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毒理学老师划的重点.docx_第1页
14毒理学老师划的重点.docx_第2页
14毒理学老师划的重点.docx_第3页
14毒理学老师划的重点.docx_第4页
14毒理学老师划的重点.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毒理学老师划的重点第一章 绪论(P8)1、 食品毒理学的定义借用基础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性质,来源及对人体损害的作用与机制,评价其安全性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以及提出预防管理措施的一门学科。第二章 食品毒理学基础(P33)(主要考名词解释)1、名词解释:什么是毒物、毒性、毒作用?各自如何分类?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毒物分类:按毒物来源分为人为添加或有意添加、食品生产原料自身产生或有害物产生、无意加入、食品加工过程产生、内源性化学物。毒性: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毒作用:化学物质的毒作用(toxic effect)又称为毒效应。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毒作用分类:速发或迟发性作用、局部与全身作用、可逆与不可逆作用、过敏性反应或变态反应、特异体质反应2、判断急性毒性的指标有哪些? 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MNLD,LD0或MNLC,LC0)3、什么是靶器官?(毒性参数:上限参数&下限参数)(安全限值ADI不是毒性参数)靶器官: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其直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这样的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毒性上限参数(在急性毒性试验中以死亡为终点的各项毒性参数)毒性下限参数(有害作用阈剂量及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P74)1、什么是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2、什么是生物转化?生物转化有何意义?概念:外源化学物经酶催化后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代谢过程意义:1、水溶性显著增加.2、改变其毒效学性质(代谢活化或生物活化及灭活.)3、外源性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排泄途径主要有哪些?吸收途径:经胃肠道吸收、经呼吸道吸收、经皮肤吸收、其它途径:注射排泄途径:经肾脏(尿)排泄、粪便排泄、经肺(呼 气)排泄、其他途径:(乳汁排出、汗腺和毛发排泄)4、机体内主要的贮存库有哪些?血浆蛋白质、肝脏和肾脏、脂肪组织、骨骼组织5、化学物在体内贮存的毒理学意义?一方面对急性中毒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在靶器官中的外源化学物的量;另一方面贮存库中的毒物与血浆中游离型毒物间存在平衡,当血浆中游离型毒物被排除后(如通过生物转化和排泄),贮存库中的化学物就会释放进人血液循环,而成为血液中游离型毒物的来源,具有潜在的危害。6、相反应的概念及反应类型(6种反应、6种辅因子、6种酶)概念: 指具有一定极性的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辅因子(结合基团)进行化学结合的反应反应类型:葡糖醛酸结合(作用酶:UDP-葡糖醛酸转移酶)硫酸结合(作用酶:磺酸转移酶)乙酰化作用(作用酶:乙酰基转移酶)甲基化作用(作用酶:甲基转移酶)谷胱甘肽(GSH)结合(作用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氨基酸结合(作用酶:酰基转移酶)第五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P157)1、什么是急性毒性?急性毒性的试验目的是什么?概念:指机体(人或试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期(最长到14天)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实验目的: 测试和求出化学毒物对一种或几种试验动物的致死量(以LD50表示)以及其它的急性毒性参数,了解急性毒作用强度. 并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和死亡的情况,初步评价急性毒作用性质、可能的靶器官和致死原因,探求化学毒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初步评价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为亚慢性、慢性毒性作用试验的染毒剂量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并为选择观察指标提出建议. 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2、何为亚慢性毒性作用、慢性毒性作用?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的试验目的是什么?亚慢性毒性概念:亚慢性毒性(subchronic toxicity)是指人或实验动物连续较长期接触时外源化合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 1- 6个月 )慢性毒性概念:指人或实验动物长期(甚至终生)反复接触外源化学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2年 )试验目的:1. 确定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效应谱,为在急性及亚急性毒性试验中发现的毒作用提供新的信息,并发现在急性及亚急性毒性试验中未发现的毒作用;2. 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作用的靶器官;3. 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剂量反应(效应)关系,确定其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提出此受试物的安全限量参考值。4. 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损害的可逆性;5. 亚慢性毒性试验为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及观察指标选择提供依据;6. 为毒作用机制研究、为将毒性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3、什么是蓄积毒性作用?概念:化学毒物进入机体后,经过生物转化以代谢产物或化学物原型排出体外。但是,当化学毒物反复多次给动物染毒,化学毒物进入机体的速度 (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的速度和排泄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学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就有可能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毒物的蓄积作用。4、怎样进行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评价?