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性质与X了中了的词义.doc_第1页
词义性质与X了中了的词义.doc_第2页
词义性质与X了中了的词义.doc_第3页
词义性质与X了中了的词义.doc_第4页
词义性质与X了中了的词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词义性质与“X了”中“了”的词义“了”(le)是现代汉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了”的意义和用法是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研究的重大难题。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研究“了”的文章时渐增多,但是未见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反思起来原因甚多,但最主要的可能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现代汉语普通话是一个融合性的语言系统,“了”的来源和用法比较复杂;二是可能受传统词义观和研究思路的影响,未能把“了”的词义、词义的语法性质和作用区别开来,把“X了”的格式义(或句式义)、作用与“了”的词义区别开来;三是在未能对“了”的意义做出具体、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之前,就从概念出发,仓促进行理论概括、语言对比和事实解释。这样,使本来就比较复杂的“了”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了。为了更好地认识“了”并推进“了”的研究,本文从语言理解的角度出发,探求“了”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共时系统中作为词所负载的意义词义,并认为“了”的词义研究是进行“了”其他方面或方向研究的基础。 本文的研究表明,研究“了”的词义特别要注意词义的性质,强调义项对立性的观点,建立义项域的概念。一 词义特性与“了”的词义求取如果说语言是信息传递的工具,词、短语和句子是信息的载体,那么词义就是词在一定的句子或格式中所负载的信息和语义。“X了”中“了”的词义,就是“了”在特定句子和语言片段“X了”中所负载的语义信息。在现代汉语里,“了”是一个词,其所表的意义应该首先是词义。研究词义,首先得保证我们所揭示的词义一定是该词所负载的意义。如果说一个句子或短语中的某个意思或信息是某词的词义,那么这个意思和信息就一定要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对于词表的依附性;2)保证整体信息不变的词义的可分离性;3)同义词的可替换性。并且只有同时符合这三个特性,我们才能判别一个词是否负载某种语义信息,并且也才能保证我们所描写的语义或信息就是该词的词义,而不是其所在结构的格式义等。1.1 词表依附性。由于词义是词表达或负载的信息或意义,因此词义的第一个重要属性就是对于词表的依附性。就是说,如果一个短语或句子中的某部分意义(C)是由某个词负载的,那么该词删除,其意义C就必然随之消失。比如说“走了”的意思是“已走”或“走是已然的”,当“了”删除时,其“已然”的意义也随之消失,“走 ”就不再是“已走”的意思。这时我们可以说,其“了”是负载意义的。其“了”所表意义对于“了”的依附性可图示为:(1)走了已走走是已然的 走 已走走是已然的但是“了”负载了怎样的词义呢?我们可用词义的可分离性将其分离出来。1.2 可分离性。由于词义是词在一定的句子或短语中负载的信息,那么该句子或短语的意义就是由该词和其他词的意义(或加上其他意义)组合而成的,否则,某个意义只能是该词所在句子或短语的格式义或其他意义,而不是该词的词义。因此,一般来说该词的词义是可以从句子或短语中分离出来的,并且可分离性或曰可剥离性是词义的第二个重要属性。