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再别康桥》(华东师大版).doc_第1页
【教学设计】《再别康桥》(华东师大版).doc_第2页
【教学设计】《再别康桥》(华东师大版).doc_第3页
【教学设计】《再别康桥》(华东师大版).doc_第4页
【教学设计】《再别康桥》(华东师大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第十课。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 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 当堂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和意象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中国现代文学的诗坛上,诞生了这样一位诗人,他出身巨商名门,才情横溢光耀,思想率真复杂,他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又汲取了欧美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的精髓,以他短暂而毁誉参半的35个春秋,像一颗划过天边的美丽的流星,在中国新诗史上创造了迷人的艺术奇观,他就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早年留学欧美,深受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形成独特的人生观:追求爱、自由和理想的美。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其诗语言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31年11月因飞机失事遇难。2.写作背景: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全班齐读。 1、注意朗读的节奏以及停顿。2、注意每一句诗的重音。3、音量适中,音调急缓得当。4、注意感情起伏。四、整体感知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五、研读赏析 1.读准字音河畔( ) 荡漾( ) 青荇( ) 榆阴( ) 揉碎( ) 浮藻( ) 长篙( ) 漫溯( ) 斑斓( ) 笙箫(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第三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这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第四节“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节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第六节“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第六节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沉默时感情最深,沉默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解读诗歌1.通过朗读体会,你觉得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依依惜别的深情2.这种情感是通过七节诗歌所塑造的画面来表达的,请概述这七幅画面的内容。 并分析情感的变化。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达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3.意象在情感的变化中起重要作用。本诗写有哪些意象?有何内涵?“云彩”“金柳”“新娘”“青荇” “星辉” “笙箫”“水草” “夏虫”云彩:中国古代传统意象。李白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云飘来荡去,正像游子一般,日暮也给人落寞之感,因此是“西天”。借来代指美好的一切。“金柳”“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1.与“夕阳”相映,像给柳树披上金似的。2.柳的意象:离别。(1)折柳送别。(2)“柳”的谐音“留”。(3)西安灞桥,是古代的送别之地。伤心不过灞桥柳。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活泼形象的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的美好姿态,浸透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突现了康桥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并且“柳”与“留” 有一种谐音关系,表达出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青荇” 、“星辉” 、“笙箫”:描写康桥景观之美,体现诗人对康桥的眷恋。 水草:是诗人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明净、自由自在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 夏虫:交织着依恋、无奈、 惆怅等复杂感情。新月派诗特点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回环呼应。音乐美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夏虫。6、 全文小结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7、 知识积累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