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研究与设计.doc_第1页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研究与设计.doc_第2页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研究与设计.doc_第3页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研究与设计.doc_第4页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研究与设计.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学校代码: 10128UDC:学 号:20071298 硕士学位论文(类 别:(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题 目: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研究与设计英文题目:Research And Dsign On Interest Distribution Mechanism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研究生:梁英杰学科名称:企业管理指导教师:王秀丽二九年十二月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内蒙古工业大学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古工业大学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为保护学校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者毕业后涉及该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或研究成果用于发表学术论文须征得内蒙古工业大学就读期间导师的同意,并且版权单位必须署名为内蒙古工业大学方可投稿或公开发表。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日期: 内蒙古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 要2008年的金融海啸使得全球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使得我国的经济形势更加严峻,整体产业水平急需进行技术、科技创新,从而实现整体的产业升级。在这种创新活动中,仅依靠单个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传统技术创新模式的缺陷也日益凸现,企业需要也必须需找合适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创新。合作创新能为企业分担创新成本和风险,实现研发的规模效应。而大学和科研院所无论从资源、能力互补的角度,还是从其社会角色和地位都是企业合作创新很好的合作伙伴。 然而,在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实践中,存在许多机制上的问题,给产学研合作组织的创建和维持带来了重重困难。产学研合作虽然呈上升趋势发展,但在合作关系紧密程度上、新技术的产出数量上都远低于它们实际能达到的。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利益分配机制设计不合理导致利益分配不当是导致产学研联盟失败或解体的重要因素。因此,许多管理者和理论学者都期望通过对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的系统研究,得出一些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成果。本文首先对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包括产学研合作的特点、动机、风险、模式以及合作过程中的技术转移和知识转移进行了归纳总结,有助于本文从整体上把握产学研利益分配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相关问题,包括产学研合作利益的内涵、利益分配的特点、原则,并按照合作紧密程度将产学研合作分为三种模式,委托开发模式、联合开发模式、共建实体模式,并分别研究了每种模式下的利益分配的支付形式。最后,本文对三种合作模式下的利益分配机制分别进行了研究。根据委托开发模式的特点,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得出了产学研合作各方在这一合作模式下的利益分配系数;将产学研的联合开发模式抽象为一个静态博弈模型,得出整体利益最大化时合作各方的努力水平,并设计了二次分配机制和团队惩罚激励机制,从而提高合作各方努力水平,提高产学研合作整体的最终收益;在共建实体模式中,建立了信号传递模型和激励相容模型,论证了大学、科研院所投入资金对产学研合作收益的影响以及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之间对于增加资金投入额度的博弈。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模式;机制;博弈AbstractIn 2008, a financial Tsunami has engulfed world markets,which made the China has to face the more stern aspect,China needs larger-scale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r an industry to upgrade with transitionin such a case,the lack of model that sigle enterprise try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hows more and more.So the enterprise need to find a good partn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an save the cost of the enterprise and achieve scale effect of R&D,from this point, cooperative innov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and integrat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of enterprises, therefore university and researching organizations is the good partner based on the resources and complementarity of the capability.However, there are many mechanism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which made the cre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cooperation more difficult, yet the number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is tn the rise, level of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and