我认为要切实提 高教学质量 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改进阅读教学方法 如何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呢 在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讨论实践中 本人在此就该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 摒弃一 摒弃 灌入式灌入式 教学方法 重视培养学生自已读书习惯教学方法 重视培养学生自已读书习惯 当今语文教育界 许多中学语文教师讲读课文以 讲 教师讲解课文 代 读 学生阅读实践 以 听 学生听讲和做笔记 代 读 的现象比较严重 长此 下去 学生在对课文的阅读分析中形成了一种对教师依赖的习惯 教师带着他们阅 2 读 便一讲就懂 可是如果拿一篇文章给学生自己阅读 他们便不知道怎样去读 对此 人们往往归因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 所以尽量加大阅读训练量 殊不知 这 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也是难以提高的 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有目的 有计划 有步骤地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稳固的语文学习习惯是 语言功能发展和语文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之一 对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养成良好 的思维品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作为语文基本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的提高离 不开良好的读书习惯 主要是自能读书的习惯 良好的读书习惯能使学生建立起良 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 成为他们在语文阅读活动中的一种心理需要和行为定势 这无疑会对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即使是智力和基础稍差的学生 在良好的读书习惯的作用下 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迎头赶上的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 家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他 认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运用来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养成了这种习惯 才算具有这种 生活的能力 他把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放在颇重要的地位 多次论及了培养读书习 惯的重要性 例如在 1963 年的一则书简中他说道 阅读教学之目的 我以为首在 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融合了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 又 吸收了国外先进教育科研成果 他的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观点深刻地把握了中国人 学习母语的教学规律 对我们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然而当今 许多教师却忽视读书习惯的培养来训练阅读能力 这就束缚了学生阅读能力大幅度 的提高 因此 我们应彻底摒弃 灌入式 陈旧的教学方法 重视培养中学生自能 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二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激励学生思维二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激励学生思维 这是阅读思维的情境性所决定的 发展思维能力是各科的教学目标之一 而阅 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 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只是 把语言作为媒介或凭借 通过对本学科的概念 公式 定理或理论 观点的分析 比较 综合 归纳 抽象 概括等活动来实现的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 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 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 语言 3 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 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 学生接受 理解课文 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 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 首先需要通过感知 体验 联 想 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 进入情境 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 规律要求阅读教学 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课文的阅读教学 必须贯彻情境诱导 激 励思维的原则 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 即以具 体可感的形象 画面 声色 情态 情节 场面 经验 事实等 引导学生进入课 文情境 激励学生思维 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当然 阅读教学也离不开抽象思维 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 分析 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实 际教学中 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 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 情感因素 其结果是 本来极其生动 情感强烈的作品 经过肢解 剖析 只剩了 干巴巴的几条筋 这种单调枯燥的情绪体验 又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乃至 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呢 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 使其 产生思维乐趣 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 锻炼思维能力 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 标之一 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 唯其如此 才能将 要我学 变为 我要 学 将 厌学 变为 好学 将 不会学 变为 善学 所以 有经验的语文教 师总是根据教学内容 目的和学生实际 想方设法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开启学生思维 象导游一样 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 当然也要建立阅读 教学常规 规范学生阅读行为 建立阅读教学常规就是要制约学生的阅读行为 使 正确的阅读行为得到重复练习 得到强化 趋于稳定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习惯成 自然 良好习惯的形成 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 因而教师应长期坚持这些阅读 教学常规 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实践 本人就是规定本班学生每个学期开学前 通读新的语文课本 完成规定的寒暑假作业 又规定学生阅读一篇文章要做到浏览 略读 精读如此三遍 并始终如一地坚持执行 使学生形成了习惯 另外 还应要 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时间加强课外阅读 可由教师指定读书篇目 也可由 学生自由选择有益的书阅读 三 注重阅读与生活的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三 注重阅读与生活的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需要 4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 相互作用 的过程 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 阅读过程是读者经历美感 理智感 道德感等情 感体验和情感熏陶的过程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 凭借对文字形象的感知 想象获得 感性的情感信息 阅读议论文 通过分析 概括等逻辑思维方式获得理性的情感信 息 所以 语文阅读过程是读者与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载体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 程 这是语文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所决定的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 是读写听说的工具 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因此 语文 知识和语文技能无不同现实生活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 而心理学研究表 明 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个体的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 源原 需要的基本特征就是带有动力性 所以 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 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 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语文学 习的需要来源于对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认识和体验 