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doc_第1页
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doc_第2页
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doc_第3页
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doc_第4页
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2 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烟草粉螟生物学特性及生物防治的研究本研究于2004-2008年在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实验室及玉溪、楚雄烟厂烟叶仓库,对云南烟叶仓库害虫烟草粉螟的生物学特性,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性能及其生物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结论如下:1、基本摸清了烟草粉螟的生物学特性及在云南的发生规律,烟草粉螟在云南每年发生3代,群体饲养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326,适宜相对湿度为75%85%,筛选出人工饲料3种2、从801个复烤烟叶、39个初烤烟叶及91个土壤样品中分离出苏云金杆菌752株。经PCR检出含cry基因菌株7株;含cry基因菌株21株。用烟草粉螟的二龄幼虫进行了生物测定,结果发现9d后菌株5、菌株10和菌株18等菌株的校正死亡率都超过了94.0%。从752株苏云金杆菌中筛选出3株优良菌株。3、对3株优良菌株进行了伴孢晶体研究。经液体双相分离法提纯的晶体,电镜观察发现,菌株5、菌株10、菌株18在晶体形状和数量组成上存在差异;它们的电泳图谱也不同,菌株5的分子量分别为43KD和15KD,菌株10的分子量分别为43KD、15KD和19KD,菌株18的分子量分别为43KD、23KD和15KD。4、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烟草粉螟的防治效果表明,菌株5、菌株10、菌株18对一至五龄幼虫的平均防治效果都在95%以上。在玉溪和楚雄两个试验点的烟叶仓库用优良菌株均匀喷雾处理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5、优良菌株菌剂防治烟草粉螟后,对试验烟叶品质无明显影响。喷菌剂后各处理烟叶化学常规成分与同期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12个月后,烟叶的主要香气成分(苯甲醇、苯乙醇、戊酸、茄酮、新植二烯)的含量均比对照有所提高,烟叶香气部分得以改善;单体烟支的评吸结果表明,喷菌剂的烟支在香气质、香气量、杂气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烟支,在刺激性、劲头、余味方面与对照较为接近,这表明用菌株5、菌株10和菌株18的三种菌剂来防治烟草粉螟后,可使烟叶品质得到部分改善。关键词:烟草粉螟;生物防治;烟叶品质江西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与资源品种抗病性研究由真菌 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Barr. 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 grisea (Cooke) Sacc. 引起的稻瘟病是一种具毁灭性的、严重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病害。治理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在于选育并种植抗性品种。由于稻瘟病菌分化存在致病力不同的生理小种,其消长动态直接影响到水稻品种抗瘟稳定性。弄清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地域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掌握种群消长动态,有利于建立稻瘟病的流行预测与防控预警;有利于筛选抗病育种材料,加速抗病育种进程,为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此,本文开展了江西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与种质资源品种抗病性研究,并取得了如下研究进展。1、基本明确了江西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分布及种群消长动态。2006-2007年,采集、分离了来自江西省吉安、赣州、上饶、宜春、九江和南昌6个市所辖26个县(区)的穗颈瘟标样,分离到115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利用全国统一的特特普、珍龙13、四丰43、东农363、关东51、合江18和丽江新团黑谷7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鉴定出5群31个生理小种,以ZA、ZB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分别为43.49%、40.87%;以ZB13、ZB15、ZA1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14.78%、12.17%和11.30%;以ZA13,ZB5为重要小种,出现频率均为5.22%,其他小种出现频率均在4.0%以下。与20年前相比,江西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过去的优势种群ZG、ZB已被ZA、ZB所取代,优势小种ZG1本次未鉴定出来,几乎消失; ZB13、ZB15相对稳定,但ZA1已上升为优势小种,ZA13、ZB5上升为主要小种。