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标准《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终稿).doc_第1页
工程建设行业标准《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终稿).doc_第2页
工程建设行业标准《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终稿).doc_第3页
工程建设行业标准《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终稿).doc_第4页
工程建设行业标准《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终稿).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D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P JGJ/TXXX-201#备案号J201#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pplication of manufactured sand concrete201#XXXX发布 201#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布前 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建标2009 88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原材料;5.混凝土配合比设计;6.混凝土施工;7.混凝土质量检验及验收。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重庆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程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北街83号,邮编:400045)。本规程主编单位: 本规程参编单位: 本规程参加单位: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目 次1 总则12 术语和符号22.1术语22.2符号23 基本规定34 原材料44.1细骨料44.2水泥54.3粗骨料54.4矿物掺合料64.5外加剂与水65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75.1基本原则75.2配合比设计76 混凝土施工96.1基本要求96.2原材料计量96.3拌合物搅拌96.4拌合物运输96.5混凝土浇筑与振捣106.6拆模106.7混凝土养护117 混凝土质量检验及验收127.1质量检验127.2质量验收12附录A 人工砂石粉含量亚甲蓝快速试验方法13附录B 混凝土早期收缩性能试验方法15本规范用词说明17引用标准名录18附:条文说明19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12 Terms and symbols22.1 Terms22.2 Symbols23 Basic requirement44 Raw materials54.1 Fine aggregate54.2 Cement64.3 Coarse aggregate64.4 Mineral additives74.5 Chemical admixture and mixing water75 Design of mix proportion for manufactured sand concrete85.1 Basic principles85.2 Design procedure of mix proportion86 Construction of manufactured sand concrete106.1 Basic principle106.2 Weighing of raw materials106.3 Mixing of fresh concrete106.4 Transport of fresh concrete106.5 Placing and vibrating of concrete116.6 Demould116.7 Curing of structure127 Quality inspection and acceptance of manufactured sand concrete137.1 Quality inspection137.2 Quality acceptance13Appendix A Rapid test method of MB value for rock flour content in manufactured sand14Appendix B Test method for concrete shrinkage at early age16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17Lists of quoted standards18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19III1 总则1.0.1 为规范人工砂混凝土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人工砂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控制、配合比设计、施工、质量检验与验收。1.0.3 人工砂混凝土的应用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人工砂 manufactured sand岩石或卵石经开采、机械破碎、筛分而成的,公称粒径小于5.00mm的岩石或卵石(不包括软质岩和风化岩)颗粒。2.1.2 石粉含量 crushed dust content人工砂中公称粒径小于80m,且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与被加工母岩相同的颗粒含量。2.1.3 饱和面干吸水率 water absorption in saturated surface dry condition 骨料表面干燥而内部孔隙含水达到饱和时的含水率。2.1.4 胶凝材料 cementitious materials, or binders用于配制混凝土的水泥或所掺入的活性和惰性矿物掺合料的总称。活性矿物掺合料包括粉煤灰、磨细矿渣粉和硅灰等,惰性掺合料包括石英粉、石灰石粉等。