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李世民_第1页
【课外阅读】李世民_第2页
【课外阅读】李世民_第3页
【课外阅读】李世民_第4页
【课外阅读】李世民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李世民李世民(599649) 唐代诗人。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渊次子。18岁时乘隋末农民大起义之机劝其父举兵反隋。李渊称帝,他任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领兵镇压隋末农民起义军,削平割据势力。武德九年(626)立为太子,继帝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鉴于隋亡的教训,注意休养生息,勤政省刑,颇能任贤纳谏,励精图治。在他统治的20多年间,政局稳定,经济发展,边患消弭,人口增长,史称贞观之治。谥文皇帝。李世民文武兼擅。即位后置弘文馆,网罗优容文学之士,他自己也留情坟典,属意篇什(贞观政要卷九引房玄龄语),并对隋末宫体诗风的危害,有所认识。他比较注意诗体的雅正,对诗歌提出了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帝京篇序)的要求。其咏怀述志之作如帝京篇、登三台言志、赐萧,巡幸田猎之作如饮马长城窟行、经破薛举战地、冬狩等,表现出雄才大略和戒骄惧盈的思想,流露了对贤才的渴求。其中帝京篇曾被胡应麟誉为藻赡精华的杰作(诗薮内编卷二),饮马长城窟行被蒋仲舒称赏为唐初大雅(唐诗广选卷一引)。名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赐萧),也极为传诵。其写景之作颇多精巧之语。但也有少数咏物诗格调不高,骨力荏弱,缺乏丈夫气,为宫体诗之余响。总的说来,在唐初诗坛上,他的诗歌雄伟不群,规模宏远,别具一格,堪称雅丽高朗,顾盼自雄(清代潘德舆唐诗评选)。明代胡震亨说他在唐诗的发展中有着首辟吟源(唐音癸签卷五)的开创作用,全唐诗卷一太宗皇帝小传也说: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98首,其中6首一作董思恭诗。全唐诗外编收佚诗 3首。事迹见新、旧唐书本纪。唐卷子本翰林学士集所收李世民诗,有4 首为佚诗(其中一首虽见于全唐诗,但仅存中间4句)。全唐文收其文7卷。唐文拾遗收其文36篇。唐太宗的诗歌创作唐太宗李世民(年)不但在文治武功方面有杰出建树,被封建社会史学家称为天纵神武、雄才大略的令主,而且在诗歌创作方面也不愧为鼓吹风雅、纬俗经邦的理论家和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的诗人。全唐诗卷一收录他的诗共计八十七题九十八首,另有断句三联及他与诸大臣联句两仪殿赋柏梁体一首。非但远远超出唐朝历代帝王,而且也超出初唐不少著名诗人,几乎等于和李世民同时代并为其臣子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上官仪及稍后的杜审言、,崔融等五人创作数量的总和。光这点也值得注意。按理说,封建帝王,生活圈子狭窄,作品容易流于内容空虚贫乏,形式绮摩繁缛,缺乏真情实感。可是,对于李世民的诗创作,却不能采取这种简单粗暴的“贴标签”、“一刀切”办法,而应根据具体篇什进行具体分析。唐太宗是个身兼创业与守成双重地位的帝王,早年与群众有一定联系,对民生疾苦有所了解,他自称“朕年十八,犹在民间,民之疾苦情伪,无不知之”(资治通鉴,卷,唐纪十)。隋末遍及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风暴,是他目击和亲历的。他青年时代即随李渊起兵太原,戎马倥偬,转战大河南北,以次削平群雄,建立李唐王朝,当时他年二十一岁。武德九年(年),李世民二十九岁时,又在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文武大臣协助下,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两同胞兄弟,顺利地继承了皇位。李世民鉴于隋朝灭亡的历史经验教训,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采取一系列与民休养生息、有利于发展生产、安定生活的政治经济措施,终于出现“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丰稔,米斗三四钱”(贞观政要政体)的空前繁荣局面。与此同时,李世民远在武德四年(年),就以秦王府为中心,“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以杜如晦、孔颖达等十八人为学士。即帝位后,更置弘文馆,与诸文人学士“讨论典籍,杂以文咏。或日员夜艾,未尝少怠。诗笔草隶,卓越前古”(全唐诗卷一,太宗皇帝题下“小序”)。在一次和监修国史房玄龄的谈话中,李世民曾颇有卓识地指出:比见前后汉史(书)载录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两都等赋,此既文体浮华,无益劝诫,何假书之史策?其有上书论事,词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朕从与不从,皆须备载。(贞观政要文史)这段话实际体现了李世民的文艺创作思想,即应重视作品的社会功能,反对“浮华”,提倡“词理切直”,有益“劝诫”,可裤“政理”。批判锋芒所及,何止触及汉赋?即对南北朝以来缔靡浮华诗风、文风也有所针砭。不管李世民提出“词理切直”、有助“劝诫”、“政理”的理论原则对唐诗发展影响如何,他自己确是带头身体力行的。例如贞观九年(年)一次宴会上,他回顾当年夺取政权时备尝艰辛的情景,赞扬萧瑀是不可威逼利诱的“真社稷臣”,即席赋诗相赠:“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他还在各种场合写诗赐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来济等大臣。