亚慢性试验评判:NOAEL 100Intakehuman 放弃100Intakehuman NOAEL 人的可能摄入量的300倍 不必慢性试验,直接进行毒性评价慢性试验评判: NOAEL 50Intakehuman 放弃50Intakehuman NOAEL 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 允许用于食品,并制定卫生标准第六章 外源化学物质的致突变作用(P189)1、遗传毒性与致突变作用的关系是怎样的?2、化学致突变作用的类型有哪些?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改变3、致突变作用的后果有哪些?(体细胞、生殖细胞怎么样?)体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体细胞突变与癌变癌基因的活化和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并存在有缺失、易位、倒位等染色体畸变。体细胞突变与致畸诱变剂可通过胎盘,引起胚胎体细胞的突变,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过程,使胎儿出现形态结构的异常。体细胞突变的其他不良后果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生物体的衰老生殖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致死性突变诱变物引起生殖细胞的突变可以是致死性的,造成配子死亡、死胎、自发流产等.可遗传的改变生殖细胞发生非致死性突变会影响后代,表现为先天畸型等遗传性疾病,或导致遗传易感性改变等等.4、致突变试验与致癌试验的关系?按遗传毒性和致癌性分类遗传毒性致癌物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遗传毒性非致癌物、 非遗传毒性非致癌物致突变试验仅可检出遗传毒性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非致癌物 致癌物检测方法短期试验哺乳动物诱癌试验人类流行病学观察致突变试验是短期致癌物检测试验中的一大类5、为什么遗传毒理学评价程序通常为一组体内、外遗传毒理学实验(3个原因)化学毒物的种类和结构多种多样,其致突变的机制不尽相同,作用的靶细胞也不一样,有的是体细胞,或生殖细胞,或两者兼而有之,故在成套观察项目中既要用体细胞检测又要用生殖细胞;除了从分子水平还要从细胞水平来检测化学毒物的遗传毒性。致突变物中仅少数具有直接致突变作用,大多数为间接致突变作用,即需要在体内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突变作用。体内试验具有完整的活化系统,而体外试验则通过加入模拟代谢系统,如S9来弥补缺乏活化系统的不足。这是体内与体外试验的主要差别。化学毒物的致突变性有强,也有弱;有的在某一检测系统中是强致突变物,而在另一系统中可能是弱的致突变物。对于弱致突变物在某些系统中比较容易漏检,即出现假阴性。第七章 外源化学物质的致癌作用(P217)1、化学致癌过程的3个阶段及其特征是什么?(启动、促癌、进展阶段)启动阶段、促癌阶段、进展阶段启动阶段:致癌物直接作用于DNA的初级序列,引起基因突变,使单个细胞或少量细胞发生永久性的、不可逆的遗传性改变,此种细胞为“启动细胞”,诱发细胞突变的因素称为启动机。促癌阶段:细胞在致癌作用的第一阶段变成启动细胞后,在某些因素作用下,以相对于周围正常细胞的选择优势进行克隆扩增,形成镜下才能观察到的或有时肉眼可见的细胞群,即良性肿瘤。这一阶段起促进作用的因素为促进剂或抑癌剂。进展阶段:启动和促进两个阶段所引起的良性损伤并不是致死性的;演变过使原本彼此都一样的肿瘤细胞变成在遗传表型上是异质的恶性肿瘤细胞。2、化学致癌作用的试验方法/有哪些方法检验化学物质的致癌性?(不考具体怎么做)检验化学物质的致癌性:致癌物筛选的短期试验、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促癌剂的检测、恶性转化试验、构效关系分析第八章 生殖毒理学(P236)1、生殖毒性试验的类型和方法(雄性/雌性)第九章 外源化学物质毒作用的影响因素(P255)1、年龄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有什么影响?(必考!毒作用-年龄图像)图像:化学物的毒性与年龄的关系:化学物的毒性经代谢转化后降低或消失时,对幼年动物的毒性就比成年动物敏感;反之化学物的毒性经代谢转化后毒性增强时,对成年动物毒性大,而对幼年与老年动物毒性则低,这与动物的酶系统发育或衰退有关。2、联合作用的概念、类型(2大类、5小类)(考计算题P26,书本上是错的)概念: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危害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而产生的交互毒性作用。类型: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3、对同一种毒物,为什么人比动物更敏感?(举例说明)种属、品系以及个体差异解剖、生理的差异 肝脏分叶,狗为7叶,兔5叶,大鼠6叶,小鼠4叶,且大鼠无胆囊; 体细胞染色体的数目狗为78条,兔44条,大鼠42条,小鼠40条,人46条。 以人心脏每分钟输出量占总血量的比值为1,则小鼠为20,所以化学物从血浆中清除的半衰期小鼠较人短,相同剂量的化学物对人体的作用时间比小鼠长。这可以部分解释人比小鼠对毒物更敏感。代谢的差异量的差异意味着占优势的代谢途径不同,可导致毒性反应的不同。如小鼠每克肝脏的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为141活性单位,大鼠为84,兔为22。苯胺在猪、狗体内转化为毒性较强的邻氨基苯酚,而在兔体内则生成毒性较低的对氨基苯酚。质的差异如猫,缺乏催化酚葡萄糖醛酸结合的同功酶,因而猫对苯酚的毒性反应比其他能通过葡萄糖醛酸结合解毒的动物敏感。个体间遗传学差异代谢酶的多态性相酶1氧化代谢酶2酯酶(细胞色素P-450)3.环氧水化酶(epoxide hydrolase,EH)相酶1谷胱苷肽转移酶(GST)2其它相酶: 硫转移酶(ST)、甲基转移酶(MT)、乙酰基转移酶(NAT)修复功能的个体差异机体所有大分子在其损伤后都会出现相应的修复系统,其作用为将受损伤部位除去,再将空出部分按原样合成一个新的部分予以填补,使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得以恢复。这些过程是由于不同功能的酶参与的。各种修复酶亦可能出现多态性,使修复功能出现明显个体差异。受体与毒作用的敏感性高等生物体内有一类重要蛋白质就是受体蛋白,它是毒作用的靶分子,不同毒物作用于不同的受体上。受体本身可产生变异,它在细胞表面上分布的数量在不同个体、不同的生理状态下均可有差异。第十一章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P357)1.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试验项目有哪些?(4个阶段,以旧标准为主)(知道哪些试验项目属于哪个阶段即可)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传统致畸试验、30天喂养试验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90天喂养试验、繁殖试验、代谢试验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2.转基因食品的评价程序(5个)、评价内容有哪几个方面?3.根据实质等同原则,把转基因食品分为哪几个级别(3个)?每个级别做什么样的评价?4.致敏性评估中的动物模型应具有哪些特点?(4点)暴露于人类致敏源后产生过敏反应,暴露于非人类致敏源后不产生过敏反应;对不同致敏源产生的过敏反应的强度与人类相似,对人类强致敏源(如花生)产生的过敏反应的强度中等致敏源(如牛奶)非致敏源(如菠菜叶);与人类胃肠系统相似;能和人体发生相似的抗原抗体反应。5.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