稻瘟病菌小种易变。稻瘟病菌小种与品种之间的关系复杂,表现出多样性。江西属籼稻种植区,粳型小种消减,籼型小种剧增,是小种突变与随品种布局变化发生适应性变异的结果。2、菌株致病力差异及其互作效应。研究稻瘟病菌株致病力与品种抗性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同单孢菌株的同一生理小种在鉴别寄主之外的品种上致病力不尽一致,有的存在差异。这一现象的存在,使得以测定品种抗小种谱来评定品种抗性在生产上的指导意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若对水稻品种进行抗瘟性鉴定,难以在属于同一生理小种的多个单孢菌株中选择代表性菌株。稻瘟病菌株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多菌株混合接种在稻株上的致病力与单菌株比较,多数表现为促进作用,少数表现为抑制作用。根据以上规律,由此建议:水稻抗瘟材料筛选,可采用稻瘟病菌混合菌株接种鉴定;评定品种的抗性,则以测定品种的抗病频率取代测定抗小种谱,可有效克服选择小种代表性菌株难的问题。 3、明确了东乡野生稻的抗病性。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重要遗传资源。东乡野生稻(Oryzae sativa f. spontanea Roschev.,OSFSR)是迄今我国乃至全球分布最北的普通野生稻(北纬2814),为国家二类保护植物。东乡野生稻具有其他野生稻所没有的强耐冷性(能在-12.80的低温下安全越冬),潜在利用价值极高。东乡野生稻的抗病性研究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研究者甚少。为了明确东乡野生稻的抗病性,从中挖掘抗源,作者于2004-2005年采用人工接种方法,测定了222个东乡野生稻单株对稻瘟病菌混合菌株及AG 7个不同生理小种(菌株)、水稻纹枯病菌、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抗性。结果表明,东乡野生稻抗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并对两病的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东乡野生稻感稻瘟病和纹枯病,但存在中抗个体单株。开展抗稻瘟病育种,在栽培稻抗源缺乏的情况下,挖掘并合理利用这些中抗个体材料,对拓宽栽培稻抗病种质来源、缓解抗源供需矛盾和克服当前生产上的近缘抗病基因的脆弱性,具有重要价值。比较1989年与2004年对东乡野生稻的抗病性研究结果,发现东乡野生稻抗病性稳定,这可能是东乡野生稻长期处于野生状态,经受自然选择的结果。东乡野生稻既有耐冷基因,又存在对多种病害的抗性,是潜在的优质野生抗源。4、2006-2007年,鉴定并明确了131份水稻育种中间材料和136份生产及区试品种的抗瘟性。育种中间材料抗病的29份,占22.14%;生产及区试品种抗病的7份,占5.15 %。这7份抗病品种分别是先农6号、先农12号、K优451、丰优9号、T优6135、金优207、跃新2号,这些品种抗小种谱广,对稻瘟病混合菌株接种的抵抗力也较强,适种区域较为广泛,推广应用相对安全。本次鉴定的材料以感病的居多,应引起育种和生产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抗病育种工作,提高抗病育种成效,做到育种中间材料的早期抗性筛选至关重要。关键词: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品种;东乡野生稻;抗性鉴定水稻-水生作物间种防治病虫害与效益评价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水稻-水生作物间种及稻区景观多样性复合模式生态系统的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效果与机理,对模式的综合效益作了定量评价。试验是在不施用任何农药条件下,在稻瘟病、纹枯病重灾区内选择感病的齐粒丝苗水稻品种为材料,分别在早、晚两茬进行水稻-水芋间作(RC)、水稻-水蕹菜间作(RI)、水稻-慈菇(晚茬)间作(RS)、水稻-荸荠(晚茬)间作(RH),以及利用“十字畦”种植旱地作物以增加稻区作物景观多样性(早茬)(FLD)与单作水稻对照(CK)试验,晚茬设单作水稻对照(CK)、单作水芋(C-CK)、单作水蕹菜(I-CK)、单作慈菇(S-CK)、单作荸荠(H-CK)的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农田的生态系统中, 水稻-水生作物间种及稻区景观多样性复合模式下的作物田间主要动物群落的丰富度等生物多样性等指数均表现出较大差异,生物群落中天敌、害虫和中性昆虫亚群落各类指数与作物构成的种类数呈显著正相关,即使在病害重灾区和种植感病品种的不利条件下,水稻与水生作物间作能充分利用其自身独特的生境系统功能,包括农田小生境的微气候变化和光照度差异,对水稻病虫害发生都有显著的控防作用,提高了水稻的抗病能力,使水稻稳产和高产,提高稻田生态综合效益,同时,经土地当量比等量化指标的定量分析后表明,水生经济作物与水稻间种模式与单作比较,具有极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水生作物间种能增加稻田动物多样性和动物群落稳定性,有助于天敌对虫害的生态控制。早茬RC、RI、FLD、CK和晚茬RC、RI、RS、RH、CK在丰富度以及其指数 dma的平均值差异极显著,两茬的水稻单作与间种在Sorenson相似性指数S1以及Whittaker相似性指数S2都有较大的差异,CK均与间作有较大的差异,而间作之间相似系数指数较为接近。水稻-水生作物间种对稻田主要动物群落动态有显著影响,早茬各种植模式的动物群落周转量最低值及其出现时间依次为: FLD(30.01、63d)、RC (37.42、62d)、RI(38.94、50d) 、CK(40.28、41d );晚茬动物群落周转量最低值和出现时间依次为:CK(25.00、30d)、RI(27.27、40d)、 RS(16.67、60d)、RH(20.00、50d) 、RC(28.57、60d )。