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质量评估(六):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_第1页
阶段质量评估(六):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_第2页
阶段质量评估(六):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_第3页
阶段质量评估(六):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_第4页
阶段质量评估(六):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质量评估(六):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1. 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B. 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C. 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解析: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一致。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就会发生一次很快的电位变化,变化后便恢复静息状态,但静息状态的电位并不为零。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答案:A2. (2010广州模拟)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迷。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你推测科学家对此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最可能是()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A. B. C. D. 解析:“沉默突触”说明冲动传递有障碍,是有可能的,但中的细胞核可能存在于突触小体所属的神经元的胞体中,突触小体中有无细胞核不能确定;中有无受体对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无影响。答案:D3.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 图中包括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B. 刺激a时,d处可以产生局部电流C. 刺激d时,a处可以产生局部电流D. b和c决定了神经冲动只能从e处传到f处解析:图中e是感受器,a是传入神经上的一点,b和c是突触结构,d为传出神经上的一点,f为效应器。神经冲动在突触结构中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此反射弧上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是eabcdf;刺激a时,神经冲动会通过b和c传到d,d处产生局部电流;刺激d时,神经冲动不能通过b和c传到a。答案:C4. 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报刊时,需要参与的神经中枢有()A. 言语区B. 躯体运动中枢C. 躯体感觉中枢D. 以上全部都参与解析:手指的移动需躯体运动中枢;感受到盲文的凸凹需躯体感觉中枢;盲文的理解需要言语区的参与。答案:D5. (2010江苏名校联考)如图所示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时下一个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兴奋B. 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随刺激强度增加兴奋逐渐增强C. 在S1S4期间,细胞膜上没有离子的进出D. 在S5S8期间,细胞膜的电位是外正内负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刺激强度在S1S4时,不产生兴奋,而S5之后出现兴奋,此时细胞膜的电位是外负内正,说明刺激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兴奋,A选项正确,而D选项错误。S5S8期间,虽然刺激强度在增加,但兴奋不变,说明B选项错误。在S1S4期间,离子进出达到平衡,不改变膜电位,则C选项错误。答案:A6. 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下丘脑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大脑皮层W区(运动性书写中枢)A. B. C. D. 解析:人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作答试题时主要是看和写这两种行为,所以主要参与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的V区和W区。答案:D7. 细胞通讯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产生相应的反应。细胞可以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通讯。下列有关细胞通讯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与靶细胞结构,能调节靶细胞的代谢活动B. 胰岛B细胞产生的胰岛素作用于肝细胞时,能促进血糖合成肝糖元C.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D.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前提是细胞识别,它是通过细胞膜实现的解析:神经递质产生于神经元受刺激后产生的冲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答案:C8. (2010长春模拟)人体的下列平衡不受激素调控的是()A. 水的平衡B. 盐的平衡C. pH的平衡D. 血糖的平衡解析:水、盐、血糖的平衡调节分别受抗利尿激素、醛固酮、胰岛素等激素的影响,而pH的平衡调节主要受缓冲物质的影响。答案:C9. 肠道病毒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喉炎。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 EV71侵入机体后经T细胞摄取处理,暴露出EV71所特有的抗原B. 效应T细胞能通过释放淋巴因子攻击被EV71入侵的细胞C. 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D. 患儿感染EV71后,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解析:抗原进入机体后,处理并暴露抗原的是吞噬细胞。效应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只能增强其他免疫细胞的杀伤力。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迅速产生大量抗体,记忆细胞不可以产生抗体。