文学作品总是借形象说话 是 情动而辞发 而意蕴又不能用纯粹的客观的词语来描绘 它具有飘逸 朦胧 含蓄 多元等特点 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就只有靠阅读来产生那种个体的独特感受 阅读 是个性化的行为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 活体验 学识水平 兴趣爱好 性格品质等不同 对作品解读 体验和阐释有很大 程度上的不确定性 所谓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我们不能把参考书中对作品主题 的阐析对人物的解读 对结构运思的评判为圭臬 而应重视学生的阅读思维的个性 差异 兼顾作品本身多维的主题和丰富的意蕴 允许和提倡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体 验 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法进行解读 这种多元解读 可以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趋 于全面 细致 深刻 而阅读中个体的认识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碰撞 砥砺 便是 自由精神的闪烁 是个体意愿的满足 更是思想火花的迸射 从而完成从感性到理 性的飞跃 比如 精彩极了 和 糟糕透了 一文中 学生在对作者成年后感悟 的那一段反复诵读和体会 充分的理解了父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都缘于一个共 同的出发点 爱 正是这种理智的爱才对他的成长起到巨大的作用 让他不断进步 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同样 雨林的毁灭 世界性的灾难 一课 学生在品读中 5 充分地理解了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 的道理 不仅学到 有关地球的知识 而且还树立了生态文明意识 增强了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阅读是 活动的基础 感悟的前提 课下 还可以相机地设计开放性阅读实践活动 让学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进一步了解地球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 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绘 画展示地球上美丽的自然景观 可以鼓励学生做知识卡片 客观地 科学地介绍关 于地球的一些知识 来阅释 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可以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表达对地球的热爱 可以点评课文中的一些句段 来提醒同学们要爱护地球 热爱 自然 善待万物 节约资源 为保护地球环境尽力 同样 文言文 两小孩辩日 从两个小孩的辨论中以及孔子的表现 学生也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 有的认为两个 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 有的则认为 认识的角度不同 结果就不一样 有的人认 为 孔子能正确对待两个孩子提出的问题 真正的像他自己所倡导的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的谦虚 实事求是的学习品德 因此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 文而教课文 为教知识而教知识 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 特别是读写听说活 动 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 学属所需 学有所用 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主动 自觉地去获取知识 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 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四 引领学生享受阅读 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诗意的韵味四 引领学生享受阅读 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诗意的韵味 阅读是人生的一部分 是生存的需要 阅读理应成为阅读者的一种精神享受 享受阅读理应被视为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和至上追求 苏霍姆林斯说 只有能够 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 人类的文化底蕴 人文内涵 集中体现在传世文学中 语文教材选择篇目 又都是从这些浩繁卷帙的传世书海中 撷取的精华 文质兼美 他们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无疑有着持久而深广的熏陶感染作 用 这些文化中的精品 瑰宝只有通过阅读 才能转化为个人的素养 这是语文课 程丰富的人文性特点所决定的 要通过阅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每篇文 章都可以说是作者情感的结晶 无论它是以抒情为主 还是以写景或叙事为主 都 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因素 具有一定程度的感染力量 例如教学法国作家 6 都德的作品 最后一课 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感受到文章洋溢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初读课文如果受到了一定的感染 激发起一定 的情感体验 就可以形成一定的情绪氛围 对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将有 很大的帮助 阅读这些篇目 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 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 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 而且还可以 让学生能够以一种自然的心境和自由的态度去与文本对话 进行思想的砥砺和碰撞 情感的体悟和对流 美感的激发与生成 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真 善 美的境界 细品我们的语文教学 那些灵动可人 意蕴丰富的文学作品确实使学生们通过阅读 舒展了心灵的翅膀 让心性变得博雅 仰望着思想的星空 让目光变得深邃 搭建 理想的阶梯 让岁月变得充实 品味别样的人生让生活变得多彩 读郭沫若的 石 榴 通过对石榴具体生动的描绘 感受到英勇无畏 蓬勃向上的精神 读冰心的 忆读书 领悟到读书可以激起人的各种感情 让人获得多种美的感受 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 读宗璞的 紫藤萝瀑布 由花儿自衰到盛 感悟到生的美好和 生命的永恒 我们读毛泽东的 沁园春 雪 能感受到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的 辽阔的北国风光 欣赏 小桥流水 的水村山郭婉约的南国情调 至于 金戈铁马 的大气雄浑 晓风残月 的纤农缠绵 都会让人获得一种无法诉诸笔端的美感和快 意 阅读 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进入了学生的内心 构建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五 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 体现出阅读的梯度五 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 体现出阅读的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 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 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 统 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 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 对文章 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 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 作 为文学作品 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 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 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 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 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 更高层次的问题 并加以解决 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 大众化 的 解读 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 就像写文章一样 阅读也 该有一个整体思路 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 再由局部到整体 在这一轮回环中 7 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 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 由认读到鉴赏 甚至到评 价与创新 应体现出梯度 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 善于 组织的就去组织 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 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 善于辩论 的要让他畅所欲言 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 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 上的情绪的话 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 每个学生都 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 处于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