间种模式对迁飞性稻纵卷叶螟成虫的防效,早茬分别为RC(94.66%)RI(87.07%)FLD(72.13%),晚茬分别为RH(90.66%) RS(87.50%)RC(73.51%)RI(57.83%),表现强烈的抗虫性。对三(二)化螟本地虫源防效分别达至RH(94.27%) RS(91.07%)RI(88.02%) RC(80.21%),对白背飞虱的迁入有极显著的避峰作用。试验结果还表明,在水稻间种系列种植模式下,稻区中的主要天敌青蛙、蜘蛛、隐翅虫种群发生有显著增长优势。2、水稻-水生作物间种能改善稻田小气候条件,有助于控制病害的发生。间种模式的叶面积指数(LAI)均高于单作,差异达极其显著水平;间作作物间交错区的辐射强度(Lux) 显著高于单作对照区,而且温度、相对湿度等小气候因子明显区别于对照区,差异达极其显著水平。早茬RC、RI、FLD在稻瘟病、纹枯病的防效上分别为99.57%、42.85%,52.45%、34.58%,99.54%、35.34%,RC、RI、FLD和CK的稻瘟病丛率为2.400、10.40、2.673、46.33,在水稻抗稻瘟病级别上分别为MR、MS、MR、S。而纹枯病的病指分别为CK(62.22)RI(40.23) FLD(37.7) RC(35.56) ,在水稻抗纹枯病级别上与抗稻瘟病级别相同,均为MR、MS、MR和S;晚茬纹枯病的病指分别为CK(54.0185)RI(18.4624) RH (12.2228) RC(8.6426)RS (8.1286) ,抗纹枯病级别上为MS、R、R、R、R,纹枯病的防效上分别为RS (84.95%) RC(84.00%) RH (77.37%) RI(65.82%)。3、水稻-水生作物间种复合模式综合效益显著高于对照区。水稻实际产量(kg/666.7m2)早茬分别为RC(424.7)RI(329.15)FLD(302.45)CK(210.7),晚茬分别为RS(342) RH(303.5) RC(301.65) RI(277.5)CK(158.57),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土地当量均大于1。总之,水稻间种复合种植模式能够改善稻田小生境,减少甚至控制主要病虫害, 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有助于稻田可持续利用。优质油菜“油蔬两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本研究选用优质油菜品种为材料,通过优质油菜“油蔬两用”品种筛选,研究了不同摘薹高度对优质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及“油蔬两用”油菜高产栽培的模式,以5个不同品种的油菜薹为材料,研究了鼓风干燥脱水、远红外干燥脱水、腌制三种不同加工方式对菜薹营养品质、外观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不同油菜品种的Vc含量、菜薹产量、菜籽产量及总产值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综合评价以“绵油12号”、“润油188”、 “天禾油6号”等8个品种产值较高,适宜作为“油蔬两用”品种推广。2. 菜薹产量随着摘薹高度的增加而提高,菜籽产量随着摘薹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摘薹对油菜的菜薹、菜籽产量与经济效益具有较大影响,与不摘薹相比,摘薹6菜籽增产15%,增收菜薹899.2kg/ha,增加经济效益1957.6元/ha。3. (1)播期对菜薹产量影响不显著,品种密度、播期密度、品种播期密度互作效应不显著,品种、密度对菜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2)密度对菜籽产量影响不显著,品种播期、品种密度、品种播期密度互作效应不显著,品种、播期对菜籽产量有极显著影响。(3)综合评价以中油杂10号、在8月28日播种、密度为1.2105株/ha时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好。4.远红外干燥脱水加工方式效果最好,能较好地保持菜薹的营养成分和外观品质;腌制处理会降低油菜菜薹的营养品质,且不宜长期保存。罗汉果离体快繁及其细胞组织学观察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Swingle)C.Jeffery是我国南方特有的药用果树植物。本试验以罗汉果为材料进行离体培养快繁研究, 并对茎尖、茎段、叶片和胚轴等外植体的启动生长、试管苗增殖和芽苗生根阶段的器官发生进行细胞组织学观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罗汉果茎尖培养。以青皮果、冬瓜汉、珍果一号等品种的茎尖为外植体,探索罗汉果不同品种离体培养育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茎尖培养基以MS+0.5 mgL-16-BA+0.5 mgL-1IAA的固体培养基为佳;青皮果, 冬瓜汉品种的诱导比珍果一号效果要好;无菌株系的建立随着接种时段的延后,成活率呈线性递减的变化,越早接种成活率越高。2. 罗汉果茎尖脱毒培养及其细胞组织学观察。以罗汉果茎尖为材料,探讨了Ad 对罗汉果芽诱导的影响,BA对茎尖培养芽诱导的影响,不同糖浓度对芽诱导的影响,并采用茎尖培养结合热处理的方法进行脱毒处理;同时,对罗汉果茎尖离体培养过程进行了细胞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罗汉果茎尖脱毒培养以MS+1 mgL-16-BA+1 mgL-1IAA,添加3%蔗糖固体培养基为佳;茎尖脱毒培养主要有顶芽生长、腋芽萌发和不定芽发生3种途径。顶芽生长是植株再生的主要方式。3. 罗汉果茎段培养。以罗汉果青皮果嫩梢的节为外植体,比较节发育程度对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嫩梢第314节以内,组织分化程度越高,出芽率越高,污染率也越高;710节愈伤化程度最高。4罗汉果胚轴培养及其细胞组织学观察。以罗汉果胚轴为外植体, 探讨了不同培养基对胚轴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进行了再生不定芽和体胚发生的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胚轴在改良MS附加4 mgL-16-BA、1 mgL-1IAA 的固体培养基中,不定芽分化平均高达7.6个/外植体。