the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are supposed to be higher. Many study show that wrong design of the interest distribution mechanism is a major cause,which lead to the benefits misrepresentation even the release of the cooperation. At this point,many governer and theorists hope that they can get significance achievement both in theory and reality.with the detailed study of interest distribution mechanism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The paper first summerried and analyzed the Related Articles of Industry-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including its characteristic, motivation, risk, Knowledge Convers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On this basis, the paper studied some relevant issues of the interest distribu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includingits 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 principle, form of payment, and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 of the cooperation, commission development model, joint development model and integrated enterprise model,and research the form of payment belong to each type.At last, the paper studied interest distribution mechanism in all three models,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 of the commission development,we get the share of the cooperative parties benefit based on the principal-agent theory.in the model of joint development, we consider it to be a static game theory model, obtain the the level of effort when the institute to maximize the integral benefit, moreover ,we design the secondary allocation mechanism and the team-punishment-encourage mechanism in the aim of raising the whole interest. after that ,We built a Signaling Model and an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in the integrated enterprise model, prove the impact of that colleg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 increase investment,and the enterprise and the colleg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have a discussion on the limit of adding investment. Key Words: Industry-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Interest distribution;Model;Mechanism;Game内蒙古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 录第一章 绪论11.1 论文研究背景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3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51.4 本论文的价值及创新点6第二章 产学研合作理论研究72.1 产学研合作特点研究72.2 产学研合作动机研究82.3 产学研合作的风险研究92.4 产学研合作的知识转移与技术转移102.5 产学研的合作模式122.6 本章小结13第三章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143.1 产学研合作利益的内容143.2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的原则163.2.1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的一般性原则163.2.2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的应用性原则173.3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的特点183.4产学研利益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193.5产学研利益利益分配在不同合作模式下的支付方式213.5.1 几种产学研利益分配的支付方式的比较223.5.2 产学研的合作模式233.5.3 产学研各种合作模式下利益分配的支付方式选择243.6本章小结25第四章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研究与设计264.1 委托开发模式下的利益分配机制274.1.1 模型假设274.1.2 模型分析284.2 联合开发模式下的利益分配机制304.2.1模型和假设304.2.2模型分析314.2.3补充机制344.3 共建实体合作模式下的利益分配机制374.3.1 模型假设384.3.2 模型分析394.4 本章小结40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415.1 全文总结415.2 研究展望42参 考 文 献44致 谢48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1.1 论文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世界经济从九十年代中段开始进入了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快速发展的时期,科技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日益密切。