2.1.5 人工砂混凝土 manufactured sand concrete以人工砂为细骨料配制的水泥混凝土。2.1.6 混凝土早期收缩 concrete shrinkage at early age混凝土凝结硬化前,由于毛细管压力、沉降运动、早期化学收缩以及早期自收缩等引起的宏观体积变化。2.2 符号Lr某龄期混凝土早期收缩值;Lo激光传感器与测头之间的初始距离;Lt不同龄期时激光传感器与测头之间的距离;L试件长度。3 基本规定3.0.1 人工砂混凝土应采用强制搅拌生产技术。3.0.2 人工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的规定。3.0.3 人工砂的石粉含量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施工工艺确定。3.0.4 用于建筑工程的人工砂混凝土放射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规定。3.0.5 石灰岩质人工砂混凝土用于低温硫酸盐侵蚀环境时,应试验验证其抵抗碳硫硅钙石型硫酸盐侵蚀性能。3.0.6 人工砂混凝土用于有特殊性能要求的混凝土工程时,其性能应符合相关标准、法规的规定,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4 原材料4.1 细骨料4.1.1 人工砂应满足下列规定:1 人工砂的颗粒级配宜符合表4.1.1-1的规定。表4.1.1-1 人工砂的颗粒级配砂的公称粒径(mm)5.002.501.250.6300.3150.160方孔筛筛孔边长(mm)4.752.361.180.6000.3000.150累计筛余(%)10035065108541957010085人工砂的实际颗粒级配与表4.1.1-1中累计筛余相比,除公称粒径为5.00mm和0.630mm的累计筛余外,其余公称粒径的累计筛余可超出表中限定范围,但超出量不应大于5%。当人工砂的实际颗粒级配不符合表4.1.1-1的规定时,宜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并经试验证明能确保混凝土质量后方可使用。2 人工砂中的石粉含量应符合表4.1.1-2的规定。表4.1.1-2 人工砂的石粉含量项 目指 标C60C55C30C25非泵送泵送非泵送泵送非泵送泵送石粉含量(%)MB1.05.07.010.012.012.015.0MB1.02.02.03.03.05.05.03 用于生产人工砂母岩的强度应符合表4.1.1-3的规定。表4.1.1-3 人工砂母岩的强度项 目指 标火成岩变质岩水成岩母岩强度(MPa)10080604 人工砂的饱和面干吸水率不宜大于2%。5 人工砂的氯离子含量、碱活性、泥块含量、坚固性、压碎值和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的规定。4.1.2 人工砂应以400m3或600t为一验收批;当质量比较稳定、用量较大时,可按1000t为一验收批;当不足上述数量时,亦按一个验收批计。4.1.3 人工砂每验收批应对颗粒级配、石粉含量、泥块含量和饱和面干吸水率进行检验。对于重要工程或特殊工程,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增加相应检验项目。4.1.4 人工砂的取样及检验方法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的规定执行。人工砂石粉含量的快速试验方法按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执行。4.2 水泥4.2.1 通用硅酸盐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的规定;当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其性能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4.2.2 水泥的入罐温度不宜超过65。4.2.3 水泥进场时,应按批对其品种、强度等级、包装或散装仓号、袋装质量、出厂日期等进行验收。4.2.4 对于同一生产厂家、同一强度等级、同一品种、同一批号且连续进场的水泥,袋装水泥每200t为一个验收批,散装水泥每500t为一个验收批;当不足上述数量时,也按一验收批计。对于重要工程或特殊工程,可根据工程需要适当增加验收批。4.2.5 每验收批应对强度、安定性、烧失量进行检验,对于重要工程或特殊工程,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增加相应检验项目,其检验方法和检验结果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规定。4.3 粗骨料4.3.1 粗骨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的规定。4.3.2 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的碎石或卵石。当颗粒级配不符合要求时,可采取多级配组合的方式进行调整。4.3.3 粗骨料最大粒径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和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 10的规定。4.3.4 粗骨料以400m3或600t为一验收批;当质量比较稳定、用量较大时可按1000t为一验收批;当不足上述数量时,也按一个验收批计。4.3.5 每验收批至少应对颗粒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和针片状颗粒含量进行检验,对于重要工程或特殊工程,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增加相应检测项目,其检验方法和检验结果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的规定。4.4 矿物掺合料4.4.1 矿物掺合料宜采用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钢渣粉、硅灰和磷渣粉等,其性能应分别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 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 18046、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 1873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钢渣粉GB/T 20491或水工混凝土掺用磷渣粉技术规范DL/T 5387的规定。