假若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义可描写为ABCD,其中C或D是某个词的词义,那么ABCD就可分解为“ABDC”或“ABCD”。比如“走了”所传递的信息可描写为:已经离开或离开是已然的,并且可分解为:“了”(已经已然)“走”(离开)。即:(2)走了已经(已然)离开 已经(已然)离开已经(已然)离开了已(经)已然这时我们可以说“了”的意义是表已然。但是我们还不能说表已然一定是这个“了”的词义。为了确保“了”的意义不是词以外的意义,我们应该同时根据同义词的可替换性来 对其词义进行验证。1.3 同义词的可替换性。同义词的替换其实就是其词表词义载体的改变,如果“X了”的某个意义是“了”的词义,那么我们一般可以找到一个同义形式的词或短语而构成一个“X了”的同义式。如“走了”中的“了”的词义是“已经”,就可用“已经”的“已”替换“了”而形成其同义式:(3)我去的时候,他走了。(3)我去时他已走。 我去的时候,他走了。我去时他已走。 同样,例(4)的“大了”的“了”的词义是“有点偏”的意思,我们就可直接用“有点偏”去替换“了”而构成其原句的同义式:(4)这件衣服你穿好像大了(4)这件衣服你穿好像有点偏大这件衣服你穿好像大了这件衣服你穿好像有点偏大故,了有点偏,即表偏离。1.4 词义三性从理论上讲对于所有词的词义应该都是适用的,它不仅是我们求取“了”词义的依据,同时也是我们鉴别辞书或论文给出的某种意义或表述是不是词的词义的试金石。比如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简称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9,351)对于“了”的作用的表述:“助1了有两个。了1用在动词后,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如动词有宾语,了1用在宾语前。了2,用在句末,主要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的作用。如动词有宾语,了2用在宾语后。”“动宾了2。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其所举之例为:)(5)刮风了(已经开始刮风)小明也喜欢跳舞了(已经开始喜欢)他同意我去了(已经同意)(同书第352页)用词义三性衡量,八百词关于了2“肯定事态出现了或即将出现变化”的表述,就不是“了”的词义。因为其“X了”不能分解成“X”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即“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作为词义,不具有可分解性。例如: (6) 刮风了刮风+肯定事态出现了或即将出现变化 (7) 小明也喜欢跳舞了小明也喜欢跳舞+事态出现了变化相反“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是“X了”作为一种结构格式具有的功能,不仅“X了”具有此功能,其同义形式也具有此功能。例(5)八百词例句括号中的注释其实就是其“X了”的同义句,如“刮风了”的一个意义就是其括号中的注释“已经开始刮风”的意思,“喜欢跳舞了”的一个意义就是“已经开始喜欢”的意思,并且其举例括号内外的表述式就都具有“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的功能。比较下面例中括号内外句子:(8)刮风了(已经开始刮风)(9)小明也喜欢跳舞了(已经开始喜欢)(10)他同意我去了(已经同意) 比较上面几例括号内外的句子,不难发现,括号内的句子减去与括号外相同的动词,剩下的词语表达的就是括号外“了”的信息或意义。通过比较还不难发现,前两例中“了”有“开始”和“已经”两种意义,后一例的“了”只有“已经”一种意义,这种情况似乎不好理解,其实不然。后一例的“了”也有“开始”义,只是“同意”为非过程动词,具有状态性,“开始”一义被置换成“出现”,这种“VP了”可变换为“出现VP情况或状况”,如例(10)可注释为“已出现他同意我去的情况”。