答案:D10. (2010南昌模拟)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的正确顺序()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摄水量增加减少尿的排出A. B. 解析:食物过咸时,渗透压升高,机体会有两种并行调节方式,一种是通过下丘脑的调节减少尿的排出,另一种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调节主动饮水,共同缓解渗透压升高的状况。答案:C11. 刺激小白鼠下丘脑前部,小白鼠出汗,刺激后部,则出现寒颤现象,则()A. 下丘脑前部是产热中枢,下丘脑后部是散热中枢B. 下丘脑前部是散热中枢,下丘脑后部是产热中枢C. 下丘脑前部是产热部位,下丘脑后部是散热部位D. 下丘脑前部是散热部位,下丘脑后部是产热部位解析:由题干可知下丘脑前部与出汗这一散热现象有关,下丘脑后部与寒颤这一产热现象有关,所以前部应是散热中枢,后部是产热中枢。答案:B12. 人类Rh血型有Rh+和Rh-两种,分别由常染色体上显性基因R和隐性基因r控制。Rh+的人有Rh抗原,Rh-的人无Rh抗原。若Rh+胎儿的Rh抗原进入Rh-母体内且使母体产生Rh抗体,随后抗体进入胎儿体内则引起胎儿血液凝集和溶血;若这位Rh-母亲又怀一Rh+胎儿,下列对这两胎儿的相关基因型及血液凝集和溶血程度的分析中,正确的是()相关基因型与父亲的一定相同相关基因型与父亲的不一定相同两胎儿血液凝集和溶血程度相同第二胎儿血液凝集和溶血程度比第一胎儿严重A. B. C. D. 解析:Rh-母亲的基因型为rr,两个胎儿均为Rh+,他们得基因r;其父亲的基因型为RR或Rr。母亲第一次怀孕时已产生过抗体,怀第二胎时属于二次免疫,免疫反应更迅速、更强烈,因而第二胎儿血液凝集和溶血程度比第一胎儿严重。答案:D13.(2010哈尔滨模拟)下列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对于较重的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饮食外,还需按照医生的要求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在对症下药治疗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来辅助降低体温当人体摄取食盐较多时,通过肾可排出多余的钠,摄取食盐少时,尿中几乎不含NaCl,因此,人体的钠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人体对花粉等产生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减少A. B. C. D. 解析:中是高烧不退现象,可适当减少棉被,增加散热以降低体温。中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加,引起水的渗入,最终会导致局部组织液增多。答案:A14. 如图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和细胞均能识别抗原B. 在和所在的阶段中,可能有吞噬细胞的参与C. 免疫过程比要慢,免疫效应比要强D. 图中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解析:细胞是B细胞,细胞是记忆细胞,均能识别抗原。阶段无吞噬细胞参与,结束后可能有参与。比要慢,因为为二次应答,又快又强。图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答案:A15. (2010湖南十校联考)请在下面四个示意图中选出刺激蛙的左侧后肢,而在右侧能产生搔扒反射的示意图是注“/”表示被切断处,中间神经元有多重联系()解析:A选项中右侧传入神经被切断,但右侧的传出神经正常,左侧的神经元图中没画出,应该是正常的,由于中间神经元的作用,兴奋可以向对侧传递。答案:A16. (2010烟台模拟)正常情况下,人的血糖含量维持在90mg/dL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运动初期,血糖浓度下降,是由于血糖进入细胞,通过呼吸产生乳酸、ATP造成的B. 在1.84.5 min内,血糖浓度上升,这种变化满足了运动时机体对能量的需求C. 在4.55 min内,引起血糖变化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协同作用的结果D. 9 min后血糖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这是体液调节的结果解析:由题所示图像可以看出,运动初期,血糖浓度下降,是由于血糖直接进入细胞,通过有氧呼吸产生CO2、H2O、ATP造成的;在1.84.5 min内,血糖浓度上升,满足了机体对能量的需求;在4.55 min内,引起血糖变化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拮抗作用的结果;9 min后血糖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是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结果。答案:B17. 如图表示午餐以后人体血液中血糖和两种激素浓度的变化,图中曲线a、b、c分别表示()A. 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血糖B. 胰岛素、血糖、胰高血糖素C. 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D. 胰高血糖素、血糖、胰岛素解析:人体内惟一能降血糖的激素为胰岛素。进食后,血糖浓度先升高,所以胰岛素的升高滞后于血糖的升高,所以a曲线对应血糖浓度,b曲线对应胰岛素浓度;高浓度的血糖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致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c曲线为胰高血糖素。答案:C18. 人体受到某种抗原刺激后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的第二次刺激后()A. 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B. 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C. 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D. 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解析:考查了二次免疫的相关知识。人体受到某种抗原刺激后会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而记忆细胞则在体内长期存在。当同一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故细胞周期变短)而产生更多的抗体,保护机体不受侵害。答案:A19. 有一种基因突变的小鼠,以某种胞内寄生的病原体进行感染实验后,比较突变小鼠与正常小鼠的死亡情况,结果如图甲。感染该病原体后,进行两种小鼠体内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数目的测试,发现两种小鼠间无明显差异;但是在感染前后的突变小鼠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浓度都非常低。如果用识别该病原体的专一性抗体处理突变小鼠后,再进行感染实验,小鼠存活的结果如图乙。