4.4.2 矿物掺合料可单独使用,亦可混合使用,所选用品种及其掺量应通过混凝土试验确定,并应符合矿物掺合料相关应用技术规程的规定。4.4.3 矿物掺合料的检验批、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 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 18046、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 1873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钢渣粉GB/T 20491或水工混凝土掺用磷渣粉技术规范DL/T 5387的规定,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4.4.4 矿物掺合料储存时,不得与其他材料混杂,且应防止受潮。4.5 外加剂与水4.5.1 人工砂混凝土用外加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的规定。4.5.2 外加剂的检验批、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的规定,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4.5.3 混凝土拌合物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JGJ 63的规定。5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5.1 基本原则5.1.1 人工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施工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等要求,在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要求的条件下,遵循低水泥用量、低用水量和低收缩性能的原则,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的规定进行。5.1.2 对有抗裂性能要求的人工砂混凝土,应通过混凝土抗裂性和早期收缩性能试验优选配合比。5.1.3 对于有抗冻、抗渗、抗碳化、抗氯离子侵蚀和抗化学腐蚀等耐久性要求的人工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的规定。5.1.4 当采用外加剂配制人工砂混凝土时,应进行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经时损失试验,确认无异常后方可使用。5.1.5 用于泵送施工的人工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应根据混凝土原材料、混凝土运输距离、混凝土泵与混凝土输送管径、泵送距离、环境气温等具体施工条件进行试配,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 10的规定。5.1.6 人工砂混凝土的性能试验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0、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2的规定,混凝土的早期收缩性能应按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执行。5.1.7 当人工砂混凝土的原材料品种或质量有显著变化、或对混凝土性能指标有特殊要求、或混凝土生产间断半年以上时,应重新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5.2 配合比设计5.2.1 人工砂混凝土的配制材料性能应满足本规程第4章的规定外,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人工砂混凝土氯离子含量应分别不大于胶凝材料总量的0.10%和0.06%。5.2.2 人工砂混凝土的配制强度和配合比的计算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的规定执行。5.2.3 人工砂混凝土配合比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的规定进行试配、调整和确定。5.2.4 人工砂混凝土的砂率应在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规定的基础上适当提高。5.2.5 人工砂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总量应在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规定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且总量不应大于600kg/m3。5.2.6 掺加矿物掺合料的人工砂混凝土,掺合料的品种和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当无规定时,应通过混凝土试验确定。5.2.7 掺加外加剂的人工砂混凝土,外加剂的品种与掺量应根据人工砂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施工要求、运输距离、混凝土所处环境条件等因素经试验后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的规定。6 混凝土施工6.1 基本要求6.1.1 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要求、工程性质、结构特点和环境条件等,制定人工砂混凝土施工技术方案。6.1.2 施工过程中,应对混凝土原材料计量、拌合物搅拌、拌合物运输、混凝土浇筑与振捣、拆模及养护进行全过程控制。6.1.3 人工砂不宜露天堆放。6.1.4 混凝土拌制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并应根据测试结果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6.2 原材料计量6.2.1 原材料计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规定。6.2.2 原材料称量宜采用电子计量系统,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进行。