“开始”、“出现”和“进入”是“了”的同一个义项的几种不同表现。(进一步参看2.2和2.3)“开始”(或“出现”)和“已经”是“了”的两种词义,三例中的“了”都是其两个“了”了1和了2的加合,并且八百词做这样的注释是以说话为参照视点,即说话时“开始VP”是已然的,即已经“完成”或已经“实现”。 可惜八百词把句末的“了”只标为了2。但是当离开现实已然世界进入虚拟世界即表假设时,“了”表已然的义项消失,只剩下“了”表开始或出现的词义。例如:(11)如果刮风了,你就收衣服。如果开始刮风,你就收衣服。(12)如果小明也喜欢跳舞了,如果小明也开始喜欢跳舞,(13)如果他同意我去了,如果出现他同意我去的情况,以上叙述表明,表已然和开始是“了”词义,表变化或出现了新情况不是“了”的词义。二 词义性质与“了”的义项确立把“了”分为带下标的了1、了2是八百词等著作分别句中“了”和句末“了”的做法,为了问题表述的简洁,对“了”我们不再作这样的区分,只统一地用下标表示“了”的义项。研究实践告诉我们,确立一个词的义项必须坚持词义的性质,保持词义的概括性和对立性。2.1 由于词义总是与词的语形特定的语音和书写形式相联系的,因此一个相同语形所负载的几个词义一定得是对立的,彼此不能存在交叉关系、包含关系和蕴含关系, 包含其实是一种特殊的交叉。即同形词或同“体”词词义具有对立性。萧国政(2000)现代汉语句末“了”意义的析离一文中区分“了”的意义、“了”字句的蕴涵义和“了”的语用功能,析离出现代汉语句末“了”的8种意义8个义项,并把这8个义项表述为:了1表已然、了2表消失、了3表开始、了4表继续、了5表变化、了6表偏离、了7表强调、了8表委婉。现将其举例和简要论证摘录如下:(14)(他吃了饭没有?)吃了1。 (吃了已经吃, 了吃了 吃已经;且 吃已经吃,故:) 了1表“已然” (15)(这苹果,你)把它吃了。 (吃了吃掉,了吃了 吃 掉, 且 吃吃掉,故:) 了2表“消失” (16)(一会儿就)吃饭了,(快来!) (吃饭了吃饭开始, 了吃饭了 吃饭 开始, 且 吃饭吃饭开始 故:) 了3表“开始” (17)(你)别吃了! (别吃了别再吃,了别吃了 别吃 再, 且 别吃别再吃 故:)了4表“继续” (18)(他)能吃了。 (能吃了原来不能吃,现在能吃 能吃变化, 了能 吃了能吃变化, 且 能吃原来不能吃,现在能吃 能吃变化 故:)了5表“变化”(19)(衣服买)大了。 (大了过(于)大,了 大了 大 过(于), 且 大过(于)大 故:) 了6表“偏离” (20)(这个办法)最好了! (“最好了”是“最好”的强调语气式, 删除了,强调语气消失, 故:) 了7表强调 (21)(大叔!吃了饭再走。)不了 ! (“不了”是“不”的委婉语气式 “不了”的“了”表委婉的理据,参看萧国政:谈“不了”,华中师院学报1985(1)。, 删除了,委婉语气消失, 故:) 了8表委婉但是,进一步研究发现,了5表“变化”的意义是表“已然”的了1和表状态或状况的X结合所蕴含的意义,不是“了”的意义。如例(18)的“了”是了1,例(18)的“可能(VP)”是一种状态,“X了”的变化义,是“可能VP”表“已经”的了1蕴涵的。并且只要X可以理解为一种状况或状态,就可从“X了”中推出一个变化义来。比如NP是一种状况,“NP了”的“了”是表“已经”的了1,“NP了”都蕴涵有表变化的意义(即过去不是NP,现在是NP)。例如:(22)中学生了老夫老妻了党委书记了其“中学生了”已经中学生,就蕴涵有过去不是中学生,现在是中学生的变化义。但是,这种意义不是“了”负载的,而是通过句子的意思推衍出来的。其余几句可类推。因此,“了”表变化的义项原“了5”应该从义项表中删去,这样,萧国政(2000)所表述的“了”的8个义项就只剩下7个了。但是,研究发现,“X了”有“马上X”或“即将X”的用法,即“了”有“马上”或“即将”的词义,而原来我们把它给漏掉了。先看语例: (23)老师进教室了(快坐好)要下雨了(带伞)开会了(外面的同志赶快进来)这三个“VP了”在VP为未然的行为和现象时,“VP了”即将VP,“了”表即将或马上的意思,但是这里的“了”是“了”几呢?从萧国政(2000)析离的“了”的几个义项中找不到该义项的表达者。