解剖结构表明,不定芽和体细胞胚起源于胚轴形成的愈伤组织表层。5. 罗汉果叶片培养及其细胞组织学观察。以罗汉果叶片为外植体,探讨了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接种方式、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以及不定芽形成的细胞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以改良MS较为适合,在附加1 mgL-16-BA +0.5 mgL-1NAA+0.5 mgL-12,4-D 的固体培养基中,平均每愈块再生芽高达5.6个。叶片正面接触培养基培养方式芽分化率达到90.3%。硝酸银对不定芽分化具明显效果,分化率达到86.7%。不定芽起源于叶片紧密愈伤组织表层。6. 试管苗增殖及其细胞组织学观察。以罗汉果试管苗为材料,比较了不同放置方式对芽诱导的影响、6-BA对增殖培养的影响,同时对罗汉果茎节增殖培养进行了细胞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节培养方式芽分化率高于节间培养方式;茎段培养基以 MS+0.6 mgL-1 6-BA +0.2 mgL-1 IBA+0.2 mgL-1IAA,附加3%蔗糖固体培养基为佳,腋芽萌发是试管苗增殖的主要方式。愈伤组织不能正常产生不定芽。7. 试管苗生根及其细胞组织学观察。以罗汉果试管苗为试材,进行了不同生根方式的比较试验,并对其生根过程进行了形态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罗汉果试管苗茎段基部不定根起源于韧皮部与束中形成层交叉的部位。节部不定根主要起源于髓射线与束间形成层交叉的部位,属于内起源。节部不定根靠近叶隙,也与叶迹有关, 根原基形成早。节部比节间生根早、根多,根分布结构好。关键词:罗汉果;离体培养;解剖学;不定芽;不定根不同棚龄蔬菜大棚番茄硝酸盐的累积和ALA/DCD的调控效应本试验以番茄为研究材料,通过分析四种棚龄土壤和番茄果实内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探讨了随着棚龄变长,土壤和番茄果实内硝酸盐累积的规律。又在相对应不同棚龄(10年,7年,5年,3年)大棚内分别对番茄施用了不同浓度(高,中,低)的ALA、DCD,以引起番茄果实NO3-、NO2-含量和有关营养品质(糖度,番茄红素,总酸,VC和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通过频数分布法、回归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和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揭示了施用ALA、DCD后所产生的番茄安全品质(NO3-、NO2-含量)和营养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1) 随着棚龄的变长,番茄果实内的硝酸盐含量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和土壤内硝酸盐含量有较明显上升密切相关。土壤和番茄果实内的硝酸盐含量上升速度相比较,番茄果实的升速明显较快,似乎存在着由土壤污染引起的激发、放大效应。(2) 长龄棚和短龄棚比较,硝酸盐在土壤各个层次的含量都较短龄棚同层次的含量为高;在垂直方向上,长龄棚和短龄棚内土壤硝酸盐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但长龄棚的递减梯度较短龄棚为大,从而造成在土壤深层长龄棚和短龄棚的硝酸盐含量趋于接近的态势。(3) 施用ALA和DCD后,取得抑制番茄果实内NO3-、NO2-累积的较好效果,尤其对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较高的长龄棚,抑制效果更好。在ALA和DCD的浓度试验范围内,随着浓度增加,对NO3-、NO2-累积的抑制效应明显上升。从对NO3-、NO2-累积抑制的比较看,对后者的抑制效果更佳。(4) 施用ALA和DCD后,不但取得抑制番茄果实内NO3-、NO2-累积的较好效果,且对番茄果实的营养品质有所改善,在品质中以对糖度,番茄红素和总酸含量的改善更为明显。ALA和DCD的作用相比较,ALA的改善营养品质的效应明显超过DCD的效应。若对番茄果实NO3-、NO2-累积的抑制效应和改善营养品质的效应进行综合评价,则ALA的作用在总体上超过了DCD的。(5) 施用ALA和DCD后,番茄果实内NO3-、NO2-含量的变化和其营养品质的变化并不是彼此独立的现象,而是具有一定关联,其中NO3-、NO2-累积的抑制水平和糖度增加幅度呈明显负相关;其次,和VC含量增加亦有一定负相关关系。这启示人们在采取施用ALA或DCD的措施时,既要考虑对提高番茄果实安全品质的效用,又要考虑对改善番茄营养品质的效用,应全面衡量、综合评价,争取获得双赢的最好结果。东北三江平原耐低磷胁迫水稻品种特性研究磷是水稻生长发育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然而土壤中可利用磷的含量却很少能满足水稻需求。全世界有13.19亿hm2耕地,其中约有43%缺磷。我国有2/3的耕地缺磷,有效磷含量小于5mg/kg的缺磷和极缺磷土壤面积占50.59%。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稻田土壤主要是白浆土型水稻土、草甸土型水稻土,有效磷含量低,致使由于磷供给不足严重限制了水稻产量的提高。本项研究开展了耐低磷胁迫水稻品种特性和鉴定筛选方法及评价指标研究,探讨在不同磷水平下耐低磷品种各性状与磷水平之间的关系,有效利用土壤磷库资源,缓解土壤磷供需矛盾,解决由于磷营养不足导致水稻僵苗的问题。1 材料与方法1.1 耐低磷胁迫水稻品种特性研究采用盆栽砂培营养液法,营养液为国际水稻所常规营养液配方。以合江19、合江21、龙粳2号、东农416、东农415为供试材料,设1mg/kg、3mg/kg、6mg/kg、9mg/kg、12mg/kg、15mg/kg 6个磷浓度,于移栽后15d、25d、35d、45d、55d取全株调查测定样品分蘖、根部性状、植株全磷含量、吸磷量等。