6.3 拌合物搅拌6.3.1 人工砂混凝土的搅拌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有关规定。6.3.2 人工砂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6.3.3 人工砂混凝土的坍落度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3.4的规定。表6.3.4 坍落度允许偏差坍落度 (mm)允许偏差 (mm)4010509020100306.4 拌合物运输6.4.1 人工砂混凝土的运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和预拌混凝土GB/T14902的相关规定。6.4.2 采用泵送施工的人工砂混凝土,其泵送工艺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 10的规定。6.4.3 当混凝土运输至浇筑现场出现离析或分层现象时,应在浇筑前对混凝土进行二次强力搅拌。6.4.4 混凝土拌合物运至浇筑地点时的入模温度不宜超过35。6.4.5 混凝土浇筑时环境温度不宜低于5,若温度低于5,混凝土采取相应防冻措施。6.5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6.5.1 人工砂混凝土的浇筑与振捣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有关规定。6.5.2 混凝土浇筑时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宜大于3m,当大于3m时,应采用滑槽、漏斗、串筒等器具辅助输送混凝土,以保证混凝土不出现分层、离析现象。6.5.3 当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损失较大而难以正常浇筑时,严禁向混凝土拌合物中加水,可采用适当添加高效减水剂的技术措施,使拌合物的流动性满足施工要求。6.5.4 当风速较大时,人工砂混凝土浇筑宜采取挡风措施。6.5.5 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应采取必要的温控措施,保证混凝土温差控制在设计要求的范围以内;当设计无要求时,应控制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层温度的差值不超过25。混凝土降温速率应控制在2/d以内。6.5.6 人工砂混凝土应按预先制订的施工浇筑方案进行振捣,并应避免欠振、过振或漏振。6.5.7 人工砂混凝土振捣时,应避免碰撞模板、钢筋及预埋件。6.5.8 人工砂混凝土在振捣过程中,应监测模板支撑的稳定性和接缝的密合状态,防止漏浆。6.5.9 人工砂混凝土振捣密实后,在终凝以前宜采用抹面机械或人工多次抹压,抹压后应及时采用塑料薄膜或湿麻袋麻布等覆盖。6.6 拆模6.6.1 人工砂混凝土侧模拆除时其强度应能保证结构表面、棱角以及内部不受损伤。6.6.2 人工砂混凝土底模拆除时其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强度应符合表6.6.2的规定。表6.6.2 底模拆除时混凝土强度结构类型结构尺度(m)达到混凝土设计强度的百分比(%)板2502,8758100梁、拱、壳8758100悬臂构件1006.6.3 人工砂混凝土拆模后,其结构实体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时,应避免与流动水接触。6.6.4 掺膨胀剂的人工砂混凝土拆模时间不宜少于3d,冬季施工时不宜少于7d。6.7 混凝土养护6.7.1 人工砂混凝土的养护应按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相关规定执行。6.7.2 掺用膨胀剂的混凝土,应采用保湿养护,养护龄期不应小于14d,冬季施工时,对于墙体,带模养护不应小于7d。6.7.3 大体积混凝土保温层拆除时,混凝土表面与环境最大温差宜小于20。6.7.4 混凝土养护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的规定。7 混凝土质量检验及验收7.1 质量检验7.1.1 混凝土拌合物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 人工砂混凝土拌和系统中各种计量仪器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经校准,合格后方能使用,且应每月自校1次。2 人工砂混凝土拌合物质量检验项目包括:出机坍落度、入模坍落度、粘聚性和保水性等,其检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 50080的规定执行。7.1.2 人工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 50081的规定进行。人工砂混凝土强度的检验评定应符合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 l07的规定,并应满足设计要求。7.1.3 人工砂混凝土的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试验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 50082的规定进行。人工砂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的检验评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 193的规定,并应满足设计要求。7.2 质量验收7.2.1 人工砂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规定。7.2.2 人工砂混凝土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的规定。 附录A 人工砂石粉含量亚甲蓝快速试验方法A.0.1 本方法适用于快速测定人工砂中石粉含量。A.0.2 亚甲蓝法快速测试石粉含量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1 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2 天平称量1000g,感量lg;称量100g,感量0.01 g;3 试验筛筛孔公称直径为80um及1.25mm的方孔筛各一只;4 容器要求淘洗试样时,保持试样不溅出(深度大于250mm);5 移液管5mL、2ml的移液管各一个;6 三片或四片式叶轮搅拌器转速可调最高达(60060) r/min,直径(7510) mm;7 定时装置精度ls;8 玻璃容量瓶容量1L;9 温度计精度1;10 玻璃棒2支,直径8mm,长300mm;11 滤纸快速;12 搪瓷盘、毛刷、容量为1000mL的烧杯等。