然而该义项是原始义项,又不能从其他义项推出,因此现代汉语的“了”应增加表“即将马上”的义项。由于原表变化义的了5意义空位,故我们可用了5来表示其即将或马上的词义。这样,“了”的义项又是8个了。2.2 相对于原来的老8义项而言,现在“了”的8个义项是新8义项,新8义项的意义和内容可表述如下:(24)了1表已然、经历,了已(经)、已然过了2表消失,了掉下去了3表开始,了开始出现进入了4表继续,了再继续了5表即将,了马上即将了6表偏离,了有点偏有点过了7表强调,了真的了8表委婉,了您家(方言)了8的具体词义在普通话里找不到对应的词语,权用武汉方言中的同义词语形式“您家”。就目前的研究看,“了”的8个义项之间意义上是对立的,没有包含关系和交叉关系,每个义项的具体语义取值上面等号后面“”两边的词语,是“了”同一义项的变体,而每个义项又是具有概括性的。2.3 概括性,是义项的又一个重要特性。一般来讲,一个义项的具体词义应该而且可以是有多个变体的。因此只要某个词义可以解释为另一个的变体时,这个意义就不是一个单独的义项。比如“开始”“出现”和“进入”孤立看似是“了”的三个义项,但这三个意义却都是一个义项的“了”跟不同意义类别的对象结合的结果。如例(12)(13),又如:(25)如果下雨了,就把伞张开如果失火了,就拨打110如果不注意那就更困难了在(25)中,“下雨”“失火”“更困难”分别属于不同意义类型的对象,因此其“X了”下雨了开始下雨,失火了出现失火(的情况),如果不注意那就更困难了如果不注意那就会进入更困难的状况。因此,分别看,“开始”“出现”“进入”似乎应是三个义项,其实这三个词所代表的意义只是同一个义项“开始”或“始现”(开始或出现)的三个变体。因为不仅这三个词所代表的意义整体与“了”其他7个意义相对立,而且在对“了”进行注解时其中的一个词也勉强可用另一个词去替代。因此,“开始”“出现”“进入”是同一个义项的几个条件变体。并且有变体才能更体现义项的概括性。变体有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但是二者的区分不是绝对的。比如“了1”有“已经”“过”等几个变体,但是对于有的句子,它们是条件变体,而对于另外的句子则是自由变体。例如:(26)甲:吃了饭再去。乙:我吃了饭了。对于(26)甲而言,“已(经)”和“过”是条件变体,“了”的词义宜于用“过”说明和替换;而对于(26)乙来说,句中的“了”则既可用“已(经)”也可用“过”替换,两者之间是自由变体的关系。如“我吃了饭了”既可说“我已经吃了”,也可说“我吃过了”,“了”选哪一种词义变体来注释是自由的。 句末的“了”也是表已经的,两个表已经的“了”复用,在表达上是强调“已经”。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证可参见萧国政:现代汉语句末“了”意义的析离,陆俭明主编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4 如果从历时看,“了”的几个义项可能是某一个“了”的历史发展,也可能是两个或几个“了”的引申,但是对于本文来说这种观察是可有可无的,因为“了”的8个义项的存在,是离开历史发展或来源而独立存在的,并且其义项的对立是共时平面的对立,其确立和论述不宜也不应与历时纠缠在一起。在共时平面上,证明一形多义存在的又一个力据莫过于同形异义歧义。比如朱德熙先生就曾从变换入手用歧义证明过“山上架着跑”是两类格式,从而证明有两个“着”的存在:着1表进行,着2表状态。“X了”的歧义也同样能佐证“了”的几个义项(或干脆说几个“了”)的存在。试看“了”不同义项(或曰几个“了”)构成的同形歧义例: (27)老师进教室了a.老师已进教室 了了1,表已然 b.老师开始进教室 (还没进) 了了3,表开始(28)把树拔了a.把树拔掉 (意愿句,事实上还未拔) 了了2,表消失 b.树已拔 (事实句) 了了1,表已然 (29)红了 a.已红 了了1 例如:桃子红了 b.过红 了了6 例如:她嫌衣服红了,不好看 (30)不了 a.不再VP 例如:(还喝一杯!)不了。 了了4 b.不VP 例如:(坐一下吧。)不了。 了了8 (31)太好了 a.