“知识经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知识创新”为人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经济合作组织与发展组织(OECD)2002年发表的年度报告中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对创新,特别是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具有重要而直接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依靠企业自身去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模式的缺陷日益显现,人们越来越多的意识到仅仅依靠企业自身内部的资源去进行创新会日益困难。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寻求与大学、科研院所等知识资源储备丰富的单位进行合作,也就是进行产学研合作。国外发达国家大多已经建立了成熟的产学研合作体系,比如美国的MIT产学研合作以及硅谷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德国的CKI模式,这些成熟的合作体系已经成为了各个发达国家创新能力的主要来源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也十分重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从1992年开始,我国先后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进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新型国家是我国当前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一伟大战略的实现必须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突破口。改革开发三十年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产学研合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依然较弱,产学研合作的能量还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8日公布的20092010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的竞争力由去年的第30位上升到第29位,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水平排名第23位,较之去年的第25位上升了两位。报告分析认为,中国在这一竞争力排名榜上的位置继续上升,得益于中国优良的商业环境和创新能力,“但中国仍然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发展的领域,尤其是其金融市场成熟性、技术准备和高等教育方面。”表1-1 2008年国家产学研合作水平排名Table 1-1 the level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of each national国家 (地区)合作水平数值排名美国5.81瑞士5.62瑞典5.63日本4.621中国4.523表1-2 2008年国家竞争力水平排名Table 1-2 the level of the competitive of each national国家 (地区)合作水平数值排名美国5.85.74瑞士5.65.61丹麦5.65.58日本5.389中国4.7030资料来源: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8-2009产学研合作可以给大学、科研院所提供额外的经费,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有利于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研究人员,但是很多研究表明,产学研合作的实际产出数量都远低于他们能达到的水平【1】(Benz.E,1996),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合作成员的性质、背景的不同,各方努力程度的不同等内部因素,也有来自于外部的市场或者其他一些不可抗因素。但是这些影响因素中,利益分配的不合理也是合作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穆荣平,赵兰香(1998)认为合作各方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出现矛盾,未能及时化解,将最终导致产学研合作的失败【2】。据吕海萍,龚建立等(2004)的实证研究表明,因利益分配不合理而导致合作失败的约占 50%以上【3】,陈劲在2008年的实证研究中也验证了这一点,在产学研合作成果影响因素排序的高校问卷和企业问卷中,“合作双方经济利益分配清晰合法”均排名第一【4】。可见,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是关系到产学研合作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中的“机制”一词是从工程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中借用来的,是指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机构以及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运作原理。在机制设计理论中,机制就是用来规范组织成员行为的一系列契约或合同。 因此,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就是指,产学研合作的各成员作为利益主体对合作组织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利益进行分配的一整套制度或契约安排,是产学研合作组织治理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健全,多数合作都没有按照市场规则操作,合作协议对责、权、利界定不清,缺乏法律约束,社会监管存在一定漏洞,许多侵权、侵犯专利的案件得不到及时解决,这些都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以及各方成员对于主动要求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因此,系统地研究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针对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特点,分析现阶段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产学研合作的先进经验,设计一套科学、完善的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显得尤为重要。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研究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问题的文献尚不多见。然而,该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参与产学研合作,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定的收益(包括有形和无形的收益)。因此,能否形成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就成了决定产学研合作是否稳定甚至成败的关键条件之一。目前有关讨论合作组织或者技术联盟利益分配问题的研究不是很深入,直接与产学研合作相关的研究更少。