1.2 耐低磷胁迫水稻品种筛选及鉴定指标研究盆栽筛选采用砂培营养液法,共308份材料,是来自黑龙江省生产上应用品种和引入种质资源材料以及稳定的高世代材料。处理磷浓度为3mg/kg,对照磷浓度为10mg/kg。于移栽后35d采单株调查测定分蘖、根部性状、生物产量、植物全磷量、吸磷量、耐低磷力、相对分蘖力、耐低磷系数等。田间筛选39份,为盆栽筛选中表现低磷耐性较好的材料。设3个处理,4次重复,土壤速效磷2.88 mg/kg。低磷区施磷酸二铵100 kg/hm2,高磷区施磷酸二铵200kg/hm2, 以不施磷区为对照。调查记载生育期间植株长势长相、缺磷反应、物候期、经济性状、收获测产及考种等。2 结果与分析2.1不同基因型的水稻品种(系)对磷营养水平的反应各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植株根部和地上部的形态特征方面,抗性强的品种(系)在低磷胁迫条件下,总根长、根数、根表面积、株高、相对分蘖能力等主要性状与抗性弱的品种相比均表现出较高的相对值,品种(系)间差异显著。二是在生物产量和干物质分配及经济产量方面,与足磷处理相比,在受到低磷胁迫时,抗性强的品种(系)的根干重、地上部干重、根冠比、稻谷产量等指标受到的胁迫程度均小于抗性弱的品种(系)。三是在磷营养的吸收和代谢方面,随着水稻生长环境中磷营养水平的提高,植株吸磷能力增强,表现在植株含磷量的增加,但不同品种间在低磷条件下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2.2 水稻根部的主要性状对低磷胁迫的敏感程度因植株的生长发育阶段而异,单株总根长、根数对磷的最敏感期为分蘖盛期,根干重对磷的最敏感期为抽穗期。分蘖盛期以前,根重增加主要是通过根数的增加,分蘖盛期至抽穗期根重增加主要是通过单个根长的增长。因此,在分蘖盛期以单株根数,抽穗期以单株根重为指标进行水稻抗低磷胁迫筛选是可行的。2.3 根表面积增大是植株吸磷量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总根长和根重的变化是低磷胁迫下稻苗的主要特征,根冠比是影响养分吸收效率的重要因子。因此可以用品种相对总根长和相对根冠比作为评价和选择耐低磷品种的主要指标。2.4 耐低磷胁迫水稻品种筛选及鉴定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品种的根冠比、总根长、根表面积是品种间低磷耐性差异表现的主要性状, 而且耐低磷力与相对分蘖力、根冠比、根表面积、根干重、植株干重、总根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分蘖盛期可以根据上述指标判定品种的耐低磷能力。2.5 适宜的磷营养胁迫浓度的选择是水稻抗性品种筛选的主要因素,在砂培盆栽条件下,经6个磷营养浓度梯度的试验,在水稻生长介质中的磷浓度从1 mg/kg磷增加到15 mg/kg磷时,根部和地上部相关形状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在低磷条件下,特别是在3mg/kg磷时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对磷胁迫更敏感。即,盆栽砂培条件下,寒地早粳耐低磷种质筛选的适宜磷水平为3mg/kg,在此磷水平下于分蘖盛期调查根部性状、植株干重等可初步筛选耐低磷种质,再结合田间复筛,结果更为准确。2.6 在不同磷水平条件下,植株的株高、穗长、千粒重、结实率、耐低磷力、相对分蘖力等性状相对值均有较大的变异幅度,说明在低磷耐性上存在着很大的基因型差异,而且耐低磷力和相对分蘖力的变异系数较大,又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在低磷条件下品种的耐低磷力和相对分蘖力能充分反应出品种的低磷耐性。2.7 提出寒地早粳耐低磷品种的鉴定筛选方法。根据品种的耐低磷力、相对分蘖力及在低磷条件下生长优劣目测划级综合评定,形成了低磷耐性9级划分标准和评价指标, 13级为耐低磷型,46级为中间型;79级为不耐低磷型。2.8 鉴定筛选出耐低磷品种(系)23份,如龙花94-667、龙粳2号、道北54、龙花84-106、龙交89068、龙粳3号、龙粳7号等,这些品种(系)可以作为培育耐低磷胁迫水稻基因型之亲本,部分品种可以在磷素缺乏的三江平原地区直接应用,是在低磷土壤上高产而施磷更加高效的理想品种。关键词:三江平原,磷胁迫,水稻,抗性鉴定抗根结线虫番茄砧木材料的培育及利用研究目前番茄生产中根结线虫危害猖獗,严重影响了番茄产量和质量,而化学防治根结线虫又会带来严重的环境和产品污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项目经过四年多时间,利用杂种优势育种途径培育出了对根结线虫免疫的番茄杂交砧木品种线虫绝1、2、3、4号,利用线虫绝系列砧木进行番茄嫁接,在不同模式下栽培,对控病和产量等嫁接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研究了不同的嫁接方法对嫁接亲和力、番茄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 通过优势育种途径培育的番茄砧木品种线虫绝1、2、3、4号,经盆栽抗线虫性测评鉴定,对番茄根结线虫免疫,具备嫁接砧木必备条件。2 线虫绝系列砧木的根系发达,吸收能力、抗逆能力强,利用其进行番茄嫁接栽培,能显著提高嫁接后的番茄产量。经试验,线虫绝1号、2号、3号、4号砧木嫁接金棚1号番茄hm2产量分别达到185570.55kg、177010.65kg、207781.65kg和206592.15kg,比不施药自根处理(CK)分别增产58.05%、 50.76%、76.96%和75.95%,其中3号、4号砧木嫁接处理分别比施药自根处理(CK1)增产32.33 %和31.57%,均达极显著水平。3 共生亲和力试验结果表明:在无线虫危害下,各砧木嫁接处理植株高度、叶片大小、茎粗、叶绿素含量等性状明显高于自根处理,而死秧率却显著低于自根处理。4 靠接法、切接法、插接法嫁接成活率均较高,分别达94.5%、 91.0%、88.5%。5 嫁接后番茄果实形状、色泽、口感、风味与自根番茄基本没有区别,表明嫁接不影响番茄品质。本研究的结果为进一步大规模利用该砧木来防治根结线虫奠定了重要基础。