过于好 了了6 例如:这衣服太好了,小孩子不适合。 b.特别好 了了7 例如:太好了,就这么办! (32)开会了,快进来!a.会议已开始 了了1,表已然 b.会议马上开始 了了5,表开始以上的歧义语例表明,“了”的8个义项一个都能与另一个形成歧义,因而这就更加说明“了”的8个义项是相互对立的,并共存于现代汉语的共时系统中。不过,至此还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本文的所讨论的“了”的义项,好像只限于“了”在X后面的形式,其实不然。事实上我们也涵盖“了”在X中的现象,比如“卖了房子买地吧”中的“了”就是了2,“吃了饭”的“了”是了1,“这块木板长一公分丨那张纸大一点点”的“了”是了6。并且可以说有3个义项的“了”可出现在X中。(二)具有歧义的“X了”是离开具体句子的结构,进入具体句子,其歧义一般会自动消失,即“了”的义项取值一般是单一的。三 “了”的义项域一个语音形式与多个语义相联系,通常是不同的意义出现的条件不同。比如形容词“深”的几个意义是它用于不同对象的结果。例如:(33)这里水很深这口井很深。(深:从上面到底面的距离)(34)这门知识很深文章内容深浅不同。(深,深奥:内容难度大)(35)这部颜色太深深蓝色的天空。(深:颜色浓)实词如此,虚词也是如此。比如动态助词“着”的几个意义,也是“着”用于不同情况的结果。例如:(36)他们都在草地上坐着,一幅疲倦的样子。(陈述句,“着”表进行态)(37)看到司令过来,大家连忙站起了。司令亲切地说:大家坐着,别起来,(祈使句,“着”与动词一起表某种状态,其用法同“墙上挂着画的”的“着”)不同词的词义与不同的条件和环境相联系,这种使一个词的义项成活的条件和环境等形成的使用范围和场合,我们称之词语或句子的“义项域”。面向自然语言识别的词义描述、语义描写,必须伴随义项域的揭示。义项域和义项域的研究,是自然语言识别的词义和语义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否则,要想让一个机器去辨别一个多义形式在某个具体句子中的语义,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会专门讨论)“了”是多义的,“了”的语义认识和识别,也必须揭示其义项域。据初步研究,“了”的义项域是X的性质(VP、NP等)和“X了”的功能分布(所能出现的句子语气类型)所形成的应用条件和领域。一个“X了”中X的义项域不同,“了”义项的取值情况(即义项内容和数量)也就不同。 3.1 XVP,“VP了”的“了”拥有的义项可描写为:了1、2、3、4、5。例如: (38)她做了一辈子奶妈和保姆,长满老茧的手不知换过多少婴儿的尿布,(“了”为了1,了已经)(39)你赶快把桌子擦了,把杯子扔了,把桌布铺上。(两“了”均为了2,了掉,表消失)(40)说完我五岁的儿子突然站了起来,圆睁着两眼盯住演员出口处。(“了”为了3,了出现)(41)别说了,当心妈妈生气。(“了”为了4,了继续)(42)要下雨了,赶快收衣服!外面的同志快进来,开会了!(两“了”均为了5,了马上即将)其中,了1、3、4、5是指向动词的,“已经”“出现”“继续”和“马上”都是指向动作行为VP的,了2是指向动词的对象的,如“擦”后消失的是桌上的什么东西,“扔”后消失的是杯子。又如“赶快卖了房子买地吧”中“了”就是指向房子的。了2对动词有选择,参见八百词352页。 “VP了”可用于陈述句、祈使句和疑问句。VP的否定形式“不(没别)VP了”的“了”拥有的义项可描述为:了4、1。否定词与其后的成分有不同的切分层次:如1)不VP了;2)不VP了。切分不同,“了”的意义不同,其能使用的句类也不同。例如:(43)不吃饭了不再吃饭(了4) 不吃饭了已经不吃饭(了1)没休息了没再休息(了4) 没休息了已经没休息(了1)别开夜车了别再开夜车(了4) 别开夜车了(此切分不成立)3.2 XAP,“AP了”的“了”拥有的义项可描述为:了1、3、4、6、7。例如:(44)你看,桃子红了。(“了”为了1,表已然)(45)桃子红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