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较侧重结合团队激励理论来研究动态联盟内部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团队激励理论中,Alchain和Demseiz在1972年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提出引入“监督”来解决团队合作中的“搭便车”行为。而Holmstrom(1982)则证明了监督的作用不是监督团队成员,而是确保激励机制的执行,打破预算平衡,使得激励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由此,他提出了基于团队业绩的可行的团队激励分配方案,用于解决团队中的“搭便车”行为【5】。对团队合作进行管理激励和约束的难点就在于,团队的产出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组织无法根据每个成员的具体产出给予相应的支付,这种信息不对称就容易产生“搭便车”现象。Tripsas等学者在Discouraging Opportunistic Behavior in Collaborative R&D: A Review Role for Government(1995)中分析了合作研发中可能的机会主义行为动机表现形式及其政策含义【6】。David等学者(1996)Disclosure of Know how in Research Joint Ventures【7】及Choi&Lee (1997) A knowledge-based view of cooperative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8】从知识及知识共享的角度阐述合作研发与虚拟研发中的利益共享机制。Gassmann&Zedtwitz(2003) Trends and Determinants of Managing Virtual R&D Team分析了虚拟研发团队管理的发展趋势【9】。总体来看,国外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不是很深入。2国内研究现状李红玲和钟书华2001年在企业技术联盟效益及其分配中对企业技术联盟效益进行了分类,提出了理想状态下联盟效益的常和博弈分配方法【10】。孙东川和叶飞2001年在动态联盟利益分配的谈判模型中提出采用对策理论来解决企业战略联盟利益分配问题【11】。张树义,李肖军等2002年在试论企业战略联盟分配问题认为企业战略联盟因利益而形成,利益是联盟形成和解体的根本原因【12】。这两篇文献都运用博弈论中纳什讨价还价模型来分析联盟内部的利益分配。他们把动态联盟的利益分配看成是一个多人纳什谈判过程,那么最优的分配结果就必须满足纳什谈判解。罗利,鲁若愚在Shapley值在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博弈分析中的应用(2001)中采取纳什谈判均衡解为主结合Shapley值的研究方法,试图使得利益分配体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13】。以上研究主要从博弈论角度出发。但是,这些研究仅考虑事后产生收益时如何公平、有效地分配,而没有考虑事前的激励机制,其分配过于理想化、简单化,不具备可操作性。由于从博弈论角度出发的研究的局限性,因此结合团队激励理论来研究动态联内部的利益分配机制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吴宪华【14】(2001)动态联盟的分配格局研究中将动态联盟的利益分配与团队激励结合在一起,将“一对一”推广至“一对多”的多代理人委托代理模型。提出了动态联盟的主要分配方式产出分享合同,证明效率较高或机会成本较低的联盟成员所得的平衡分享份额较多,并借鉴Holmstrom的团队激励理论,引入“团体惩罚”机制,证明团体惩罚机制是对产出分享合同的有益补充,克服了仲裁机制在企业行为可观测性不好时的无能为力。郑文军等(2001)敏捷虚拟企业利润分配机制研究中根据委托代理构建了敏捷虚拟企业中利润分配问题的模型,分析了合作研发组织中的利润分配与成员创新性努力重要性的关系【15】。陈菊红等(2002)则在虚拟企业收益分配问题博弈研究中对该模型进行拓展,并引入贡献系数因子以衡量成员相异的核心能力,认为对动态联盟的成员,当其核心能力越独特、越重要,贡献系数越大时,则其相应的分配系数应该越大【16】。但是上述研究都是基于单个委托人与单个代理人的“一对一”的委托代理模型,与动态联盟中多个代理人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骆品亮,周勇(2006)虚拟研发组织利益分配的分成制与团队惩罚机制研究中通过构建一个盟主两个成员的双代理人委托代理模型,比较研究虚拟研发组织中利益分配的分成制与带有“团队惩罚”的分配机制对盟员最优研发投入的影响;并将虚拟研发组织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措施结合起来,提高盟员的研发投入水平,促使虚拟组织的最终收益产出达到帕累托最优【17】。雷永(2008)的产学研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引入了产学研一次合作的“利益二次分配”机制,引入贴现因子研究产学研双方重复合作的分配系数,引入“成员解聘机制”对盟员进行激励【18】。但是模型假设性较强,很多实际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风险成本都排除在假设之外,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缺乏大样本的实证研究。总体来看,我国基于激励理论的利益分配模型是从激励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契约理论和团队激励理论,考虑如何制定一个动态激励合约使得组织成员更好的为团队整体利益服务,从而达到整个组织的利益最大化。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本文通过简要梳理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理论,对产学研的利益进行概念上的确定,分析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中所面临的问题,将产学研合作模型按照合作紧密程度分为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共建实体三种合作模式,根据委托开发模式的特点,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并得出了产学研合作各方在这一合作模式下的利益分配策略;将产学研的联合开发模式抽象为一个静态博弈模型,得出整体利益最大化时合作各方的努力水平,并设计了二次分配机制和团队惩罚激励机制,从而提高合作各方努力水平,提高产学研合作整体的最终收益;在共建实体模式中,建立了信号传递模型和激励相容模型,论证了大学、科研院所投入资金对产学研合作收益的影响以及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之间对于增加资金投入额度的博弈。主要研究方法:1文献评述法:通过对相关研究者的理论、思想进行综合考察,发现当前研究的热点、广度、范围与不足,寻找本文的研究机会。2归纳演绎法:在对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总结归纳各种相关理论并进行总结抽象,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理论建议和实践建议,以提高本文研究内容和过程的逻辑性。