则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 两种小鼠被感染后,B淋巴细胞均能增殖分化B. 突变小鼠被感染后,T淋巴细胞的功能是正常的C. 推测此突变可能发生在抗体基因D. 推测此突变可能发生在T淋巴细胞解析: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从题干知两种小鼠被感染后,两种小鼠的B淋巴细胞的数目无明显差异,所以两种小鼠的B淋巴细胞均能增殖分化;从图乙可知,用抗体处理后的突变小鼠,再进行感染实验,小鼠的存活率为100%,所以突变小鼠受到病原体感染后的T淋巴细胞是正常的,小鼠突变可能发生在抗体基因。答案:D20. 胸腺素能诱导淋巴干细胞生成T淋巴细胞,下列病人中不适合用胸腺素的是()A. 器官移植病人B. SARS病人C. AIDS病人D. 结核病人解析:器官移植时,移植的器官相当于抗原,引起体内发生细胞免疫,造成排斥反应。若给器官移植的病人输入胸腺素,则诱导生成更多的T细胞,使细胞免疫增强,导致移植的器官不容易成活。答案:A二、简答题(共50分)21. (10分)(2010南通模拟)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并回答:(1)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和骨髓内转变为a,b,c等细胞的过程被称为_。(2)过程是在X的刺激和a细胞等的参与下共同完成的,这属于_免疫的_阶段。与过程相比,过程的应答特点是_。(3)过程的产物Y的化学本质是_,参与其合成并分泌的膜性细胞器有_等。(4)若X是禽流感病毒,则患者彻底消灭X必须依靠a增殖分化的淋巴细胞去裂解_。如果X是HIV,则由于图中_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而死亡。解析:(1)a为T细胞,b为血液中的血细胞,c为B细胞,细胞的分化可使细胞的种类增多。(2)X为抗原,d为浆细胞,e是记忆细胞,Y为抗体,所涉及的相关过程为体液免疫,其中过程中抗原的刺激和T细胞参与的是感应阶段,由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为反应阶段。过程为二次免疫反应,其应答后产生抗体的速度更快、量更大,作用效果更强。(3)抗体的化学本质为球蛋白,参与其合成并分泌的膜性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注意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但没有膜结构,故不考虑;而线粒体能为相关过程提供能量,应该考虑;另外分泌抗体与细胞膜有关,但细胞膜不是细胞器。(4)禽流感病毒营寄生生活,侵入宿主细胞内部后要通过细胞免疫来消灭和清除,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又称为靶细胞。HIV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而死亡。答案:(1)细胞分化(2)体液感应和反应更快、更强(3)球蛋白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4)靶细胞(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a(T细胞)22. (12分)(2009山东临沂质量检测一)多细胞生物调节生命活动需依靠细胞通讯。细胞通讯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使之产生相应的反应的过程。下图是几种细胞通信的实例,请分析回答:(1)A图所示的激素调节体现了_机制,该激素是_。(2)B图中突触在传递信号时,信号的转换形式是_,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若刺激N点,电流计M将偏转_次(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兴奋在两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_。(3)当A图的垂体细胞受到B图的神经系统调节时,其调节中枢在_,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_。(4)C图是单核吞噬细胞吞噬过程示意图。图中的“抗原多肽”应是经过处理后暴露出来特定的抗原,它将被直接呈递给_,继续完成特异性免疫。答案:(1)负反馈促甲状腺激素(2)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两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3)下丘脑反射弧(4)T细胞23. (10分)请根据免疫基本原理回答下列问题:(1)能正确表示病毒或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表示第一次感染,表示第二次感染)()(2)根据病毒入侵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规律,为提高人体对病毒的免疫能力,应采取的措施是向人体注射()A. 灭活抗原B. 抗体C. 抗生素D. 抗病毒药物(3)B细胞和T细胞依靠细胞膜表面的_识别抗原。(4)机体合成的数百万种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是由于抗体分子结构中的_不同。(5)能将入侵的病毒分解,并使病毒的蛋白质分子出现在细胞膜上的是_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的是_细胞;能产生并分泌抗体的是_细胞。(6)机体免疫系统误将自身的某些细胞成分当作“异己”时,便会导致_疾病,这类疾病常见的如_。A. 乙肝B. 流感C. 艾滋病D. 系统性红斑狼疮解析:根据第二次免疫比第一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浓度高,可以确定为C项。免疫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其中人工主动免疫是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主要用于预防,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打预防针”。疫苗是把致病微生物用各种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人工处理使其丧失或大幅度降低致病性,或从自然界找来和致病微生物相同种类但没有或致病力很弱的微生物制成的疫苗,因而有死疫苗和活疫苗之分。细胞识别是依靠细胞表面的受体,其成分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答案:(1)C(2)A(3)受体(抗原识别受体)(4)氨基酸序列(Y型结构的两臂末端氨基酸种类和序列差异)(5)吞噬效应T浆(6)自身免疫D24. (8分)(2010上海浦东新区抽测)下图表示人体接种牛痘疫苗后,体内免疫细胞的反应过程。据图回答:(内填图中标号)(1)牛痘疫苗相当于图中的_。(2)图中标号表示_,图示细胞的免疫反应称为_免疫。(3)图中标号所示物质的化学本质是_。(4)当相同抗原再次侵入体内时,图中_细胞将发挥作用,其特点是_。解析:题图中,为抗原,抗原与入侵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入侵细胞成为靶细胞。是效应B细胞(即浆细胞),是抗体,是记忆细胞。牛痘疫苗属于抗原,该免疫过程有抗体产生,属于体液免疫。当相同抗原再次侵入体内时,记忆细胞进行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