A.0.3 溶液的配制及试样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 亚甲蓝溶液的配制按下述方法:将亚甲蓝(C16H18ClN3S 3H2O,含量95%)粉末在(1055)下烘干至恒重,称取烘干亚甲蓝粉末l0g,精确至0.0lg,倒入盛有约600mL蒸馏水(水温加热至3540)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持续搅拌40min,直至亚甲蓝粉末完全溶解,冷却至20。将溶液倒人1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淋洗烧杯等,使所有亚甲蓝溶液全部移人容量瓶,容量瓶和溶液的温度应保持在(201),加蒸馏水至容量瓶1L刻度。振荡容量瓶以保证亚甲蓝粉末完全溶解。将容量瓶中溶液移人深色储藏瓶中,标明制备日期、失效日期(亚甲蓝溶液保质期应不超过28d),并置于阴暗处保存。2 将样品缩分至400g,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公称直径5.0mm的颗粒备用。A.0.4 亚甲蓝快速试验应按下述步骤进行:1 称取试样200g,精确至1g。将试样倒人盛有(5005)ml,蒸馏水的烧杯中,用叶轮搅拌机以(60060r /min转速搅拌5min,形成悬浮液,然后以(40040)r/min转速持续搅拌,直至试验结束。2 一次性向烧杯中加人22mL亚甲蓝溶液,以(40040) r /m in 转速持续搅拌8min,然后用玻璃棒蘸取一滴悬浊液,滴于滤纸上,观察沉淀物周围是否出现明显色晕,出现色晕的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附录B 混凝土早期收缩性能试验方法B.0.1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混凝土拌合物凝结硬化前的收缩变形,也可用于测定砂浆的凝结硬化前的收缩变形。B.0.2 试验所用设备应符合下规定:1 试模:规格为100mm100mm515mm的长方体试模; 2 恒温室: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为202和60%5%的室内环境条件下进行; 3 测量范围:4mm;4 测量精度:10um;5 数据采集:采集通道最高采样率:200KSps(浮点模式下为50KSps),向下程控多档可调,直流精度误差小于0.1% ,分辨率:16Bit ;采集结束后可直接在仪器上显示出完整测试波形及最大位移量、主频等参数;6 数据记录方式:分段存储、自动记录;分段功能支持自动保存当前段,断电后再开机可自动续段;7 测试原理及装置(见附图B.0.1):在模具长度方向侧面的中心开一直径为5mm的圆孔,用于放置T型引申杆。T型引申杆采用具有一定刚度且轻质的材料加工而成;引申杆端部的测头其截面尺寸应大于杆体本身的截面尺寸,并在测头上贴上漫反射效果好的材料。附图B.0.1混凝土早期收缩的实验装置1计算机 2激光传感器 3T型引申杆 4塑料薄膜5试模 6混凝土 7特福纶 8测头B.0.3 早期收缩试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在底面先放置一层特富纶,并擦少量的滑石粉,最后在侧面和底面铺上塑料薄膜;2 混凝土分二层浇筑入模,第一层浇注约浇注1/3,预埋好T型引申杆,振动后,再浇注第二层,振动抹平后,在引申杆端部贴上漫反射材料;3 按规定放置试模。调整试模位置,使传感器的激光垂直打在引申杆反射靶上;4 启动设备采集软件,开始测试;5 测试时间依据试验要求而定,可测定混凝土拌合物终凝之前的收缩值。B.0.4 混凝土早期收缩试验结果的计算和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 某一龄期混凝土早期塑性收缩按公式计算(准确至110-6): (C.0.4)式中 Lr某龄期混凝土早期收缩值,(10-6); Lo激光传感器与测头之间的初始距离(mm); Lt不同龄期时激光传感器与测头之间的距离(mm); L试件长度,L=515(mm)。2 以2个试件测试值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并绘制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本规范用词说明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的,采用“可”。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引用标准名录混凝土用砂GB/T 14684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0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2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 1596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 l07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 18046预拌混凝土GB/T14902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 1873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钢渣粉GB/T 20491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 10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 193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 10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L 352水工混凝土掺用磷渣粉技术规范DL/T 5387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XXX-200X条文说明制定说明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2010),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年月日以第号公告批准发布。