都可视为是对自己提出的有益“劝诫”理论的实践。就今日流传的唐太宗近百首诗的题材看,较其他封建帝王的创作远为广泛多样。其中有着意刻划李唐帝国城乡山川形势得天独厚的篇章,帝京篇十首可为代表;也有描述各地巡幸畋猎生活的篇什,如幸武功庆善宫、入潼关、于北平作、出猎、冬狩等;更多的是写景抒情、即事咏怀之作,如辽城望月、还陕述怀、过旧宅、望终南山、辽东山夜临秋等。这些作品从内容与形式方面说,都是李世民创作中最有特色、艺术成就较高的篇章,值得重视。也有部分诗篇流于雕章绸句,纤巧浮靡,和齐梁以来宫体诗有千丝万缕血缘关系,光从题目上也可看出它们的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不是“赋”,就是“咏”,例如赋得樱桃、赋得李、咏风、咏雨以及秋日效庚信体等。帝京篇是李世民的代表作,全唐诗将它置于卷首。诗的前面有李世民一篇长达三百言的“序”,对历代帝王加以评论之后,就踌躇满志地阐明自己的怀抱和创作动机:“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故述帝京篇以明雅志云。”这段话正是他自己提出的诗歌创作要有助于“劝诫”、“政理”理论原则的体现。在帝京篇里,他以组诗形式对京城长安的形势、建筑、景物和宫廷生活,着意加以渲染描绘: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维余。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帝京篇十首之一)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烟霞交隐映,花鸟自参差;如何肆辙迹,万里赏瑶池!(帝京篇十首之五)尽管构思没有特别超迈精辟之处,格调形式也未完全挣脱齐梁陈隋以来五言宫体诗的影响,但字里行间反映出李唐帝国创建初期那种宏伟恢廓、乐观奋扬的气派,给予读者生机蓬勃、蹈厉奋发的感受,毕竟不能和前代那些“靡靡之音,亡国之声”同日而语。胡震亨云:“唐初惟文皇帝京篇,藻赡精华,最为杰作。雄才自当驱走一世。”(唐音癸签,卷五,“评汇一”)这评价是正确的。大概为了体现作者所津津乐道的“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的“雅志”,这组诗相当强烈地透露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和励精图治的愿望:“对此乃淹留,欹案观坟典”(其二)。“去兹郑卫声,雅音方可悦”(其四)。“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璧”(其八)。“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其十)。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这些话倒是李世民内心深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作为“贞观之治”的艺术反映,这些篇什对我们不无认识意义。唐太宗巡幸各地时,写下不少富于真情实感的好作品,例如幸武功庆善宫、重幸武功两诗,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结合运用,浑然一体,气势雄伟豪迈,笔墨纵肆酣畅,在唐太宗的诗中要算最出色的作品了: 垂衣天下治,端拱车书同。白水巡前迹,丹陵幸旧宫。列筵欢故老,高宴聚新丰。驻跸抚田畯,回舆话牧童。瑞气萦丹阙,样烟散碧空。孤屿合霜白,遥山带日红。于焉欢击筑,聊以咏南风。(重幸武功)对偶严整工致,已开五言排律端绪。这样内容充实、形式优美诗篇的诞生决非偶然,而是有扎实的生活基础的。史载李世民出生于武功庆善宫,贞观六年(年)巡幸其地,宴从臣,赏赐闾里。“帝欢甚,赋诗。吕才被之管弦,名曰武功庆善乐”(新唐书礼乐志)。另一次,李世民冬狩于峻山,宴武功士女于庆善宫南门。“酒酣,上与父老等涕泣论旧事”(旧唐书太宗纪下)。皇帝和父老“论旧事”,感情激动到“涕泣”,确是不寻常的事。这组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诗中描述到“欢故老”、“抚田畯”、“访牧童”等等动人场面该是实际情况的写照。再读另一首经破薛举战地的描述: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从秋霜洁。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前半幅十句追叙义宁元年(年)李世民率师迎击薛举十万之众于扶风,“大破其众,追斩万余级,略地至陇坻”(旧唐书太宗纪上)那次战略决战的经过,写得鲸吸鳖掷,虎虎有生气,非亲历其境者写不出那种鬼泣神号、天昏地暗的鏖兵恶战场面。后半幅十句则抒发旧地重游时引起的感慨:较多胜利者的自豪,较少世事沧桑的感伤。唐太宗也写过一些较好的景物诗,例如采芙蓉: 结伴戏芳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游莺无定曲,惊凫有乱行。莲稀钏声断,水广棹歌长。栖乌还密树,泛流归建章。写宫中嫔妃划画舫采荷花情景,形象鲜明,十分生动。“船移”四句状物细腻,写景逼真,具有艺术感染力。他如“寒随穷律变,春逐鸟声开。初风飘带柳,晚雪间花梅”(首春);“日晃百花色,风动千林翠”(初晴落景);“水花翻照树,堤兰倒插波”(临洛水);“古石衣新苔,新巢封古树”(山阁晚秋),均具同样特色。当然,作为封建帝王的李世民也有其生活贫乏、精神空虚的一面,他的后期特别如此。他也有不少诗由于陶醉于自我表功而流于夸饰失真,甚至以空洞的说教取代诗歌的形象,谈不上有多少诗味。另外一些咏物逞才、小巧弄笔的游戏之作,同样缺乏艺术感染力。然而,恰恰是这些诗,成为宫廷诗人题材的主要来源,对应制诗的盛行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