马尾松腮扁叶蜂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马尾松腮扁叶蜂(Cephalcia pinivora Xiao et Zeng)是重庆马尾松林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已经查明的分布区域有永川、长寿、大足、璧山、北碚、沙坪坝、九龙坡、梁平、江北、渝北、丰都等区县,发生面积从1999年以来累计达到60余万亩次。海拔460800米、西南坡、纯林、林缘、林窗、沟槽危害严重。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预蛹在林下表土层中筑蛹室越夏越冬。翌年月下旬开始化蛹,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出土,羽化率、出土率均高达98%,产卵前期平均3天。雌虫一生产卵2-7次,产卵量平均22粒。卵产在树冠针叶上,成串排列。雌雄性比一般为1:1,雌虫可行孤雌生殖。雌虫飞翔力较强,靠自身飞翔和成虫发生期顺风扩散传播。卵初产时浅黄色,表面有褐色粘液,发育起点温度为13.40C,有效积温为185.5日度,林内孵化率为89-97%。幼虫雄虫6龄,雌虫7龄,4月下旬开始孵化,孵化后即爬向叶基吐丝形成虫道保护虫体,虫体隐蔽在虫道内取食,6月上旬幼虫进入暴食期,雌虫一生取食针叶1191.4cm,雄虫616.9cm。危害造成松针损失量平均1492.4cm,是取食量的1.65倍。6月底7月初是老熟幼虫的下地高峰期。预蛹在土中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均属聚集型。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雌蛹11.70.8oC,雄蛹10.30.5oC。有效积温为雌蛹84.616.0日度,雄蛹102.420.7日度。林木受该虫危害后,树高、径、材积生长均有影响。在林木针叶损失30%、50%、80%、100%的情况下,当年材积生长比对照减少6.0%、46.5%、71.8%、91.5%,其经济损失分别为每亩8元、66元、102元、130元。林木受害后生长衰弱,松墨天牛等蛀干害虫危害加重,造成林木死亡,试验区受害严重林分,死亡株率达10%。成虫和4龄前幼虫期,抵抗力弱,天敌活动的种类、数量较少,是防治有利时期。成虫发生期用物候和蛹发育历期预测,以预蛹虫口为基数预测老熟幼虫的发生量。预蛹调查在林内用五点式、棋盘式进行抽样,在树冠下挖50cm50cm小样方,统计每个样方的预蛹数。林木受害允许水平为松树载针叶量的30%,幼虫的防治指标(头)松树的平均载叶量允许受害水平(30%)/1头幼虫损失的针叶量。1m2样方预蛹的防治指标(头)允许损失针叶的载虫量林分密度/666.7郁闭度化蛹率(%)羽化率(%)出土率(%)产卵率(%)平均产卵量雌性比孵化率(%)幼虫成活率(%)。根据该公式及研究得出的数据,确定了划分轻、中、重发生区的预蛹数分别为11头以下,12-20头,21头以上。基本摸清了马尾松腮扁叶蜂发生区天敌种类40多种,其中已鉴定的有10多种,直接取食、寄生该扁叶蜂的成虫、卵、幼虫,它们的发生数量在3-4月较少,5月以后增多,故5月以后不宜用化学农药,以保护林内天敌,提高林分对害虫的自控能力。综合防治技术要点:包括林业措施,虫情发生期、发生量的预测预报,最宜的防治虫态、时期,不同发生区采取的生物、化学药物种类、用量、及防治方法。近年来,采用本研究总结的综合防治措施指导永川红旗林场及全市对该虫的防治工作,有效地控制了灾害发生和虫情扩散蔓延。关键词:马尾松腮扁叶蜂;生物生态学;预测预报;综合防治桑花叶萎缩病病原和防治技术的研究桑花叶萎缩病又称“癃桑”。早在1313年古农书中就有记载。现在江、浙蚕农所谓的“癃桑”,其中叶部呈现黄绿相间的花叶症病害定名为桑花叶萎缩病。近年来,该病在浙江省湖州、嘉兴等蚕茧主产区及江苏、安徽、四川、重庆等我国重点蚕区发生危害。病症表现为枝条短小,桑叶片萎缩,造成桑叶产量和质量的严重下降,影响蚕茧生产。田间调查结果表明,随着蚕茧主产区桑园的大面积更新改造,新的桑树品种如农桑系列等对桑花叶萎缩病更易感染,因此,该病在湖州等各大蚕茧主产区已上升为桑树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一、桑花叶萎缩病发病危害状况的调查研究根据对湖州市内有关乡镇、村进行了桑树发病危害程度、不同树龄危害状况、病情分级及病情指数和损失率等分类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桑花叶萎缩病在湖州市蚕桑区已上升为桑树的主要病害。全市轻度发病桑园有0.47万hm2,平均发病率4.6%,病情指数2.73,损失率3.4%;中度发病桑园有1.19万hm2,平均发病率16.5%,病情指数10.54,损失率10.45%;严重发病桑园有66.47 hm2,平均发病率76.9%,病情指数59.5,损失率55.1%。每年春、秋二季损失桑叶30290.3吨,折合损失蚕茧约2331吨,折合损失人民币约3528.4万元。二、桑花叶萎缩病的发病规律在自然状态下,桑花叶萎缩病的症状表现受温度的影响很大。通过设区试验对病、健桑枝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速度调查表明,影响病症表现的主要气象因素是温度。不同温度对病原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温度与病原体动态过程可以用Y=13.5652/(1+EXP(8.8781-0.220829X1)进行模拟。温度对病原体症状表现的临界值为28.8 。桑花叶萎缩病的发病适温为2228,气温在288以上时出现高温隐症现象,所以病害在春和夏季发生危害严重。桑树夏伐后,随着气温升高,病状逐渐消失,恢复正常生长,同时随着气温变化,病状出现交替隐现的现象,直至盛夏完全趋于隐症状态。到了晚秋,气温下降,病征又会重新出现,整根枝条出现典型的间歇发病现象。传染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桑品种,嫁接和苗木的传播,桑树夏伐时桑剪沾染病原汁液造成的伤口接种传染等因素。同时,病树区土壤也是可能的传播源。三、桑花叶萎缩病的抗病桑品种的筛选以桐乡青、农桑8号、农桑12号、尖头荷叶白、金10、剑持、凤尾芽变等品种作为供试桑品种,采取病株嫁接健穗和病穗嫁接在健株上的两种试验方法,分阶段调查发病情况。