3数学模型方法:本文将借鉴相关经济学理论以及已有的相关模型,将产学研利益分配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对其求解并对其解给出一定程度的预判,来判断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全文研究框架如图:绪论共建实体模式下的利益分配机制委托开发模式下的利益分配机制联合开发模式下的利益分配机制产学研合作理论研究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产学研合作模式1.4 本论文的价值及创新点在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中,存在许多治理机制上的问题,给产学研合作的维持带来了重重困难。产学研合作虽然呈上升趋势发展,但在数量上、关系紧密程度上、新技术的产出数量上都远低于它们实际能达到的。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利益分配机制设计不合理导致利益分配不当是导致产学研合作失败或解体的重要因素。因此,许多管理者和理论学者都期望通过对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的系统研究,得出一些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成果。本文的价值具体体现在:1对产学研合作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比较详尽系统的梳理,总结了当前理论研究的成果与不足。2定性的分析了分析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中所面临的问题。3将产学研合作模式按照紧密程度以及合作关系,风险分担程度分为三种模式,运用数学方法,在已有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定量的设计、研究这三种模式下的利益分配机制,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51第二章 产学研合作理论研究第二章 产学研合作理论研究2.1 产学研合作特点研究目前国内外研究产学研合作特点的文章有很多,大体来看有三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从产学研的定义出发的,有学者认为,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与大学或者科研院所合作利用各自的要素占有优势,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项技术创新的行为【19】(郭小川,1998)。大学和企业为了实现共同的利益,以技术合约为纽带,在共同投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互担的条件下,将高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于雅风,2002)。第二种思路是从产学研合作的跨组织特性研究的,有学者认为,由于企业与大学是完全不同的组织,他们的行为特性和目标亦不相同,所以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相比,产学研合作存在诸多的特殊性【21】(于雅风,2002),企业和大学拥有的创新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依赖性(鲁若愚,2002)。大学投入的主要是专业的创新人才、科研仪器设备、知识产权和信息为主,而企业投入的主体则是合作所需的资金、生产设备和实验场所、需求信息以及市场营销经验。大学知识扩散的需要以及企业技术创新知识源的需要,构成了合作的供需市场。在各类合作中,产学研最能体现要素的互补优势、规模优势和重组优势【22】。而另一方面,大学和科研院所注重科技知识的前沿性,与市场端有很大的距离,他们不会向企业提供现成的新产品技术【23】(Motohashi, 2005)。大学提供的前沿科技知识主要用于开发权按新产品的创新活动的早期阶段,具有高度的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不确定性,因此产学研合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合作双方信息的高度不对称性、高交易成本性等特征。第三种思路是从实证研究中研究验证产学研合作的特点。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无法生产所有新理论见解、新技术、新技能,然而学术知识的使用有益于技术变革、创新和发展【24-26】(Zucker,1998;Adams,2002;Zucker&Darby,2005)。大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外部技术源泉,许多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高度依赖大学的研究成果、实验设备人力资源和经验心得【27】。凯洛基等学者(Calogh,2001)分析了42个国家中曾在1983到1996年之间受到欧盟委员会资助的6000多家合资企业,发现那些与一所或多所大学的合作研究占了67%的份额【28】。扎克等学者(Zucker)研究了生物技术公司的构成及成果,表明这些美国大学研究工作者的成就有助于建立生物技术公司【29】。2.2 产学研合作动机研究关于产学研合作动机的研究,中外学者的研究多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的。第一种研究角度是从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的视角出发的。认为在现今对企业及其创新活动的创新活动中,联网与合作是一个强有力的主题。巴克霍迪和兰德里(Belkhodja&Landry,2007)认为,大学与企业合作的原因包括:获取有助于教学的实践知识;开辟额外的研究经费渠道;创造学生实习与就业机会;完成大学的科研目标与任务等。与大学合作的公司很可能是那些有着最大的创新倾向,更衣投资科研开发,相比那些没有与大学合作的公司,这些公司更有能力将科研成果商品化【25】。一些定量的研究证实了在企业层面,企业与大学之间的练习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相关性【26】。认为产学研合作的动机主要来源于企业与大学之间的“异质性”、节省交易费用、独占技术知识三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大学为企业提供接近共性技术和新兴技术的窗口,企业把公共的科学技术知识作为快速获取新知识,增强工程师对科学发展理解力的一种重要外部源。产学研合作被认为是一种通过提高组织竞争地位而塑造竞争力的方式【27】(Belkhodja&Landry,2007)。秦旭、陈士俊认为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是由于教育、经济、科技的发展使得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不再满足于原先微弱的间接联系,而需要更直接更互动的联系所造成的必然结果【28】。第二种研究是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验证产学研合作动机的,霍尔等人证明了两类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动机,一是获取互补性研究活动及成果,二是获取大学的重要成员【29】。有学者调查了美国大学400个校企合作项目,发现进入新技术领域和开发新产品是企业与大学合作的最重要的两个原因【30】。英国SUSSEX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SPRU)于2005年5月公布了关于大学不同学科研究人员参与产学研合作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是以大学研究人员为调查对象展开的关于产学研合作联盟的深入研究,调查的目的是获取不同学科间产学研合作有关信息机区别:合作模式、合作动机与障碍以及合作成果。