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与案例.doc_第1页
赠与案例.doc_第2页
赠与案例.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继母子关系恶化法院判决解除因遗产继承,继子和继母发生纠纷,此后形同陌路,继母走上法庭要求解除继母子关系,并要求继子给付2万元抚养费。近日,赤峰市林西县人民法院判决解除了原告葛某与被告武某的继母子关系,对主张抚养费的请求不予支持。据了解,1994年农历3月26日,葛某与被告之父武某某结婚,双方均系再婚,再婚时被告武某8周岁,葛某与武某某将被告抚养成人。2003年8月武某参加工作,2010年5月9日武某某因病去世。武某某去世后,葛某跟被告武某说等处理好后事再分遗产,武某不同意,将葛某告上法庭,后来就再也不去葛某家了。此后,葛某认为保持这种关系已经没用了,葛某要求解除关系,得到相应的补偿,要求被告武某给付抚养费22788元。而武某则认为,继母子关系存在,是基于继母与父亲再婚形成的,现在父亲已经病逝,无法解除继母子关系。同时也没有法律规定,解除继母子关系后继子向继母给付金钱的义务。法院认为:原、被告系形成抚养关系的继母子关系,继子受继母抚养教育的事实不能消失,他们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不能自然终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继父母与继子女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能否解除的批复(1987)民他字第44号“继父母与继子女已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不能自然终止,一方起诉要求解除这种权利义务关系的,人民法院应视具体情况作出是否准许解除的调解或判决。”的规定,被告之父武某某去世后,被告因财产与原告产生纠纷并提起诉讼,纠纷解决后,被告与原告断绝来往,原、被告之间的关系已形同陌路,原、被告继母子关系已无维持必要,作为继母的原告要求解除继母子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请求,应予支持。原告要求继子补偿抚养期间支出的生活费和教育费,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30条第1款“收养关系解除后,经养父母抚养的成年子女,对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养父母,应当给付生活费。因养子女成年后虐待、遗弃养父母而解除收养关系的,养父母可以要求养子女补偿收养期间支出的生活费和教育费。”本案中,原告是并不缺乏劳动能力又不缺乏生活来源的养父母,被告亦没有虐待、遗弃养父母的行为,不予支持。综上,法院判决解除原告与被告形成的继母子权利义务关系;驳回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据红山晚报)公证后没过户,所赠房屋还有效吗?年过七旬的周老先生是某企业的一名退休职工。因为没有儿女,两人“老来伴”的感觉比起他人,就显得愈加浓重。俩老人身体还可以的时候,日子虽有些孤单,但是因每天忙于出外溜达、收拾家务、买菜做饭等,过得却也不算冷清。只是近年来,周先生与老伴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不好,日子就费劲了很多。不过,他们感到庆幸的是,邻居对他们都非常照顾,尤其是周先生原来的徒弟小刘夫妻,对老两口的生活非常关心。从2006年开始,他们就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帮老人打扫卫生,做些可口的饭菜。这让两位老人感到很温暖,日子也不再孤单冷清。然而,好景不长。3年前,老伴走了,只剩下周老先生一人,每日对着电视打发日子,时间不长,老人患了轻微脑血栓,虽然能够自理,却已有点行动不便。不过,让他欣慰的是,小刘夫妻俩还是一如既往地照顾他。万分感动的周老先生决定将自己的一间房赠给小刘夫妇,自己只保留居住权。两年前,双方签订了赠与协议,之后还对协议进行了公证。但是,一直没有办理过户手续。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事情发生了变化。在对赠与协议进行公证后,小刘夫妇到周老先生家里照顾他的次数渐渐少了。一开始说是工作忙,后来说家里事情多,再后来干脆连过年过节都很难看到他们的身影了。“今年3月份过后,他们连个电话都没有打来过,对我已经不闻不问,我真的很伤心。”老人说,所以他想问一问,目前这种情况,他可不可以撤销那个赠与协议?针对周老先生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内蒙古源生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张新慧。她说,这个赠与协议是可以撤销的。因为我国司法部赠与公证细则中规定:办理不动产赠与公证的,经公证后,应及时到有关部门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否则赠与行为无效。由此可以看出,对所赠与之物进行公证,只是完成了赠与行为的一部分。上文中,周先生与小刘夫妇之间,没继续进行房屋所有权的转移登记,所以他们的赠与行为还没完成,也就是说赠与合同未成立,自然能够撤销。在此,张新慧提醒说,为避免周先生遇到的那种情形出现,赠与人可以与受赠人签订遗赠抚养协议,并进行公证。即受赠人只有尽到了生养死葬的义务,才能获得受赠的财产,以保障孤寡老人的权益。(据红山晚报) 案例:分清“居间”与“委托”郝女士生意繁忙,为图省心,她找了一家中介公司代办买房事宜。2009年11月,经中介公司介绍,她买下了一处二手房。入住之后,郝女士发现该房屋的供暖费没有结清。郝女士认为中介公司在房屋交易过程中审查失职,故起诉至法院,要求中介公司为其支付拖欠的供暖费。中介公司辩称,双方不存在居间合同关系,郝女士签的是单独委托过户协议,仅委托中介公司代办房屋产权过户。过户之外的事情,中介公司概不负责。法官审理查明,郝女士确实没有签过居间服务合同,只签了一份单独委托过户协议。该协议约定:中介公司为郝女士提供权证代办服务,郝女士支付委托过户费用37700元。法官注意到,该房屋的成交价是165万元,按市场惯例,委托过户费一般不超过3000元。37700元的费用明显高于市场价格,占房屋成交价的2.28%,与居间服务费的收费标准颇为近似。对此,中介公司的说辞是,双方签署了单独委托过户协议,“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法官向郝女士解释,居间服务合同和单独委托过户协议不同,二者对应的法律关系分别是居间合同关系与委托合同关系,中介公司承担的相应法律义务也不同。缺少了关键的居间服务合同,郝女士很难证明双方之间存在居间合同关系。听罢,郝女士对法官说:“我买房子的时候工作忙,就想找中介公司代理一下,不明白这代理二字是指居间还是委托。现在才知道,供暖费没结清是吃了小亏,没签居间服务合同才是上了大当!”思虑再三,郝女士准备继续搜集有力证据,另行起诉,于是撤回了本案的诉讼。消费者买卖二手房时,常说要找中介公司“代理”一下,却不知口语的“代理”一词在中介行业中对应着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居间合同关系与委托合同关系。一些中介公司恰是利用了消费者的这种无知,蓄意混淆上述两种法律关系,从而规避责任,牟取不当利益。郝女士的遭遇,就是中介公司混淆概念、“偷梁换柱”的典型案例。居间服务是中介公司的主营业务,需承担较多义务和较大的风险。在二手房交易中,买卖双方是委托人,中介公司是居间人。居间人不能以委托人的名义签订房屋买卖合同,仅能以自己的名义居中斡旋,传达双方意思,起牵线搭桥的作用。居间服务受到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等特别法的约束,法律方面掣肘较多,相关部门的监督也较为严格。委托业务仅是中介公司的“副业”,内容主要是代办产权过户、代为办理贷款等,收费条件是完成委托的事项。委托服务没有专门的行政法规、规章予以约束。实践中,中介公司混淆居间合同关系与委托合同关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