结果显示,尖头荷叶白桑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性,湖桑197次之,而桐乡青、农桑8号、农桑12号、金10、剑持、凤尾芽变等品种对桑花叶萎缩病表现为敏感。这为桑品种的种植提供积极的参考价值。四、桑花叶萎缩病病原的鉴定和分子检测技术以桑园感病的病枝条作接穗(品种为桐乡青),病桑叶作病原检测材料。在无病区内试验,将带病接穗用袋接法嫁接健康砧木,成活后,选一株病症典型的、测定组织内确有类似类病毒小分子RNA病原物的桑树作为病桑标准株。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提供的马铃薯块茎纺锤病的材料作为提取类病毒的阳性对照物。采取桑病叶提取总核酸、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RT-PCR和序列分析、RNA分子杂交(Northern-blot)和点杂交(Dot-blot)等试验方法。结果表明,该病原物为环形RNA分子。通过比较各种类病毒的电泳条带,桑类似类病毒RNA的估计分子量为1.25105。通过随机反转录扩增的方法,测定了多个克隆的序列,对该RNA分子进行了序列拼接。结果表明,该RNA核苷酸全长为356 bp,其长度与已知的各种类病毒的长度相符(介于240-380 bp之间)。同时,设计了特异引物,通过RT-PCR的方法,在多株感染实验中的桑树中检测到这种特异的分子片段,并且在一些症状不太明显的桑树中也检测到,而这些桑树在以后的观察中也表现出症状,说明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到微量的携带者。因此,这种检测技术可以应用在桑树转运过程中的检疫。对该RNA的稳定性分析表明,在25-37 的条件下,该序列能形成稳定的环形结构,具备类病毒的结构特征。而分子的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序列只与樱桃环斑类病毒1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说明该类病毒可能是处于一个新的类病毒分支。五、桑花叶萎缩病防治技术的研究通过桑花叶萎缩病发病规律的分析研究及药物防治效果的分析,可以在多种层次上对该病进行防治。这些办法包括,1,控制病树的传播;2,选择栽种抗病桑品种;3,挖除病株,翻耕土壤,消除病原;4,应用嫁接或间植的方法,减轻病树症状;5,通过药剂来控制病原的扩增。本研究使用尿嘧啶替加氟片和吖啶橙二种药剂对病株进行处理,经试验和方差分析显示:喷药后一个月调查,不同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未感病桑树生长最快,用吖啶橙处理次之,且两者间差异不显著,而极显著优于清水对照区;两药剂处理间,吖啶橙优于尿嘧啶替加氟片,但差异不显著。一百天生长量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间虽有差异,但差异都没有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药物对防治桑花叶萎缩病具有一定的效果。通过本论文的调查研究,首次报道了桑类病毒病的发生,并明确了病原物;对田间的发病规模和规律调查,确定了该病的危害程度,并建立了该病原物的分离和鉴定技术,提出了对该病的综合防治方法,为该病的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金堂黑山羊杂交改良建昌黑山羊试验效果分析针对建昌黑山羊品种退化,个体小,繁殖率和产肉率低,生长缓慢,生产水平低,不具备高效优质肉羊生产必备要素的现状,为提高建昌黑山羊的生产性能,提出了“金堂黑山羊杂交改良建昌黑山羊试验效果分析”项目,旨在为凉山州山羊的杂交改良、杂种优势利用、人工授精等提供技术依据,服务于凉山肉用山羊生产。结果如下:1.金堂黑山羊在凉山州适应性良好,生产性能突出。经测定,公羊、母羊初生重分别为2.48 kg、2.26kg,断奶重分别为18.4 kg、17.1kg,周岁重为40.8kg、32.7kg,初产产羔率为181.5%,生理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基本达到或超过原地水平,具有体大、生长快,性早熟、四季发情、多胎多产等原产地山羊的特征特性。2.探讨了金堂黑山羊精液高倍稀释人工授精试验,结果表明,精液最大稀释倍数为17倍以下,用2-3次稀释为宜,人工授精受胎率可达67.5%以上,为今后凉山山羊改良、扩大种公羊利用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3.应用金堂黑山羊杂交改良本地山羊试验表明,含金血50、75的杂种羊比本地羊的生产性能有明显的提高,杂种优势突出。在不同月龄阶段,含波血50和75的杂种羊体重均极显著大于本地羊(P0.01),体尺也多极显著大于本地羊(P0.01),其产羔率、周岁体重、屠宰率、净肉率分别提高30.2-35.9%、35.3-45.2%、4.6-6.2%和4.0-4.9%;杂种羊放牧采食能力强,耐粗饲,抗病力强,对凉山的生态环境和饲养管理适应性良好。4.摸清了本地山羊、金堂黑山羊及其改良本地山羊的繁殖规律,为合理组织科学繁殖与饲养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5.通过“放牧+补饲”短期育肥试验表明,杂种羊增重效果好,补饲精料200g、250g组体重分别比对照组增加7.03kg、7.95kg,分别提高17.2%、21.5%,差异显著(P0.05);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65.35g、81.58g,差异极显著(P0.01)。6.应用金堂黑山羊杂交改良建昌黑山羊效果好,显著提高了养羊业经济效益,只平增收275元,可在凉山州范围内大力推广。