本规程制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总结了人工砂生产和应用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内外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并经过试验研究,取得了制订本规程所必要的重要技术参数。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范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程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规范规定的参考。38目 次1 总则222 术语和符号232.1 术语233 基本规定244 原材料254.1 细骨料254.2 水泥284.3 粗骨料294.4 矿物掺合料294.5 外加剂与水295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305.1 基本原则305.2 配合比设计306 混凝土施工326.1 基本要求326.2 原材料计量326.3 拌合物搅拌326.4 拌合物运输326.5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326.6 拆模336.7 混凝土养护337 混凝土质量检验及验收347.1 质量检验347.2 质量验收34附录A 人工砂石粉含量亚甲蓝快速试验方法35附录B 混凝土早期收缩性能试验方法361 总则1.0.1 近年来人工砂在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但尚无专门的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的国家或行业标准,鉴于人工砂的技术性能与天然砂有较大差异,若沿用现有的相关技术标准来指导人工砂混凝土应用则欠准确。制定本规程的目的是,规范人工砂混凝土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保证工程质量。1.0.2 本条主要是明确人工砂混凝土应用中进行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1.0.3 本条规定了本规程与其它标准、规范的关系。本规程难以对所有人工砂混凝土的应用情况做出规定,在实际应用中,本规程做出规定的,按本规程执行,未做出规定的,按现行相关标准执行。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2.1.2 本条列出的术语与建设行业标准JGJ52-2006和有关国家标准GB/T 18045是一致的。2.1.3 本条参考了高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土木工程材料(湖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和ASTM C128-01中对饱和面干吸水率的定义,即指以烘干质量为基准的饱和面干吸水率。该参数可用于人工砂的配合比计算。2.1.4 本条参考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CCES 01-2004)”中对胶凝材料的定义。CCES 01-2004将胶凝材料定义为用于配制混凝土的硅酸盐水泥与粉煤灰、磨细矿渣和硅灰等火山灰质或潜在水硬性矿物掺和料的总称。硅酸盐水泥仅是通用硅酸盐水泥中的一个品种,工程应用时,还可能采用道路硅酸盐水泥、低热水泥等其他品种水泥,因此,本术语将CCES 01-2004定义中的“硅酸盐水泥”更换为水泥,包括通用硅酸盐水泥或其它品种水泥;增加了惰性掺合料的内容。2.1.5 本规程中的人工砂混凝土是指以人工砂为细骨料所配制干密度为2000kg/m32800kg/m3的水泥混凝土,主要包括干硬性混凝土、塑性混凝土、流动性混凝土、大流动性混凝土以及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2.1.6 美国ACI将塑性收缩定义为“发生在水泥浆、砂浆、灰浆或者混凝土凝结前的收缩”,本规程在此基础上说明了引起混凝土早期收缩的原因。3 基本规定3.0.1 为提高人工砂混凝土拌合物的匀质性,保证混凝土质量,应采用机械强制搅拌措施。3.0.2 本条规定了人工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设计依据。3.0.3 人工砂混凝土的工程应用和试验研究表明,人工砂中含有适量石粉能改善其混凝土的工作性,但过量的石粉会因吸附更多的水分,导致混凝土工作性变差。石粉含量对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随水泥用量、水胶比及施工工艺等不同而不同,因此,本规程强调了应按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施工工艺,确定人工砂的石粉含量。3.0.4 人体放射医学研究表明,人体遭受过量辐射会损伤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癌症。为保障建筑环境辐射安全,应对用于建筑工程的人工砂混凝土放射性作出规定,并按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规定严格控制。3.0.5 碳硫硅钙石型硫酸盐腐蚀(TSA)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新型硫酸盐腐蚀类型。本条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规定了混凝土用于可能发生TSA环境时,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以保证工程的耐久性。3.0.6 本条规定了人工砂用于特殊混凝土时混凝土性能与配合比的设计依据。4 原材料4.1 细骨料4.1.1 人工砂技术要求1 根据编制组对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江苏、北京、湖南和福建等省市人工砂级配的调查统计,满足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2006中区级配要求的占13.9%,满足区级配要求的仅占1.5%,其中,公称粒径2.50mm的累计筛余基本上不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规定的级配要求。样本中,40%的石粉含量不符合要求。