调查对象涵盖以下学科:化工、化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电机与电子工程、通用工程、数学、机械、航空航天与制造工程、冶金与材料、物理。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学科中驱动与企业合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获取额外的研究经费,最不重要的是争取额外的个人收入和知识产权。了解企业的问题需求以及开发那些对现实世界有用的研究也是参与合作的重要动力,工程学科尤其如此。学科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数学、化学和物理学在所有动机类型中平均分数最低。我国学者陈劲在08年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产学研合作定位主要以获取资源为主,企业大多为了从大学获得技术解决方案,为了从企业拿到科研经费,合作多停留在“小作坊模式”,通常是基于一个项目或者一项技术的开发,合作随着课题的结束也结束了,行为短期化、形式化,往往以临时组合争取政府项目为目的的居多,尚未全面进入以提升组织能力为目标的合作阶段【31】。第三种研究思路从资源依赖理论角度出发。有学者认为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都依赖彼此所拥有的某种资源,因此产学研合作可以增强彼此的独立性,降低企业在市场的生存风险,减少企业对政府的依赖【32】;而Santoro的研究表明了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具有能力和资源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是产学研合作的关键动力所在【33】。第四种思路是从系统理论来研究的。Carroll,Hannan(1989)以及认为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组织与外部的环境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而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不仅仅来自于各方合作成员的需求,也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包括市场经济的竞争,科技领域的发展等【34】。Bacila,Gica(2004)则根据这种理论指出产学研合作的成败关键在于合作各方成员对于整个系统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包括对于对于市场走向的把握,创新能力的强弱等因素【35】。2.3 产学研合作的风险研究目前关于产学研合作的风险问题的研究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的是产学研的不稳定性,包括合作关系的结束以及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障碍,而另一方面则是产学研合作给成员彼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关于不稳定性,一些学者认为这种不稳定性主要是由于内部合作成员的冲突和不协调引发的,引发这种不协调和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合作成员往往来自于交叉学科,研究人员与企业代表之间缺乏沟通,权责不明,从而最终导致双方合作的不稳定性【36】。而Dierdonck, Debackere则把这种风险划分为三种:文化风险,制度风险和运作风险【37】。第二种研究思路是从委托代理的角度来解释的。认为产学研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委托代理的关系,由于具体合作模式的不同,企业或者大学、研究所都有可能是委托人或者代理人,而由于企业和大学、研究所在文化背景、工作和产品方面的显著差异,造成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使得代理人的行为不容易被评估,代理人可以追逐自己喜欢的目标,这使得合作双方面临一定的道德危险【38,39】。第三种研究思路是从资源依赖角度来解释的。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组织资源,是企业开发新技术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而由于企业自身参与商业竞争的局限性,使得企业在这些资源的使用和创造上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从外部获取知识和技术【40,41】,基于此,Geisler(1995)认为如果大学、科研院所提供的知识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那么相互合作的成功性就越大,而不匹配则会导致合作面临风险【42】。第四种研究思路则是从组织学习理论角度解释,认为产学研合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知识、技术从大学向企业的转移,更重要的是促进组织之间的相互学习,然而市场经济下,企业是典型的追求盈利的组织,但是企业的问题是不够稳定,容易受到各种冲击;科研院所正处在从非盈利组织向盈利组织的转变过程中,高校虽然最为稳定,但是却缺乏足够的活力,而且经济利益并不是高校追逐的唯一目的。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之间的差异给这种跨组织的学习制造了困难和障碍,容易诱发风险【43】。还有一些学者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解释,认为产学研合作的基础是知识或者技术创新,而创新本身就具有相当的风险性,包括技术不足的风险,技术使用的风险,技术开发的风险,在商品转化过程中,还要面对企业的管理经营决策风险,即使新技术成功进入市场,还必须面临新技术被取代所带来的风险,这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市场的潜在竞争造成的【44】。新技术开发的产品必然会被更新的技术所取代,但是如果这种新技术被提前取代、淘汰,那么企业仍将面临损失。关于产学研合作给彼此带来的负面影响,给合作者自身带来的风险。实证研究表明了产学研合作可能会给大学、研究所带来的各种风险,比如对教学、基础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和师生关系的负面影响,缩小了科研关注范围,减少了服务社会的时间等等。而对于企业来讲,知识的商业化过程中存在许多的困难和障碍,最终使得企业并没有达到参与合作的预期目标【45】。产学研合作中的风险问题是这一领域内的一个重要问题,尽管关于合作风险有很多研究成果,但是仍没有一种解释能够被普遍的接受。2.4 产学研合作的知识转移与技术转移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一旦形成,就必然会涉及知识转移和技术转移。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三个角度出发的。第一个角度是知识转移和技术转移的定义出发的。Sahal(1982)认为,技术和知识是不可分离的,当技术转移和扩散时,与其相关的知识也会扩散,而没有知识作为基础的技术是不可能广泛应用的【46】。Zhao,Reisman(1992)认为,尽管关于知识转移和技术转移的研究很多,但仍然有很多的研究者并没有把技术转移和知识转移区别开来【47】。Bozeman认为知识不是技术的附属物,知识转移是伴随着技术转移而发生的【48】。Santoro ,Chakrabarti(1999,2001)认为产学研合作中主要有四种活动,包括支持研究(Research Support)、合作研究(Cooperative Research)、知识转移(Knowledge Transfer)、技术转移(Knowledge Transfer) 【49,50】。