关键词:金堂黑山羊;杂交;改良;建昌黑山羊;效果鸡肌内脂肪和肌苷酸性状选择及其与繁殖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本研究是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建立的北京油鸡肌苷酸含量上选系和肌内脂肪含量双向选择系4个世代的选育记录资料,应用MTDFREML法,对鸡肌内脂肪(IMF)和肌苷酸(IMP)等肉品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分析IMP和IMF的遗传选择对各世代IMP、IMF、相关胴体性状及繁殖性状的影响以及IMF与IMP的相关选择反应,以进一步验证IMP和IMF选择方法的正确性,为开展肉鸡品质育种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IMF和IMP的遗传力(h2)分别为0.24和0.12,属于中等偏低遗传力;在其它分析的性状中鸡冠率的h2最高,达到0.63;其次是腹脂率、胸肌率和90日龄体重,依次为0.54、0.52和0.40;腿肌率和43wk产蛋数具有中等水平h2,分别为0.27和0.26。不同肉质性状的遗传力差异明显,且基本属于中等或偏低遗传力,从遗传上改进肉的品质是可行的。IMP与体重呈中等偏低水平的正遗传相关(rA=0.28),但无明显的表型相关(rP=0.06);对IMP的选择,体重存在下降的趋势。综合来看,IMP与体重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这种情况似乎也同时存在于快大肉鸡和地方鸡之间。快大鸡生长速度快,体重大,IMP含量低,可能是对体重不断向上选择的结果。地方鸡生长速度较慢,如果想通过常规选育使其增重加快,可能会导致IMP的降低和风味品质的下降。因此在进行地方鸡选育时,对体重只能进行适度选择,比如为提高均匀度淘汰体重过大过小者。IMP与胸肌率和腿肌率虽然存在较显著的表型相关,但并不高且没有明显的遗传相关趋势。IMF与体重呈不显著正相关(rP=0.04,rA=0.14);IMF与胸肌率和腿肌率呈较低水平的负遗传相关(rA=-0.15,-0.15)。综合而言,生长速度(有别于体重)与IMF是呈负相关的,生长快的猪或鸡,IMF含量较低,相应地,肉品风味口感相对较差。同时,IMF高的品种,其瘦肉率(猪)或产肉率(鸡胸肉率和腿肉率)相对较低。IMP与IMF之间存在中等偏低的遗传正相关(rA=0.13),表型相关不明显(rP=0.01)。经过3个世代的选择,表明向上选择IMP时IMF也会增加;进行IMF选择时,IMP会随着IMF的变化而减少,尤其当IMF减少时,IMP的下降速度较快。根据现有研究结果,IMP与体重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而IMF与体重呈正遗传相关,因此,在进行肉品风味遗传选择时,应适度控制体重的增加,这样才能使鸡肉的综合味感提高。IMF和IMP与43wk产蛋数呈较低程度的遗传负相关(rA=-0.04,-0.09);IMF与43wk产蛋数无明显的表型相关(rP=0.02);IMP与43wk产蛋数呈极显著的表型相关(rP=0.19);43wk产蛋数估计遗传力为0.26。3个世代的选择结果,3个选择系的43wk产蛋数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A系、W系和M系分别提高了77.4%、32.7%和65.8%,差异极显著(P0.01)。本实验的G0世代是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北京油鸡保种群,其产蛋性能较低,而每次家系组建是均在43周龄以后,挑选组系母鸡时人为的放弃了休产、停产以及产蛋少的母鸡,因此各选择系43wk产蛋数不断增加与组群时的人为选择有关有关,是不可避免的附带选择。剔除43周龄前停产的母鸡的资料后,A系、W系和M系分别提高了15.7(18.4%),0.8(0.8%)和11.0枚(12.6%)。虽然3个选择系的43wk产蛋数都得到提高,但也可以看出向上选择脂肪含量的W系产蛋数的增加最少,而剔除43周龄前停产的母鸡的资料后,几乎就没有太大的变化。综合考虑IMF和IMP与43wk产蛋数之间的遗传相关均为负值,IMF与43wk产蛋数无明显的表型相关,选育方案所附带的43wk产蛋数选择等情况;43wk产蛋数会受IMF和IMP选择的影响,IMP的增加和IMF减少均会使产蛋数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而IMF的提高会对造成产蛋数减少。鸡冠率与43wk产蛋数呈较低程度的遗传正相关(rA=0.18),表型相关显著(rP=0.09);而IMF和IMP与鸡冠率均呈一定程度的遗传正相关(rA=0.14,0.21)。而IMP和IMF含量的选择,且无论IMF上选还是下选鸡冠率和睾丸率均呈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鸡冠率和睾丸率一般可作为鸡性成熟度的标志之一。根据这四代的选育资料分析,表面上IMF和IMP的选择,造成鸡冠率和睾丸率的明显下降,对鸡性成熟的影响比较大,很可能会延缓鸡性成熟的时间。但G2和G3与G1或G0相比较差距过大,并且睾丸率缺少G1代的数据资料;仅在12代的选择过程中非主选性状出现如此大的变化,理论上很难解释;而且IMF的增加或减少均造成鸡冠率和睾丸率的明显下降,怀疑饲养环节上的影响可能更为重要,具体的原因还需要更多代次的选育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IMP和IMF相关选择反应分析结果显示,IMP和IMF的实现遗传力(h2R=0.305,0.17)和实现遗传相关高于估计值(rA=0.23和0.38);在上选IMP时IMF含量虽同时得到提高,但不显著;双选IMF时IMP含量均降低,下选IMF比上选时IMP含量变化更大。G3世代各品系43wk产蛋数结果表明,通过对IMP和IMF的家系选择,各选择系的产蛋数得到增加,但IMP上选系和IMF下选系的增加幅度较大,分别增加了18.4%和12.6%;IMF上选系变化不明显(0.8),考虑选择方法和选种时间等影响因素将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采用同胞家系选择法提高鸡肉中IMP和IMF含量的方法是可行的,可以同时在同一个群体中进行IMP和IMF的正向选择,以改善鸡肉的口感和风味;上选IMF会增加鸡体的肥度,降低产蛋性能,提示我们在进行鸡肉品质风味选育时,应分别建立肉品和繁殖的专门化品系,然后进行杂交配套,以保证种鸡和商品鸡综合性能的提高。关键词:IM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