因此,以JGJ 52-2006为基础,适当调整砂的级配要求非常必要,对扩大人工砂砂源有利;编制组对人工砂MB值和石粉含量的相关性试验研究表明,将MB值降低至1.0时,石粉中以粉为主,含泥量低,即使石粉含量达到15%,人工砂的泥含量仍控制在现行行业规范规定的限额内;国内外研究和工程应用表明,当泥含量控制在允许水平时,适当提高人工砂的石粉含量有利于改善混凝土的性能,且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人工砂生产效率。2 人工砂石粉含量控制指标是在参考国内外文献、有关现行标准和编制组试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国内外对人工砂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已有数十年,并将人工砂列入相应技术标准。实践证明,人工砂中的石粉对混凝土性能有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应主要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施工工艺确定。现将国内外有关标准对人工砂中石粉含量的规定列入表4-1表4-7。表4-1 国外石粉含量的限值美国英国日本德国(0.063mm以下)5%7%承重混凝土9%一般混凝土16%7.04%22%表4-2 国家标准混凝土用砂GB/T 14684产品分类类类类石粉含量(%)MB1.43.05.07.0MB1.41.03.05.0表4-3 建设部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混凝土强度等级C60C55C30C25石粉含量(%)MB1.45.07.010.0MB1.42.03.05.0表4-4 电力部行业标准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 5144石粉含量(%)6%18%(0.016mm以下)表4-5 贵州省山砂混凝土技术规程DBJ 22-016强度等级C20C20C30C30石粉含量(%)201510表4-6 山西省人工砂生产应用技术规程DBJ 04-259产品分类类(MB0.6)类(MB1.0)类(MB1.4)含泥当量(%)1.02.03.0石粉含量(%)6.01520表4-7 重庆市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技术规程混凝土强度等级C60C45C40C25C20石粉含量(%)MB1.47.010.014.0MB1.42.03.05.0编制组关于人工砂MB值与泥含量相关性的主要试验研究结果见表4-8-表4-9和图4-1。表4-8 石粉掺量为15%时人工砂各组分的比例序号泥在石粉中的含量(%)石粉含量(15%)自制砂含量(85%)泥在人工砂中的含量(%)纯石粉含量(g)百分比(%)泥含量(g)百分比(%)用量(g)11.029.714.850.30.15170.00.1523.029.114.550.90.45170.00.4535.028.514.251.50.75170.00.7547.027.913.952.11.05170.01.05510.027.013.503.01.50170.01.50613.026.113.053.91.95170.01.95720.024.012.006.03.00170.03.00827.021.910.958.14.05170.04.05930.021.010.509.04.50170.04.501033.020.110.059.94.95170.04.951140.018.09.0012.06.00170.06.001250.015.07.5015.07.50170.07.50表4-9 石粉掺量为15%时含泥量的变化对亚甲蓝MB值的影响序号泥在人工砂中的含量(%)MB值重庆大学重庆建科院厦门建科院江苏铸本上海嘉华江苏博特10.150.300.250.500.351.000.5520.450.400.600.750.501.000.5830.750.750.600.750.681.000.6241.050.750.600.750.881.000.6851.500.750.601.001.101.200.7561.951.050.601.001.251.200.8573.001.250.851.251.901.501.0084.051.500.851.502.501.801.1094.501.651.101.502.751.801.15104.951.851.101.502.952.001.20116.002.251.351.753.552.201.40127.502.751.352.004.352.501.60图4-1石粉掺量为15%时含泥量的变化对MB值的影响由表4-8-表4-9和图4-1可知:当人工砂中石粉含量15%时,泥含量由0.15%增加到7.5%,亚甲基蓝MB值随着含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泥含量为2%、3%、5%时,MB值分别在0.851.25、0.853.0、1.12.95之间,因此,本规程所规定的MB值小于1.0时,人工砂中的泥含量远低于5%,该结论与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中粉泥的定量关系一致,且相比之下,本规程对泥的要求更严格,这对保证人工砂混凝土的质量更有利。按强度等级选择石粉含量是参照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的规定。泵送混凝土中适量增加石粉含量,有利于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当MB值1.0时,人工砂中含泥量较高,影响混凝土性能。3 鉴于母岩的强度和质量直接影响骨料的性能,进而影响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本规程规定了生产人工砂的母岩种类和强度,技术条件主要参考了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和武汉理工大学编制的机制砂在混凝土中应用技术指南的规定和分类。4 控制成品砂饱和面干含水率,是控制混凝土水胶比和拌合物工作性的主要措施之一,同时也是拌合预冷混凝土时确定加冰量的要求。其指标是根据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 5144、铁建设2005160号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和相应验证试验确定,部分验证试验结果见表4-10。表4-10 试模法人工砂饱和面干含水率试验结果机制砂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