其中,知识转移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合作办学,人事互换,而技术转移主要表现为大学或者研究所为企业研究解决具体的问题,提供详细的解决方案,提供技术专利或许可证服务,创建科技园和附属企业。第二个角度是从影响知识转移和技术转移的因素出发的,一些学者分别从战略意图,组织能力,伙伴选择,信任等方面探讨了影响技术转移的因素。例如,Simonin系统研究了知识模糊性及其诱发因素,包括缄默度、资产专用性、经验、复杂性,并研究了这些因素对于知识转移和技术转移的影响【51】。第三个角度是从知识、技术转移过程中各个合作主体的特征的角度出发的。学者们发现,影响产学研合作中知识、技术转移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知识的特征、合作各方的特征等【52,53】。关于知识的特征,Galbraith认为,相对于不可观察的知识,可观察的知识的转移要更有效率。有学者经过实证研究也得出结论:知识的可表达性越差,嵌入度越深,知识越难转移【54】。关于合作各方的特征的研究,Santoro,Gopalakrishnan(2001)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越稳定,越有方向性,知识转移就会越容易,但这并不代表柔性多变的组织文化会使得知识转移和技术转移变得更难,相反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关于知识产权、专利和许可证方面的政策政策越是柔性,技术转移越有效率【55】。毫无疑问,知识转移和技术转移的研究是产学研合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因为这关乎着如何把大学、科研院所的知识技术有效地转移到企业内部并在市场上创造价值的问题。2.5 产学研的合作模式目前,关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有很多。关于国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思路是分别阐述各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Hall,Link(2000)提出了一系列产学研合作模式,将其分为正式的合同关系,技术转移办公室,非正式合作(合作办学、咨询合作)等【56】。而Grossman(2001)认为这种非正式的联盟是技术溢出的关键来源,所以国外学者们较多的关注这种非正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给予了深入的研究、探讨【57】。而国内对于国外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多数以评述为主。武海峰、牛勇平(2007)将美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细分为企业孵化器模式、科技工业园区模式、高科技企业发展模式,将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细分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研究模式、科技据点模式【58】。刘彦(2007)系统的研究了日本产学研的“共同研究”和“”制度的发展过程,并通过数据分析了“共同研究”和 “委托研究”各自的实施主体结构、研究领域分布、参与企业及大学分布等问题【59】。韩坚、尹国俊(2007)研究了美国、英国、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特点,指出这几个国家主要的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成员是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60】。刘翠玲,王永胜(2008)系统的将美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科技工业园区模式、企业孵化器模式、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模式、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并分别将每种模式的表现形式做了详细的阐述【61】。关于国内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思路角度也很多。苏敬勤(1999)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将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对外部化、内部化、半内部化三种互不重叠的产学研合作模式【62】。吴树山、孔繁河(2000)按照需求的因素将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市场需求牵引型合作模式和政府宏观指引型合作模式。前者主要包括技术合作、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四种形态,而后者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联合技术攻关、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共建高新技术园区等【63】;张米尔,武春友(2001)在此基础上将产学研合作模式细分为技术入股、提成支付、紧密合作、技术接力、自主产业化等五种模式【64】。王娟茹、潘杰义(2002)将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技术协作模式、契约性合作模式、共建实体模式,并着重阐述了共建实体模式中的外部共建实体与内部共建实体的概念【65】。雷永(2008)根据产学研各方合作的紧密程度将合作模式分为三种,分别是委托开发模式、合作开发模式、共建实体模式【18】。总体来看,我国对于国内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要比对于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深入一些。2.6 本章小结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产学研合作理论一般都是将企业、大学作为孤立的组织进行研究,多是对产学研合作的动机、风险、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的分析,没有通过组织理论视角分析两类异质组织如何有效进行合作创新,未能对跨组织边界的知识流动和知识创造的机理与模式进行研究,理论研究一直未见实质性的突破。其次,目前学者对于产学研合作中政府和金融机构的作用研究不够。产学研合作发展到今天,政府在这一合作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是关于政府如何在不干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发挥引导、推动、协调产学研合作的作用,研究依然薄弱。另一方面,在美国和日本,金融机构的风险投资是一个能对技术进步转化为生产力起决定作用的支持系统,而我国的风险投资虽然发展迅速但仍旧很不成熟,我国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金融制度还没有出台,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少见。以上是这些研究理论的不足,今后我们的研究应该着眼于产学研合作的构建和治理机制,用动态分析的方法研究各方关系,以及不同阶段产学研合作的管理运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